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舊部星散

“當勤苦有功,以軍旅陪隸,分於英豪,故爵位不加。”————————【三國志·吳書】

徐晃做好安排部署之後,便着手打亂建制、準備把衆將麾下的兵馬打散重組,重新編練成軍。作爲朝廷在東南唯一一支正規軍,未來又是可以預期的太平,皇帝就只給了他三萬五千人的兵員數額。

除去甘寧在現有基礎上擴充的一萬水軍以外,徐晃還有獨屬自己的一萬中軍,由徐商、許定、關平等人統率。剩下兵額分配到孫策、張繡、文聘等人頭上,自然就捉襟見肘,

張繡是皇帝的親信,又要去會稽徵討山越,所以徐晃很慷慨的撥給了他五千人的兵額,其中三千五百人從各軍抽調精兵組成,剩下則在會稽當地招募。文聘所帶的部衆從荊州來的時候就經過精心挑選、數量不多,徐晃仍舊讓他在平定汝南叛亂之後縮減至兩千人。

相比之下,同樣從荊州出來的黃忠就很尷尬,他無權無勢,昔日只是作爲普通將領跟隨蔡瑁、黃祖出征。當蔡瑁等人被調至青州的時候,東萊太守、橫海校尉黃祖從二人軍中抽調了大量精銳帶至東萊組建水軍,剩下的兵馬大都老弱不堪,被安置屯田,只有幾百人留在黃忠麾下。

如果黃忠軍職不高就算了,偏偏他現在已經官至中郎將,徐晃按照文聘的待遇給了他兩千人的兵額,就意味着黃忠要從別人手裡抽調一千多人。

作爲目前除徐晃之外、兵力最多的將領,孫策能接受裁劣取優,但無法接受自己精心訓練的好兒郎就這麼交給別人統率。雖然這黃忠看上去沉穩可靠,但他還是出於不信任,下意識的反對了幾句。

“你麾下究竟是孫家的兵,還是朝廷的兵?”徐晃直接說了句很嚴重的話,他拿着用來代表天子發號施令的旄節,彷彿拿着柄鋒利的長槊:“我知你孫氏父子兩代經營,麾下兵馬隨與征戰、精銳果敢。但朝廷要的不僅是能打仗的部衆,更是要聽調遣。”

他現在已經名正言順的擁有了皇帝賜予的‘假節’,而不再是由朱儁借他使用的節杖。在朱儁遷任車騎將軍,歸還犛節以後,天下間就只有皇甫嵩與徐晃兩個人才擁有‘節’,有了‘節’,不但可以節制諸將,代天子行令,更可以有限度的自由執法。

像是徐晃手中的‘假節’,雖然是皇帝定下的持節權中最低的一等,但也可以在戰可斬殺犯軍令的人。

孫策身爲討逆將軍,即便不是徐晃一個‘假節’就能處置的,但在徐晃面前,孫策仍不敢冒犯。他連聲告罪,抱拳說道:“君侯息怒,末將實無此意,只是末將不日將揮兵汝南,正是需要麾下強兵的時候。倘或就此抽離,兵將減半,僅以末將匹夫之勇,何以剿滅汝南羣賊?”

“我自會予你三千兵。”徐晃不容分說,手撫犛尾,開始分派道:“你麾下蔣欽、周泰、陳武等校,及精兵一千,調撥黃忠統率。”他又從文聘與自己麾下抽調了幾百人,零零總總的拼湊給了黃忠。

這次孫策長了教訓,不敢再有異議,只是聽徐晃又說道:“捕虜將軍吳景,領兵三千,與孫策一同進軍汝南,聽其節制。”

吳景是孫策的舅舅,是孫策最堅定的支持者,孫策從江東起兵開始,除了原班人馬以外,途中還接納了劉勳、喬蕤等袁術舊部,兵力將近三萬人。結果被徐晃分拆、裁撤過後,還是剩了六千人。

這六千人基本都是孫氏的骨幹,譬如孫賁、孫輔、孫河等都是孫氏族人,黃蓋、朱治、呂範等又是孫氏舊部,都是有着極深的孫氏烙印的人,既不好分調,也不好繼續壓縮兵力。

徐晃心裡估摸着或許這已是孫策底線了,想必這樣的結果,皇帝也會感到滿意。

一番分拆重組過後,原本徐晃麾下混雜的七萬多人,順利的縮減了一半。數量雖然銳減,但軍中良莠不齊的情況卻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軍隊的精銳程度不僅更勝從前,徐晃對這支混合部隊的掌控力度也得到空前的加強。

