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章 長安灞上(下)

“趙無恤想要吾等勿要抵抗?”

子蒲展開信件,那雙老眼來回掃視,白鬚下的薄脣露出一抹冷笑:“他果然不滿足於奪取西鄭,甚至連渭南都嫌不足……”

言罷,子蒲揮舞着信件,目視心甘情願爲趙無恤做信鴿的公子刺:“趙國,此番是想完全吞併秦國,亡我社稷!太子可知道?”

“秦國的社稷將被保全。”公子刺努力解釋道:“趙侯答應,秦人只要解除軍備,獻出岐東和渭南之地,便能作爲趙的小宗,繼續在雍城和隴西立國。”

渭南是豐鎬之地,岐東是渭水北岸,而隴西,則是隴山西面的秦國領地,加上岐陽雍都,這是秦國僅剩的四塊地盤,如此才能勉強立國,一旦四去其二,秦國便要重新淪爲三百多年前那個西陲小邦了。

“岐東、渭南,太子說的真是輕巧……”大庶長的憤怒徹底爆發了。

“想當年,平王東遷,我秦人力戰保天子有功,於是先君襄公被封爲諸侯。天子名義上賜秦國岐、豐之地,實際上,每一寸土地,都是老秦人全民皆兵,攻伐犬戎,才一點點奪過來的,從襄公到穆公,百餘年時間,秦國不知道有多少位君主和公族子弟在與戎族和晉人的戰爭裡戰死,才終於崛起爲一西方千乘大國!”

“祖先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今日太子常年居於外國,沒有師葆教育,故而不知先祖艱辛,視土地不甚惜,想要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我秦國割讓給趙的土地還少麼?河西九城,涇陽十城,都淪陷了。哪怕如此,也僅僅得到了十年安寢,現如今,趙兵又至。由此可見,秦國之地有限,趙無恤貪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他口口聲聲說會保全秦國社稷,但到頭來必然會顛覆之!敢問太子,豈有抱薪救火的道理?”

被子蒲義正詞嚴地訓斥了一頓,公子刺面上羞愧難當,只想找到一條縫隙鑽進去,但他還是忍住了,強迫自己繼續說下去。

“先祖創業艱難,小子豈能不知?但秦與趙的實力差距太大,趙軍十餘萬,兵強馬壯,甲兵犀利,已經攻破了鄭和藍田兩處險關,深入我秦國腹地。這只是趙國兵力的一半,倘若趙侯願意,大可盡起東方諸郡,再派遣十萬大軍入秦。”

“而秦軍只有三萬不到,且許多精銳都在與義渠戎的戰事裡死難了,大庶長苦心經營的秦銳士,也在鄭之戰、藍田之戰魯一敗塗地。小子進了軍營,但見兵卒甲冑不齊,兵刃落後,甚至有老幼持矛者!就靠這些人與趙軍決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僅有秦一國,無法與強趙爲敵,倘若大庶長一味抵抗,不但於事無補,甚至會葬送了這兩萬餘人的性命,也會讓秦國萬劫不復,就此滅亡,趙無恤對於反抗者,一向毫不留情……”

“那又如何?”子蒲哼了一聲,“老朽要讓趙無恤知道,秦國可以被征服,但秦人卻不會像鄭、衛那些懦夫一樣,卸甲投降!”

大庶長手一揮,把信丟進火盆,正好落在炭上,信紙四角捲起,發黑,起火燃燒……

公子刺簡直不敢相信,“大庶長,你瘋了麼?這是秦國社稷最後的保全機會!”

然而子蒲卻反手給了公子刺一巴掌。

“太子果然是離開秦國久了,已經把自己當成了趙人,不知道究竟何爲秦人。秦人是什麼?秦人便是被扔在西陲的一塊石頭,被風雨剝落晦暗的外殼,裡邊是堅硬的金玉,寧折不彎。沒錯,秦國現在剛剛和義渠血戰,死者沒來得及葬下,傷者未來得及收養,便匆匆來此抵禦趙軍,若戰則必敗。但那又如何?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讓趙無恤來吧!老朽不怕他!”

