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殺我!你要多少錢我都可以給你!牛羊!駿馬!女人!爵位!甚至軍事情報!你要多少我給你多少!只要你不殺我!”生死關頭,阿魯溫驚慌失措,氣節全無,跪在地上蜷成一團,瑟瑟發抖。
常遇春手起刀落,割下了阿魯溫的腦袋,順帶着一腳將無頭的屍體踹倒在地,粗聲粗氣很是不滿的說道:“嘰裡咕嚕的說什麼呢?一句都聽不懂。丫的不知道老子聽不懂蒙古話啊?”
命運就是這麼奇怪,倘若今天活捉阿魯溫的不是常遇春,而是曾經參加過特戰小隊的任何一員將領,那身居高位的元樑王很有可能憑藉手裡的軍事情報換回一條命,可惜他碰到的是常遇春,明朝開國大將中,唯一一個沒有參加過特戰小隊,也沒有學習過蒙古語的傢伙。
解決了阿魯溫,常遇春旗下的二十萬步兵搶了不少戰馬,現在的軍隊構成,已經由十萬騎兵二十萬步兵,變成了十七萬騎兵,十三萬步兵。
搶到馬的明軍步兵那叫一個興奮,跟隨常遇春四處征戰。河南平原基本上無險可守,再加上常遇春攻下開封后,屠殺了十幾萬元軍降兵,聲名狼藉,基本上他的常字大旗剛剛在要攻打的城池門下一立,那城裡的蒙古人便攜家帶口的溜之大吉了。
徐達攻下山東全境的時候,常遇春同時傳回河南解放的奏報。
先後差不多時間到達的兩封戰報讓應天朱元璋政斧很是欣慰。尤其是開封的解放,更是在一夜之間傳遍整個江南。
人們迎着晨曦的薄霧,成羣結隊的涌向岳廟,多少年來,破破爛爛的岳飛廟一直都是飽受欺壓的漢人心中最後的希望與精神寄託。岳飛廟的牌匾被大元官兵拆掉,現在木匠連夜打造一副新的掛上。廟裡的岳飛雕像被摧毀,就連牌位上都不允許寫字,如今,泥瓦匠齊心協力,重新塑造了岳飛的雕像,繫上紅綢,安放在岳廟正中央的位置。
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百姓有的爲開封光復而喜悅,有的爲這麼多年的委屈而哭泣,有的在四處詢問加入明軍的辦法,有的在募集錢糧支持明軍戰鬥。可是所有的人有一個共同點,每人的手裡都拿了兩柱香,一柱是給岳飛元帥的,還有一柱,是給朱元璋的,祈福他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早日將元軍徹底趕回草原!
根據傳聞,那一天,臨安(杭州)的岳廟中,當第一個上香的百姓欣喜的告慰岳飛:“汴梁(開封)光復了!”
泥塑的岳飛像上,眼角竟然流出兩滴眼淚。
岳飛顯靈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整個江南地區傳出了十幾個不同的故事版本,最後傳到應天朱元璋的耳朵裡時,已經成了“常遇春是岳飛轉世,在朱仙鎮大破元樑王,成功光復汴梁城!朱元璋是宋太祖趙匡胤轉世,來奪回漢人河山!”
朱元璋的名字,已然取代了岳飛,成爲江南百姓心中,切切實實,看得見摸得着的信仰與希望。
應天城內,百姓更是張燈結綵,萬民上書,請求朱元璋登基大寶,繼皇帝尊位。
李善長,周德興,劉伯溫,宋濂,胡惟庸等衆臣每天處理四處州府上書到半夜,爲了區分行政上書與軍事上書,不得以開創軍機處,專門負責審閱關於前線戰事的奏報。而那些全國各地上來的萬民表啦,州府衙門請求朱元璋登基的奏摺啦,全部交給樞密院去審閱。
在萬民的呼聲中,朱元璋終於稱皇,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封原白蓮教聖女馬春花爲皇后,母儀天下。
如果說以前,朱元璋只是稱霸一方的諸侯王,那麼現在,他已經成爲全國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王!
遠在大都的元順帝接到消息的時候,驚諤如雷劈:“他……好大的膽子!”
大元衆臣伏地顫抖,不敢說話。
因爲就連元順帝本人都知道,朱元璋大的不僅僅是膽子,還有同樣大的雄心和實力。
應天城。
李善長與劉伯溫等人拿着山東與河南傳來的奏報匆匆入宮:“皇上,常遇春與徐達請示,山東與河南已經全面光復,徹底清除蒙古殘餘勢力。下一步的戰鬥方向如何?”
朱元璋走到地圖前,手指敲在陝西和山西的位置:“陝西有李思齊的二十萬雄師,山西有王保保的十萬精兵,河南地處平原,五險可守,反倒是陝西佔據潼關等要隘。倘若我們貿然突進河北,恐怕會被陝西的李思齊抄了後路。”
劉伯溫點頭捋須:“沒錯。王保保極善用兵,山東的常遇春部與他對峙,就像兩個絕頂高手過招,誰先動,誰就先暴露了自己的弱點。好在老常也知道王保保的厲害,忍住了他一貫勇往直前的作風,與王保保王八看綠豆,看誰先盯死誰!”
朱元璋眉心擰成川字,起兵之初,只是覺得北伐勢在必行,沒想到,攻克了河南和山東之後,元軍尚有如此龐大的勢力,現在的朱元璋,有點進退不得的意思了。
李善長手指江南:“我們的新軍訓練的差不多了,只要常遇春和徐達堅守三個月,湯和就可以率領新軍渡河作戰。那個時候,無論是跟哪一路軍合作,都能穩穩當當的拿下敵軍,無論是山西的王保保,還是陝西的李思齊。”
朱元璋連連搖頭:“不行,三個月時間太長了。今年糧食收成不好。百姓供給軍隊作戰已經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我們斷然不能再加重人民的負擔。”
門外衛兵匆匆跑進:“報!門外有人求見!”
“何人?”
“那人不肯說名號,只是遞了這封信,說皇上見了這封信,自然就會見他。”
“胡鬧。”李善長上前一步,盯着衛兵手裡的信道:“如果這信上有毒怎麼辦?皇上是天下百姓的希望,暴元視他爲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這些你不知道嗎?”
衛兵侷促不安的定在原地,愣愣的舉着手裡的信不知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