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反清又如何?

1891年9月,李經述率領新式淮軍和北洋艦隊打敗了日本人,逼迫日本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東京條約》,這樣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回國內,《申報》、《華報》等報紙都濃墨重彩報道,將李經述譽爲“東方的拿破崙”。李經述在國內獲得了空前的聲譽與威望,連街頭的老百姓都交口稱讚,說李鴻章“虎父無犬子”。容雪、席慕蘭也挺爲夫君高興,但有一個人卻因此憂心忡忡,此人就是李鴻章。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李鴻章憂心忡忡,因爲滿清朝廷內關於“淮軍不是直隸之淮軍,乃是李傢俬人之淮軍;北洋艦隊不是朝廷之艦隊,乃是李傢俬人之北洋艦隊”的言論死灰復燃。有些官員也開始議論李經述,不少御史言官,不敢彈劾李鴻章,卻在背後對李經述指指點點,說李經述佔領菲律賓、出兵日本,是窮兵黷武,爲了個人的威望與私利,沽名釣譽。

李鴻章知道,自己的權力太大,滿清朝廷內眼紅的人太多,尤其是“清流”。早在1886年,“翰林四諫”之一的黃體芳,就在朝會上抨擊李鴻章身爲封疆大吏,卻不思盡忠報國,有擁兵自重之嫌,在奏摺上說“怕水師非中國沿海水師,乃直隸天津之水師;非海軍衙門之水師,乃李鴻章之水師”。雖然慈禧太后信任李鴻章,狠批評黃體芳“妄議更張,跡近亂政”,把黃體芳交戶部議罪,降爲通政使。但李鴻章知道,這滿清的朝廷,始終還是滿人的朝廷,慈禧和光緒皇帝會防着漢人。而且歷史上功高蓋主的臣子,很難得到善終,尤其是臣子還手握重兵。是故當年他的老師曾國藩平定太平長毛之後,主動解散幾十萬湘軍。此時兒子李經述手握七萬直隸淮軍和北洋艦隊,屢建奇功,遭人非議也正常,關鍵是清廷高層對他們是什麼態度。輿論之所以可怕,是因爲輿論會影響上級的心情。

李鴻章感到不妙,因爲這一次,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似乎對李經述的功勞沒大加肯定,只是按慣例賞賜了雙眼花翎。在1892年初,光緒皇帝還下旨,說帝師翁同龢開缺回籍已滿三年,朕甚是想念,着他“立刻回京,官復原職,輔佐國事”。李鴻章知道,光緒皇帝讓自己的政敵翁同龢回來,還官復原職,不僅當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還當戶部尚書主管戶部,肯定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慈禧還出人意料將心腹榮祿調回了京城,當軍機大臣兼九門提督,負責京城的城防。這既可以說是防着李鴻章,也可以說是防着光緒皇帝和翁同龢。朝廷的權力格局又變得複雜,李鴻章大感不妙,李經述一回國,李鴻章馬上將他叫到書房,促膝長談。

當時,房內點有明亮的高燭,黑乎乎的影子在地上晃盪,李鴻章坐在一把太師椅上,面色沉重,旁邊還有一把太師椅,會貴客用的。他咳嗽了一聲,指着身邊的太師椅對李經述說:“癡兒,今日事關重大,且無外人,爲父已年近七旬,眼花耳鳴,你靠得近些,上座無妨。”

中國傳統社會的禮數,極其講究長幼有序,李經述以前在書房見李鴻章,一直是站着的,哪敢上座?他第一次見李鴻章臉色如此不好,心裡暗自揣摩,今天到底要說什麼大事呢?此時的李鴻章已經69歲,確實老了,精神大不如以前。李經述道:“父親大人,我還是站着吧,你的臉色看起來很不好,是不是朝廷有什麼不好的消息?”

李鴻章點點頭,開口道:“今日找你來,是有兩個壞消息。”

李經述問道:“什麼壞消息?”

李鴻章回答說:“皇上下旨,翁同龢開缺期滿,從常熟老家回京城了。”

李經述一聽,翁同龢這老賊竟然又回來了。不過他見李鴻章心情不好,安慰他說:“這不算太壞的消息,畢竟皇上現在還年輕,需要他輔政,”

李鴻章搖頭,嘆了一口氣說:“翁同龢回朝後,不僅官復原職,還一口氣兼任了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戶部尚書,這是老夫萬萬沒想到的。”

李經述一聽也震驚了,翁同龢一下兼任這麼多要職,還涉足外交和軍務,名義上在朝廷上的地位都快趕上李鴻章了,憤憤不平道:“翁同龢何德何能?一下子擔任這麼多要職…怎麼會這樣呢?”

