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德國的陰謀

就在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等內閣大臣和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商議“怎麼向中國妥協,又不失大英帝國的臉面”時,在唐寧街首相府的門外,數千遊行示威的英國民衆高喊着“首相下臺”的口號,他們和上百名維持秩序的防暴警察對峙。

在泰西國家,遊行示威不是聚衆鬧事,而是國家憲法所明確規定的公民權利,作用主要是對執政政府施加壓力,是繞開議會直接主張個人權利的途徑,事先不用向政府申請。因爲有法律的保護,在抗議政府的時候,民衆基本上不用擔心被遣返或被關進監獄,也不需要擔心犧牲或失去什麼。

當然,遊行示威必須是和平有秩序的,防暴警察會在現場維持秩序,一旦遊行演變成騷亂或暴力,或者趁遊行示威打砸搶,就會被防暴警察逮捕,或者會被警察暴力制服。英國作爲老牌資本主義帝國,人民當然有遊行示威的自由,首相府外遊行人羣越聚越多,他們示威的目的,是要見首相阿斯奎斯。

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聽着屋外遊行隊伍響徹雲霄的示威口號,用菸斗猛抽了一口煙,陷入了沉思。在1909年中期,英國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剛上臺執政,他們這一屆內閣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並不樂觀:此時英國國內,碼頭、煤礦工人罷工,以及由潘克赫斯特夫人領導的鼓吹婦女參政運動,讓英國社會撕裂;與此同時,德國和奧匈帝國聯盟依仗軍事實力,咄咄逼人,讓歐洲上空戰爭的烏雲密佈。德國甚至不顧英國、法國的強烈反對,派出“豹”號重型戰艦,到法屬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這讓法國政府十分憤怒,要立即和德國開戰。現在最佳的策略,就是英國暫時妥協,先緩和與衆國的關係,從中調和德國和法國的關係,讓他們也坐下來談判。

阿斯奎斯首相的臉色也很不好看,讓秘書官把英國遠東艦隊副司令阿爾弗·雷溫斯洛中將的戰敗電報給各位內閣大臣傳閱,因爲英國皇家海軍竟然也戰敗了,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無地自容,恨不得找一條地縫鑽進去!

會議廳裡一片沉默。見大家都不說話,阿斯奎斯首相清了清嗓子,開口道:“我還接到了英國海軍琅威理爵士的親筆信,他介紹了中國海軍的實力。這時候歐洲局勢不穩,再去激怒中國人,確實是不明智的,所以我打算暫時放棄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的勢力,我希望帝國的目光,更多傾向歐洲,還有印度。而且我們的大銀行家們,在華有着巨大的利益,他們也聯合起來給國王寫信,要求政府要考慮他們的利益。一旦中英處於全面戰爭當中,那麼這麼多年來英國的企業家在中國的投資將打水漂,後果將不堪設想!”

英國陸軍大臣維斯康特·霍爾表示反對首相阿斯奎斯的意見,道:“現在要不是提防德國,大英帝國把軍事部署重心在歐洲大陸而不是亞洲,英國陸軍打敗中國不會廢很大勁,想當年我們幾千軍隊就能打進北京城!如果我們就此退縮,世界各國會看我們英國的笑話,會以爲我們軟弱。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大英帝國橫行世界,從未妥協過。”

“當年?六十年前了吧?這世界已經變了,中國這頭雄獅也睡醒了!”最終,海軍大臣丘吉爾考慮了一會,對首相阿斯奎斯等人說:“中國的海軍竟然會有如此實力,我看您暫時放棄南亞次大陸是我們明智的選擇。德國現在摩洛哥咄咄逼人,我們不可忽視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德國現在陳兵比利時邊境,我看不會那麼輕易離開,英國和德國必定會有一戰。這時候,我們必須對中國示好,畢竟同時和中德兩個強國開戰,即便我們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也會自傷筋骨,這樣的事情要儘量避免!”

英國財政大臣霍金·皮特這時站起身,說:“先生們,我不懂軍事,但是現在大英帝國在遠東的貿易中,多數跟中國有關,大英帝國在中國的投資,特別是長江流域附近,不是一時能撤出來的,各位慎重考慮。”

阿斯奎斯首相想了想,說:“我們也不能任由中國人胡來。我聽說中國很忌憚日本的崛起,這樣,在亞洲,我們的外交重點就放在扶持日本崛起,這對中國也是一種牽制。”

