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
孫元化,字初陽,號火東,南直隸蘇州府嘉定縣江東人。
十九歲從徐光啓爲師,學習西方數學和火炮知識,萬曆四十年中舉,之後再無存進。
不同於那些大才子,他們是不屑於考進士,而孫元化,是真沒那個本事考進士。
沒辦法,科舉路斷,他只能回家另謀出路,幹起了翻譯西洋書籍的工作,也算是發揮專業特長了。
在老師徐光啓的影響下,孫元化對天主教產生了極大的認同感。
他堅信這天主教能“補益王化,左右儒術,就正佛法”。
於是在天啓元年,孫元化在北京正式受洗入教,成爲了一名天主教徒。
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孫元化頂多也就是個熱衷西學、科舉失意的地方舉人罷了。
可歷史的弔詭之處就在於,總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能在關鍵時刻,被推上一個他根本無法勝任的位置,然後搞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來。
天啓二年,廣寧失陷,遼東戰局急轉直下,整個京師都感受到了來自關外的巨大壓力。
值此危難之際,孫元化覺得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來了。
他立刻向朝廷條呈備京、邊防二策,大談特談如何利用西法火器守衛京師、鞏固邊防。
尤其是在奏疏中,他極力鼓吹自己潛心研究的“銃臺之法”,並且放出豪言,號稱: “置銃於層臺之上,可殺敵於十裡之外”
十里是什麼概念呢?
換算過來就是五千米,而當時威力最大的紅夷大炮,有效射程也不過兩千多米。
反正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炮,能殺敵於十裡之外。
或許是被唬住了,又或許是念在孫元化一片拳拳報國之心,朝廷最終還是將他調往了遼東,準備讓他一展所長。
然而,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知道。
當時的薊遼經略是帝師孫承宗,這位可是真正知兵的大家。
孫承宗看了孫元化的奏疏,立馬就看穿了這小子眼高手低、只會打嘴炮的本質。
孫承宗自然不可能把軍國大事交到這種人手裡。
但畢竟是朝廷派來的人,他也不好直接將其斥退,便授予孫元化一個經略衙門贊畫軍需的職位。
這個職位,說白了就是個幕僚性質的閒差。
孫承宗讓他跟着軍隊到處看看,瞭解瞭解遼東前線的實際情況,寫一份關於遼東火器裝備和使用的考察報告。
這本來是個再簡單不過的任務。
遼東前線的各種火器都擺在那裡,找幾個老兵問問,再翻翻相關的兵書,仔細研究一下,總能寫出點東西來。
但孫元化偏不,他就是要在同僚面前露個大臉。
他在奏疏中如此寫道: “.虎蹲炮稍大矣,而長不稱之,故亦遠不能到,且銃管外寬內窄,則彈出無力。”
“驗其彈,則大小不齊。大彈之輕,尚減銃徑二分有餘,況小者乎?”
這話總結起來,就是批評虎蹲炮設計不合理。
炮管短、射不遠,而且炮彈和炮管之間的縫隙太大,導致氣密性極差,發射無力。
孫元化這番“高論”,還經常被某些洋奴們拿出來當證據,用來論證明朝的火炮技術落後。
然而,但凡是稍微瞭解一些明代火器知識,或者親自用過虎蹲炮的人都知道,孫元化這段話,簡直是錯得離譜。
虎蹲炮爲什麼炮彈和炮管間隙大? 因爲它打的是子母彈,也就是一顆大的主炮彈,配合着散子。
那留下的二分間隙,正好是用來填充這些散子的。
至於氣密性,則是通過墊在後面的木馬子和沙土提供的。
(木馬子是藥膛內部,用木頭製成的擋片,能夠在藥膛裝填火藥完畢之後將其築實,具有緊塞與閉氣的作用,以此增加火藥爆炸時的威力。) 這些內容,都是戚繼光白紙黑字,寫在紀效新書·習法篇裡的。
而孫元化爲什麼會這麼寫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人,壓根就沒去實地考察過。
他既沒看過士卒們實際操作虎蹲炮,也沒讀過戚繼光的兵書。
他所有的火炮知識,都來自於他翻譯的那些西洋書籍和他自己的想象。
孫元化就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嘴炮黨。
也不知道孫承宗看到這份“考察報告”時,臉上的表情到底該有多麼精彩。
總之,從那以後,孫承宗就基本沒再用過孫元化這個人,只是給了他一個兵部司務的閒職。
職責是“相度北山南海,設奇兵於高深之間”。
意思就是: 你小子別摻和具體事務了,就在旁邊好好看、好好學,啥時候真弄明白了,再出來說話。
而負責修繕城防、佈置火器的工作,孫承宗都交給了經驗豐富的總兵李秉誠。
並且孫承宗還不放心,又特意調來了工部職方司主事沈棨和順天府通判杜應芳。
讓他們帶着孫元化,一起負責火器的戰備工作,意圖讓他能在實踐中學習。
