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賞不逾時

要爲趙無恤舉行冠禮?

古板的尹鐸輕咳一聲道:“主君,古人云,二十而冠,君子無恤虛歲也才十五……行冠禮,是不是太早了點?”

他自然知道,趙鞅是急於想讓無恤行冠,但尹鐸覺得,雖然趙無恤樣樣都好,但造勢需要時間,是不是太倉促了點?

趙鞅不高興了,即便這樣,他也嫌慢,哪能再拖下去:“魯襄公十二歲便能行冠,先君悼公十四歲也已行冠,爲何吾子不能?”

傅叟連忙在案下踩了尹鐸一腳,說道:“古人云,二十而冠,指的是沒有權勢的士庶人;而天子、諸侯、卿大夫,爲了能早日執掌宗族,熟悉政事,所以也不用一定要等到那個年紀。≤,君子無恤,聰慧勇武,如今已經能將一鄉之地治理成小康,他仁德,知兵,能禦敵保衛宗族,的確可以早冠。”

事情商量妥當,趙鞅十分滿意,在經歷過生死大關後,他彷彿悟了一些東西。所以想早點定下世子之位,萬一自己身體再出什麼狀況,趙氏不至於像沒了太陽一般驚恐。

他心中暗暗想道:“無恤雖然擊潰了範、中行二子,有大功於趙氏,但目前吾等與範伯和解,罪名被扣到了呂梁羣盜頭上。齊、鄭兩敵尚強,諸卿需要一致對外,此事不好太過張揚。”

“所以無恤還需要另一份功績,來讓人無話可說,等冠禮之後,我便會讓他送樂伯歸國。完成這項趙樂聯姻,晉宋結盟的大功勞。等他回來。輿論也造得差不多了,可以立爲世子!”

……

時間一晃到了十月中旬。天氣日益寒冷起來,籠罩新絳的戰爭陰影已經完全消散,諸卿陸續返回,開始公議如何抵禦齊國咄咄逼人的爭霸。

雖然出於種種考慮,對於成鄉前些日子的勝利,不好作爲戰勝範、中行的功績來大肆張揚。但擊敗盜寇,保衛領地,也是功勞一件,所以趙鞅同意了趙無恤爲手下人表功的舉動。讓他去統計以後。將需要卓拔的名單遞上來,把需要的錢帛、田畝數量也交予計吏。

所以,在收割了夏粟,又匆匆組織民衆開耕犁田後,趙無恤便召集諸位家臣、鄉吏前來鄉寺議賞功之事。

“司馬法言,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爲善之利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主能做到獎罰分明還不夠,因爲如果獎賞做不到及時的話。便不能起到鼓勵士卒的作用。

其實,在《成之誓》裡,對普通士卒的獎勵和死傷撫卹,在戰後的第二天。無恤就讓人陸續發下去了。子貢在絳市,用麥粉和瓷器連續斂財好幾個月,早就把成鄉府庫堆滿了粟米、錢帛。根本不需要向下宮討要。

而原本名義上是趙無恤佃農和私產的野人、氓隸們,也因爲參與了作戰。被無恤大手一揮,基本得到了“解放”。如此一來。種公田的人少了,而公田本身,也多半被趙無恤分給了有功的國人和野人。

但,所有權卻還在無恤手裡。

“得以遷業和釋放的野人、氓隸,每戶按人頭計算,男子二十受田二十畝,女子十畝,年六十者歸田。”趙無恤敲着案几,爲公田的分配定下了基準。

其實,這並不是他原創,而是管仲和晉惠公都頒佈過的爰田制。

“私作永遠比大鍋飯的公作賣力,公田的取消是勢在必行的。”

“大鍋飯?”計僑、竇彭祖等聽得一愣一愣,不過君子說的有道理,雖然成鄉對待國人、野人十分優容,但要是驅使他們來公田裡勞作,依然會存在匿力的情況,因爲無利可圖。

舊的奴隸解放了,新的奴隸卻又補充了進來,那些在呂梁山裡被俘虜的羣盜,就被趙鞅分了部分給成鄉,作爲勞動力損失的補償。這也正好應了無恤打算徵召部分立功國人、野人入伍補充的計劃。

“鄉卒中死傷五十多人,要想辦法儘快補充進來,因爲腿腳殘疾而退伍的,除了允諾的賞賜和撫卹外,一人一個地方什長、伍長的職位!而且還將免稅三年,子嗣優先入伍,優先入學堂。”

“至於新補充的百餘刑徒、氓隸,是屬於鄉寺的財產,可以分配給有功的國人們使用,但不能過度驅使、鞭撻!”

