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

“既連戰皆捷,士馬旌旗甚盛。”————————【宋書·自序】

九江,阜陵。

廬江太守劉勳如何也沒想到自己會錯信孫策兩次。

第一次是在得聞孫策揮兵秣陵,軟禁袁胤後,派來秦鬆、陳端等文士巧舌如簧,將此事解釋成袁胤有意獨立江東,被孫策及時拿下。爲了證明這個說法的正確性,秦鬆等人還代孫策送來了從袁胤家中繳獲的大量財物,又對劉勳百般奉承,劉勳財令智昏,居然很快相信了孫策的說辭。

劉勳當時也不忘袁術的託付,在搞清楚丹陽的原委後,火速命孫策渡江,北上廣陵,趁虛進入徐州。孫策口口聲聲說是奉命行事,其實在渡江一半突然轉道歷陽。歷陽本是袁術佈置防範江東的前沿,卻在主將劉勳的疏忽下全線崩潰。而再一次錯信則是孫策在突襲歷陽後再派人來,說他早已反正,而劉勳在袁術麾下頗有聲望,若是能與他合作,當能一呼百應,建立殊功。

作爲孫策謀主、同時也是此行說客的秦鬆當時是這樣說的:“將軍乃高皇帝沛國鄉人,雄傑遠邁江東,袁術無能,不得大用之,今又豈能亡於此?不若與我家將軍投效朝廷,共同反正,念國家寬仁博愛,殊榮不難!將軍試見鎮東將軍曹操,彼昨日爲諸侯,今日爲漢臣,重用一方,朝廷豈有疑者!”

而在這個時候,甘寧、黃祖等人進攻廬江,奪下皖縣的消息也隨之傳來。皖縣是劉勳的大本營,此處失守意味着他全軍家小、糧草輜重盡皆淪落敵手!

秦鬆知道這個消息後,趁熱打鐵道:“皖縣失守,將軍若仍要報效袁術,則應火速提兵,西進舒縣。可一旦如此,我家將軍必會銜尾追擊,不使將軍有任何從容休憩之暇。袁術未亡,而將軍先敗,那時將軍若要歸順朝廷,可比不上現在了!”

對於秦鬆的說法,劉勳深以爲然,他胸無干才,卻知道天命不在袁氏。本來袁術在徐州大敗一場後,應對徐晃的攻勢就已捉襟見肘,壽春城岌岌可危,如今就連孫策也反了。孫策一反,江東亦失,甘寧、黃祖等偏師又步步緊逼,袁術腹背受敵,再無一尺一寸可以騰挪之地。劉勳本想着袁術再不濟也能退兵江東,與朝廷劃江而治,隔江靜觀河北戰事。可現在連這一絲妄想都破滅了,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劉勳是袁術身邊的老人了,在袁術年輕時就跟着他牽鷹放犬,入淮南以後更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廬江太守的位置。現在他手下兵、民等部衆共二萬餘,坐擁強兵,又能憑藉自己的影響力招徠一批袁術部將,朝廷不會不用他。更何況自己也是曹操的舊交,曹操此刻是主持青徐軍事的鎮東將軍,備受信賴,自己以後與曹操多走近,不愁權勢旁落。

他的算盤打得極好,甚至當即同意了秦鬆的建議,將要扯起反正旗號,與孫策合兵共擊壽春,甚至爲此讓出了歷陽以北的重鎮阜陵。

誰知道這又是一個騙局。

天完全黑了之後,劉勳帶着殘兵千餘殘兵退到了一處低地,他騎着一匹白嘴的黃鬃馬,馬的頸項上沾滿了黑紅色的血污,坐騎的臀部上海插着箭矢。他左右親隨差不多在斷後的途中死傷殆盡了,只剩他一羣敗軍像無頭蒼蠅似得往西逃去。

趁着淡薄的暮色,劉勳的眼前似乎是一片深黑的草地,隱約與墨藍的天空連成一片。他驅騎往前趕去,卻嘩啦一聲落在水裡。

“這不是路,是河!”

