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待解決了兵權分割的事情後,王允還未有告辭的意思,他仍坐在宣室,一言不發,似乎在靜候皇帝的意思。

在董卓伏誅以後,該派誰來穩定朝中局勢,是皇帝親臨政務,還是另選大臣。抑或是對誅董功臣的一應封賞又該如何,對朝局有什麼想法,王允都需要知道皇帝的態度。

這放在今日之前,完全是難以想象的。

射堅自始至終都坐在宣室裡,這時早已坐立不安,他不過是恰好在今天侍奉皇帝,又恰好被皇帝點中給王允傳詔,再恰好被皇帝特意安排進殿陪聽了一場君臣博弈。

這麼多恰好加起來,那就不是恰好,是刻意爲之了。射堅慌亂之下並沒有細究這個,反倒是戰戰兢兢,爲自己聽到了不該聽的而後怕不已。

“射堅?”

“唯!臣在。”射堅猛地回過神,大聲的回道。

皇帝略一揚眉,似乎有些驚異射堅回覆聲音太大,就連王允都忍不住看向射堅,這讓射堅更爲慌張。

不過皇帝並未因此怪罪:“你還愣在這裡做什麼,去尚書檯傳詔,司徒王允爲國誅賊,扶持漢室於危亂,立有大功,前既已封溫侯,今特增食邑二千戶,並前所封共四千戶,使錄尚書事,總朝政。尚書僕射士孫瑞拜尚書令,尚書楊瓚遷僕射,中郎將呂布拜奮武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王允還未表態,射堅心裡畏懼,不敢接話。

皇帝心裡不悅,強打笑容,說道:“誅董的後續事宜,也一併交由司徒處置。不知司徒意下如何?”

這些封賞不是皇帝不願就能不給的,如今王允身負大功,哪怕皇帝不給,也自會有人上奏‘請’皇帝給。所以倒不如順水推舟,一併給了,順便夾帶私貨,扶植士孫瑞等人來掣肘王允。

何況讓王允一家獨大也正是皇帝心中早有的打算,他正是要借王允功成後固執剛正的性格,將朝中一大批不服他的人逼得人怨沸騰,然後他再出手收拾局面。

不然的話,皇帝在提前親政的路上必然困難重重,那些大臣都想鬥倒王允掌握朝政,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會樂意見到皇帝掌權。

這個決議正好與王允心中的預案大致相符,尤其是自己總朝政、以及對呂布的封賞更是讓王允滿意。

王允瞥見射堅向自己投來的徵詢的目光,沉着的說道:“臣鄙陋無能,敢受任命!”

皇帝點了點頭,於是吩咐射堅:“莫要愣着了,趕緊下去傳詔。另外,今日的朝賀取消,具體什麼時候,過兩天再說。”

射堅忙不迭的領命告退。

王允對董卓勢力的清算在皇帝的全力支持下正式開始了,他先是派遣謁者張種作爲使者前往關東宣慰各地諸侯,宣告董卓已死的消息,希望各路諸侯安分邊境,共奉天子。

除了派遣使者以外,又拜御史中丞皇甫嵩爲徵西將軍,帶兵千餘,與護羌校尉楊儒前往郿塢招降納叛,奉詔夷滅董卓三族。

皇甫嵩這幾年來飽受董卓羞辱,聽聞董卓被誅,激動的連甲冑都未穿戴整齊便策馬奉詔趕往軍營,帶着楊儒與一千餘當年隨他鎮守關中防備羌亂的老部下,當天就趕往郿塢。

其時董卓之弟、左將軍董旻,侄子、侍中董璜,以及宗族老弱都在郿塢。羣龍無首,人心惶惶之際哪能聚齊力量守郿塢?最後被皇甫嵩帶兵半日內攻破,族人全部斬殺。

董卓勢力在京兆三輔被連根拔起,最高興的莫過於那些袁氏的門生故吏,在初平元年的時候,袁紹舉兵叛亂,董卓遷怒於在京的袁氏一族,將太傅袁隗、太僕袁基、及其家連同襁褓在內五十餘人盡皆殺死。

這些門生故吏在董卓活着的時候敢怒不敢言,董卓一死,便個個跳脫了起來。不僅將袁氏一族改葬重新發殯,場面盛大隆重,還將董氏全族的屍身在袁氏墓前挫骨揚灰,祭告亡靈。

又得到王允的默許,將董卓暴屍於東市,這幾日天氣轉熱,董卓素來壯碩肥胖,身上的脂肪被太陽暴曬後流了出來。在晚上的時候更被守屍吏當做蠟燭在肚臍處點了燈,種種事蹟,可見董卓民怨之大。

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就連皇帝都不由得側目,不僅僅是作爲後世人不習慣這些行徑,而是這些曾被董卓殘虐過的世家豪族對董卓的報復之酷,讓皇帝忌憚不已。

