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 江瀚處理完王家這檔子事,便留下曹二帶着一營兵馬,負責“護送”王氏一族遷往平武縣城,自己則連夜返回了府衙。
軍中事務繁多,他必須立刻着手,把龍安府的官府框架給搭起來。
洗了個澡後,江瀚神清氣爽的回到了府衙。
趙勝早已等候多時,見到江瀚回來,他立刻上前稟報: “大帥,有了王家和江油李家的人手,咱們清點田畝,梳理梳理戶籍的工作,應該兩個月之內就能全部完成。”
“我打算在年前,就把第一批田地分下去,讓跟着咱們的百姓,都能過個好年。”
江瀚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又拋出了下一個問題: “分完田土,就該考慮收稅收租了,總不能一直靠着‘追贓助餉’過日子。”
“我打算從軍中抽調人手,搞一個‘糧稅司’出來,專門負責覈查稅務、審計賬本。”
“那個李立遠,在你手下幹得怎麼樣?”
趙勝現在已經不再帶兵,隨着江瀚地盤的擴大,他也越來越多地轉向了文官的角色,現在的職位是軍中贊畫,類似於後勤部長。
江瀚軍中一大攤子政務,比如糧草運轉、庫存管理、軍械兵備等等,都是他在操持。
因此,江瀚也把手底下所有能寫會算的讀書人,全部扔給了趙勝來管理,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李立遠。
聽到江瀚的問話,趙勝立刻答道: “李書辦一直都幹得不錯,做事勤勉,賬目也算得清楚,是個可用之才。
“大帥打算用他了?”
江瀚點了點頭。
爲了防止軍中出現叛徒,他可謂是費盡了心機。
所有重要的職位,都必須由他信得過的自己人來擔任。
履歷上有一絲一毫污點的人,他都不敢輕易重用,生怕這些人哪天動了歪心思,被人策反。
像是李立遠,雖然他入夥比趙勝早,但江瀚卻始終對他有所防備。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其出身和動機。
李立遠投奔自己,本質上是爲了復仇,而且他李家,最早在延安府還和自己有過樑子。
因此,江瀚也就多留了個心眼,一直不肯重用李立遠。
但現在已經過去兩三年了,這幾年,李立遠一路跟着大軍轉戰千里,一直兢兢業業,從未出過什麼岔子。
尤其是在“拷掠富戶”這種髒活累活上,向來是不遺餘力,爲大軍籌措了不少錢糧。
江瀚覺得,是時候可以把他提一提,委以重任了。
他隨即朝着外面的親兵吼了一嗓子:
“來人,去把李書辦請來。”
不多時,李立遠便快步來到堂內,一見到江瀚,便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 “大帥,您找我。”
江瀚擡了擡手: “起來吧,咱們軍中,不講這些虛禮。”
聽了這話,李立遠這才緩緩起身,但依舊躬着身子,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雖然大帥嘴上這麼說,但他可不敢真的就欣然接受。
李立遠很清楚,自己在軍中的位置比較尷尬,所以平時行事,向來都是小心謹慎,本本分分,從不敢有絲毫逾矩。
江瀚開門見山: “李立遠,是這樣。”
“既然咱們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地盤,分田一事也有了人手,那接下來,就要準備收稅了。”
“我打算成立一個部門,叫做‘糧稅司’,專司糧稅一事。”
“其職能,和明廷戶部清吏司的金科類似,但具體的職能,要有所改革。”
“這次叫你來,是想聽聽你的意見。”
“畢竟,你曾經在延安府的衙門裡當過差,應該比我們更清楚大明的基層稅制,到底是怎麼運轉的。”
李立遠聞言,心中一動,知道這是大帥在考驗自己了。
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低頭思索了良久,將腦海中的思緒整理清楚後,他才緩緩開口道:
“大帥的意思,屬下明白了。”
“不過,屬下當年也只是兼任過徵糧文書,跟着稅吏下鄉,所見所聞,或許有些片面。”
“若有錯漏,還請大帥見諒。”
江瀚擺了擺手: “但說無妨。”
李立遠點點頭:
“好,那屬下就從自身的經歷,來說一說。”
“約莫是崇禎二年秋,我作爲文書,奉命隨隊催徵遼餉,遍歷所轄一百三十里地。”
“當時,我等一行先到了膚施縣的李家莊。”
“按照官府的黃冊記載,該村應有一百三十餘戶,但實則僅餘三十口老弱,其餘或逃荒或餓死,田畝荒蕪,蒿草過人。”
李立遠的聲音,帶上了一絲苦澀。
“但是遼餉催收緊急,狗賊張輦下了死命令。”
“按照大明的裡甲陪稅制度,李家莊一百三十餘戶的遼響,都要由剩下的三十口老弱,一體均攤。”
“稅吏逼迫過甚,爲了完成任務,動輒毆打動刑。”
“最終.最終李家莊那剩下的三十口老弱,全被逼死,無一人倖免。”
“隨後,我等再至杏子川,此地百姓尚有盈餘。”
“但同行的稅吏,卻利用登記上的漏洞,大肆加徵火耗,隨意攤派;”
“淋尖踢斛更不必多說,硬生生將杏子川農戶搜刮一空。”
“眼見沒了過冬的存糧,不少農戶紛紛投井、跳崖.”
