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八章 火山

一百三十六座封閉型城市,與覆蓋蓋亞表面的“意識連接系統”,令人歎爲觀止。

不過,爲打造一個新世界,“盤古”進行的工作遠不止於此。

新時代的蓋亞,在一百三十六座封閉型城市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上千處“保留地”,這些地點,要麼是歷史遺蹟,要麼是風景名勝,要麼有特殊的科學研究、保護與發掘價值,也一概被結構類似的穹頂籠罩。

既然有保護罩,就意味着,人類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動。

不過,要從封閉城抵達這些地點,還需要交通工具,這一點,在“盤古”的工程規劃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今天的蓋亞表面,人類,只有一千兩百位三歲小孩,未來至多也只有區區兩千六百萬,且分佈在世界各地,看起來,並不需要舊時代的公路、鐵路與水運,

全都由航空包辦即可。

但,出於“體驗人生”的動機,民衆仍達成一致意見,要求“盤古”在蓋亞表面建設十分發達的交通網絡。

所謂“發達”,不是要覆蓋全世界全境,而是用高速鐵路、公路與航線連接各封閉城與保留地,不僅保障人員在各地來往自如,更重要的功能,是讓民衆獲得“旅行”及與之相關的諸多人生體驗。

從安全角度,所有這些交通工具,都要一概與蓋亞生物圈隔離。

此外,“盤古”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針對蓋亞本身、維持其表面——地殼基本穩定,而歷時數十年打造的超級工程。

地殼,蓋亞的最外層,厚度在幾公里~幾十公里,再往下就是高溫高壓的流體地幔,蓋亞的行星構造決定了這一最外層的薄殼“不會很穩定”,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人類歷史上早有記載的現象。

至於如果應對,在大自然的絕對力量面前,這一詞彙原本的意義就不大。

直到若干年前,準確地講,哪怕在蓋亞淨土建立後,對火山爆發、高烈度地震這樣大的災難,除消極防禦、事後重建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一次火山噴發,或者里氏烈度8.0級地震,釋放的能量動輒上億噸TNT,這且不算,其能量釋放方式也很難干預,更不用說地震比火山更難纏,根本無從預報,只有事後評估其效應才能確定震級。

縱觀人類歷史,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火山、地震頻頻發難,造無數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聯邦的洛杉磯大地震,西大陸列強的海灣大地震、盆地大地震,東離島的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給人類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記憶烙印。

這種記憶,直到1509年以後,在地下城中遭遇地震、感到大地傳來的震動時,仍令人心驚肉跳,方然自己就親歷過若干次,雖明知沒有生命危險,腳下晃動時,內心深處的恐懼卻無從消散。

在無知無畏的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實在不值一提,

這曾是生而爲人的一種常識。

但在今天,這斷言卻因“全產機”體系的發展,與文明能源利用水平的極大提升,而成爲了歷史。

西曆1562年,蓋亞表面的地殼,宏觀工程的完成度已接近60%,一項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在各大陸板塊交界、及地殼薄弱地帶展開。

幾百米高的巨型機械,協同運作,將動輒以公里計的巨型構件安裝到位,工程機器人來往穿梭,開掘岩層,暴露地殼斷裂帶,一根根無弱點鋼索埋置到位,就近建造的龐大如山之換能設施,周身晝夜閃耀着焊接的花火。

所有這一切,目的,十分直白:

人類,要用自己的力量,給蓋亞套上籠頭、將其徹底降服。

劇烈的地殼運動——地震,基本上,是“漂浮”在上地幔頂層的薄殼結構,因地幔流動而積聚應力的集中釋放。

而火山,則是地殼薄弱點,因上地幔流動而偶然破裂、熔岩上涌並噴發。

不論哪一種災害,根源,都在蓋亞內部的液態地幔。

將地幔完全冷卻、喪失流動性,看起來是一種釜底抽薪的策略,但,對蓋亞造成的影響,尚難以估量,擔當阿達民時的方然,也沒有批准如此激進的方案,而是設法在地殼邊界以薄弱位置,對症處理。

首先,在板塊交界處,進行大規模的全面勘探,摸清地殼及下方的地幔流動情況,後者目前還有一些困難、更多依賴建模預測。

方案制定完畢後,現場施工,針對地殼的受力情況,進行廣泛的結構補強,使用鋼構件、鋼筋混凝土構件、鋼索與液力調節模組等裝置,將原本逐漸集中於一線的地殼應力,分散在廣大範圍內。