“不是河!是湖!”有人在一旁驚呼道。

衆人不受約束,百來個人摔進湖中去後,沉靜的湖水頓時喧騰擁擠起來。湖畔倒也不深,衆人也沒走太遠,水連馬肚子都沒有淹到,只是很多人前仆後繼的擠在一起,把好不容易有點陣列的隊伍又攪亂了。

劉勳的馬本已受傷,一路狂奔下來早已疲弱不堪,在水中踩踏之下,馬蹄深陷淤泥中,幾乎站立不穩。劉勳趕忙拉緊繮繩,驅使着坐騎回到岸上,一邊吩咐人兩邊探路,看看能不能繞過這個湖,一邊努力睜大眼睛向西望去,只見天空與地面的邊界往兩旁延展,模模糊糊似乎沒有盡頭。這湖似乎也太大了點,劉勳心中腹誹道,不像是一般的湖澤,難不成還是——

“將軍,他們追來了!”有人驚叫道。

衆人早已是驚弓之鳥,要麼一鬨而散,要麼當即跪在冰冷的水裡口頭求饒。劉勳穿着華麗的甲冑,在追兵的火光中格外顯眼,他驚怒交加,一想到自己有今日皆是拜孫策所賜,他目視火光,不顧眼睛刺痛暈眩,在哪裡放聲大喊道:“孫策!孫策!”

“孫將軍的名字,也是你能喊的?”一個粗豪的聲音在黑暗處響起。

“孫伯符小人!”劉勳自知難以獲免,便鼓起餘勇,張口罵道:“本與我約好共同舉兵反正,他又何故謀我!卑劣之徒,必有天收之!”

那粗豪的聲音又從另外一個地方響起,顯然是在劉勳說話的功夫移動到了另一處:“所謂兵不厭詐,你是袁術忠犬,未嘗一敗便說要降,誰肯信你!倘若有詐,豈不是我等無謀?雖是以此計賺你,但焉知你是否抱有那等心思。”

“你、你……”劉勳被對方的強詞奪理氣得語塞,手指暗處,氣憤難平。

可他這次循着聲音所指的暗處卻沒有人,而是在他身體另一側的暗處突然再次響起那道飄忽不定的粗豪聲:“在找你爺爺麼!”

從黑暗中突然跳出一員身材粗壯的武將,他猛地彈跳,一刀將劉勳從馬上劈落下來。

劉勳的肩膀被劈開,但他的甲冑卻保了他最後一口氣,他倒在地上,下半身浸在冰冷的湖水裡,寒冷刺骨的湖水讓他的思緒在最後一刻保持了清醒。他看着那員大漢像熊一樣走過來,用盡最後一絲氣力發問道:“爲……什麼?”

是啊,爲什麼孫策不肯與他一同反正,明明他二人聯手,能讓淮南戰事更輕易更快捷的結束,可爲什麼孫策要算計他?非要將他置之死地不可?

這員大漢雖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作爲隨孫策下江東的舊部,也多少明白劉勳與孫策二人早年間的恩怨:“廬江太守?你以爲這個位置是你應得的麼?”

劉勳死前終於明白了,當年袁術爲了消磨孫策的銳氣、敗壞對方聲名,慫恿他去攻打廬江,並許下重諾,要將廬江太守授予這個年僅二十出頭的青年。可最後孫策出生入死,冒着得罪前廬江太守陸康等士人、以及損兵折將的風險好不容易拿下廬江,可袁術又突然食言而肥,將到手的廬江轉頭就給了更親近信任的劉勳。

他們兩人之間雖然沒有太多交集,但這樑子卻是在不經意間就結下來了。

劉勳沒有想到孫策就將這件事記恨那麼久,對方以豪義慷慨聞名江淮,怎麼淮南之戰的要緊關頭,作這等氣狹的事呢?

這是劉勳在面前的刀光落下來之前最後的一個疑惑。

“潘都伯,都已收拾好了!”

這員大漢正低下身將劉勳的頭割下,用着粗豪的嗓子得意道:“我說什麼來着?別看我等只有一百人,只要聲勢足夠,這羣驚弓之鳥,嚇都能把他們嚇死!”

此人正是潘璋,出身微賤但胸有大志,雖然只是一介百夫長,但眼光獨到,甚有膽魄。在孫策麾下諸軍畏懼黑夜不敢追擊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不肯聽命回營,帶人脫離隊伍對劉勳窮追不捨。如今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果然斬殺了劉勳,奪得了頭等大功,可潘璋仍不滿足,對人下令道:“快去打火照照,看有沒有遺落什麼財物,咱們追來的急,他營中有什麼財物全都給別人搶走了,這回可要都賺回來!。”

“喏!”

潘璋在湖邊搜刮一陣後,立即休整一夜,第二天天還沒亮就趕回阜陵,正好遇上準備動身開拔的孫策。孫策本以爲他們是昨日混亂當中的逃兵,沒想到竟是孤軍追討劉勳,斬獲歸來的勇士。他最喜歡的就是這樣智勇雙全的人物,當即對潘璋大肆讚揚,命他爲別部司馬,調入自己帳下聽用。

在消滅掉此間最大的勢力以後,孫策不敢再做停留,當即在呂範的建議下北上趕往合肥:“甘寧、黃祖等軍已進兵居巢、舒縣,不日將北上六安、蓼縣,廬江已是彼等囊中之物,將軍何故引兵合流,委居下首?”

