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移民計劃

袁世凱和哥哥袁世敦因爲開倉放糧鬧得不歡而散,面色沉重,李經述過去也深受與哥哥李經方不和之苦,對袁世凱現在的處境感同身受,安慰袁世凱說:“在這大災之年,你哥也是爲了家人的口糧着想,不必責怪他。”

袁世凱嘆了一口氣,道:“俺這哥哥,心眼倒是不壞的,就是糊塗。在這大災之年,囤積那麼多糧食,不是惹火燒身嗎?李公子不必管他,俺們即刻趕回開封府。”

袁世凱辭別家人,第二天一大早,便帶人馬不停蹄護送李經述回開封。到了府衙,已是中午,河南巡撫李鶴年憂心忡忡來找李經述:“大人,出大事了,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帶着一羣洋傳教士到開封賑災,跟謝家福等一幫鄉紳起了衝突,被扭送到府衙來了,涉及到洋教的事情,非同小可,下官不敢擅自作主,故來請示。”

李經述一聽,這洋教士來救災,好事呀,怎麼會跟鄉紳們鬧起來了呢?連忙問,“李提摩太他們現在何處?”

李鶴年回答說:“謝家福等鄉紳情緒激動,要求傳教士們必須馬上離開河南,否則就暴力驅趕洋教士,他們就有生命危險。李提摩太等人也很固執,執意不肯離開河南,我怕洋人們在外有危險,把他們暫時請到大牢裡保護起來了。”

李經述一聽,大吃一驚,道:“李大人,你把他們請到大牢裡了?有這麼保護的嗎?這不是胡鬧嗎?洋教士好心來救災,你卻把他們關進大牢,這要傳出去,洋人會怎麼看中國人?會釀成重大外交事故!此前已有太多教案,讓家父焦頭爛額了!”

李鶴年說:“謝家福等一百多位鄉紳鬧得很兇,下官也是沒有辦法,纔出此下策。”

李經述心想,滿清閉關鎖國兩百年,鄉紳地主和老百姓都被愚弄,以爲洋人都是妖魔鬼怪,怪力亂神,非驅逐不可,但其實很多傳教士還是很友善的,他們很多人信仰堅定,是上帝的忠實信徒,對中國人還是懷有極大善意的,便說:“趕緊帶本官去大牢裡接他們出來,這樣才能顯出中國人的誠意。”

進到陰森灰暗的監牢裡,李經述見到一百來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農民,他們被關在一個充滿臭味的大牢裡,戴着沉重的枷鎖和腳鏈,於是順便問了一句:“怎麼這麼多犯人?”

李鶴年解釋說:“這些人都是目無王法,到大戶人家搶糧的農民,大災之年,不得不嚴刑峻法維持治安。”

李經述搖搖頭,對李鶴年說:“都放了吧。中國的農民最老實,不是活不下去了,不會幹這種事。他們當中很多是爲了家人活命纔去搶糧。朝廷救災不力,不能怪他們。一路上我們遇到不少這樣的人了。”

李鶴年點點頭,吩咐隨行的獄卒照辦,放了那些搶糧的農民。

李經述和袁世凱等一行人一直走到監牢最裡面一間乾淨點的牢房,才見到李提摩太等洋教士。

李提摩太站在大牢裡,並沒穿牧師的黑袍,而是穿了一件儒生最常穿的灰色長袍,腦袋後面還拖着一條假辮子,他胸前掛了一個銀色十字架,雙手放在胸前,正在祈禱,李經述擡手示意李鶴年等人停下腳步,安靜下來,等李提摩太祈禱完了再進去。

李經述看到李提摩太身處監牢還在祈禱,明白了在晚清時期,確實有一些人是真正靠信仰活着的。當時來華的洋教士中,很多是隨列強的利炮堅船來到中國尋找發財致富的機會,但也有很多教士,懷着毫無利己的動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當上帝的使者,憑藉其執着的精神傳播上帝的福音,以仁慈的善行來感化中國人,李提摩太就是這樣一位值得尊敬的牧師。