“方圓一百三十里地,僅有王莊、以及地方士紳大戶的田畝,未曾徵稅。”
李立遠毫不掩飾地講述着,當年他在陝北一帶徵稅的所見所聞,聽得江瀚是連連搖頭。
明朝後期的財政崩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爲不合理的稅制,以及不斷被侵蝕的稅基。
明代的稅制很奇怪,田畝的正稅極少,真正壓在百姓頭上的,是那名目繁多、層層加碼的徭役和攤派。
而這些徭役攤派,在萬曆年間張居正改革後,統一化作了“徭役銀”,又稱“丁銀”。
而大明的士紳階層,免除的,恰恰就是這部分最重的“丁銀”。
並且,他們的正稅,在朝廷的屢次寬免下,也幾乎不再上繳。
這就導致了大明稅基,被系統性地侵蝕。
藩王、官僚、士紳,通過土地投獻和兼併,享受着免稅的特權。
而所有的負擔,最終都轉嫁到了無權無勢的普通百姓頭上。
從宏觀上來講,明代的稅制設計就有大問題。
這是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後遺症。
老朱是布衣上位,把錢糧看得很緊,他本着“藏富於民”的想法,爲了避免百姓負擔過重,所以把正稅定得很低。
低到什麼程度呢。
大概就是全國一年收上來的賦稅,在正常情況下,剛好夠國家一年的用度,不多不少。
可問題是,國家哪能年年都風調雨順?
尤其是大明朝,天災人禍更是頻發。
一旦有事,正稅根本就不夠用。
窮生奸計,於是,後世的皇帝和官員們,就琢磨出了很多歪門邪道的撈錢辦法。
其中最惡劣的一項就是“攤派”。
按理說,攤派歷朝歷代都有,不算什麼新鮮事,但是大明朝卻把“攤派”玩到了極致。
他們創造性地採取了“寅吃卯糧”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今年花的錢先打欠條,年底覈算,然後分配到各省府州縣的都司衛所,明年加派。
這樣一來,今年的虧空,明年就可以補回來了。
遇到像什麼賑災,修繕河道等大事,也有錢了。
可問題是,很多事情,不是一年就能解決的;而且新的一年,還會有新的突發情況。
對於這個問題,大明上下的給出的答案是,沒關係。
今年的虧空,明年加倍從百姓身上攤派回來就行了。
這就導致大明的百姓,日子過得是一年比一年苦。
直到明末,萬曆三大徵和遼東戰事,徹底擊垮了大明的財政,於是只能增收三餉。
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到來,這個龐大的帝國,就此驟然崩塌。
並且,很多人印象中,江南地區纔是大明的財稅重地,北方几省的稅收都不高。
但其實,就明朝的稅收來說,南方和北方,在比例上是有嚴重問題的。
儘管蘇鬆二府的畝均稅糧在全國首屈一指,但其戶均稅糧與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相近。
甚至收按照戶均計算,北方還普遍高於南方。
(資料出自: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明末時期,陝西地方遍地都是反賊。
天災頻發,畝產極低,可到頭來交的稅,比誰都多,這誰受得了?
那陝西百姓能不造反嗎? 所以,對於江瀚來說,組建一個專業、高效、且公平的稅務機構,是其穩固根基、避免重蹈明廷覆轍的關鍵所在。
他需要規避明代稅制的沉痾痼疾。
所以,江瀚打算把阿美莉卡的國稅局體系,提前搬到這個時代來。
他並不打算使用什麼,“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當差”狗屁政策。
根據他的研究,這些政策,全是被野豬皮的後人吹出來的。
這些政策,本質上全都是野豬皮,用來奴役、剝削漢人的手段罷了。
就拿攤丁入畝來說,野豬皮的後人不斷在各種場合宣稱,攤丁入畝廢除了兩千年來的人頭稅,是天大的善政。
僅憑此一項,雍正就可以吊打無數漢人皇帝。
但嚴格來講,雍正廢除的是丁銀,不是什麼狗屁人頭稅。
шшш▪ ttκǎ n▪ c○
而且並非廢除,只是換個方式,轉嫁到底層百姓頭上了。
包括“火耗歸公”也是同理。
至於“官紳一體納糧當差”就更不用說了,這玩意兒根本沒有正式立法,推行全國。
江瀚看着李立遠,說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的想法,首先是輕徭薄役,免除所有苛捐雜稅,以減輕百姓負擔;”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免除一切特權!”