孫策明白呂範的意思,眼下最要緊的是壽春,反正歸順的大功他已經獨享,只要將廬江讓給甘寧,再圖九江,這軍功不說第一、第二,他孫策好歹也有了立身的資本。

“伯符於今用計攻殺劉勳,日後曹操若是知曉內中詳情……伯符可得萬分小心了。”呂範在馬上提醒道。

“曹操多的是故友,既分了敵我,我爲何殺不得?再者說,袁紹、張邈、陳宮都是他的故友,他又饒過誰?”孫策嗤之以鼻,他與呂範其實都明白,劉勳並不是因爲早年得罪過孫策才被謀算致死,而是出於另外更重要的因由:“此事公瑾在信中已有計較,今後少不得要與彼等撕扯不休,如今淮南正處大戰,還講什麼和氣?”

於是孫策也不用下級的身份向甘寧等軍通報事宜,僅僅只是將劉旭授首的消息傳了過去,便與甘寧等兵馬默契的分道揚鑣,各自北上。至於甘寧抵達六安後得知蓼縣等沿淮之地早已被徐晃各個擊破,自己除了得到劉勳囤積在皖縣的軍實並沒有得到實際的戰功,不知會不會氣惱不已。

在建安三年十一月初,孫策前鋒終於順利拿下合肥,此城是壽春南部最後的重鎮,有不少袁術麾下將領在暫時擊退徐晃後,將家小從壽春轉運南下,安置於合肥城中,他們本以爲這樣可以逃過壽春的戰火,沒想到後方卻被孫策一舉拿下。

攻破合肥城的當日,孫策忽然記起一事,連忙拉過呂範,在他身邊耳語道:“據聞城中多有袁軍家小,你且速去打聽,不得使彼等受驚。尤其是將軍橋蕤的家屬,我昔日託身袁術麾下時,橋公於我多有恩遇,此恩不得不報。”

“喔?”呂範記得這個事,當時不單是橋蕤,就連袁術麾下大將張勳都敬服孫策,將他當子侄看待。而說起家眷,呂範又提醒道:“聽說橋公家有二女,皆傾國之色,彈唱歌舞、吟詩品賦,無所不通。伯符至今未娶,既是故人之女,何不結兩家恩好?”

孫策猶豫了一下,遲疑道:“這恐怕不妥,世人豈不要說我乘人之危?”

“他們那裡懂得伯符恩連義結之心?”呂範爲自己這隨口說出的主意越想越滿意,往深處想去,這不單單是一個收納美人的小事。他一邊擺手吩咐人帶領兵馬保護袁術部將家眷,一邊諄諄說道:“伯符莫非忘了周郎之言?此戰反正已是大功,再得廬江、九江等二郡尺寸之地不可謂之功,渡江進軍後,當以安集人心爲要。如今袁術敗亡在即,麾下人心惶惶不安,就連劉勳都有了歸順之意,何況是他人?此時袁術部將家眷泰半皆在城中,正是伯符安撫人心,收集殘部的大好時機。”

周瑜計慮長遠,在勸降孫策之後還寫過一封信來,信中只讓他做兩件事,一是設法殺劉勳,不讓其有投降反正、與孫策爭風頭的機會;二是憑靠自己曾在袁術麾下的任事的經歷與關係,迅速接管袁術死後遺留的政治遺產。這兩件事都是最重要的,以至於孫策必須要放棄攻打壽春城以及俘獲袁術的機會,將其讓給徐晃。

孫策本已意動,在親眼見到橋式二女的蓋世姿色之後,更是驚歎不絕:“想不到橋公家中竟有此絕色!實在妙極,正好是姐妹二人,公瑾又與我視若手足,我與其各得其一,不失爲一段佳話!”

呂範就在當場,覺得有些不妥,但又覺得周瑜以後眼見要飛黃騰達,用這種方式籠絡對方,也不失爲一道妙招。至於可能有的麻煩,他也好心對孫策提了:“周郎已是公主婿,如今公主脾性不知。不妨先送往周郎做女婢使喚,是否爲妾,還是全看周郎如何自處。”

孫策高興的擺了擺手,他連戰連勝,又得此絕色,正志得意滿,哪裡還聽得進呂範的話?

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
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十六章丨蕭索宮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一零五章 吝財忍棄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二百七十七章 因勢遷民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