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

“憑時節,船到江心補漏遲,煩惱怨他誰。”————————【救風塵】

事情很快愈演愈烈,這些日子一直在承明殿窺探的秘書郎很快聞訊而動,私下接觸了楊琦。楊琦眯着眼打量着這個想法驚人的年輕人,良久方纔開口說道:“是誰把你往歧路上引的?”

王輔不明所以,遲疑了一瞬,接着故作機靈道:“往歧路上走的,該是太尉纔對,趙公、楊公國之大臣,難道就眼睜睜的看着太尉將大好局面敗壞麼?”

“你要我有匡正之舉,這是對的。”楊琦毫不客氣的點評道:“但你說的卻不是匡正的路子,太尉是天子東征前欽定的留守大臣之一,你要真排擠他,是視詔書爲何物?等天子凱旋,哪怕你是王氏外戚,也逃不過藉機生亂之罪。”

“楊公言重了。”王輔趕緊作揖一拜,說道:“太尉依然是太尉,只是若有變動,當多些人主持大局爲好。不然,以太尉的性情、身份,趙公、楊公等人再是持重,又如何能讓太尉不往歧路上走呢?”

他有意點出董承強有力的外戚身份,真要犟起來,楊琦他們是不可能會像今天這樣壓住對方氣勢的。但楊琦仍是不爲所動,只低聲道:“此事非你一稚子可決,快些回去吧。”

王輔無奈,只好怏怏的回去,但已然‘病癒’的司馬懿卻仍告訴他:“‘非你可決’,意思是要衆人乃決,如今是要聯絡衆臣,哄起聲勢,纔好施爲。”

“哄起聲勢我明白,可你此前也說要內外呼應不可,如今內已按計漸進,那外呢?”王輔因爲被楊琦說了一通這麼做的後果,心裡一時有些擔憂:“涼州至今沒有亂象,韓遂到底會不會如你所言,起兵造反?”

“關東局勢日漸向好,錯過了這個月,入冬後,韓遂就要等到明年,那時候可就晚了。”司馬懿篤定的說道,他看出王輔眼底的猶豫,又說道:“楊公未嘗沒有意動,只是擔心國家會在事後如何看待此事,所有既要有正當的理由,即韓遂變亂,太尉難以獨自擔起抵禦重責;又要有衆人共認,如此國家就不會在事後追究衆責,一罰衆罪。”

“喔。”王輔恍然大悟,他沒想到素稱耿介的楊琦說話也會拐彎抹角的表達觀點,可是轉念一想,若是自己想不明白他說的話,豈不是證實自己只會空想而沒有能力,這樣的話人家有憑什麼跟自己冒險呢?想到這裡,王輔愈加佩服司馬懿,他心中釋然,接着說道:“那我現在該找誰?”

司馬懿算計着,此時還得將王輔推出去聯絡各方勢力,既能讓王氏與各士族聯繫加深、彼此建立共事的基礎,又能讓王輔頂在前頭,萬一皇帝追究,他好歹還有個王氏替自己擋風。於是他沉吟不語,提筆在紙上寫下幾個人的名字,輕聲說道:“只要說服彼等,事情便無礙了。”

王輔點了點頭,他自認這是一個結識各方勢力、將王氏正式引入士人圈子的機會,所以也不推辭,主動將這個任務接了過來。他將司馬懿寫好的名單摺好放在袖子裡,復又提醒道:“你病癒了這麼久,也該出面示人了吧?不然突然病癒,可是會讓人多想的。”

司馬懿早有此意,他在榻上愜意的伸了伸懶腰,像是隻在曬着太陽的、無害的貓:“我不像你,國家在東征前還額外給你安排了在承明殿走動的職事,我病癒之後,只能往秘書監走了。”

“秘書監?”王輔忽然想起一個人,這個人剛纔並未出現在司馬懿所寫的名單上。

“是要去尋荀令。”司馬懿眯着眼睛說道:“荀令在石渠閣校書,我理應請教拜會。”

又到了一個休沐日,董承這回卻沒了上回那般的好心情,他在府中一次召來了胡邈、董鳳、左靈等一干親信,又讓秦慶童親自看守門戶,幾人聚在一起商議該怎麼解決這愈演愈大的麻煩事。

董鳳先是說道:“如今司隸校尉裴公已招胡公幾度詢問,意在責其理案徇私。御史中丞桓公、都水使者孔公、太中大夫鄭公等人皆稱太尉因一己之慾而害秦誼妻離家散,不僅屢屢疏奏彈劾,更是放言,若太尉不出面開釋閭里民怨,他們就要跣足赴軍前,登聞於天子了。”

“簡直是妄爲!”董承氣惱道:“爲了一個女人追着我不放,還揚言要告到關東去,彼等究竟是什麼意思?”

胡邈自然不肯承認自己爲董承設計秦誼的錯誤,他此前被裴茂叫去訓斥了一通,心裡正憋着怨憤,如是不陰不陽的說道:“這是蓄謀要挾,意在敗董公的威勢。董公威勢一弱,他日若涼州亂起,將何以獨力服軍旅?”

“此事不能讓他們如意!”董承厭煩的揮了揮手。

左靈皺了皺眉頭,說道:“如今杜氏必不能退還回家,董公也不能默認此女尚在府中,只要她不在……旁人無有實據,再說也無益了。”

“不可。”董鳳聽出了左靈話語中的殺意,急忙勸道:“如今不知有多少人盯着明公,貴府新建不久,未嘗沒有好事多言者。但凡有些動靜,必會引人側目,屆時不僅是示怯於人,更是徒增一罪。”

董承正在無奈之際,煩躁的說道:“那你說該如何?”

這時秦慶童忽然在門外說道:“董公,宮裡的長御來了。”

董承一驚,急忙屏退衆人,在一偏室單獨見了長御。果不其然,此事連椒房殿內的董皇后都驚動了,特意派長御來興師問罪:“殿下說,董公何必爲一女子得罪衆臣?”

“我本無意開釁,是彼等設計謀我,我又如之奈何?”董承無奈的說道,他知道自己這個女兒素有心計,這次派自己的親信長御過來,必是有法子給他。

長御輕嘆了口氣,小心的看了眼四周,輕聲說道:“殿下說,如今那女子既殺不得,也放不得,索性另外覓個去處,將其安置。而後大開董府各門,任人出入觀瞻,以示府中無有此女,如此流言自破,大可一轉頹勢,反傾衆臣。”

“大開府門?”董承有些猶豫,他的府上有太多私密、豪奢的東西不便供外人觀看,何況自己堂堂三公,哪能做這種沒有體統的事情?只是想了一瞬,他便在心裡給否決了,更認爲這是董皇后的淺見。然而對於董皇后的第一個建議,他倒是深表認同:“的確要將她偷偷派出去,只是內外皆有人目視……”

“奴婢來時隨行多帶了幾個宮人,依殿下的吩咐,只需換上衣物,便可隨我入宮。”長御有備而來,爲董承想好了一切:“只要入了宮,誰又會在乎一個宮人的死活與來歷呢?”

“善!”董承心中大石落地,高興的拊掌笑着,忽然想起一事,說道:“這也正好,此女子有些福氣,剛入府中,老夫身旁侍妾便得身孕。若是讓她多隨皇后走動,以後得了子嗣,未嘗不是她的福氣。”

長御目光抖了一抖,面露訝色。

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三章丨御戎之方
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九十六章 費力勞心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二章丨亂由治郅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輕車介士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二十七章 聲催黃葉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十四章 相爲建計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百八十九章 事所難逃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三章丨御戎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