按理說,這兩位都是能人,孫元化總該能學到點真本事了吧? 可孫元化“不負衆望”,又在同僚面前露了個大臉。
天啓三年,孫元化親自負責督造的一批火炮終於完成,準備交付軍隊使用。
按照慣例,需要進行試射驗收。
結果,在衆目睽睽之下,連續試放了三門,就當場炸了三門。
巨大的爆炸聲和飛濺的鐵片,差點傷及圍觀的官員。
搞得大家都不知道,孫元化究竟造的是火炮還是炮仗。
光天化日之下,孫元化給全體同僚們拉了泡大的,自然是沒臉在遼東再待下去了。
於是,他只能向孫承宗請辭。
孫承宗得知此事,還特意安慰孫元化:
“君非冒者,但大器晚成耳。”
然而,這段極不光彩的經歷,在後來孫元化的個人傳記孫中丞中,卻被其後人巧妙地“修飾”了一番,變成了: “天啓三年閣部(孫承宗)受命專征,佈置寧遠,公謀議浸與不合,復求去。”
好一個顛倒黑白,硬生生把自己的責任,說成了與孫承宗“理念不合”,而後主動辭職。
這種說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扯淡。
你一個小小的兵部司務,哪來的資格跟薊遼經略的帝師“理念不合”? 你配嗎? 本以爲孫元化的仕途,到此就該徹底畫上句號了。
回家老老實實的翻譯西洋書去,別再出來禍害國家,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但命運似乎總是充滿了荒誕和諷刺。
它又給了孫元化一次重返舞臺的機會,然後.讓他拉了一泡更大的。
爲了改良火器,朝廷決定僱傭葡萄牙人
於是,精通西學、還會幾句夷語的孫元化,又被想了起來。
就這樣,孫元化被重新召回了兵部。
並且在天啓四年,搖身一變,當上了兵部職方清吏司的主事。
從一個賦閒在家的舉人,一躍成爲了掌管全國兵馬錢糧、地圖關隘的正六品兵部要員!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聲名鵲起,孫承宗賦閒在家。
孫元化不知用了什麼法子,又腆着臉湊到了袁崇煥身邊,再次回到了寧遠。
這一次,他終於如願以償,負責主持他心心念唸的“銃臺”和“火銃”的建造工作了!
這個“銃臺”,自然就是孫元化從西洋書本上看來,並且向朝廷大力鼓吹的西式棱堡炮臺。
可問題是,孫元化所謂的“學貫中西”,充其量也就是個二把刀的翻譯。
他懂個屁的棱堡設計和火炮製造。
結果就是,他督造的所謂“西洋火銃”,一門造價竟然要千百金。
(此器用一以當千,其費亦一以當十.每一門尚費千百金)
而他督造的西洋炮臺,更是連火力死角都修出來了。
後金兵攻過來的時候,發現城牆上有火力死角,結果直接就開始鑿牆破城。
最後是通判金啓倧釋放萬人敵,才止住了後金的攻勢。
(城上銃炮迭發.然止小炮也,不能遠及故門角兩臺之間,賊遂鑿城。)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明朝軍事技術專家”、“西法火炮權威”孫元化的前半生。
然而,他前半生的“拉胯”,和他後半生的“豐功偉績”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孫元化的後半生,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搞出了登州(吳橋)兵變。
不僅葬送了一支精銳火炮部隊,而且還把紅夷大炮的鑄造技術和熟練工匠,都送給了後金。
崇禎四年七月,大淩河之戰爆發,祖大壽被後金重重圍困。
此時的孫元化,已經升任了登萊巡撫。
他手握重兵,負責從海上調兵,支援大淩河。
結果等到大淩河之戰都打完了,城內彈盡糧絕,祖大壽無奈降清。
孫元化派出去的支援部隊還沒上岸,還在海里漂着呢。
其中的事情比較複雜,總之就是孫元化一意孤行,裁撤了東江鎮。
他接收了大量遼人,結果卻不信任這些遼將,只重用自己帶來的親信。
於是,遼兵與山東兵之間矛盾重重、互相傾軋,內訌不斷,最後引發了吳橋兵變。
登州兵變的導火索,看起來似乎是因爲孔友德的手下偷了一隻雞。
但這背後真正的原因,卻完完全全是孫元化自己搞出來的。
當時,那些被他接收過來的遼兵軍紀極差,在登萊一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尤其喜歡搶奪民女,劫掠民財。
山東地方官員多次上書彈劾告狀,可孫元化卻對這些遼兵,一味地包庇縱容。
這就導致了本地百姓對遼兵恨之入骨,見到他們就關門閉戶,罷市不售,生怕惹禍上身。
而孔友德的士兵因爲買不到吃的,只能去偷王象春家的雞,結果被抓了個現行。
苦主找上門來,孔友德只能按照軍法,將這個偷雞的士兵穿箭遊營。
結果,這幫本就桀驁不馴的遼兵,非但沒有警醒,反而心生怨念。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李九成。
這傢伙也是遼將出身,負責替孫元化採買戰馬。
孫元化大概是真的“信任”他,把大筆的買馬銀交到他手上,居然連個監軍、管賬的人都不派!