李鴻章說:“原想他回朝頂多官復原職,沒想到醇親王死後,皇上身邊再無可信之重臣,便把這些要職悉數委任。皇上的心思,看來是引狼入室來防虎呀!翁同龢回來之後,必然對我們更加記恨!”

李經述問:“翁同龢是帝黨魁首,他身兼如此多的要職,西宮太后同意嗎?”

李鴻章說:“西太后的這個女人,你可不要小看,精明着呢。就算一隻蒼蠅從她眼前飛過,她也能辨出是公是母!朝中如此大的官職變動,西太后不可能不知道呀,肯定是首肯了的。如今國家內憂外患,諸省封疆大吏各自爲政,但願太后是想加強朝廷的威權。僅靠老夫一人,確實恐力不能逮。”

李經述心想,翁同龢這老賊不死,恐怕朝中局勢會更加複雜,他管戶部,恐怕北洋水師的經費,以後真都得靠自己籌集了。不行,得儘快推動清廷維新變法,即便不能強國,也要再把翁同龢再次搞掉。

想到這,李經述道:“這麼說來,翁同龢回京確實是不太好的消息。朝廷還有什麼壞消息?”

李鴻章道:“西太后信任的榮祿也回來了,擔任軍機大臣,還掌管京城防務。還有山西巡撫剛毅,他也是西太后的人,入了軍機,擔任兵部尚書。”

李經述道:“朝廷這是防着我們嗎?”

李鴻章道:“也不盡是。太后老謀深算,一箭雙鵰。既能防咱們,也能防着皇上。”

李經述問道:“父親,那我們怎麼辦?束手待斃嗎?”

李鴻章說:“放心,只要我們不造反,太后也不可能動老夫。洋務也好,洋人那裡也罷,朝廷還得仰仗我們。”

李經述沉默不語,書房裡只有李經述和李鴻章兩個人,安靜得有點可怕。窗外北風凜冽,不時冷風中還夾雜着鵝毛一般的雪花飄落。天津這年的冬天,又是異常的寒冷。突然,李經述向李鴻章走近了兩步,低沉又堅定地問道:“父親,這裡沒有外人,說句不該說的話,如今我手握直隸七萬重兵,其中三萬都是新練的精兵,擊潰滿清南北大營的十萬旗軍都不成問題。北洋艦隊更是天下無敵,南洋水師不是我們的對手,我們就算驅逐韃虜,恢復漢人的天下,反清那又如何?”

“反清那又如何?”李鴻章從李經述口中聽到這句話,半響沒有說話,嘆了一口氣後,忽然臉上露出微笑。

李經述說出這麼“大逆不道”的話,原以爲李鴻章會震怒,但他沒有一點責怪的話語,反而面露微笑,感覺很奇怪,連忙問道:“父親爲何發笑?”

李鴻章說:“癡兒,你呀,還真是和我當年一樣年少氣盛。實話跟你說吧,大約三十年前,爲父在南京,也問過文正公同樣的問題,反清又如何?時間過得真是快,往事卻歷歷在目。”

李鴻章的思緒,回到了三十年前。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1863年攻下南京,控制了全國最大的軍事力量,號稱擁兵百萬,就軍事實力而言,比清政府超出很多。很多漢人認爲,若此時曾國藩振臂一呼,就可推翻清朝,從滿族人中奪回天下。而且湘軍攻陷南京後,清政府爲了限制曾國藩的聲譽,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又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曾國藩一等候的爵位,同時還追究曾國藩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任,並在天京周圍佈下滿蒙重兵防着曾國藩。

不過,清軍的戰鬥力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中暴露無遺,可以用不堪一擊形容,天下似乎唾手可得!曾國荃、彭玉麟等三十餘名湘軍大將聯合上書對曾國藩稱帝反清。李鴻章跟李經述講起那天勸進的場面——那是天京(南京)破城後的第三天晚上,曾國荃率湘軍高級將領30餘人突然求見曾國藩,李鴻章也去了。見面後,所有將領齊刷刷跪倒,一言不發地“勸進”,也就是勸曾國藩稱帝反清。

當時,勸進是成則王侯、敗誅九族的舉動,這無言勝有言的場景,只能靠曾國藩慢慢體味其中奧義。見大哥曾國藩面無表情,不爲所動,按捺不住的曾國荃遞上一張紙條。打開紙條,映入曾國藩眼簾的赫然是“東南半壁無主,滌公(曾國藩號滌生,部下尊稱其爲滌公)豈無意乎”兩行字。

說到這,李鴻章取茶杯在手,喝了一口六安瓜片茶,沒有說話了。李經述連忙問道:“文正公怎麼表態的?”