等到五月初,皇甫嵩率軍返回長安,皇帝特意在宣室殿召見了他,殿中有黃門侍郎射堅、侍中楊琦二人作陪。

皇甫嵩字義真,涼州安定人,前度遼將軍皇甫規的侄子。曾以郎將持節,討平黃巾,爲漢室立下汗馬功勞,後與董卓西征羌亂,率大軍鎮守三輔。

此人給皇帝的印象最初來自於三國演義中征討黃巾的三大將,但在這一世聽楊琦等人細說之後,才知道皇甫嵩不過是一流的軍事謀略,二流的政治才智,三流的人品。

軍事謀略這自不用說,無論是平黃巾還是剿羌亂,皇甫嵩毫無疑問是東漢有數的名將。

至於說政治才智,當初董卓初入雒陽,關東四處烽煙,爲防當時統兵三萬駐守扶風的皇甫嵩、蓋勳,與袁紹等人東西呼應。特意徵蓋勳與皇甫嵩二人入朝,蓋勳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起兵,卻被皇甫嵩拒絕,奉詔前行,手下長史樑衍勸他對抗,依然被其拒絕。

最後蓋勳因自己兵力弱小,孤掌難鳴,也不得不跟着去雒陽。

到達雒陽後,董卓忌憚皇甫嵩在軍中的威望,想借機除掉他,期間被皇甫嵩的兒子以及衆人搭救。董卓顧忌軍心,徒斬皇甫嵩會引起動盪,於是借坡下驢,將皇甫嵩調任虛職。

若是皇甫嵩當初聽從謀士之言,發兵東向,又何至於有今日?但他也足夠能忍,跟蓋勳剛直耿介,與董卓硬剛不同。皇甫嵩在董卓面前裝了三年孫子,就連董卓回長安讓他率衆臣跪迎,這樣的侮辱他都能以笑迎合。

直到王允殺死董卓,讓皇甫嵩帶兵族滅董氏,他才得以報仇雪恨,將董氏百餘口人全部處死,就連董卓九十多歲的母親在當時走至塢門求繞過一命都被斬首。

正所謂‘君子不禽二毛’,漢代以孝治國,對高齡老人一向優待,哪怕是犯了罪也是從輕發落。皇甫嵩不分老幼盡皆處死,可以說是假公濟私,雖然皇帝不在乎這一條看不見的人命,但還是從心底鄙夷皇甫嵩的人品。

要不是皇甫嵩唯詔命是從,效忠朝廷,有不爭權奪利的本性,十分符合皇帝心中對後世職業軍人的印象,皇帝還真不一定會對這個政治低能的名將萬般拉攏。

奈何皇甫嵩經歷事故,多次政壇跌宕起伏,從死亡邊緣走出來的他早已習慣了服軟認慫,哪還能硬起氣來幫一個看似無權無勢的小皇帝對抗權勢滔天的王允?

皇甫嵩在詔對時與皇帝虛與委蛇,絕不表態,讓皇帝十分無奈,想他接連說服楊琦、王斌、士孫瑞都是申明大義,剖析利益關係後,各人無不臣服。

而在皇甫嵩這裡,皇帝卻是第一次品嚐到了挫敗的滋味。不過皇甫嵩拒絕投向皇帝,並不代表他會投向王允,恪守中立,是目前皇帝退求其次的一個結果了。

“廉頗也有老的時候啊。”皇甫嵩走後,皇帝對侍立左右的楊琦、射堅二人說道:“當年黃巾蛾賊被剿滅之後,皇甫嵩領冀州,爲民請命,上表陳辭、勸諫共達五百多次,都對朝廷有所補益,還奏請蠲免冀州田租,以贍養饑民。中常侍趙忠家宅規格逾制,仍不懼權勢,奏疏彈劾,抄沒其宅。這是何其忠直,何其賢能!而你們看看他現在,像什麼樣子!”

“國家息怒,皇甫嵩於朝廷之忠心,昭彰可鑑。只是多年蹉跎,才逐漸消磨了當年銳氣,國家如若不嫌,臣願爲前去,以忠義激其奮發,爲國家效命。”黃門侍郎射堅的弟弟射援與皇甫嵩的女兒訂立過婚約,兩家同氣連枝。他雖然支持皇甫嵩在皇帝與王允之間保持謹慎,不肯站隊的做法,但並不代表他就願意見到皇甫嵩遭到皇帝的不滿和猜忌。

皇帝雖然對射堅親自去說服皇甫嵩並不看好,但也沒有直言拒絕,他緩和了語氣說:“當初樑衍勸其起兵反董,他卻棄之不用。依我看來,他眼裡只有自己的身家性命,心中全無社稷,這不是攝於詔令而屈服退讓,實在是內心退怯,如此之忠,又何足貴?蓋京兆難道就不愛惜身家嗎?但他先於社稷爲重,敢面折權臣,不懼一死,而我可有虧待他後人?”

說起蓋勳對朝廷的盡忠,確實是皇甫嵩比不了的,正是因爲如此,其子蓋順近來才風頭無兩,簡在帝心。

射堅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知道皇帝這幾天對忠臣後代的態度十分優渥,凡是對朝廷立下大功的臣子後裔,無論是在涼州對抗羌亂而殉國的傅燮之子傅幹,還是段熲族人,曾經親附董卓,如今已經表示投誠的中郎將段煨,都受到了皇帝的封賞。

同樣是涼州三明的親族後人,皇甫嵩成名還比段煨還早,身家比段煨還清白,爲什麼就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睞呢?射堅出於自己和皇甫嵩的利益考慮,深感不值。

“你去給我帶句話給他,就說‘愛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愛其身家者,正是所謂既能善保其身、又能善保其家者也’。”

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
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四十七章 御臨二院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六十八章 始足西行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二百六十七章 早行之人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一百一十四章 層疊欺壓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三十二章丨覆車悟真第三百一十四章 圓體修頸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三百三十八章 食不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