毫無疑問,無論是當時的清廷,還是鄉坤、老百姓,多受儒家三綱五常、禮義廉恥的文化影響,信佛教和道教的多,對基督教的教義,對這類真正的傳教士難以理解,也不歡迎。比如基督教有一條教義,足以讓中國人將所有傳教士拒之門外:當時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對中國的祖先崇拜毫無顧忌地抨擊,認爲這世上只能有耶穌一個“天父”,但中國人敬奉祖先,每到清明、七月半拜祭列祖列宗,是融入到每個人血液裡的傳統,是維繫家族關係的紐帶,不可能被任何文化改變。數典忘祖就是不孝,會被所有中國人唾棄!從中國近代史來看,中國貧苦的農民,親近教士,也只是想從教士那得到一些醫藥和物質救助。而一些地主鄉紳的儒家信仰更是根深蒂固,將洋教士視爲“無君無父”的“魔鬼”,這種文化的差異和文明的衝突,是謝家福等鄉紳跟李提摩太起了衝突的根本原因。

李經述進入大牢後,用英語自報身份後,跟李提摩太解釋,這完全是一場誤會,請他們到大牢裡,完全是爲了他們的生命安全着想,還說自己完全能理解他們這些基督徒,“我的妻子,席慕蘭一家都是基督徒。”

李提摩太對李經述這樣的高官二代能娶信基督的女子爲妻感到高興,還見李經述還會說英語,大爲驚訝,決定結交李經述這個朋友,道:“上帝會保佑中國人的。”

李經述對李提摩太等人的賑災表示感謝,兩人一見如故,講起災情,李提摩太

用生硬的中國話給李經述提了一個建議:“你可請令尊上奏朝廷,把災區的饑民遷往滿洲,那裡穀物便宜,價格只有河南的十分之一。”

李經述搖搖頭,心想這李提摩太太不瞭解中國的複雜政治,滿洲是滿族人的龍興之地,清廷不可能把大批漢人遷去那裡。不過,李提摩太的這條建議提醒了李經述,一個大膽的主意,大移民計劃在李經述腦海中產生:把上千萬災民分批遷往朝鮮、越南、臺灣、琉球等地開荒,還有菲律賓,這些地方現在多是中國的附屬國,菲律賓雖然有些地方在西班牙人手裡,但西班牙現在已經沒落了,海軍實力和北洋艦隊差了一大截,可以搶過來,這樣一箭雙鵰,中國人多了,可以更好控制這些地方,將這些地方變成中國的殖民地,他準備找機會跟李鴻章說這建議,爭取他的支持。

這次去獄中探望李提摩太,兩人深入一聊,甚爲投機,李經述承諾說服謝家福等人,讓傳教士繼續留在河南賑災。

但李經述沒想到,謝家福等一百多個鄉紳並不買他這個欽差特使的賬,謝家福一甩長袍的袖子,義正言辭地說:“山東災民受洋人賑恤,三月有餘,幾乎只知有洋人,不知有中國矣。成年人也就算了,但小孩爲天主教誘去,則大不可,但凡有血氣者,能無錐心肝、豎毛髮,亟圖補救哉!我這次出來賑災,主要目的是抵抗夷人,講究的是大義,爲此我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大人要我的項上人頭可以,讓洋教士在河南救災,我必不許!”

謝家福的表態得到了在場鄉紳的熱烈支持,一位七旬老者程朱道:“朱子說過,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爲安。那些接受了教堂賑濟之災民,必然皈依洋教,終不再是中國之民。最可憐的是,那些童子尚未開蒙,如何知道這些,眼看着他們淪陷於教堂之中,於心何忍?如有傳教士進入災區,請大人務必婉爲開導,設法勸阻,否則我等就是拼了老命,也要讓這些洋鬼子離開河南。”

謝家福這些鄉紳後來在鄉下遍貼告白:“寧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真有很多可憐的災民,閉門餓死也不接受傳教士送來的糧食,有激進的書院儒生,還四處找洋傳教士拼命,李經述這才意識到,本地鄉紳這股勢力不可小視,他第一次見識到了民族主義這頭巨獸的能量,心想以後真要推翻清廷,可以利用漢人的這種力量,最後,他只得勸李提摩太等傳教士離開河南。

李經述辦完河南賑災的大事,從水路坐輪船趕回天津。到了天津,李鴻章已經開始調集全國的糧食救災,這時,大清的專制體制還顯示出了巨大優越性,盛宣懷的招商局不計成本將全國的輪船都投入運送糧食當中,李經述把北洋水師的軍艦也撥出十艘來運糧。

到了第二年,這場巨大的災難還在蔓延,波及北方過億人口,最嚴重的山西省,幾乎餓死了三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饑荒讓李鴻章也疲於應付,陷入了悲觀的情緒中,他對李經述說:“朝廷日事禱祈,靡神不舉,而片雲不起。若明年清明前後仍不獲甘霖,數省生靈,靡有孑遺,我輩同歸於盡,亦命也夫!”

