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牆頭草

第235章

牆頭草

朱燮元的軍令火速傳到了川中各地。

江油城下,侯良柱看着手中措辭嚴厲的令箭,臉色陰沉無比。

這幫該死的文官,嘴皮子上下一動,自己就得帶着部下去和賊兵拼命。

到頭來就算打了勝仗,軍功還不知道要被他們侵吞多少!簡直豈有此理! 可牢騷歸牢騷,侯良柱也不敢再繼續磨洋工。

否則到時候真被朱燮元參上一本,他也不好受。

侯良柱收起軍令,不耐煩地揮了揮手: “傳令下去!”

“收攏兵馬,拔營前往保寧府!”

可下令歸下令,但執行起來總還是有些操作空間的。

侯良柱帶着兵馬一路磨磨蹭蹭,顯然是存了心思想拖延時間,免得提前對上了賊兵主力。

而另一頭的參將丁雲翔,則截然不同。

他帶着三千精兵,在同行的四川巡撫劉漢儒的不斷催促下,朝着西邊的石泉縣火速進發。

劉漢儒當初在江油縣城下寸功未立,反倒被邵勇帶兵追殺了數百里,損兵折將,顏面盡失。

從那以後,他就一直憋着一口惡氣,想從賊人身上找回場子。

接到朱燮元的軍令後,他可謂是喜出望外。

在他看來,眼下賊兵主力盡在保寧府一帶,後方空虛,正是他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劉漢儒估摸着,最多不超過三日,他便能攻破小小的石泉縣城,直搗賊兵老巢。

石泉縣,大致位於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一帶,境內多山地,地勢險要。

三千多明軍,浩浩蕩蕩地闖進了這個偏僻的山區地帶,自然瞞不過沿途探哨的眼睛。

此時,李自成早已提前接到了警報,正在緊鑼密鼓地疏散着石泉縣周邊的百姓。

說實話,要不是手上的人手不夠,他也不願意輕易放棄這座縣城。

石泉縣因其緊鄰松潘衛,在明代時,一度曾是朝廷治理羌族地區的前沿據點。

所以這座城池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整體呈現出背靠高山,兩側臨河的有利態勢。

可由於年久失修,城池的東面和南面城牆早已垮塌,短時間內,根本找不到足夠的條石來修復城牆。

據前線的探哨傳回消息,明軍估計最多兩日,就會兵臨城下。

沒辦法,李自成也只能放棄守城,轉而將防線撤至更爲險要的北部山區。

好在石泉縣人口不多,周邊只有三四個村子,要把百姓們轉移到山中避難並非難事。

他早已下令,讓各村的里正甲長組織百姓堅壁清野,把所有能吃的糧食和能用的物資,都提前搬到了山裡。

眼下,只等最後一個村子,上嶺村的百姓們撤離,李自成就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他已經提前讓人準備了大量的石雷。

等百姓全部撤走後,麾下的民兵就可以在官道上鋪設石雷,徹底封死官軍北上的道路。

可就在李自成焦急等待的時候,他麾下的民兵隊長餘承業和李定國,卻帶來了一個壞消息。

上嶺村的里正賀銘生,糾集了村中的百姓公然抗命,拒絕撤離。

“那姓賀的老頭什麼意思?!”

“好好的,怎麼突然鬧起來了?”

李自成看着前來報信的餘承業,眉頭緊皺。

餘承業朝着地上啐了一口,怒道:

“不知道,這老東西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

“我跟定國來來回回勸了好幾趟,他都死咬着不肯鬆口。”

李自成捋着下巴,百思不得其解。

這幫人哪來的膽子抗命?

莫不是剛過上了幾天好日子,就忘記朝廷的大缺大德了?

“走,去看看!”

他隨即帶着兩隊民兵,快馬加鞭趕到了上嶺村。

村口,以里正賀銘生爲首的一衆村民,早已在此等候多時。

賀銘生是個屢試不第的老秀才,上嶺村這種偏僻的地方,出個秀才都已經是了不得的人物了。

所以村民們纔會推舉其爲里正,主持鄉間事務。

賀銘生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但還是一副精神奕奕的樣子。

他見着李自成非但沒有害怕,反而滿臉帶笑地迎了上去:

“不知將軍大駕光臨,有失遠迎,還請寬恕則個。”

他先是酸溜溜地行了個禮,隨即又陰陽怪氣地問道: “眼下官兵正朝着石泉縣殺來,將軍怎的還有心思來我下嶺村?”

