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搞掉翁同龢(下)

翁同龢拿到李鴻章“賣官鬻爵”的花名冊,教唆光緒皇帝這次一定要幹一件載入史冊的大事,將李鴻章拿下法辦,就像當初康熙拿下權臣鰲拜一樣。

年輕的光緒皇帝也很激動,要是拿下李鴻章,“後黨”肯定大受打擊,皇帝的威嚴必然能在朝廷樹立起來。但他內心的疑慮更重,問翁同龢道:“老師,這李鴻章可不比張之洞,親爸爸十分信任他,她年紀越大,對李鴻章就越信任,好像產生了一種依賴心理,辦海防也好,賑災也好,洋教案也好,只要一出事,就找李鴻章。上次黃體芳彈劾李鴻章,親爸爸不僅沒有追究李鴻章的過失,還勃然大怒,說黃體芳妄議更張,跡近亂政,把黃體芳交給戶部議處,給黃體芳定了罪名。我們貿然再去請奏太后,罷免李鴻章,會不會又惹親爸爸生氣?”

翁同龢搖搖頭,說:“皇太后也是明事理的人,更何況她現在已經歸政,這一次我們證據確鑿。皇太后就算想偏袒李鴻章,恐怕言官們也不會就此罷休。”

光緒皇帝一拍龍椅,說:“好,朕這就去頤和園見親爸爸。”

這時,光緒已經開始親政了。早在光緒十四年,光緒帝就諭內閣,宣佈將清漪園加以整修,並更名爲頤和園,以備慈禧歸政後居住。

因爲那裡的西苑距皇宮也不是很遠,乾隆皇帝曾經在這裡駐蹕,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養性怡神。而且園中萬壽山前的大報恩延壽寺,是乾隆帝爲慶祝其母六十大壽修建的。光緒皇帝和醇親王就把舊名清漪園謹改名爲頤和園,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備慈禧臨幸,作爲慈禧太后六十華誕的賀禮。

頤和園的整修工程與光緒帝親政、大婚,以及慈禧太后完全歸政,都在兩三年間就完成了。光緒十五年二月,慈禧太后也就將帝國的政務交給光緒皇帝,表面上退出政壇,盪漾於頤和園山水之間,頤養天年。

爲了試探慈禧太后是不是真的完全歸政,翁同龢還指使御史屠仁守向朝廷遞交了一份奏摺,大意是建議慈禧太后在這次完全歸政後,繼續操控或者說實際上掌握政權,建議外省密摺、廷臣封奏,仍按照訓政時期的體制仍書皇太后、皇上聖鑑,俟皇太后披覽後再施行,並建議皇太后繼續住在慈寧宮,以方便對朝政的處理。

慈禧太后看了屠仁守的奏摺,極端震驚和憤怒,這明顯是有人在背後指使,試探她歸政的決心。慈禧大怒,便表示垂簾聽政本屬萬不得已之舉,鑑於前代流弊和教訓,特飭及時歸政,上符列聖成憲,下杜來世口實。這是不容再作討論的事情。現在按照屠仁守的建議,歸政伊始,又降懿旨,飭令內外奏摺仍書皇太后聖鑑,仍由皇太后指示,這不是讓皇太后自壞規矩,自損名聲嗎?

表完態,慈禧太后還是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大罵屠仁守的這個建議既與朝廷先前的決策相違背,又開後世妄測訾議之端,所見甚屬乖謬。此事關係甚大,若不予以懲處,無以爲逞臆妄言紊亂成法者戒,讓光緒皇帝下旨免去屠仁守的御史之職,並被宣佈屠仁守永不敘用。屠仁守就這樣成了翁同龢的擋箭牌,只好回老家教書去了。

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三日,少年天子光緒帝在王公大臣、蒙古王公,以及滿漢文武百官山呼萬歲聲中駕御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宣佈大清帝國在他的領導下,必將在過去三十年洋務新政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大清王朝一定能夠再現昔日輝煌,告慰愛新覺羅的列祖列宗。

不過,光緒皇帝這時並沒有完全昏了腦子,從紫禁城到頤和園,也有三四十里地,乘坐龍輦,路上就得花一個時辰,但光緒皇帝還是保持着早請安晚彙報的好習慣,軍國大事,都請慈禧太后定奪。搞掉李鴻章這麼大的事,當然先要去和慈禧商量的。翁同龢也做了周密的準備,他藏了一件“秘密武器”——那就是左副都御史張佩綸。