李經述趁機給李鴻章提了五條建議:接受洋人慈善機構和在華教會的捐贈,刺激江南的鄉紳走出門救災;讓盛宣懷的招商局積極引外資,僱傭災民大修鐵路,另外鼓勵民間商人多開辦生絲廠、陶瓷廠等工廠,僱傭災民;加大“捐納”力度,也就是說公開拍賣一些非實際掌握行政權力的虛官職;另外,施行大移民計劃,三年內,遷徙二百萬災民入朝鮮,一百萬災民到臺灣,二百萬災民到越南,三百萬人到菲律賓,五十萬災民到琉球等地拓荒,初期從國際市場購糧食。

李鴻章說:“這麼大的移民計劃,英吉利和美利堅等國不會反對嗎?還有,越南、朝鮮這些附屬國好說,菲律賓被西班牙人佔領,我們怎麼移民過去?”

李經述說:“父親大人放心,孩兒已經派人跟菲律賓的蘇丹聯繫上了,作了周密部署,只要您一句話,北洋艦隊滅了在馬尼拉的西班牙艦隊,收回菲律賓,將菲律賓變成中國的行省,我有八成把握。這些地方,本來就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先移民過去,形成事實佔領,您再去和列強周旋,出於人道主義考慮,他們估計也就例行公事抗議一下。中國剛戰勝了法國,應該沒有哪個國家會爲了大移民這事和中國開戰。”

李鴻章還在猶豫,尤其是和西班牙開戰佔領菲律賓,李經述苦勸李鴻章道:“菲律賓這種地方,礦產資源豐富,菲律賓的女人還可以出口到歐洲當傭人,菲傭可以爲中國賺大錢,中國不佔領,列強遲早也會佔領。把菲律賓收歸中國,可以單獨設置成省,也可以劃歸福建省管轄,對中國百利無一害。和西班牙這一仗會打得很值。”

李鴻章最終還是答應將李經述的建議上奏清廷,爲了避免數以億計的災民造反,重蹈長毛之禍,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136章 新政改革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5章 購買軍艦第2章 天才少年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209章 列日要塞大戰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73章 日本本土淪陷第53章 日本屈辱求和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96章 轟炸英軍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3章 百科全書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129章 君主立憲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7章 收復琉球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228章 中美強硬聲明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58章 殲滅俄軍第199章 攻下錫金第156章 流血星期日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32章 李鴻章復出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5章 妹妹的婚事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33章 海上霸權第262章 袁克文案(2)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1章 光緒選妃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
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136章 新政改革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5章 購買軍艦第2章 天才少年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209章 列日要塞大戰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73章 日本本土淪陷第53章 日本屈辱求和第176章 中國人的亞洲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196章 轟炸英軍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3章 百科全書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129章 君主立憲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184章 權力鬥爭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152章 血洗俄城(下)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107章 強國之夢第242章 聯合國成立第146章 新文化運動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45章 絞死斯大林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7章 收復琉球第155章 金融戰爭第25章 南方有佳人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228章 中美強硬聲明第159章 光復遠東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172章 中國海權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30章 權力變局(3)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217章 希特勒的戰爭(1)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210章 瘋狂的巨炮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66章 出兵南洋第158章 殲滅俄軍第199章 攻下錫金第156章 流血星期日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128章 民主亂象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8章 中日大戰(中)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193章 世界經濟危機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32章 李鴻章復出第271章 中國的拿破崙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52章 佔領日本長崎第203章 中英大海戰第15章 妹妹的婚事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33章 海上霸權第262章 袁克文案(2)第10章 中國復興會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1章 光緒選妃第186章 武裝干涉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章 李鴻章的兒子第13章 回國走仕途第101章 消滅日本海軍(1)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