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對於美國人來說,華夏的第四代戰鬥機突然降臨到眼前固然有些難以接受,但自家空軍畢竟已經裝備了近200架的F22A,並且有着更加豐富的隱身飛機使用經驗,無論在現實還是心理層面上,都仍然佔據着明顯的優勢。
除此之外,成本更低、用途更多的F35也已經進入了高頻次試飛階段,儘管其中的垂直起降型和艦載型還有不少麻煩需要解決,不過最基礎的陸基型號至少在目前看來還算順利,僅美國自己的預計裝備數量就將對標F16,達到驚人的1500架以上,如果再算上盟友的採購量,那大概還要翻倍。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判斷,只要十拿九穩的F35項目不出什麼大問題,那就算華夏的新一代飛機在質量上不落下風,自己靠堆數量也足以淹死對手。
所以,他們的危機感雖然存在,但主要還是來自於持續數十年的技術優勢可能被抹平。
至少在現階段,還絕不會有任何“我們已經比不過華夏軍隊”的想法。
可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有華夏和美國兩位玩家。
2009年這會兒,互聯網的傳播效應已經初具規模。
事件一旦發酵起來,所造成的影響往往很難被完全控制。
而上級在制定首飛計劃的時候,顯然沒有考慮過其它國家的感受。
或者也可能是考慮過,但覺得不太重要……
當天的稍晚些時候。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阿穆爾共青城。
加加林飛機制造廠。
作爲全俄羅斯橫跨十一個時區的領土中最東端的城市,這裡甚至比華夏時間還要晚上兩個小時。
剛剛吃過晚飯的航空工程師米哈伊爾·斯特雷勒茨緩步來到剛剛新建成不久的C16車間,準備晚上再加一會兒班,檢查剛剛組裝到位,還尚未完成調試的最新型離子鍍生產線。
得益於前些年與華夏的深度合作,他們聯合飛機公司(UAC)得到了相對充分的資源,得以在吸波材料方面加大投入,總算是讓奧布寧斯克技術研究所趕在T50項目首飛之前交付了一批試用型產品。
但聯盟解體的餘波影響深遠,僅靠走出幾手妙棋根本不可能完全破局——
同樣也是因爲跟華夏的深度合作,他們在幾年前把本來應該用於修復和重建離子鍍設備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全都作爲出口產品交付給了對方。
而中間十餘年的混亂也導致大量技術人員流失,甚至包括斯特雷勒茨本人,都是在青黃不接的情況下被強行拔上來,頂替年齡過大,已經無力承擔一線研發任務的米哈伊爾·西蒙諾夫,以及還要兼顧行政管理的米哈伊爾·波戈相。
沒錯,三個人的名字還碰巧都是一樣的。
作爲蘇聯教育體系下培訓出來的工程師,他的理論功底當然沒什麼問題,不過仍然嚴重欠缺經驗,尤其是管理經驗。
結果現在事到臨頭,才發現之前光顧着材料的事情,沒考慮到現有設備根本無法滿足鍍膜所必須的能量要求。
不僅機外塗層,甚至連部分關鍵大部件的鍍膜工序都受到了影響。
事已至此,莫斯科方面乾脆拍板,在共青城新建一個全新的鍍膜生產中心。
也就是斯特雷勒茨正在重點關照的C16車間。
實際上,斯拉夫人的工作習慣堪稱鬆弛。
除非有人在後面拿着小皮鞭監督,否則很少會主動加班。
所以一般情況下,晚飯後就只有幾個工段主管會到場,也不會真的動手幹什麼工作,而是提前做好第二天的任務安排,爭取把本來的幾個小時時間利用到極限。
但今天,斯特雷勒茨剛走到生活區和工作區之間的分叉路口,就注意到整個C16車間內燈火通明,而不像往常一樣,只有二層側面的一間小會議室亮着燈。
一開始,他只當是某個粗心的安全員忘了關燈。
這在共青城實在不算罕見。
然而,正當斯特雷勒茨加快腳步來到門口,準備找到相關負責人象徵性說上兩句的時候,卻注意到原本應該等在小會議室的一衆手下們,此刻正簇擁着一名西裝革履、頭戴安全帽的人在裡面轉悠。
加加林工廠屬於軍事重地,哪怕再怎麼鬆弛,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進入到核心區域的。
所以他立即意識到,恐怕應該是上面來人搞突然檢查了。
也就在這個時候,或許是聽到了身後的腳步,對方突然起身回頭,看向斯特雷勒茨的方向。
“總經理?”
後者當即腳步一頓。
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他還是沒想到會是集團掌門人親臨。
緊接着,就是一股危機感從心底油然而生——
T50的第一架原型機051號其實已經完成了超過九成的製造工作,本來有望成爲俄聯邦時代近二十年來第一個按照時間表完成計劃而不發生拖延的重大項目。
結果因爲自己的疏忽和失誤,硬生生把原定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首飛拖延了至少半年。
而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加加林工廠竟然還處在優哉遊哉的工作狀態之下。
他又不是什麼別人惹不起的功勳設計師,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頓批評。
好在波戈相也不是第一天掌管蘇霍伊,知道如今時代變了,已經不能按照二十年前的工人積極性來提出要求,所以並沒有流露出明顯的不滿。
只是上前兩步,把斯特雷勒拉到了一個稍遠離人羣的地方。
“米沙。”
波戈相朝大約200米外的總裝車間瞄了一眼,語氣複雜地詢問道:
“你看沒看今天的國際新聞?”