這些傷殘老兵,在獲得了利益後,非但不會有怨言,反倒會把甘願爲趙無恤赴死的忠誠帶到地方基層上。

錢帛、田地,趙無恤可以自己分發,但爵位和職守的大權,卻還攢在下宮手裡,正所謂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所以,對特殊功勳的獎勵,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

究竟哪些人會受到賞賜?看着鄉寺廳堂內,軍吏們躍躍欲試的神情,趙無恤露出了微笑。

在那一夜血戰之後的第二日,王孫期便已經醒了,卻因爲摔斷了一隻胳膊,一直留在醫館內。趙無恤回憶着前世相似的經歷,讓人以石膏和柳樹枝爲他做了夾板,看得自陽、子豹嘖嘖稱奇。

夾板到這兩日才解開,但王孫期的右臂依然不靈活,連駕馭單馬都夠嗆。

“一隻手如何操縱八轡(pei)?王孫的御戎之職,恐怕做到頭了……”有人如此猜測。

不過王孫期右士師的職責依然還在,此次的賞功,趙無恤唯獨召他事先商量,體現了巨大的信任。此刻,衆人想從他的面上看出點什麼,但王孫期在駟馬折損其三後,沒了那一刻的激情,淡然坐於席上,面色古井無波。

在宣佈賞功之前,趙無恤得先對這一戰做一個總結,因爲,不會總結勝負原因的軍隊,是不會有進步的。

“亡羊補牢,未爲晚也;見兔放犬,未爲遲也。從此以後,這就是我成鄉,乃至於趙氏之兵的規矩,汝等好生想想,此次夜戰,有什麼地方是可以改進的?”

最初時衆人面面相覷,覺得打仗就打仗,在事後都是誇功行賞,沒見過先談教訓失誤的,不由得有些忐忑,訥訥而不敢言。

卻是坐在角落裡的虞喜首先起來說道:“君子,喜有大罪,當時夜色已至,在山陽亭便沒有讓騎從們分散警戒,若是能提前發現羣盜靠近,便可以提前撤離,不會有如此多的死傷……”

想到那些慷慨的赴死的悍卒、騎從,甚至是馬兒,虞喜心中就一陣慚愧。

趙無恤點了點頭,對成摶說道:“將此事記下來,夜間停歇,即便是在趙氏的領地上,依然不能放鬆警惕;不過這並非虞喜的罪過,當時是我讓騎從們進屋喝水休息的,我之罪也。”

有了虞喜開頭後,衆人也開始漸漸放鬆下來,爭相發言。

穆夏撓着腦袋說,君子以後出門應該把親衛兩帶在身邊,若能如此,哪怕被包圍,也能仗着厚甲重盾衝出。

羊舌戎則說,自己提前做的防備,依然不夠到位,比如溝壑應該再深些,而且可以挖得彎彎曲曲的,讓蛾附的敵人多繞點路;而若是後門處可以躲藏的位置多一些,敵人的箭矢便不會給己方造成如此大的傷亡。

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戰爭是一門學問,是一門需要研究和傳承的學科,需要對經驗教訓進行及時的總結歸納並且將其變成常識與習慣。

在中國古代,從考場上僥倖生還的戰士們除了感謝上蒼和自己的好運氣之外,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爲什麼能夠活下來,戰爭爲什麼會勝利。而那些經常思考這些的人,被後世的人稱之爲名將,那些更少數的把這些寫下來了的人,被叫做兵法家。

但哪怕是這些兵家,尤其是唐宋以前的,因爲文化、文字載體和思想的侷限,依然喜歡進行一些抽象層面的總結,而不是具體的描述,兵法上許多東西說的模棱兩可,只能靠個人領悟。

對於這些東西,高層的指揮者看了或許會有用處。但基層的軍吏,以及大字不識的士卒,他們需要的,其實是一份事無鉅細的作戰條例,好避免曾經犯下的錯誤再度重演,因爲每一次重演,都是要以無數條人命作爲代價的。

所以趙無恤想着,要把這次戰役裡形成的經驗和規律寫入簡冊,日後編篡成中下層軍吏也能清晰掌握的知識!