張佩綸流放回天津後,對李鴻章不計前嫌收留感激涕零,表示願效犬馬之勞。翁同龢此時並不知道張佩綸的思想已經發生鉅變,更不知道張佩綸秘密加入了李鴻章的幕僚,見他戍邊期滿,原來又是“清流牛角”,也猜到慈禧太后本來對張佩綸的才華很欣賞,於是做了個順水人情,舉薦他爲御史,想拉攏他。榮壽公主也給慈禧太后吹耳邊風,贊張佩綸是個人才,不用太可惜了,慈禧太后一高興,便讓光緒皇帝下旨,讓張佩綸官復原職,署左副都御史。

光緒皇帝那日照例去頤和園給慈禧太后請安,然後就彙報李鴻章在災年“賣官鬻爵”,翁同龢等大臣強烈要求懲辦的事。

慈禧太后一聽又有人彈劾李鴻章,面色不悅。她確實年紀越大,對李鴻章就越信任。加上最近慈禧太后推薦一個四川布政使司布政使,結果卻因不學無術被親政後的光緒皇帝給否了,慈禧強烈感覺到,光緒皇帝和翁同龢的“帝黨”,越來越威脅到自己一言九鼎的地位,這時見翁同龢竟然要朝李鴻章下手,當時就黑了臉,但礙於這次翁同龢彈劾李鴻章的罪名是“賣官鬻爵”,性質很嚴重,不好公然袒護,便召他們幾位當事人和重要的御史大臣前來清漪園議議。

不到一個時辰,醇親王、翁同龢、李鴻章、張佩綸、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劉坤一先後趕到,翁同龢首先發難,拿出花名冊,打開後足足有一米長,上面秘密麻麻寫了李鴻章“賣官鬻爵”的名單和得到的銀兩,他把摺子跪呈慈禧太后:“稟皇太后,此名單是張之洞從吏部拿到的名單,經查實,李鴻章利用欽差的身份還有皇太后、皇上的信任,在三年災年共計賣官1221個,得白銀一百二十萬兩,規模之大,亙古未聞,罪無可恕,請太后和皇上嚴懲,以振朝綱!”

醇親王、劉坤一等大臣聽了翁同龢的話,對李鴻章賣官鬻爵的行爲頗爲震驚,竊竊私語,這李鴻章怎麼會幹這種事呢?李鴻章難道還會缺錢?

慈禧連奏摺都沒接,看着站直了身子、面無表情的李鴻章,緩聲問道:“李中堂,翁師傅所說這事,可屬實?”

李鴻章到頤和園之前,李經述就跟他說過翁同龢估計要彈劾他之事,建議他承認此事。李經述還微笑着對李鴻章說,他去準備酒宴,慶祝即將發生的大好事。

李鴻章也覺得這事沒什麼好隱瞞的,面不改色回答慈禧道:“句句屬實,不過翁師傅說少了,老夫共計出售官銜和爵位1556個,得白銀一百八十萬兩。”

醇親王等人一聽就明白了,李鴻章賣的是官銜和爵位,根本就不是實職官位。慈禧自然也明白,翁同龢只是想借題發揮而已,於是鬆了一口氣,原本準備瞭解此事。正要發話,翁同龢見李鴻章沒有抵賴,用鼓勵的眼神看了一眼張佩綸,暗示張佩綸站出來大膽攻擊李鴻章。張佩綸便站出來,說有話說。慈禧她很久沒有聽張佩綸慷慨激昂陳詞了,問張佩綸怎麼看這事。

張佩綸不緊不慢下跪,道:“回稟聖母皇太后,下官也有一折子也要上奏!”

張佩綸的摺子,上面也是密密麻麻,字還比翁同龢摺子上的小一號,李蓮英一打開,拉出來,竟然有五十多米長,驚世駭俗!

慈禧太后喝了一口參茶,問道:“張佩綸,你這奏摺上的東西又是什麼?”