丘吉爾說:“此時的日本,已經利用發現的黃金寶藏,償還完了外債,我們應該督促中國駐軍從日本撤出!現在不只是中國人,我們的民衆也在遊行示威,給我們政府添亂呀。我建議首相還是先出去和民衆對話。要讓民衆們明白,眼下,我們最大的敵人是德國。我們現在的任務,是要壓制德國在歐洲的擴張,我們將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讓步,全國人民已立誓要負起這一任務:在歐洲掃清德國這個幽靈的毒害,把世界從新的黑暗時代中拯救出來。”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想了一會,表示同意,便出去和上千民衆對話。英國經過數百年的民主訓練,民衆的民主素質還是比較高的,見到首相後,大家都坐在地上,等候首相的演講。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整理了一下西裝上黑色的燕尾領結,大聲對着人羣說:“如果是平常時期,我們隨時可以派遣歐洲戰艦去殲滅中國的海軍,但是現在,歐洲大陸的局勢越來越緊張,一旦把帝國的艦隊派去遠東,那麼本土的防禦,會降到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步,想一想你們的家人。你們的孩子,你們不會願意看到他們在德軍的鐵蹄下生活吧?中華帝國現在不比六十年前了,現在中華帝國已經是一個崛起的大國,軍隊超過150萬人。他們擁有的先進大炮和戰艦,而且,你們要知道,中國的人口超過五萬萬人,這時如果中英發生全面戰爭,我相信戰爭的時間將會非常長,一年,二年,十年都有可能。而且中國在亞洲本土和我們作戰,帝國的損失會非常大。我們現在的策略。就是扶持日本,總有一天,兩國會有一次大戰,等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帝國就會強勢介入。到時候。就是中國乞求我們的時候。”

聽了首相的話,人羣中的騷動漸漸平息了下來。那天下午,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召來英國國會的議員,進行投票,就對中國的外交政策進行投票,很多議員都是大資本家,他們的產業在中國受到了打擊,同意英國當局對中國做出必要的妥協,但是要求政府必須保住印度。

因爲此時,不僅中國在南亞次大陸設立了大西藏區,德國也開始插手南亞事務了,德皇威廉二世早就想怎麼能夠從中國和英國戰爭中謀取利益,他召集了德國的陸軍大臣還有海軍大臣等人,商量和中國合作,把印度強行佔領下來,這樣一來,印度洋的一些港口德國可以使用,可以駐軍。

德皇威廉二世的思緒,早就飛到了孟加拉灣,他彷彿看到了德國的軍隊從孟加拉灣直接橫掃印度的情景,沒有了印度這個“後花園”支持,英國和德國大戰,鹿死誰手就不可知了。他覺得應該和大臣們商討一下德意志帝國的未來,所以就派人去召集德國的一干高級軍官。

德國將軍元帥也不知道威廉二世爲什召集他們,但是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趕來無憂宮,德皇威廉二世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大臣們聽。德意志帝國陸軍元帥、德國總參謀部參謀長施利芬首先發言,他揣摩着威廉二世已經下定決心和中國聯合,於是迎合威廉二世說:“殿下,我覺得這個計劃可以實行,可以聯合中國在亞洲開闢第二戰場。如果我們幫助中國人拿下孟加拉,孟加拉灣就會有我們德國的戰艦,那麼印度這個英國的後花園就會受到我們的威脅,英國必然會大量派遣軍隊去印度,這樣,我們就可以趁機攻下倫敦。”

德意志帝國陸軍大將小毛奇反駁道:“陛下,帝國現在還沒有做好和英國直接開展的準備,印度對於英國來說太重要了,我們一旦駐軍那裡的話,就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其中的風險很大,中國即使能夠打下孟加拉地區,也不一定能夠逃過英國和法國的夾擊。”

德國陸軍上將興登堡看了一眼施利芬,對威廉二世說道:“我也不贊成現在就和英國人全面開戰。亞洲的情況複雜,陛下是知道,我們能夠派遣多少軍隊去亞洲,而英國在亞洲發展了上百年了。不是帝國一時間可以抗衡的。”

但是德皇威廉二世一向很自負,他聽了兩位陸軍上將都不是很有信心,臉色很難看,說道:“我們德意志的軍人,應該放眼全球,沒有什麼合適不合適的。機會如果沒有,可以創造。而且現在中英兩國劍拔弩張,正是我們爭取陽光下的領土的好時機。”說完,威廉二世轉頭問海軍大臣的意見,“你說呢?提爾皮茨將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聽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話,不得不發言。以1898年第一艦隊的組建爲標誌,海軍大臣提爾皮茨公佈了他所組織完成的新的《海軍法》,總耗資4億馬克,1905年完成重新組建海軍。第一艦隊包括兩個分艦隊,17艘戰列艦、9艘大型及26艘小型巡洋艦和其他小型艦隻,這個規模的建設計劃將使德國艦隊與法國比肩,初步具有挑戰英國的能力。他原本也想推遲和英國人的戰爭,但他也瞭解威廉二世的脾氣,他不想辜負德皇對海軍的重視,於是改變了立場,說:“陛下,我覺得現在未必不是一個機會,畢竟孟加拉灣離帝國的航程更近,甚至可以用那裡的資源來幫助我們的盟友奧匈帝國解決資源問題,更好對付塞爾維亞人。”

