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

“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爲之。”————————【史記·平淮書】

“唯!”趙溫笑道:“猶如孝武皇帝創制‘五銖’、通行三百年,這‘通寶’錢正面爲年號、背面爲‘漢制’二字,可謂開一代錢制之範。今後天下子民,凡有用錢處,皆用‘建安通寶’,漢室之澤亦將隨之佈施四海。”

皇帝笑道:“不過是利民之舉,想不到趙公還能有如此多的說道!”說笑着,皇帝若有所思的站起身來,想到以後重開西域,漢朝的錢幣沿着絲綢之路流通亞歐,成爲這個時代的‘世界貨幣’,那豈不是能靠着鑄造銅錢、任意搜刮各國財貨?雖然事情還很遙遠,但不是觸不可及,皇帝暢想着,掌心捏着一枚精緻的銅錢,在原地踱了兩步,忽然想到一個嚴重的問題。

“盜鑄私錢者,依漢法,該處何罪?”

趙溫搶白道:“盜鑄諸金錢,罪皆死。孝哀皇帝時,還要罰沒妻子爲官奴婢。”

像銅錢這等散錢,如果不到一定數量,尋常的鐵匠根本沒有盜鑄的必要。要想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盜鑄,就只有一般商賈富室蓄養的良匠工坊才能做到,皇帝佇步道:“補發詔令:盜鑄私錢者死,家產抄沒,其家室也要流徙並、涼等邊地屯田。”

漢代有四種主要的法律形式,分爲律、令、科、比。律是由朝廷制定、皇帝批准頒行的成文法,具有穩定性、普遍性、強制性的特點,比如《九章》、《傍章》、《越宮》等律。而令則是皇帝頒發的詔令,他是根據實際需要而隨時頒佈,其效力等同於律或是高於其上,是‘律’的一種補充,二者合成律令。

皇帝這道詔令等若是補充了律法,擁有法律效力。

漢代一直以來,對盜鑄私錢一事都是零容忍,孝景、孝武皇帝時監獄裡關押的盜鑄罪犯何止十數萬人,皇帝只是讓家室流放邊地,也算是寬待了。只是這家產抄沒,似乎聽上去很有針對性,趙溫與荀攸對視一眼沒有及時回話,荀攸猶豫了下,說道:“盜鑄私錢者皆死罪,這是明律,然古來已久,爲此鋌而走險者極多,朝廷殺不勝殺,可見嚴法未能根除其弊。臣想着,不若換個法子?”

盜鑄假幣的事件即便是在後世也禁絕不了,何況是制幣技術含量低下的古代,皇帝也沒想過能根除,不過是防微杜漸而已。

“換什麼法子?”皇帝隨口問道,又看了看桌案上的錢,突然改了主意,說道:“水衡監在年前先趕鑄出一批新錢,發往關中各關隘及諸郡縣,命其於城門處置百枚新錢爲樣品,凡進關者所攜之錢,經檢查合格,才準攜帶出入。否則凡有發現劣錢,一概沒收熔鑄。若有舊錢、則當場折換。”

這倒是個從渠道上禁止劣錢、舊錢流通的好法子,趙溫眼前一亮,旋即補充道:“不若再詔各郡縣守令,禁絕舊錢、劣錢,有放任不禁者,長官罰祿半年、當年考課不得爲‘中中’以上。”

‘中中’、‘中上’是地方官吏政績考課的級別,屬於皇帝與吏部尚書傅巽商議之後定下的地方官員政績考課制度。該制度被分爲記分、分等兩種形式,分等就是以行、能、功、過評爲四個等級;記分則是根據當年的具體事件來評判。這種記分法與分等法相結合的州縣考課制度,從律令的角度保證了對瀆職者的懲戒和政績卓越者的獎勵。

官吏政績總體上分爲九品,中上者會有一定的賞賜或是加官進級、中中者守其本任,中下者及以下將會被解任或受到一定的懲處。只是當下的政績考課僅侷限於地方官員,要施行一段時間後,沒有問題了,皇帝才能騰出手來將其照搬到中央官員身上。