“莫非是來遊山玩水的?”

李自成聞言,冷冷地瞥了賀銘生一眼。

他這輩子最討厭的除了貪官污吏,就是這幫自以爲讀了幾天聖賢書,就高人一等的窮措大。

整天之乎者也,一輩子都成不了什麼大事。

賀銘生之所以這麼有恃無恐的原因,李自成當然也很清楚。

無非就是看江瀚的隊伍軍紀嚴明,從不輕易大開殺戒,所以他纔敢公然帶着村子裡的百姓抗命。

要是換了自己以前在陝西時的脾氣,這廝早就被亂刀砍死了。

怎麼可能還會耐着性子,親自跑來勸說? 但現在,他既然已經加入了江瀚軍中,一應流寇的習性就必須改掉,凡事都得按規矩來。

“賀里正,軍情緊急,我就不和你兜圈子了。”

李自成沉聲道,

“如今官兵正朝石泉縣趕來,我已下令全縣軍民堅壁清野,退入山中。”

“爲何你上嶺村,遲遲不動?

賀銘生搖了搖頭,一臉輕鬆: “將軍此言差矣。”

“我等皆是大明子民,世代都生活在上嶺村。”

“官軍來就來了,爲何非要我等拖家帶口,退入那深山老林之中?”

“馬上可就要入冬了,我這一把老骨頭,可經不起折騰。”

李自成強壓着怒火,耐心解釋道: “賀里正久居山中,有所不知。”

“官軍可不像我軍這般好說話。”

“到時候,管你是不是良善之家,只要家裡有糧,誰也逃不過被搶的下場。”

賀銘生眯着眼,反問道: “是嗎?”

“可我怎麼覺得,朝廷的官軍,壓根就不是衝着咱們這些小老百姓來的呢?”

“王師入境,乃是剿匪安民,我等皆是良善百姓,安分守己,爲何要跑?”

這番話,句句不離朝廷,字字不離王師,看似恭敬,實則每一句話,都在暗諷李自成等人才是真正的匪類。

聽了這話,李自成的眼神瞬間冷了下來。

他盯着眼前油滑的老東西,耐着性子,最後解釋了一句: “賀里正,你搞錯了,如今這個世道,官就是匪!”

“官軍來了,絕不會因爲你們自稱良民就高擡貴手。”

“他們只會搶走你們的糧食,燒掉你們的房子!”

“只有跟我們進山,纔是唯一的活路!”

可賀銘生卻擺了擺手: “哎,李將軍此言差矣。”

“我等小民不懂什麼天下大事,只曉得守着祖宗留下來的家業,按時納糧,便是本分。”

“將軍您身負重任,還是快些帶着兵馬,進山躲避吧。”

“我等就不給將軍添亂了。”

說罷,他對着李自成淺淺一揖,想要下令送客。

李自成搖搖頭,準備繞開他: “你一個人說了不算,我得問問上嶺村的其他村民。”

可賀銘生卻直接攔在了他的面前:

“不必了,李將軍。”

“賀某不才,在村裡教書育人多年,村裡的百姓,基本都聽我的話。”

“我說不走,他們也絕不會走。”

說着,賀銘生轉過頭,看向身後的村民。

村民們立刻會意,高聲嚷道:

“沒錯!賀老說的在理!”

“我等本來就是朝廷的順民,官軍怎麼可能對咱們下手!”

“我看你們就沒安什麼好心!”

“莫不是想把咱們騙到山裡去,盡數誅殺?”

李自成看着眼前這羣愚昧而又冥頑不靈的村民,徹底失去了耐心。

“姓賀的,我最後再問你們一遍,走還是不走?”

賀銘生冷哼一聲,斷然拒絕道: “李將軍,我最後也說一次,打死都不去!”