“在我治下,無論是誰,士紳也好,大戶也罷,全都要交稅,誰也不能免除。”
“我打算,讓你來帶隊,成立這個糧稅司。”
“你有什麼想法?說說看,咱們一起討論討論。”
李立遠沉思良久,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回大帥,屬下認爲,首先從長遠來看,咱們需要改革稅制,優化稅賦結構,形成一種‘重商惠農’的模式。”
“自古只聽說農民起義,還沒聽說過商人能造了反。”
“正稅,可以暫時沿用明朝舊例,但商稅,必須大幅度提高。”
“大明朝的商稅,三十稅一,簡直是聞所未聞!”
“我聽聞,泉州市舶司一年纔有一萬兩進項,而沿海的豪族,通過海貿,賺得是盆滿鉢滿。”
“想當年兩宋之時,海貿商稅,可是養活了大半個朝廷。”
“宋之疆土,遠大不如大明,可錢糧卻生生不息,就是依仗海貿商稅。”
“所以,稅制必須要改。”
江瀚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而從當前的局勢來看,我等成立糧稅司,主要是避免隱瞞詭報,提高收稅效率。”
“依我看,隱瞞詭報的問題,不僅豪紳大戶有,而且在百姓農戶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咱們初來乍到,對於各地情況不甚瞭解,還需要提防百姓虛報瞞報。”
“糧稅司現在的任務,就是實地探查,預估田畝的產量,才能保證糧稅的公平徵收。”
李立遠很清楚,農民從來不全是淳樸善良的。
有的人或許是迫於生存的壓力,所以會習慣性的瞞報,能省一點是一點; 但有的人,他就是缺管少教,想貪佔便宜。
江瀚聽完,心中已有了決斷。
“行,既然你想清楚了,那我就把糧稅司交給你了。”
“明年春耕之前,必須把架子給我搭起來。”
“糧稅司獨立於其他部門,由我和趙勝分管,賬目要交叉覈對。”
“其下設兩曹一營,分別是,徵榷曹、審計曹、以及稅警營。”
“徵榷曹,爲行政部門,設主事一人,由你兼任,下設榷使十人,負責具體的徵收事宜。”
“審計曹,爲監察部門,設審計郎一人,算手十人,負責審計賬目,防止內部貪腐。”
“稅警營,爲執法部門。”
“我會委派兩百民兵給你,負責催繳稅款、押送錢糧賬冊,以及鎮壓抗稅。”
江瀚看着李立遠,沉聲道: “去吧,先按這個法子辦,有什麼問題,隨時向我彙報,我們再做調整。”
李立遠精神一振,他知道,這是他入夥以來,得到的最大的一次信任。
他當即跪地領命,眼中充滿了幹勁。
送走了李立遠,江瀚又轉身,對着趙勝嘆了口氣: ⊕ⓣⓣⓚⓐⓝ⊕C O
“唉,說到底,還是缺人手啊。”
趙勝勸慰道: “大帥,慢慢來吧,咱們寧願步子邁得小一點,也千萬不能出了紕漏。”
“要是被有心之人混了進來,咱們可經不起內奸出賣。”
江瀚點點頭:
“那這段時間,就要多勞你費心了。”
“咱們現在草創,也不用搞什麼六部制度。”
“我看,先設兩個部門就夠了,一個戶部,一個工部。”
“戶部,就由你來全權操持,主管錢糧、民政。”
“工部,則主管營建、軍械等事。”
“過段日子,我會從軍中挑些有經驗的匠戶出來,劃歸工部。”
“趁着現在是枯水期,讓他們先把龍安府境內的水利設施,都修繕一遍,免得耽誤了明年的春耕。”
趙勝點頭應下,隨即準備離開。
但江瀚突然想起了什麼,又叫住了他。
“對了,咱們現在的兵力,還是不夠。”
“明年春耕後,我打算往保寧府用兵,爭取把整個川北,都拿下來。”
“我打算再徵調一批民兵,主要負責守城和後勤。”
“你去把餘承業和李定國那兩個小子,給我叫過來。”
“是時候讓他們帶兵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