李鴻章放下茶杯,說:“文正公大喝一聲‘取紙筆’,紙筆到後,他揮毫疾書,完後把筆一擲,一語不發,從容退入後室,那14個大字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李經述不解其意,問道:“‘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是何意?”

李鴻章說:“這幅集句聯上聯出自蘇軾的詩,下聯出自王安石的詩,文正公用此聯,乃是明確向我們表示他崇尚清高、淡雅的聖賢。至於稱王稱帝,成就一方霸業並不是他的追求。”

李經述嘆了一口氣,心想如果曾國藩多一點造反的勇氣,也許中國歷史就被改寫了,於是追問道:“這是文正公的真實心跡嗎?你們勸進的人太多,他會不會是擔心人多嘴雜,故意這麼做?”

李鴻章道:“當時我也有和你一樣的想法,於是追到了後室,問文正公的真實想法。當時房間內也只有我和恩師兩人。我記得當時我說,‘只要恩師舉事,我定當鞍前馬後,誓死跟隨’,沒想到他最終還是拒絕反清。”

“哦。”李經述問道:“文正公最後怎麼說?”

李鴻章道:“文正公對我說,幹什麼事情,都不要忘了初衷。他說,‘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當初我們組建湘軍,是爲了保衛儒道的禮義廉恥,發佈《討粵匪檄》,也是爲了號召天下人起來捍衛孔孟之道,捍衛中華忠義之文化。如今你我封侯拜相卻想去造反,爲一己之野心而棄天下道義,必不得民心。”

李經述有點疑惑,道:“文正公如果能和明太祖朱元璋一樣,揮兵趕走韃虜,建立漢人的新王朝,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新社會,未必不得民心呀?”

李鴻章道:“‘寧爲太平犬,不當亂離人’。當時江南百姓經歷了十餘年戰亂,誰還願意繼續亂下去?和平安定確是民心所向。不過,文正公最後說的那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感同身受。我也就沒有再勸他起兵。”

李經述問道:“什麼話?”

李鴻章道:“文正公說,‘不要再殺人了’!長毛也好,清軍也罷,都是人呀!爲父這一生,也是殺人無數,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頭上的頂戴也是鮮血染紅的。從來不曾怕過!但爲父一個人的時候,也常常在想,人這一輩子,活着是爲了什麼?暴力血腥得來的天下,最終只有更加殘暴,才能使天下太平。爲父當時也不想再殺人了!有時候想起那些被自己殺的人,還會做噩夢。”

李經述聽了這句話,陷入了沉思,殺人確實不分性質,都是不人道的。他想起歷史上,湘軍進入南京,見人就殺,見屋就燒,見財物與女子就搶。直殺得城內血流成河,屍體涌進長江,幾乎使江水不流,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屠城、焚燒城後,南京連一棵完整的樹都找不到了。以至於曾國藩被人們稱爲“曾剃頭”、“曾屠戶”。據說,現在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李鴻章本人手上也是沾滿鮮血。在1863年,身爲江蘇巡撫的他率淮軍攻下蘇州城,以指天爲誓保證對方性命的方式招降,使守城軍內訌,兵不血刃攻佔了這座太平天國重鎮。佔領蘇州後,李鴻章卻藉口“維穩”誘殺了獻城的8個太平軍降將和幾千無辜士卒。但是,李鴻章讓李經述因爲“不殺人”而放棄反清,他做不到。李經述不想輕易放棄,還想說服李鴻章支持他起兵反清,想了一會,對李鴻章說:“父親曾教導說,‘我不殺人,人卻會殺我’,文正公就因爲不想殺人而放棄天下霸業,是否有點婦人之仁?”

