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

“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恆碣。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北征】

平東將軍曹操的父親曹嵩在泰山郡界遭遇一隊徐州騎兵的突襲,全部遇害,隨行的上百輛財物輜車也被劫掠一空。在公孫瓚與臧洪爭鬥青州的緊要時候,曹嵩的死無疑是引發了另一場大戰。

雖然陶謙的解釋是叛賊闕宣派人殺害的曹嵩,而且爲了給曹操一個交代,陶謙甚至還在闕宣返回徐州後將其謀害,兼併其衆。但這並不能平息曹操的憤怒,在七月中的時候,曹操帶着曹仁、于禁等將從定陶出發,南征陶謙,連下十餘城。陶謙不能自保,急忙向公孫瓚求援,而齊相劉備在得知此事後,正愁無法在呂布手下脫身的他立馬帶兵南下,與陶謙一同阻擊曹操。

徐州彭城,傅陽縣。

“阿兄,梧縣、甾丘、呂縣等地皆已爲我軍所得,不知該作何處置?”內着甲冑、外披麻衣的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曹仁進帳問道,隨軍參戰的曹昂也跟在後面。

“何必多問?自打入徐州以來,你我原先怎麼做,現在還是怎麼做!”同樣披麻戴孝的曹操坐在主位,手上拿着一封簡牘,擡起頭來看向曹仁,他的聲音不大,語氣卻異常的平靜:“腰斬、坑殺、掘河,總之要殺得乾乾淨淨,不留活口,雞犬亦盡!”

曹仁一愣,當初即便是對惡跡斑斑的青州黃巾,曹操也是頗爲寬愛,而如今這些人都是良善百姓,爲何卻這麼殘忍?

他正想開口勸阻,卻被曹操一揮手打斷了話頭:“就這麼辦!不這樣做,難解我心頭之恨!”

曹仁遲疑了一下,知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此時再怎麼勸也無濟於事,於是大聲應道:“謹諾!”

隨後曹仁便走了出去佈置軍令,帳內僅留下曹操、曹昂與戲志才三人。

曹操復又看了看手上拿着的簡牘,那是泰山太守應劭給他的最後一份信件,應劭由於沒能及時接應曹嵩,心中自愧且恐懼,故而在寫了這份調查性質的信件之後,便棄官掛印,投奔袁紹去了。

信件裡詳細的敘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在闕宣率兵寇略泰山、任城等地的時候,有一股騎兵趁機在祊亭截殺了曹嵩父子。應劭沒能查出主使者是誰,但據應劭的觀點,闕宣是最有嫌疑的人。

但曹操卻不這麼看。

“闕宣當時正轉戰任城,哪裡會特意遣派騎兵去祊亭?而且他一介草寇,又何處得來的騎兵?”曹操不屑的說道:“分明是陶謙藉着闕宣的聲勢,在背地裡行此毒手,意圖在事後將罪責嫁禍到闕宣手上。如今闕宣已死,再無旁證,陶謙端的是好手段!好一個謙謙君子,就連應劭都幫着他說話!”

戲志纔此時還算冷靜,他平淡的說道:“當初陶謙再倡義舉,與琅邪相陰德、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以及應劭、徐璆、服虔等人,擁戴朱儁爲太師,意圖討伐董卓,聲勢一時無兩,即便是袁冀州也忌憚妒恨。如今陰德避難、應劭逃遁、汲廉已死、孔融受徵,這第二次聯盟已分崩離析,正是趁機進討之時。故而這次不論禍首是誰,伐徐都勢在必行。”

“說的沒錯,現如今公孫瓚、田楷與臧子源、呂布等人鏖戰青州,我等既有盟誓,自當連兵互保。此次進討陶謙本是應有之議,只是誰料是因爲這個緣故……”曹操話還沒說完,擡眼瞥見一旁靜聽的曹昂,忽然沉着臉問道:“子脩,你是不是以爲我讓子孝屠城的做法,太過殘忍了?”

曹昂聞言一怔,似有幾分明白,卻面露遲疑,明顯很不贊同的說道:“請恕兒子直言,即便是爲太公報仇,那也只需討伐陶謙一人足矣。至於屠戮無辜,未免有些……過份。”

曹操僵硬的臉色扯出幾分笑來,問向戲志才:“志才呢?也是覺得我做法殘忍,有失仁道?”

“弔民伐罪,古之令軌。”戲志才撇撇嘴,無可無不可的說道:“殘其部屬,雖然有些過了,但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曹操突然發出一陣大笑,拿着簡牘敲擊了幾下桌案,說道:“此戰是爲父報仇,這是真的,但遷怒屠城,那是嚇唬陶謙老兒的!我之所以每過一地,便施殘戮,就是爲了示威于徐州!”