“將軍還請早些離去吧,看在貴軍沒有在我上嶺村大開殺戒的份上,我也不會向朝廷提及貴軍的行蹤。”

得到了答覆後,李自成也沒再過多廢話,帶着麾下的民兵掉頭就走。

他騎在馬背上,回頭深深地看了一眼不遠處的上嶺村,冷笑連連。

真是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等哪天屠刀真的落到頭上了,這幫人才會知道什麼叫痛。

回城的路上,一旁的餘承業,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道:、

“李將軍,這老東西敢這麼硬氣,分明就是認準了,咱們不會回來找他麻煩。”

“爲何.爲何不乾脆把他們全給宰了?”

李自成瞥了他一眼: “你小子想什麼呢?”

他一臉嚴肅地看着餘承業: “首先,軍令寫得清清楚楚,不得隨意屠戮百姓。”

“這羣人雖然抗命,但充其量也就是羣沒腦子的牆頭草罷了。”

“我估計,是聽說朝廷派兵來了,所以纔想重新迴歸朝廷的治下。”

“咱們剛佔據龍安府還不到一年,雖然明面上不少人都假意臣服,但小心思可不少。”

“這幫牆頭草,一向是有奶便是娘。”

“只要咱們這邊稍微露出一點頹勢,就有人會開始蠢蠢欲動。”

聽罷,餘承業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李自成接着繼續解釋道: “再說了,咱們眼下一共才一千五百人。”

“其中,龍安府本地的民兵就有將近一千人。”

“要是當着他們的面,把上嶺村給屠了,你讓這羣民兵怎麼看咱們?”

“人心散了,隊伍可就不好帶了。”

“整個大明兩京十三省,不管是陝西還是四川,官軍不都是一個德行?”

“等着吧,官軍會替咱們,好好地收拾這羣牆頭草的。”

數日後,劉漢儒領着三千官兵,殺氣騰騰地闖入了石泉縣境內。

本來他還以爲攻城會費一番功夫,可沒想到賊兵竟然只是稍作抵抗,便棄城而逃。

劉漢儒大喜過望,賊兵果然勢弱,該他揚眉吐氣了。

可當他帶兵走進石泉縣時,迎接他的卻是一座空城。

城裡的百姓十有八九,早就提前轉移到了山中。

就在他驚疑不定之時,不遠處縣衙的方向,突然傳來了一陣喧鬧聲。

劉漢儒和領兵的參將丁雲翔一臉警惕,帶着兵馬慢慢圍了過去。

可等他倆走進了才發現,不遠處站着一位年過六旬的老者,正帶着數百名村民,恭恭敬敬地跪在縣衙門外。

“學生賀銘生,現領上嶺村全村百姓,在此恭迎王師!”

爲首的老者,正是上嶺村的里正賀銘生。

他一邊作揖一邊抹着眼淚,湊上前去: “敢問這位上官是?”

劉漢儒看着賀銘生涕泗橫流的模樣,又聽他自稱“學生”,心中不由一動: “你是秀才還是舉人?”

賀銘生一揖到底,恭恭敬敬地回道: “晚生賀銘生,系萬曆十八年石泉縣儒學生員。”

劉漢儒聽罷點了點頭,原來是個秀才,總算有個能說話的人了。

他翻身下馬,扶起眼前的賀銘生,急切的詢問道:

“本官四川巡撫劉漢儒,我且問你,這石泉縣怎麼回事?”

“城中百姓呢?”

提起這事,賀銘生立馬演技上身,嚎啕大哭: “劉巡撫,你們可算來了!”

“巡撫您是不知道,自從那幫反賊佔了石泉縣,我等忠良百姓,就沒過過一天安生日子啊!”

“那幫賊兵倒行逆施,不僅強佔民田,而且還橫徵暴斂!”

“學生家中薄田不過百畝,硬生生被他們搶走了一半!”

“不日前,賊人聽說王師要攻取石泉縣,更是喪心病狂地擄走了附近幾個村子的百姓,裹挾着他們逃進了山裡。”

“學生帶着鄉親們四處躲避,這才堪堪保全了性命。”

“我等是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了朝廷大軍趕到!”

劉漢儒聽完賀銘生這番聲淚俱下的哭訴,心中的疑慮頓時煙消雲散。

原來不是屠城,而是擄掠百姓啊!這就說得通了。

他看着眼前的賀銘生,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溫言安撫道: “賀生員放心,爾等心向朝廷,忠義可嘉,本官都看在眼裡了。”

“如今王師已至,你們也不必再擔驚受怕。”

安撫過後,劉漢儒立刻切入了正題: “你可知道,那夥賊兵現在逃往了何處?”