趙溫的這個主意等若是將禁絕舊錢、推行新錢與地方官員的政績綁定在了一起,若是官員辦錯了,相當於是這一年的政績白搞了,勢必會引起地方官的重視。尤其這是在左馮翊地方官吏因玩忽職守、瀆職懈怠而引起的官場地震之後不久,朝廷治下的地方官吏無不戰戰兢兢,生怕撞到刀口上。

“如今朝廷只將屯田、驛道、河工等政歸入考課之重,此等要政,凡有所誤,皆不得爲‘中中’以上。”荀攸覺得這麼做有些大題小做,建議道:“倘若是禁絕舊錢不利,便不得入‘中中’以上,臣以爲,這恐怕有些過了。”

皇帝笑着看了看荀攸,隨手將手中把玩已久的銅錢丟在桌案上,說道:“實行之初,就該處以嚴法,何況此事只需密切關照城門,肯費些心思的都能做到,這可比整治河工、驛道等政要容易多了。若是連這都辦不好,便是此官玩忽、無能,他又憑什麼不是‘中中’以下?”

荀攸只是認爲若是將推行新錢與河工、屯田等政並重,很容易讓地方官施政時失去重點、沒個章法。到時候幾頭都兼顧不好,事情都沒有落實下去,這纔是他所擔憂的地方。

他將這個擔憂說了出來,皇帝也是深以爲然,點頭道:“各地郡縣,其民情、貧富大有不同。有的郡百姓富庶、境內鮮少流民,那該郡大可以專重河工、或是驛道等弊處,它郡亦然。朝廷雖將河工、屯田等事列爲要政,也沒有說要地方同時並舉,各地郡守縣令當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所側重。能這麼做的,纔是朝廷所需要的能臣良吏不是麼?”

荀攸微微動容,他這已不是第一次對皇帝的治國之能表示拜服了:“陛下睿鑑,臣不能及。陛下此言,臣以爲當寫就詔書,下發各郡明示。”

“嗯。”皇帝轉身坐回席上,面色不改,也由着荀攸稽首,顧自說道:“自明年始,司隸、幷州等地非通寶新錢不得行!諸郡國府庫原所存儲之舊錢,皆廢銷之,輸其銅於水衡監。再準吏和近鄰告發盜鑄私錢者,告發者有賞,若近鄰知而不告,則判流徙之罪。”

趙溫與荀攸一一應承下來,默記於心。

適才都是皇帝與趙溫、荀攸兩個錄、平尚書事的重臣從嚴防盜鑄轉而成爲商議政事,周忠本來還想插幾句嘴,但看到後來涉及到考課的朝政,他便不敢越俎代庖,一直保持沉默。

如今各地官員早就習慣了以往輕鬆自如的日子,驟然被朝廷套上名爲‘考課’的枷鎖,一個個都是敢怒不敢言。趙溫適才所提的樣樣都是招惹衆怨的活計,何況這嚴懲盜鑄的詔令明顯是針對的那些富商大賈,這些商賈背後誰沒有一個豪強撐腰?就連荀攸都不敢把話說得太直白,並知道留下餘地,趙溫又是哪來的膽量,既敢給地方官增添考課負擔、又敢推行不利於商賈的立法?

周忠一貫保持着盡少生事的風格,怎料皇帝此刻說完了朝政,又將話頭轉向了他:“適才我等說了錢的妙用,周公既爲水衡都尉,不僅要熟知錢法,還得多看看《管子》等書。過兩年,太學經濟科就要出一批熟知經濟、財貨的太學生,那時候會選用一批歸入水衡、平準等處,周公可別在那時候還是個只知鑄錢的‘匠頭’啊。”

“臣謹諾。”皇帝這話裡冷不防帶着警告,周忠立即回過神來,應諾道。

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
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二十六章丨仗義抗辯第二百二十五章 貪官圖爵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六章 國之干城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五百一十七章 弩箭離弦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一百一十章 數往知來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