張佩綸說,這是一部分冤魂的名單,都是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餓死的災民,共計三百一十萬人……下官要彈劾主管戶部的協辦大學士翁同龢瀆職,翁同龢因與李鴻章之間久懷父兄之仇的宿怨,屢謀報復,在這次千古奇災中,翁同龢還居心叵測,手握權秉,估勢弄權,遲遲不撥付賑災款項,導致數百萬災民餓死,冤魂遍野,所謂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大錯者!此罪罄竹難書,雖凌遲處死也不爲過!李中堂不得已,纔出售虛職,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翁同龢卻又欺上瞞下,搬弄是非,歪曲事實攻擊李中堂,實乃小人行徑,不配再做帝師。

張佩綸這一番話文采飛揚,翁同龢本來已經閉上眼睛,想聽一聽他如何把李鴻章罵得狗血淋頭,萬萬沒想到,張佩綸竟然調轉頭來背後捅自己一刀,頓時目瞪口呆,更讓他目瞪口呆的還在後面,張佩綸又拿出一折子,上面有二十餘名清流大臣的聯名,彈劾翁同龢,上面寫着“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辦事多不允協,以致衆論不服,屢經有人蔘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

張佩綸這背後一刀又快又狠,翁同龢氣得渾身發抖,頭上冒黑煙,指着張佩綸,口中道:“你…你,休得胡言亂語……”

翁同龢的話還沒說完,張之洞站出來又補了一刀。張之洞按照和李經述的約定,站出來證實,戶部在救災過程中,確實對南方各省的救災物資存在拖延轉運,他幾次上書都未見效。

頤和園內的形勢馬上發生了驚天的逆轉,翁同龢一時成了衆矢之的,那些原本準備攻擊李鴻章的御史,也覺得翁同龢實乃小人。

光緒皇帝聽到這裡,也目瞪口呆,他萬萬沒想到,平日裡苦口婆心教導他仁義愛民的老師,竟然節操碎了一地,只顧私人恩怨,置萬民的生死於不顧,李鴻章救災的事,翁同龢也敢從中作梗,不覺內心對眼前道貌岸然的僞君子五味雜成。

慈禧太后聽後震怒,同時覺得這正是打擊“帝黨”的好機會,一聲尖銳的暴喝:“翁師傅,你還有何話要說?哀家看張佩綸說得對,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大錯!來人呀,剝去翁同龢的雙眼花翎!翁同龢之滔天大錯,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太后,且聽老奴……”翁同龢雙腿一軟,跪倒在地,哀聲道。

見慈禧怒氣沖天,李蓮英得令,三兩步就走到翁同龢的面前,動手去拔翁同龢的雙眼花翎,一點也不給心急的光緒皇帝面子。

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3章 搞掉翁同龢(上)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50章 執掌北洋水師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262章 袁克文案(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19章 四國博弈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254章 魯迅的“三把火”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7章 特大旱災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229章 從卑微到偉大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158章 殲滅俄軍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229章 從卑微到偉大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3章 美人摘花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51章 擺平朝鮮第11章 龍興集團第213章 法軍傷亡20萬第36章 暗殺計劃(2)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98章 上架感言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3章 百科全書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80章 杯水主義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
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40章 杭州十三釵第244章 北京和會第248章 中國廉政局第144章 西班牙投降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3章 搞掉翁同龢(上)第253章 拜訪魯迅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264章 袁克文案(4)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198章 不丹迴歸中國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140章 五國聯軍第50章 執掌北洋水師第215章 中國的態度第262章 袁克文案(2)第234章 崩潰中的沙俄第24章 權力與女人(1)第119章 滿漢之爭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19章 四國博弈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51章 楊翠喜妓案(3)第131章 不一樣的甲午(2)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50章 戰爭動員第254章 魯迅的“三把火”第260章 上海交際花案(2)第7章 特大旱災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38章 研發坦克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99章 廣島之戰(1)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98章 上架感言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229章 從卑微到偉大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227章 世紀大海戰(2)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158章 殲滅俄軍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229章 從卑微到偉大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187章 斯大林奪權第268章 奧匈帝國崩潰第23章 美人摘花第30章 出兵越南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233章 英軍的慘敗第51章 擺平朝鮮第11章 龍興集團第213章 法軍傷亡20萬第36章 暗殺計劃(2)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3章 傳統的婚俗第256章 何爲強國第102章 消滅日本海軍(2)第232章 大中華的野心第98章 上架感言第241章 最後的海戰(2)第177章 張作霖納妾第6章 亞洲第一艦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3章 百科全書第5章 李鴻章的苦衷第6章 劉銘傳出徵第145章 五億美金第11章 奪取菲律賓(2)第263章 袁克文案(3)第175章 開發大西北第34章 臺灣保衛戰(2)第180章 杯水主義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