“他們有多少兵馬?爲首的賊將,又是何人?”

賀銘生一聽,心中大喜,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沒有絲毫猶豫,他立刻把李自成等人的消息,賣了個一乾二淨。

“回稟巡撫,那夥賊兵都躲進了北面的河谷裡。”

“爲首的賊將姓李,具體姓名不知。”

“他手上兵馬不多,據學生觀察,最多不超過兩千人,其中還有不少是新招募的民兵.”

賀銘生可謂是把牆頭草演繹的淋漓盡致。

當初在李老歪治下,他被拿走半數田畝的時候,他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甚至還親自陪着笑臉,帶着軍中的掌令前去清丈,裝出了一副順民的樣子。

可等李老歪調走,李自成接手防務後,賀銘生便聽到風聲,說是官兵要來了。

當他聽到這個消息,賀銘生立刻意識到,自己飛黃騰達的機會來了! 他這個舉人,考了一輩子都沒能考上。

雖然在十里八鄉都被尊稱一聲賀先生,但賀銘生實在是當夠了先生,更不想一輩子窩在山溝裡教書育人。

只要他能協助官府,把這夥盤踞在山裡的賊兵給剿了。

說不定就能從中撈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而當劉漢儒聽完賀銘生的情報後,更是喜出望外。

不到兩千人?還有民兵?

他看着眼前這個忠心耿耿的學生,越看越是順眼。

他拍了拍賀銘生的肩膀,許諾道:

“賀銘生是吧?我記住你了。”

“此次你提供軍情,乃是大功一件。”

“等本官剿滅了山裡的賊寇,定會親自上書總督大人爲你請功!”

賀銘生等的就是這句話:

“多謝劉巡撫!多謝劉巡撫!”

劉漢儒意氣風發,他轉過身,對着身後的參將丁雲翔下令道: “傳令下去!大軍在城中休整三日!”

“三日之後,全軍向北進發!”

加班到10點纔回來,沒辦法只能先發再改了,不好意思

(本章完)

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26章 關寧軍的老傳統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235章 牆頭草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59章 餘承業第239章 魚兒上鉤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87章 中伏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250章 朝爲田舍郎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14章 內應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37章 如火如荼的山西起義軍第280章 忽悠洋人第57章 馬家村第75章 會盟延安第146章 害民賊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128章 慶功宴第161章 夜襲茅津渡第54章 拿下王莊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55章 開倉放糧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70章 報仇雪恨第21章 安塞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88章 擴充騎兵第74章 李自成第69章 焦屍第35章 靖邊營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94章 你不拿,我怎麼拿?第63章 李立遠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87章 中伏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205章 兵分兩路,偷渡陰平第199章 突圍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51章 出發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75章 會盟延安第78章 整訓部隊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96章 李代桃僵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4章 發餉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
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26章 關寧軍的老傳統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235章 牆頭草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59章 餘承業第239章 魚兒上鉤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87章 中伏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69章 兵發成都府第250章 朝爲田舍郎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14章 內應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37章 如火如荼的山西起義軍第280章 忽悠洋人第57章 馬家村第75章 會盟延安第146章 害民賊第49章 大戰前的準備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113章 江瀚的打算第128章 慶功宴第161章 夜襲茅津渡第54章 拿下王莊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96章 公審大會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55章 開倉放糧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70章 報仇雪恨第21章 安塞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153章 挖張獻忠的牆角第188章 擴充騎兵第74章 李自成第69章 焦屍第35章 靖邊營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67章 戰後統計第94章 你不拿,我怎麼拿?第63章 李立遠第190章 甘肅鎮暴動第87章 中伏第162章 架設浮橋第192章 大明的底層宗室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31章 鄧陽的投名狀第205章 兵分兩路,偷渡陰平第199章 突圍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51章 出發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75章 會盟延安第78章 整訓部隊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184章 去秦嶺打游擊第96章 李代桃僵第197章 水淹銀川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61章 洪督師大掠漢中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58章 火燒進士第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14章 發餉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257章 光靠農民起義是成不了事的(衝精品合章了)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82章 渡河南下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87章 甘州羣牧所第39章 天傷星盧濤第143章 警惕的虎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