第43章 吏部

看到王安又一次站了起來,天啓皇帝只能揮揮手讓他坐下說話,見他再一次做好了,才緩緩的道:“這個人叫做徐光啓,不知道公公有沒有聽說過?”

聽了天啓帝的話,王安立刻就在腦海裡回想這個名字,他雖然覺得這個名字耳熟,可是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在王安冥思苦想的時候,天啓皇帝不由的回想起了歷史上的徐光啓,他是明末非常著名的一個人。在天啓皇帝看來,徐光啓的作用要比袁崇煥大得多。因爲他的稱號要比袁崇煥多多的多,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科學家、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

光是這些稱號就能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了,只是明末黨爭嚴重官僚集團腐敗無能,讓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就這樣遺之草澤,雖然後來被啓用可是卻已經是垂暮之年了。徐光啓在崇禎五年就去世了,按照歷史的進程這個人才還有十二年好活。這十二年能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況且現在的大明沒有經過魏忠賢的蹂躪情況相比於崇禎時期要好很多啊!

“起駕,去吏部。”看到王安還在那裡冥思苦想,天啓皇帝不由有些失望,看來想要找到徐光啓還是去吏部吧!

看到天啓皇帝起身還說要去吏部,王安苦笑着跪下道:“老奴不中用了,讓陛下失望了。”

天啓皇帝走到王安的身邊,輕輕的將他攙起來,笑着道:“公公說的是哪裡話,這次是朕的不對難爲公公了。”對於這個老太監其實天啓皇帝並沒有那麼喜歡,但是卻是必須要寵信他。

一來因爲王安的人品卻是不錯,二人是要穩定內臣。明朝的制度都是分內外臣的。王安現在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通常都是被人稱作內相的。

在宮裡太監無數,對這個位置眼紅嫉妒的人無數,雖然沒有了魏忠賢可是再出一個什麼李忠賢也不是不可能。天啓皇帝就要告訴所有人,自己喜歡王安,重用王安,他的地位很穩固。對於明朝的太監,天啓皇帝還是有一些瞭解的,在你有權有勢的時候這些人肯定會拼命的巴結你,在你失勢的時候這些人肯定是下手最狠的。

雖然平日裡這些太監在天啓皇帝的面前都十分的恭順,可是他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些太監爭鬥起來,也是很麻煩的。天啓皇帝就是要用這種方式告訴他們,這個位置還輪不到你們好好的做事吧!

這個辦法此時看來還是很有效的,雖然魏朝的兇名最盛,陳洪最得寵,可是卻也沒有人敢挑釁王安的權威。

對於天啓皇帝的想法,這位深諳官場之道的老太監也能明白,只是二人誰也沒有說破。天啓皇帝自然是看起來十分的寵信王安,而王安也自然是十分的感激。

安慰完王安,天啓皇帝離開了皇宮去吏部,對與自己腦海的想法,此時已經想到了有些實施的步驟。只是天啓皇帝心裡也沒什麼底,但是向徐光啓這樣的人才,是一定要弄到手的。

吏部位於紫禁城城門的東側就是後世天安門廣場的東側,只是因爲一些歷史原因吏部的舊址已經不在了。

站在吏部的門前,天啓皇帝感慨萬千,因爲這座衙門實在是太破舊了。原本門口威風凜凜的石獅子,已經變成了沒有爪子的貓。朱漆的大門,已經沒什麼漆了,青銅的門環也缺了一個。門樓上的琉璃瓦也是缺一塊少一塊的,剩下的琉璃也是殘破不全。

看着這樣的衙門,天啓皇帝真的不知道應該說什麼了。後世很多國家都用政府部門的辦公樓破敗來彰顯政府的廉政,可是當天啓皇帝看到這座門樓時,怎麼看都想是在諷刺自己。因爲在這樣的衙門裡住着一羣大明朝的蛀蟲,就是這些人將大明王朝的鮮血都吸乾了,最後只能是行將就木的等死了。

看到天啓皇帝站在吏部的衙門前不動了,跟在天啓皇帝身後的人都是面面相覷。因爲距離紫禁城並不遠,所以天啓皇帝身邊並沒有多少人,除了陳洪和王安就只有一隊禁衛。

天啓皇帝看着吏部的衙門發呆,陳洪開始以爲這位皇帝沒有見過這樣破敗的衙門,只是好奇而已。可是當他看到天啓皇帝越了越黑的臉色,他知道事情恐怕沒這麼簡單。

雖然跟隨天啓皇帝的時間不長,可是陳洪心裡明白,這位主子心中佈滿溝壑,絕對不是簡單的人物。或許這位主子,遺傳了太祖的血脈,心中有着遠大的抱負吧!

“陛下,我們進去嗎?”見到周圍的人都在看着自己這一羣人,陳洪來到了天啓帝的身邊,硬着頭皮道。

因爲天啓皇帝的堅持,所以這一行人都穿着便裝,此時才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看着自己。天啓皇帝對身邊的陳洪道:“進去吧!”