“大庶長!你此舉會毀了秦國……”

剛纔被扇了一耳光的臉頰隱隱作痛,但公子刺卻嘶聲力竭地吼道。

“老公族和雍都國人或許願意隨你去戰死,但外面的普通士卒呢?百萬秦民呢?也這般想麼?”

公子刺指着帳外道:“秦國戰敗於外,大庶長行苛法於內,百姓疲於勞役,早就沒了戰心。小子來灞上的路上,見本該春耕的田地一片荒蕪,百姓流離失所,面有菜色,皆言不願再戰。大庶長寧死不屈,想要效仿先軫免冑而死,倒是成全自己了,但請不要讓更多無辜者送死!”

子蒲哈哈大笑起來:“無辜?秦人若戰,便是全民皆兵,沒有置身於外者。秦若亡,連自己邦國都保全不了的秦人有何理由再殘存於世?與其爲趙奴,還不如做秦鬼!”

他指着腳下發誓:“若是趙無恤有本事,便從這兩三萬人的屍體上踏過去,敗者沒有什麼好抱怨的,雍城大門會爲他敞開;但若是吾等僥倖戰勝,那趙國便要當心了,我赳赳老秦,必報國恥,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瘋了,瘋了!”

公子刺後退幾步,又驚又懼地遠離瘋狂的老庶長,他現在明白,自己無論如何也勸不動眼前這人了。

被趙無恤一套連環計擊得信心破滅的公子刺,已經無法理解子蒲這種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精神。在他看來,如何在強趙的羽翼下存活蟄伏下來,纔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公子刺,也不是懦夫!他會爲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到底!

掏出懷中作爲秦國太子信物的巫咸玉環,他嚴厲地說道:”既然大庶長聽不進勸,那吾便以秦國太子身份,請大庶長罷兵!“

子蒲不爲所動,傲然道:“甲冑在身,除了君上,無人能對老夫下令。”

公子刺默然片刻後,咬咬牙,擡起了頭。

“倘若,我現在便是秦國的國君呢!?”

……

子蒲的面色頓時就變了,彷彿一個努力編織的堅盾,被敵人用銳利的矛輕易破開。

“太子此言……何意?”

“大庶長,不必再瞞小子了。”公子刺眼中泛出了淚水,他解下了自己的外裳,露出了裡面的一片素白。

“父親已於半月前在大鄭宮病薨,這消息,大庶長能瞞過三軍將士,便以爲瞞得過趙人,瞞得過我麼?”

子蒲沉吟之後,才道:“太子,是如何得知的。”

“雍城處處都有趙侯的間諜,就連大鄭宮內也不例外,消息傳到趙侯處的速度,不比快馬到秦營慢……這消息只要被趙侯散播開來,秦軍必然軍心動搖,不戰而潰。大庶長,你已經敗了!”

“不錯,老朽……是敗了。”

見自己努力隱瞞的消息被戳穿,子蒲苦笑不已,他無力地坐回榻上,年邁七旬,重傷之後,又要擔負起整個秦國的重擔,他真的是累了。

“利用太子親自來擊敗老朽,趙無恤的計謀真是毒辣。到頭來,老朽一片忠心,公室竟不領老朽的情?”

面對再度蒼老了十歲的子蒲,公子刺心中滿是愧疚,但他還是擦了擦眼淚道:“先君僅有我一個兒子,現如今,大庶長你只有兩條路,其一,便是當場殺了我,另立他人爲君,帶着秦人一起去送死。”

子蒲半天沒有迴應,殺嗣君另立,這是不可能的。

公子刺鬆了口氣,鄭重地宣佈道:“既然如此,那我便要在軍中繼位,爲秦國第十七代國君,解除屠子蒲統帥之職,三軍卸甲,棄兵刃,向趙軍投降!”