那樣的話,也許後世的崇洋網民們,就不會聽到有人誇《孫子兵法》就桀桀怪笑,對中國古代的兵法嗤之以鼻,視之爲“無用之物”了。說不準,他們會拍着細緻的《春秋戰爭史》《趙兵作戰條例》,嘲笑同時代希臘人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粗略簡陋了。

於是,整個戰役的發生,過程,結果,以及教訓,爲何勝,爲何敗,都被旁聽的成摶一一記錄。不過如此一來,竹簡和木牘就有些不夠用了……

“難怪先秦兵法如此簡略,看來任何思想的進步和飛躍,都必須是以物質條件爲前提的。”

趙無恤恍然覺得,自己是時候考慮,製作一種薄而輕便,價格低廉的書寫載體了。

第150章 震懾宵小(上)第578章 君子不器第924章 禍亂之源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427章 上陣父子兵(下)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651章 大風(8)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555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868章 魏武卒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113章 少虡煌煌 下第1084章 死於安樂第673章 盡棄前嫌?第1152章 塞外天子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368章 解救鄧先生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438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第527章 弒君者(下)第288章 鄟澤之盟,高唐之謀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131章 誰爲陪襯第303章 陪臣執國命第988章 叛國罪第899章 計然策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566章 辯士的風采第442章 天逐第869章 河間攻勢第170章 七月流火第588章 神靈的居所第658章 大風(完)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647章 大風(4)第413章 獵國(下)第834章 石渠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635章 庶人劍,諸侯劍第377章 夷夏之辯第359章 季嬴第701章 當國第258章 三年之期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433章 傷寒(中)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50章 殖我田疇(上)第214章 如霹靂弦驚(上)第833章 桃之夭夭(下)第492章 侯犯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488章 夾谷之會(下)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1168章 成大事者第13章 趙樂聯姻第706章 孫子.吳問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737章 曲終人散第101章 嘉禾重潁第514章 突騎第1033章 列爲諸侯(上)第696章 趙氏包圍網(下)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84章 蹴鞠練兵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968章 大盜與王孫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1130章 陟彼岡兮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284 魯國大夫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1053章 麟之趾第764章 糧食問題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653章 大風(10)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773章 老驥伏櫪第566章 辯士的風采第29章 威風凜凜第131章 誰爲陪襯第642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下)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949章 樹挪死人挪活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890章 人爲刀俎第484章 我有嘉賓第710章 陶朱第317章 十月之交(上)
第150章 震懾宵小(上)第578章 君子不器第924章 禍亂之源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427章 上陣父子兵(下)第228章 歲終上計第651章 大風(8)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555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868章 魏武卒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113章 少虡煌煌 下第1084章 死於安樂第673章 盡棄前嫌?第1152章 塞外天子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368章 解救鄧先生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438章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第527章 弒君者(下)第288章 鄟澤之盟,高唐之謀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131章 誰爲陪襯第303章 陪臣執國命第988章 叛國罪第899章 計然策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566章 辯士的風采第442章 天逐第869章 河間攻勢第170章 七月流火第588章 神靈的居所第658章 大風(完)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647章 大風(4)第413章 獵國(下)第834章 石渠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635章 庶人劍,諸侯劍第377章 夷夏之辯第359章 季嬴第701章 當國第258章 三年之期第1014章 涇渭分明第433章 傷寒(中)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50章 殖我田疇(上)第214章 如霹靂弦驚(上)第833章 桃之夭夭(下)第492章 侯犯第1214章 雖王可也!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488章 夾谷之會(下)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1168章 成大事者第13章 趙樂聯姻第706章 孫子.吳問第1205章 萬里關河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737章 曲終人散第101章 嘉禾重潁第514章 突騎第1033章 列爲諸侯(上)第696章 趙氏包圍網(下)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84章 蹴鞠練兵第1111章 子張之儒第968章 大盜與王孫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1130章 陟彼岡兮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284 魯國大夫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1053章 麟之趾第764章 糧食問題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653章 大風(10)第885章 此之謂戰勝於制度第1015章 西岐有鳳,鳴於昆崗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773章 老驥伏櫪第566章 辯士的風采第29章 威風凜凜第131章 誰爲陪襯第642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下)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949章 樹挪死人挪活第1213章 今天下三分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684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第890章 人爲刀俎第484章 我有嘉賓第710章 陶朱第317章 十月之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