雖然對現在吏治很是不滿,可是現在並不是整頓的時候,天啓皇帝心中暗暗的下定決心,可是臉上卻是不動聲色。

此時的禮部尚書乃是李汝華是一位楚黨的干將,就是這個人提出的加賦。當然只是在遼東一地加徵,而徵得錢糧全部用於遼東的軍餉。其實這樣的重徵雖然暫時穩定了遼東,爲後來的袁崇煥部隊提供了後勤保障,卻是遼東的人民越加的疲憊,民生凋凌。

對於這這個人,天啓皇帝沒有什麼好感,當然也談不上厭惡,只是知道這是一個沒有遠見的官吏。不過天啓皇帝也不會和他計較太多,因爲這個人就要死了。根據史書的記載,這個李汝華很快就會請辭而明年就會去世。對於這樣一個馬上就要死了的人,天啓皇帝還是能保留一些寬容的。

在門口等了不長時間,進去通報的人便回來了,身後跟着的是吏部尚書了李汝華,以及吏部的一些官員。

看到站在門口的天啓皇帝李汝華就是一愣,他沒想到天啓皇帝居然來了。自從正德皇帝開始皇帝就很少出宮,沒想到這位新登基的皇帝,居然在這個時候來吏部。只不過剛剛通報的人說是宮裡來的人,並沒有說天啓皇帝來了,來不及多想,李汝華連忙來到天啓皇帝的身邊就要跪下。

今天三更,昨天對不住大家了。在這裡謝謝斯堪的納維亞狼獾書友和我愛邵佳書友的打賞,今天依舊是三更。最後給點票票唄!

;

第525章 路第三白零一章 倪元璐第260章 將在外第106章 私心第367章 天啓皇帝的新動作第274章 血戰三屯營第546章 南直隸巡撫第418章 對策第495章 地道第531章 步伐第147章 建奴來了第267章 戚金的決定第609章 開臺第241章 叛亂起第598章 魏國公的覺悟第103章 老狐狸第372章 今年的最後一天第451章 駱思恭站起來第14章 愚蠢的女人第7章 君前第315章 盧象升第449章 回京第375章 考狀元第375章 考狀元第566章 崔福第242章 三軍並進第561章 回合第272章 兩害相較取其輕第33章 談話第200章 遼東之變第441章 全體總動員第204章 方家第78章 博弈第50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84章 王承恩第530章 佈置第399章 人命官司第562章 駱思恭的佈置第560章 張大可第411章 任長樂第137章 信任第329章 天啓皇帝的師弟第427章 錦衣衛的刀第474章 人好多第193章 兩個人的想法第179章 朝堂上的陰謀三第187章 賀世賢的懷疑第171章 午門獻俘第8章 父子第592章 抓人第322章 審問第462章 互相較量第74章 體檢第410章 探監第457章 居然能吃第416 欽差駕到第554章 國武監和國子監第586章 急躁第472章 終於到了第494章 請辭第624章 冰釋前嫌第33章 幕後第540章 憤怒第247章 兵情第518章 撤軍第63章 莫須有第206章 早朝詩第625章 鄭芝龍的會議第433章 欽差到南京第126章 籌備第475章 三方人馬第310章 天啓皇帝的希望第95章 廠衛第559章 溪雲初起日沉閣第110章 大朝會五第445章 食鹽第7章 君前第353章 改制第493章 兵發鐵嶺第385章 御前第96章 師徒一百三十一章 納采二第550章 算計第201章 劉徹第458章 甘薯第513章 詭異的毒藥第537章 老狐狸第84章 熊府第549章 牽連第632章 冬日來了第623章 李棕的決定第90章 隆中對二第579章 佈置密探第68章 覲見第448章 同行第422章 抉擇第21章 駕崩第231章 動作第459章 轉變第219章 佔領
第525章 路第三白零一章 倪元璐第260章 將在外第106章 私心第367章 天啓皇帝的新動作第274章 血戰三屯營第546章 南直隸巡撫第418章 對策第495章 地道第531章 步伐第147章 建奴來了第267章 戚金的決定第609章 開臺第241章 叛亂起第598章 魏國公的覺悟第103章 老狐狸第372章 今年的最後一天第451章 駱思恭站起來第14章 愚蠢的女人第7章 君前第315章 盧象升第449章 回京第375章 考狀元第375章 考狀元第566章 崔福第242章 三軍並進第561章 回合第272章 兩害相較取其輕第33章 談話第200章 遼東之變第441章 全體總動員第204章 方家第78章 博弈第50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84章 王承恩第530章 佈置第399章 人命官司第562章 駱思恭的佈置第560章 張大可第411章 任長樂第137章 信任第329章 天啓皇帝的師弟第427章 錦衣衛的刀第474章 人好多第193章 兩個人的想法第179章 朝堂上的陰謀三第187章 賀世賢的懷疑第171章 午門獻俘第8章 父子第592章 抓人第322章 審問第462章 互相較量第74章 體檢第410章 探監第457章 居然能吃第416 欽差駕到第554章 國武監和國子監第586章 急躁第472章 終於到了第494章 請辭第624章 冰釋前嫌第33章 幕後第540章 憤怒第247章 兵情第518章 撤軍第63章 莫須有第206章 早朝詩第625章 鄭芝龍的會議第433章 欽差到南京第126章 籌備第475章 三方人馬第310章 天啓皇帝的希望第95章 廠衛第559章 溪雲初起日沉閣第110章 大朝會五第445章 食鹽第7章 君前第353章 改制第493章 兵發鐵嶺第385章 御前第96章 師徒一百三十一章 納采二第550章 算計第201章 劉徹第458章 甘薯第513章 詭異的毒藥第537章 老狐狸第84章 熊府第549章 牽連第632章 冬日來了第623章 李棕的決定第90章 隆中對二第579章 佈置密探第68章 覲見第448章 同行第422章 抉擇第21章 駕崩第231章 動作第459章 轉變第219章 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