淮南的裁軍行動如火如荼的進行着,那些不夠精壯的大都安置在淮南各郡縣屯田,其中還算精壯的,則退居二線,充作地方郡兵。其中或多或少有些不和諧的聲音,但並沒有激起較大的風浪,這其中不僅是因爲徐晃的個人威望,更與孫策等一行人的主動配合、尤其是徐晃身後所憑藉的皇帝威權密不可分。

這兩天壽春城外動靜不小,將要調去異地的將領已經匆匆營帳收拾好行裝,早早的啓程離開。馬上要被調至幽州,入鎮北將軍張遼麾下的程普、韓當兩員老將也在時限的最後,滿心糾結的與孫策告辭:

“少將軍。”這麼久了,校尉韓當還是改不了口,他擡眼上下打量着這個幾乎是看着長大的年輕人,眼裡滿是不捨:“若是再年輕些,我等老朽如何不願爲少將軍衝陣殺敵,護衛左右?只是……”

這時他已與校尉程普二人分別騎在馬上,旁邊不遠處是兩千多準備調往張遼麾下的軍隊,此時部衆都在城外休整,靜候着長亭外的幾人敘別。

“韓公、程公。”對這兩位叔伯,孫策長期以來都是極爲尊重的,雖然兩個長輩將要離去,他的神情卻十分鎮靜:“二位跟隨先父四處周旋、陷陣擒敵,算起來已有十數年了。二位離家千里,如今年長戀家,思念故物,是人之常情,小子不肖,豈能強求於人?”

韓當鬆了口氣,與程普對視一眼後,一齊抱拳說道:“少將軍慷慨!”

其實他們二人對朝廷的調令從內心生不出絲毫抗拒,這不但是因爲他們可以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更是因爲他們可以從孫策麾下走出來,走向另一個廣袤的天地。

儘管如此,心裡還是很捨不得,韓當甕聲甕氣的說道:“少將軍放心,我等深受孫公大恩,立誓輔佐將軍。縱然今日難敵時運,他日但有所託,任憑將軍一句話!”

程普也接下話頭,跟着捋須道:“是如此,老夫這些年在江淮帶兵,很是琢磨了一番水軍戰法。他日江東若是要大興水軍,老夫也能毛遂自薦,請命南調。”

他素來多智,皇帝給江淮軍隊的定額本就只有三萬五千之數,如此少的兵額居然還要擠出一萬給甘寧籌辦水軍,可見是皇帝看到了江東水系縱橫的特點。更甚者,程普還從黃祖兼任橫海校尉,在東萊編練水軍這一項額外任命中,得以窺見一絲皇帝對未來水軍的前景規劃。

韓當不知道程普心裡打算着什麼,就算知道也沒什麼意義,他只擅長弓馬騎術,這一身本事江淮沒有用武之處,只有在幽州纔有足夠的戰馬供他一展所長。

故而他以爲程普這樣說是爲了寬慰孫策的心,也緊接着說道:“江南氣候宜人,我老了以後也要常來此處,在孫公墓前飲酒敘舊的。”

“我知道、我知道。”孫策連聲說道,他也抱起拳,鄭重的對兩人作了一揖:“二位不嫌小子無賴,幾年來傾心輔佐,便是先父泉下有靈,也當寬慰了。”

幾人再說了幾句後,正要告別,卻見程普忽然從水軍想起了什麼,才準備拉起繮繩的手立時放下了:“是了,我正有一事要告誡將軍。”他在馬上向孫策傾了傾身,輕聲道:“黃祖此人近來似乎頗得天子倚重,以後彼此同朝爲官,將軍心裡再有何不屈,也不能任性擅爲……務必謹慎!”