……

一直以來,公子刺都以爲自己是一個蒙着趙人皮囊的秦人,可現如今,他才愕然發覺,自己大概想錯了,他只是一個自以爲秦人,內質卻早已被鄴城風物同化的趙人……

在鄴城的時候,他也有幸進入學宮遊覽,聽那些趙國士人在裡面公然辯論,褒貶人物,傳播各自的學問理念,格物、道、儒、法、工,若要算起來,也有九流十家。

其中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流派,被稱爲小說家,這批人沒別的愛好,就喜歡編故事,因爲這些人裡以鄭國人爲主,故事諷刺的對象就成了鄭人最討厭的宋人……

揠苗助長、野人獻曝、守株待兔,鄭地嘲笑宋人的民間小故事被他們收集,廣爲流傳。

宋人在鄴城擁有很大勢力,自然也不甘示弱,開始反擊,什麼鄭人買履、買櫝還珠,把鄭人狠狠黑了一番,鄭宋士人的罵戰,也是學宮裡一道亮麗風景線。

當然,更多的故事,還是針對南方的楚國人。

刻舟求劍、畫蛇添足、自相矛盾、葉公好龍……發生在楚國的一些事情被物化爲這些故事,成了中原人津津樂道的笑料。據說許多故事,還是從長樂宮裡流傳出來的,甚至有人說收集這些故事的人正是趙侯,但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嗤之以鼻,堂堂君侯豈會做此無聊之事。

不過最讓公子刺印象深刻的,還是一個叫做“爲虎作倀”的故事。

“相傳,被老虎咬死的人的鬼魂,不敢到其他地方去,於是就作了老虎身邊的倀鬼。倀鬼給老虎作嚮導,路上遇到暗藏的機關或設置的陷阱之類,就告知老虎改道而行。人遇到老虎,衣帶會被解開,這都是倀鬼所做的勾當,虎吃了人,倀鬼隨後食其殘骸,以此維繫魂靈不散……”

他現如今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忘本的卑鄙倀鬼,而趙無恤,則是那頭嗜血的猛虎……

這一次,他斷然否定了大庶長的玉碎戰術,帶着秦人放棄抵抗。

是日,在公子刺以新君的名義解除子蒲軍權後,灞上秦營的兩萬餘秦兵悉數卸甲,向趙軍投降。

趙軍陸續渡過灞水,收繳降兵,秦兵們雖然有些垂頭喪氣,但心裡何嘗不是鬆了口氣。

因爲那些堅持要死戰到底的人,已經跟着子蒲離開了,共計四千餘人,都是不願投降的公族子弟及其族兵。秦國的貴族和楚、鄭不同,他們還沒來得及腐化,依然是這個邦國堅定的捍衛者。對他們的離去,公子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他力主服從於趙國,避免秦國徹底覆滅,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次日,趙無恤也親帥主力抵達灞上,接見了公子刺。

“公子……不,現在應該稱之爲秦君了。”

他對公子刺的選擇很滿意,即便秦人不降,也只需要一場摧枯拉朽的決戰,秦地依然可以奪取,只是要白白犧牲許多秦趙兵卒。同爲玄鳥之後,兄弟鬩牆,若是能少流血,就少流一些吧。

“秦君此番抉擇,讓百萬秦民免遭兵災,當爲秦穆公後又一代明主!”

公子刺也只有一個希望:”還望君侯能兌現諾言,保留秦的社稷,秦從此願意永爲西藩,爲君侯守衛西陲!”

“自此趙與秦併爲一家,秦作爲趙的小宗,血食社稷,必與趙同休!趙一日不亡,秦便能存留於世一日。”

言罷,趙無恤又一笑:“只不過,在寡人看來,西陲不用死守,而是要開拓出去。”

扔下這句莫名其妙的話後,趙無恤讓一部分人留下看守降兵,將這些從各地徵召來的秦人解散歸鄉。他自己則令公子刺以秦國黑旗開路,十萬大軍緊隨其後繼續西進,準備佔領雍都,完成對秦國的合併。

在離開灞上三十里後,趙軍路過一處位於渭水南岸,土地肥饒,里閭比鄰相望的地域。

也不知爲何,趙無恤心有所動,駐馬問翟璜道:“此乃何地?”