李經述這麼一問,李鴻章更像是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笑道:“後來爲父仔細想想,文正公不反清,也並非完全因爲忠義之道和不想殺人了!當時,湘軍攻克天京,左宗棠還是閩浙總督,他跟文正公向來面和心不和。湘軍打下南京,跑了幼天王,最先上奏朝廷說這個事的就是左宗棠。在江西,巡撫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女婿兼外甥,有名的忠臣。後來曾國荃的部隊將從南京搶的財寶運回湖南,在江西就遭遇沈葆楨的查處。當時克復天京,朝廷還派富明阿、馮子材分守揚州、鎮江,據長江下游;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之交,虎視南京。只要湘軍有異動,四面圍剿便可展開。當時,湘軍也墮落了,放着眼前封妻廕子的高官厚祿不要,拿身家性命去做亂臣賊子,有些湘軍將領也是不願意冒這個險的。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洋人決定扶持朝廷,如果不能立即控制局面,洋人乘虛而入扶持各種勢力,中國分裂,文正公就可能成爲民族的罪人。”

李鴻章這一番話,讓李經述茅塞頓開。在1891年反清,以暴力手段奪取政權,時機和曾國藩當年一樣不成熟。想一想,現在張之洞也在湖北搞新政、練新兵,劉坤一也不是吃素的。而且洋人也虎視眈眈,一旦中國內亂,後果不堪設想。歷史上,到了民國張勳還搞復辟,人們忠君愛國的思想一時也難以改變,而且軍閥混戰,受苦的還是天下老百姓。他贊同李鴻章說的“暴力血腥得來的天下,最終只有更加殘暴,才能使天下太平”,起兵造反破壞性太大,當時中國百分之九十五的民衆還是文盲,他們還在爲一家人能吃飽飯而掙扎!革命的時機也遠未到來,還是要先給中國一個變法維新的機會!如果變法維新失敗,到時候清廷失盡民心,再起兵推翻滿清政府也不遲!

於是,李經述在練兵之餘,對維新變法也日益關心起來,決心推動這件事。中國復興會也招攬了很多這方面的人才,比如嚴復、李提摩太等飽學之士。

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50章 執掌北洋水師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19章 四國博弈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194章 消逝的愛情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73章 日本本土淪陷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7章 特大旱災第33章 海上霸權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221章 西線無戰事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33章 臺灣保衛戰(1)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221章 西線無戰事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26章 權力與女人(3)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94章 消逝的愛情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章 天才少年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67章 中英結盟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54章 琉球特區第209章 列日要塞大戰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147章 堅船利炮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37章 議和風波第135章 大裁者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20章 北洋水師學堂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2章 最牛軍火商
第240章 最後的海戰(1)第56章 擊沉日本軍艦第246章 墮落的歐洲第50章 執掌北洋水師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19章 四國博弈第123章 戰敗德軍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258章 中國女子大學第4章 痛斥張佩綸第194章 消逝的愛情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211章 巴黎告急第204章 英國妥協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9章 大移民計劃第139章 積極備戰第239章 世界在變化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173章 日本本土淪陷第27章 醇親王病逝第207章 中國的備戰第39章 與日本開戰(1)第9章 愛迪生破產第238章 東方強國第191章 莫斯科崩潰第7章 特大旱災第33章 海上霸權第192章 瓜分俄國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22章 三個朝鮮小妾第31章 權力變局(4)第112章 殺一品大員?第41章 首富的末日第165章 華夷之辨第10章 奪取菲律賓(1)第221章 西線無戰事第36章 鎮南關大捷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10章 招安大刀會第122章 控制京城第212章 和平瓜分世界第33章 臺灣保衛戰(1)第206章 黃金十字架第185章 分裂沙俄第182章 嗜血的契卡第35章 暗殺計劃(1)第221章 西線無戰事第35章 臺灣保衛戰(3)第105章 康有爲來訪第218章 希特勒的戰爭(2)第174章 中國軍用飛機第106章 當山東巡撫第100章 廣島之戰(下)第125章 殺破十萬旗軍第169章 攻佔印尼(2)第114章 康有爲的政變第236章 詭異謀殺行動第26章 權力與女人(3)第55章 研發中國潛艇第194章 消逝的愛情第249章 楊翠喜妓案(1)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70章 搞垮日本經濟第111章 山東新政第2章 天才少年第268章 愛情這東西第222章 羊羣效應第57章 辦北洋大學堂第167章 中英結盟第14章 初見袁世凱第168章 收回膠州和澳門第132章 對日本宣戰第54章 琉球特區第209章 列日要塞大戰第24章 胡雪巖的生意經第109章 中西文明衝突第121章 幹掉慈禧第250章 楊翠喜妓案(2)第143章 遠征古巴第25章 權力與女人(2)第219章 推銷坦克第147章 堅船利炮第255章 偉大的戰士第142章 開始訓政第151章 血洗俄城(上)第208章 德法宣戰第224章 無畏級戰艦第37章 議和風波第135章 大裁者第117章 廢黜光緒(中)第20章 北洋水師學堂第214章 英法大反攻第149章 英雄救美第46章 北洋武備學堂第12章 最牛軍火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