說完,程普便深深的看了孫策左右的周瑜、呂範兩人一眼,似乎將今後引導孫策的重任交代給他們兩人的身上。

周瑜不發一言,臉上掛着淡淡的笑容,他今天跟着孫策來給程普二人送行,倒像個普通陪客,什麼話也不肯交代。而呂範卻是毫不在乎自己的立場,在一旁爽快的應承下來,很是篤定的說道:“程公放心,黃祖此人奢侈昏聵,縱然不得私刑報復,以後也總有的是時候。”

他這話既是對程普的保證,同時也是對孫策的勸諭,如今兩人都是官身,孫策即便再怎麼想報殺父之仇,也不能甘冒這個風險。

韓當也被提醒起來了,當初在襄陽城外,劉表與黃祖兩人都是殺害孫堅的主謀,只是如今劉氏再興漢室,劉表作爲宗親,身份比以往更要尊貴,遠不是孫策能謀劃的。

相比之下,只有黃祖還有可乘之機,他貪圖享樂的品性、平庸昏聵的能力,都會是害死他的主因。韓當由此勸道:“孔子有言,‘小不忍則亂大謀’,孫氏門楣尚未光大,何必爲了一個匹夫斷送前程?不如靜待以後。”

“善哉斯言!”孫策眼中快速掠過一片陰鷙,旋即恢復清明,他點了點頭,彷彿聽進去了。

程普悄然嘆了口氣,右手又提起繮繩,預備驅馬離開:“時候不早,我等這便走了!”

孫策沉靜的頷首,他靜靜地看着程普、韓當二人回到隊伍裡,看着他們吆喝起在道旁休息的士兵開始動身,看着隊伍往地平線走去,漸漸地拉成一條看不見頭的長線。當頭的那兩個熟悉的身影漸行漸遠,孫策的腦海裡彷彿潮水般洶涌的浮現出過往的一幕幕;

從小時候韓當扶他上馬,教他怎麼騎射,到程普爲他解說塞外風貌、燕趙美人……是他們最開始將孫策的眼界從小小的江東走出來,認識到這片廣袤的天地;是他們在父親孫堅死後,帶領舊部、矢志不移的團結在他周圍,盡心盡力的輔佐他……

‘程公程公,右北平在哪裡?’

‘在很北的一個地方,從淮河過去,還要再跨過幾條大河,那裡的男兒常相聚遊戲,悲歌慷慨,勇義果敢。’

‘那遼西呢?’

‘這就還要再往北去了……那裡可以見到不少烏桓人,烏桓馬是我見過最好的馬……你小子打聽我和韓義公的故鄉做什麼?’

‘這樣以後我就好去幽州找你們了。’

如今這從小當叔叔伯伯一般看待的故人即將遠去了,即將返回他們的故鄉了,強忍着傷痛的孫策此時再也忍不住,因爲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失去的是兩個親人般的人物,而不是蔣欽、周泰這樣的手下。

“伯符,我們也可以回去了……”呂範在一旁低聲說道。

孫策彷彿沒有聽見,他突然揚起馬鞭,狠狠地抽了一通,策馬往前奔去。多年的歷練早已讓他成爲一個不會輕易悲痛、懂得隱藏自己情緒心思的大人,孫策這次失控一樣的追趕着隊伍,最終他勒馬停留在一處小土丘上,看着底下的隊伍,突然大喊道:“程公、韓公!”

有條不紊的隊伍彷彿出現了一絲阻滯,雖是如此,沒有得到軍令的隊伍依舊緩緩前行着,走在前頭的程普、韓當對孫策的呼喊置若罔聞,頭也沒有回。

“照顧好我江東兒郎!”

程普他們帶走的大半是他們在江東征集的部衆,孫策說不出讓他們努力加餐、照顧自己的忸怩之語,便只能以這種方式說出來。

過了一會,就在追上來的呂範以爲他們沒有聽到的時候,背對着他們的程普突然高高揚起了右臂,一隻緊握的拳頭像是宣誓般、有力的直指向天。

看到這裡,孫策揚起臉笑了,他笑得很大聲,很張狂,像是放下了什麼,又像是找回了什麼。

在遠處的韓當目視着前方,突然嘆了口氣,道:“真有其父風範,我等便也放心了。”

程普這時已將舉起的右臂放了下來,重新拿起馬繮,幽幽說道:“若非是他身邊有周公瑾,我是不敢走的。”

“周郎與他從小長大,又是公主婿,有他在朝中照拂。伯符以後只要少些輕佻果躁,其成就一定會超過孫公。”韓當如是說道,對孫策的前程充滿了信心:“我等去了幽州,哪怕沒什麼成就,也不算有遺憾了。”

“我不是說這個。”程普輕輕搖了搖頭,目光很是空洞的看向遠處:“只有我們離得越遠,他日後就越安全……周公瑾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我才放心他。至於我們……”

曾經在孫堅麾下最有計略的程普頓了頓,接着說道:“以後還有的時候。”

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
第六十四章 匈奴騎蹤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十一章 奮勇爭先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機伏莽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五十二章 隨人作計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