翟璜答道:“君侯,此乃宗周故都,鎬京,不過只剩下殘垣斷壁了。”

沒錯了,趙無恤心中釋然,這就是他前世曾經長期生活過的那座城市。鐘鼓樓、碑林、大雁塔,還有香噴噴的肉夾饃,油潑面……和路過華山時一樣,數不清的記憶從他心裡涌現出來,這記憶不是來自於腦海,而是印刻在靈魂最深處,雖二世爲人,依然清晰如新。

前世今生的軌跡在此重合,心潮涌動間,趙無恤不由讚歎道:“沃野千里,大川環流,憑高據深,雄於天下,此真乃天府之國也!得此,則雍州可以長治久安。”

趙侯的馬鞭在這片土地上揮打,彷彿要劃下那座兩千多年後的城市輪廓,他立誓道:“待趙與秦重新併爲一家後,寡人要將新的西都建在這裡,名字就叫……”

“長安!”

ps:然而並沒有鴻門宴,今天只有這章了

第348章 孔夫子的局(上)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531章 投其所好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985章 韓之戰(中)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492章 侯犯第1017章 馮翊第72章 初見魏駒第230章 士冠禮(上)第432章 傷寒(上)第701章 當國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276章 料敵於先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868章 魏武卒第954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上)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1136章 樓煩第512章 田忌賽馬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718章 圍衛救魯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1176章 特赦第212章 飛蛾撲火第48章 請君憐惜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873章 王孫勝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284 魯國大夫第1011章 國殤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932章 鹽粒第826章 困於陳蔡第400章 引蛇出洞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725章 韓氏之敗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1142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上)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265章 鼓勵消費第17章 割圓之法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569章 譬如北辰第823章 碧血丹心第710章 陶朱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576章 繼業者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937章 神蝗第158章 清揚婉兮第114章 夏姬巫臣第1065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上)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726章 山不過來,我便過去!第82章 振振公子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45章 兄弟鬩牆第47林1章 羽林孤兒第481章 齊魯第13章 趙樂聯姻第760章 活捉第639章 譬如火宅第310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第846章 塞上曲(下)第1044章 怒海爭鋒(上)第124章 奇貨可居(上)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515章 勝負手第888章 癘瘍之懼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22章 贈我緇衣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59章 首禍者死第560章 十九歲的卿(下)第789章 太陽照常升起(下)第431章 營中有變第1217章 獲麟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211章 鼓聲隆隆第1047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490章 天地君親師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第827章 仲尼之厄第359章 季嬴第1210章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第783章 雌虎第647章 大風(4)第1019章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第352章 將治魯第891章 我爲魚肉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66章 韓氏有女
第348章 孔夫子的局(上)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531章 投其所好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985章 韓之戰(中)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492章 侯犯第1017章 馮翊第72章 初見魏駒第230章 士冠禮(上)第432章 傷寒(上)第701章 當國第523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276章 料敵於先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1012章 雖行無道第868章 魏武卒第954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上)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1136章 樓煩第512章 田忌賽馬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718章 圍衛救魯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1176章 特赦第212章 飛蛾撲火第48章 請君憐惜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873章 王孫勝第375章 遠交近攻第284 魯國大夫第1011章 國殤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406章 爭渡,爭渡!第932章 鹽粒第826章 困於陳蔡第400章 引蛇出洞第1029章 王孫歸不歸?(中)第725章 韓氏之敗第454章 鑄劍爲犁第1142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上)第688章 邯鄲九月(下)第265章 鼓勵消費第17章 割圓之法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569章 譬如北辰第823章 碧血丹心第710章 陶朱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576章 繼業者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937章 神蝗第158章 清揚婉兮第114章 夏姬巫臣第1065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上)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726章 山不過來,我便過去!第82章 振振公子第782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下)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45章 兄弟鬩牆第47林1章 羽林孤兒第481章 齊魯第13章 趙樂聯姻第760章 活捉第639章 譬如火宅第310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第846章 塞上曲(下)第1044章 怒海爭鋒(上)第124章 奇貨可居(上)第821章 興越三絕第515章 勝負手第888章 癘瘍之懼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22章 贈我緇衣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59章 首禍者死第560章 十九歲的卿(下)第789章 太陽照常升起(下)第431章 營中有變第1217章 獲麟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211章 鼓聲隆隆第1047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490章 天地君親師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第827章 仲尼之厄第359章 季嬴第1210章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第783章 雌虎第647章 大風(4)第1019章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第352章 將治魯第891章 我爲魚肉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66章 韓氏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