斯特雷勒茨面對這個問題有點發懵。
其實他中午在食堂順便看了幾眼電視,但一方面實在沒記住裡面播報的內容,另一方面也覺得如果點頭似乎顯得他也在偷懶。
所以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沒來得及……我今天上午剛從奧布寧斯克回來,下午到現在一直都忙着調試設備的事情……”
波戈相嘆了口氣,從公文包裡面掏出幾張沒來得及裝訂的文件紙:
“大約六個小時之前,華夏在蓉城首飛了他們的第一種隱身戰鬥機,從機身編號來看,應該會被命名爲殲20。”
斯特雷勒茨當即就是一愣,然後有些木然地接過新聞簡報。
因爲有充分的時間整理消息,因此裡面的內容相當豐富。
不僅包括從華夏互聯網上獲取的照片,還有對那架飛機的初步分析結果。
當然,還重點提到了同一天五角大樓代表團訪華的事情。
波戈相自然沒時間等對方慢慢看完,很快便開口道:
“情報部門的分析認爲,雖然從這架飛機的形態來看,應該還屬於跟051性質類似的技術驗證機,但實際完成度非常高,可能僅缺少與武器相關的火控系統,除去一些涉及到氣動和隱身的外形細節還有可能調整以外,幾乎相當於一架原型機。”
斯特雷勒茨此時也已經翻閱到了比較後面的部分,並在某個時刻瞬間兩眼發直:
“這裡面提到……今天同時出現了兩架飛機?”
通常而言,每架驗證機都是專門瞄準某項技術而進行生產,同時出現多架只有兩種可能。
一是要驗證的內容太多,集成到一架飛機上的風險過高。
二是足夠財大氣粗,願意爲了進度支付雙倍的成本代價。
波戈相點點頭,然後解釋道:
“真正升空試飛的只有一架,但根據在場的目擊者描述,在稍早之前的試飛儀式上面,還有另一架尚未刷塗編號的飛機,二者外形幾乎完全一致,只有發動機尾噴口的形狀和顏色存在些許不同……”
聽到這裡,斯特雷勒茨露出有些羨慕的神色,有些無奈地長長呼出一口氣。
“呼——”
其實T50項目的動力規劃也是分兩步走,先用故紙堆裡翻出來的AL41F完成試飛和先期裝備,等到時機成熟再更換目前仍然只有一個代號的新一代產品。
但因爲資源不足,原定用於測試新動力的052號驗證機沒能同時開工,與南方大國的情況呈現出鮮明的對比。
而緊隨着無奈的,還有一股羞愧感。
畢竟,就算052號真的如原計劃一般啓動了生產計劃,無非也就是像現在一樣,因爲混亂不堪的管理而停留在總裝之前的最後階段。
“總經理,我們一定盡全力加快進度……”
還沒等他表態完成,波戈相就擺擺手打斷了他:
“讓華夏人搶在我們前面完成首飛,我也有一定責任,在資源分配上過於追求平均,沒顧及到T50項目的特殊需求……”
UAC現在手裡的資源當然比90年代要多了好幾個數量級,但波戈相身爲頂級裱糊匠,需要同時兼顧米格和蘇霍伊的三代半戰鬥機、伊留申的伊爾76改進型運輸機和伊爾96改進型加油機、雅科夫列夫的新一代幹線客機……
恨不得用一桌飯菜招待十桌客人,肯定會出現顧頭不顧腚的情況。
“不過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波戈相還是拎得清輕重緩急:
“克里姆林宮希望能在2012年底之前看到第二階段的原型機,並爭取在2016年以前投入量產,要實現這個目標,你認爲需要多少額外投入?”
顯然,莫斯科方面現在有點心急。
他們目前的情況有點類似華夏的八九十年代,特別需要一些標誌性成就來證明自己,並重新提振國民的信心。
儘管如此,斯特雷勒茨還是不敢大包大攬:
“現在說量產的事情還爲時太早……”
隨後卻又話鋒一轉:
“但如果能把資金投入增加50%,並且給我們的人員編制增加三分之一,那在2012年前拿出第二階段的原型機,應該還有一定把握。”
這完全是獅子大開口。
UAC目前在支持的這十來個項目,各個都是航空領域的寶貝。
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有所傾斜,也不可能做到如此誇張的程度。
但斯特雷勒茨知道,自家總經理如今算是克宮裡面的紅人,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其它工業領域的資源分配。
果然,波戈相聞言沉默了片刻,接着似乎是下定了某種決心:
“算了……”
他咬咬牙,決定獻祭掉自己的名聲:
“再苦一苦海軍,罵名就由我來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