結果李九成拿着這筆鉅款,不好好買馬,反而卻輸了個精光。
銀子沒了,馬也沒買到,他哪裡還敢去寧遠? 眼看着遼兵因爲偷雞事件人心浮動,李九成乾脆心一橫,直接綁了孔友德,宣佈起兵造反。
叛軍一路在山東境內燒殺搶掠,攻城略地,造成了巨大破壞。
而孫元化手握重兵,不見慌亂,派出麾下將領,輕易就將叛軍擊潰。
李九成假意投降,希望招撫,孫元化同意了。
他甚至還得意洋洋,提前開起了半場香檳!
孫元化寫信給山東巡撫餘大成: “撫局已成,我兵不得往東一步,以至壞事。”
等到李九成率叛軍兵臨城下,並開始攻城後,孫元化才如夢初醒! 他再次組織人手反擊,靠着城防和火炮優勢,輕易打退了叛軍。
叛軍故技重施,再次派人前來詐降。
聲淚俱下,賭咒發誓,表示這次絕對是真心歸順。
孫元化是個不長記性的,他再次相信了叛軍。
於是登州城門大開,允許叛軍入城“歸順”。
結果可想而知。
叛軍入城之後,立刻發難,裡應外合。
於是,登州城這座經營多年的堅固堡壘,頃刻之間,就被叛軍攻佔。
城破之時,登州城內還有: “舊兵六千人,援兵一千人,馬三千匹,餉銀十萬兩,紅夷大炮二十餘位,西洋炮三百位”! 這一切,全都原封不動地落入了叛軍之手。
這些叛軍後來大部分都投降了後金,這些技術和裝備,也就等於直接送給了皇太極。
進城之後,壓抑已久的遼兵開始了瘋狂的報復和屠戮,整個登州城陷入了一片火海和血泊之中。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先前被孫元化百般猜忌、排擠的遼將黃龍、沈世魁等人。
在城破之後,拒不跟從叛軍,輾轉奮戰,後來在與後金的作戰中,先後英勇不屈,壯烈殉國!
而我們的孫大人,在城破之後,試圖自殺殉國。
結果連自殺都失敗了,結果被叛軍俘虜。
消息傳回京師,朝野譁然。
所有人都被孫元化的抽象操作給驚呆了。
任誰也不敢相信,堂堂登萊巡撫,手握重兵堅城,竟然兩日之內就被破城俘虜。
用“蠢豬”來形容孫元化,似乎都有些侮辱豬了。
後來,叛軍大概也覺得留着孫元化沒什麼用,就把他給放了。
孫元化被後來被找到,押解回京問罪。
可即便是到了這個時候,孫元化的兒子還在四處奔走,到處喊冤叫屈。
在一片喊殺聲中,孫元化被押赴刑場處死,結束了他“抽象”的一生。
縱觀孫元化的一生,確有幾分學習西學的熱情和報國之心,但其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因爲孫元化的一系列令人窒息操作,整個山東被叛軍霍霍得不成樣子,關鍵的火炮技術也歸了後金。
無能之人,驟然登於高位,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百姓,害了朝廷。
今日8K 孫元化這人真的太離譜了,和崇禎簡直是雙向奔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