他看了看但笑不語的戲志才,又盯看着一臉疑惑的曹昂,諄諄教導說:“我領兵以來,常申軍令:‘圍而後降者不赦’,徐州百姓比兗州殷實,不比青州、豫州等地黎庶久經戰禍,故而比青豫之民還要畏死。此次屠戮,不過以一警百,使徐州吏民畏服。若是陶謙繼續頑抗下去,必失民心,其部下也各生猶疑……我料這老兒支持不了幾日了!”

曹昂雖然沒有婦人之仁,但也是一個行事講究光明磊落的年輕人,何時接觸過這種陰險的算計?聽了這話直覺得如芒在背、心底生寒:“可是……如此一來,恐遭天下士人非議,說阿翁……殘害無辜,有損聲名。”

“但以太平還復天下,我便已無憾,又何必在乎天下人如何看我?那些人也就只會動些嘴皮子而已,真要平定天下,還是得要我們在馬上打出來!”曹操大笑着說,但笑聲很快停住。

曹昂的話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屠徐州必然會打擊他本就不好的聲名,也會使他失去徐州民心,不便於以後治理,而且此戰過後,兗州士人又將如何看他?曹操想起了當年關東諸侯會盟時,他和好友袁紹談起了日後的打算,袁紹說:“據黃河,阻燕代,以戎狄之衆爭天下”。而他卻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袁紹看重的‘勢力’,而曹操看中的是‘智力’,他能有今天,也全靠的是程昱、陳宮、荀彧等人的智力。也正是這些人的‘智力’,讓曹操勢力猛增,在與青州黃巾、袁術、陶謙等人交戰時連戰連捷。可人一旦得勢,往往就會得意忘形、內心就會變得殘忍……

曹操趕忙鎮了鎮神,雖然隱隱有了些悔意,但這並不足以讓他改變既定的策略。他看向一身正氣、英姿勃發的曹昂,心裡沒來由的想起了死去的異母弟曹德,如果曹德還在的話,想必會與曹昂很合得來吧?

通過那晚僅存的幾個活口的敘述,曹操十分敬佩曹德英勇的死法,他當時很想向衆人宣告他曹家沒一個孬種,並藉此激勵衆將。可一想到其父曹嵩難以啓齒的死因,曹操又只得生生的將其埋在心底。

“明公報仇興師,雖然手段酷烈,但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戲志才察覺到了曹操神色微妙,咳嗽一聲說道:“這是明公性情如此,何況陶謙屢侵兗州,此次也算是還施彼身,日後自然會有人理解明公所爲。”

曹操抿了抿嘴,又看向戲志才:“你我之間,最是合契熟識不過,可別人卻未必這麼看。”

戲志才神色一黯,他自然知道曹操口中的‘別人’是指誰,此時也有些無可奈何的說道:“他總會想明白的。”

“但願吧。”曹操緩緩說完,忍不住皺起眉,伸手揉了揉發脹的眼角:“但願他能想明白……”

“阿翁,你的頭風又犯了?”曹昂不知道兩人在打什麼啞謎,他看見曹操以手撫額,很快就知道發生了什麼。他走上前一看,突然發現曹操被手遮住的眼圈突然紅了一片,隱隱還有淚水在眼底打轉。

他當時就愣住了,轉眼卻見戲志才正識趣的閉目沉思。

原來一直如猛虎般的父親,也會有傷心的時候……

在接下來的幾天中,曹操派于禁、李乾等將分兵北上騷擾陰平、昌慮、合鄉、蘭陵等縣,吸引陶謙主力,最後雙方在傅陽城下展開決戰。

徐州與青州遙相呼應,成爲初平四年第一場大規模的諸侯會戰,參與者有公孫瓚、臧洪、劉備、呂布、曹操、陶謙等州郡方伯,雙方共計出動了十幾萬人。整個青徐都爲之動盪不安,百姓流離播越,縣城殘***處哀聲不絕。

與此同時,就在公孫瓚陷入青州的戰爭泥淖難以脫身的時候;就在曹操誓師南下伐徐、正式開闢青徐戰場的時候。冀州牧袁紹已在常山擊敗了麾下精兵萬餘、騎數千的張燕,並開始銜尾追擊,半是追擊半是驅趕的將張燕往西而去。

而在大漢另一邊的河東郡,此時也在醞釀着一場影響力遠勝青徐的危機。

這幾天更新不及時實在是非常抱歉!在此加更一章以示歉意!?(′?`)比心

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
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五十四章丨以結同好第四十章 遠近仰望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五百零二章 知其款曲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九十四章 錢穀本末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動人心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三百零五章 兄弟鬩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