地震的根本原因,在與地幔流動,直接原因則是這種流動對地殼施加的力,會逐漸造成地殼薄弱帶的形變,

應力傳遞的能量,逐漸轉變爲地殼的彈性形變。

這種能量,在偶然因素的影響下,一下子通過底層斷裂、錯位等方式,釋放出來,

就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對策很簡單,哪裡的地殼薄弱、就採取措施將其補強。

考慮到地殼運動的複雜性,簡單的補強措施,無非是將斷裂帶“遷移”到強化區域的邊界,但是對人類而言,這一簡單粗暴的做法也可以接受,畢竟淨土的目標,並不是讓地震在蓋亞表面絕跡,

第三一三章 龐大第一四七章 教義第一八二章 租賃第八四一章 婚姻第八八六章 聯結第四十七章 集權第四五七章 用人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五一三章 數學第五章 希望第七五八章 工程第八十八章 城市第二〇三章 律條第六一〇章 海軍第八一二章 講理第二八七章 奴僕第五八〇章 五湖第七三八章 規劃第四八一章 申請第六〇九章 斬草第八十四章 生意第八二八章 告別第六八三章 推進第四六九章 態勢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六四九章 海峽第一六九章 變遷第三六二章 檢查第一八六章 方法第五四八章 激戰第五十七章 槍擊第四九三章 思維第三四二章 束棒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一〇〇章 劣勢第七八三章 傳輸第五五九章 意識第五六六章 海默第五三二章 牢記第六〇六章 去向第四六〇章 理由第三四五章 中繼第四一九章 安息第二一一章 交往第八一七章 散熱第二四八章 自絕第六十一章 異命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七五三章 爭議第四八六章 牴觸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四八八章 憤怒第六〇八章 天機第二七七章 車隊第七三七章 物性第一一二章 手段第八一〇章 信念第八九七章 自制第五二三章 盤桓第九十五章 體檢第一九二章 安全第二一三章 離去第二六〇章 衍生第四七一章 因素第七九三章 綁定第一五七章 協議第二四四章 鏈條第五〇七章 結論第三四三章 帝國第一八〇章 報名第一九九章 領域第六五〇章 人造第三三二章 東北第五七一章 睡夢第八八三章 紀念第四二八章 關押第七七六章 高教第一七八章 差距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一五二章 上限第二六五章 金融第四四九章 度日第四九〇章 認知第八九六章 幕牆第四六六章 環境第六四三章 西陸第四四三章 認知第三二一章 亂鬥第七八五章 老邁第一四九章 虛構第五九四章 投降第六四五章 火山第八五七章 音樂第四六五章 漂移第三五四章 資料第三五三章 戰鬥第二〇〇章 核武第五四〇章 迥異
第三一三章 龐大第一四七章 教義第一八二章 租賃第八四一章 婚姻第八八六章 聯結第四十七章 集權第四五七章 用人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五一三章 數學第五章 希望第七五八章 工程第八十八章 城市第二〇三章 律條第六一〇章 海軍第八一二章 講理第二八七章 奴僕第五八〇章 五湖第七三八章 規劃第四八一章 申請第六〇九章 斬草第八十四章 生意第八二八章 告別第六八三章 推進第四六九章 態勢第四七六章 幻夢第六四九章 海峽第一六九章 變遷第三六二章 檢查第一八六章 方法第五四八章 激戰第五十七章 槍擊第四九三章 思維第三四二章 束棒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五六一章 分佈第一〇〇章 劣勢第七八三章 傳輸第五五九章 意識第五六六章 海默第五三二章 牢記第六〇六章 去向第四六〇章 理由第三四五章 中繼第四一九章 安息第二一一章 交往第八一七章 散熱第二四八章 自絕第六十一章 異命第五七六章 草芥第七五三章 爭議第四八六章 牴觸第八三四章 持續第四八八章 憤怒第六〇八章 天機第二七七章 車隊第七三七章 物性第一一二章 手段第八一〇章 信念第八九七章 自制第五二三章 盤桓第九十五章 體檢第一九二章 安全第二一三章 離去第二六〇章 衍生第四七一章 因素第七九三章 綁定第一五七章 協議第二四四章 鏈條第五〇七章 結論第三四三章 帝國第一八〇章 報名第一九九章 領域第六五〇章 人造第三三二章 東北第五七一章 睡夢第八八三章 紀念第四二八章 關押第七七六章 高教第一七八章 差距第二六六章 互動第一五二章 上限第二六五章 金融第四四九章 度日第四九〇章 認知第八九六章 幕牆第四六六章 環境第六四三章 西陸第四四三章 認知第三二一章 亂鬥第七八五章 老邁第一四九章 虛構第五九四章 投降第六四五章 火山第八五七章 音樂第四六五章 漂移第三五四章 資料第三五三章 戰鬥第二〇〇章 核武第五四〇章 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