最終,威廉二世下決心和中國結盟,派人發電報給李經述,商談中德再次結盟的事情,準備讓德軍幫助中國,攻下印度,當然,最先要攻下的是整個孟加拉地區。

孟加拉位於孟加拉灣之北,東南山區一小部份與緬甸爲鄰,其他部份都與印度接壤,並在北方邊境尚有大量飛地。1909年,孟加拉還是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孟加拉大部分位於南亞次大陸東北部的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衝擊而成的三角洲上,戰略地位重要。

李經述接到德皇威廉二世的親筆信,對德國提出的合作瓜分印度也有點心動,不過,他沒有馬上答覆,要不要和德國再次結盟進攻印度,這個決策太重要了,將決定中國的未來。

在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因爲1857年印度爆發了著名的民族大起義,英國鎮壓之後便成立以印度總督爲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1909年,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分爲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着,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一小半。

英國人在印度的早期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但在19世紀中葉,印度逐漸出現近代工業,鐵路的大量興建,使印度資本主義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除了紡織工業,英國資本家還在印度投資銀行、鋼鐵、水電、水泥等部門,並且擁有印刷、造紙、榨油等小型企業,相對錫金、尼泊爾等地,印度還是比較富裕的,所以,英國議員們設立了無論如何都要確保印度屬於英國的談判底線。

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於是把英國議會表決結果電報發給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敦促他在保證帝國利益的情況下儘快完成談判。朱爾典去找李經述時,德國駐華公使也已經轉交了德皇威廉二世的親筆信。

李經述覺得德國提出與中國合作攻下印度,這是德國人的陰謀,必然會觸及英國的底線,引發中德與英國的全面戰爭,這樣一來中國就不可能在接下來的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中國的軍工業就無法快速壯大了,所以他最終拒絕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提議,並將這個決定告知了朱爾典,讓他轉告英國政府。英國得知德國侵佔印度的計劃,趕緊讓朱爾典和中國簽下了和約,暫時擱置了英國在南亞次大陸的利益,並讓遠東艦隊撤離了中國的海域。

德皇威廉二世接到中國拒絕了共同出兵印度的提議,很不爽,他依然堅定地要發動戰爭。因爲此時的德國,生產過剩,經濟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德皇威廉二世太需要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遠見,他下令德國陸軍和海軍做好攻擊法國、英國本土的準備!

當然,更重要的是,德國必須用戰爭,來打破“黃金十字架”的陷阱,德國政府很快公開表態支持奧匈帝國出兵塞爾維亞,挑起了歐洲的大戰!

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3章 美人摘花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38章 獵熊行動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32章 李鴻章復出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42章 張之洞的抉擇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6章 漢城平亂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120章 東南立第54章 琉球特區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7章 特大旱災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64章 幹掉法國艦隊第8章 開倉放糧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4章 搞掉翁同龢(下)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47章 新世界的夢想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99章 攻下錫金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3章 百科全書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8章 坑日本人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47章 堅船利炮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98章 上架感言第37章 議和風波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148章 臥底張作霖第33章 海上霸權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5章 購買軍艦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35章 大裁者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5章 妹妹的婚事第20章 直隸提督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48章 坑日本首相
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3章 美人摘花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261章 袁克文案(1)第116章 廢黜光緒(上)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38章 獵熊行動第49章 撤旗事件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32章 李鴻章復出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42章 張之洞的抉擇第40章 與日本開戰(2)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6章 漢城平亂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120章 東南立第54章 琉球特區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7章 特大旱災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265章 德先生與賽先生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127章 李鴻章 訪美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64章 幹掉法國艦隊第8章 開倉放糧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14章 搞掉翁同龢(下)第45章 購買鐵甲鉅艦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17章 團結就是力量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47章 新世界的夢想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134章 統一中國第22章 遇到貴人第199章 攻下錫金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3章 百科全書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8章 坑日本人第115章 恭親王的遺言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27章 慈禧的權欲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220章 德國的大訂單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183章 瘋狂的刺殺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47章 堅船利炮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98章 上架感言第37章 議和風波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148章 臥底張作霖第33章 海上霸權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226章 世紀大海戰(1)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5章 購買軍艦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35章 大裁者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5章 妹妹的婚事第20章 直隸提督第161章 五年工業化第171章 分裂日本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41章 燒掉靖國神社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48章 坑日本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