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接見泰西傳教士

見王承弼如此積極,江瀚也不好否了他。

“不必麻煩了。”

江瀚當即起身,朝着殿外值守的親兵吩咐道,

“立刻派人去王主事府上,把那兩位叫做費平託和喬昂的泰西傳教士請來王府。”

“是!”

親兵的動作很快,不到半個時辰,兩位身着儒衫、胸前掛着十字架、高鼻深目的傳教士,便被引到了存心殿外。

經過仔細地搜檢後,兩人才被允許入內。

費平託和喬昂看着眼前華貴的存心殿,心中十分忐忑。

自從進入四川以來,哦不對,是自從進入大明以來,他們的傳教事業可謂是舉步維艱。

東方的百姓們多信奉佛道,或恪守儒家傳統。

這些百姓對他們所宣揚的教義絲毫不感興趣,反而是對他們金髮碧眼的外貌嘖嘖稱奇。

真正受洗者寥寥無幾。

川中閉塞,不少士紳視其爲異端邪說,敬而遠之。

費平託和喬昂兩人,雖然憑藉着精巧器物、以及泰西知識,結交了一些如同王承弼這樣的開明官員。

但這畢竟只是少數。

無奈之下,他倆也只好壯着膽子,請求王承弼代爲引薦江瀚。

本以爲漢王日理萬機,希望渺茫,可如今突然接到消息,自然是格外謹慎。

走進殿內,兩人見到端坐於桌案後的漢王,依照禮儀,便要撩袍跪下行叩拜大禮。

可江瀚卻擺了擺手,語氣平和: “起來吧。”

“在我這裡,若非重大典禮場合,日常相見不必行此大禮,躬身揖手即可。”

“看座。”

一旁的內侍立刻搬來兩個繡墩。

兩位傳教士有些受寵若驚,小心翼翼地半坐在繡墩上,身體繃得筆直,眼神中充滿了緊張和好奇。

江瀚目光掃過二人,開口問道: “初次見面,二位先生來自何方?”

“又該如何稱呼?”

其中一位年紀稍長、鼻樑高挺的傳教士率先起身,用略顯蹩腳的西南官話回答道: “尊敬的漢王殿下,我名叫費平託,來自葡萄牙,也就是大明所說的佛郎機。”

江瀚點點頭:

“原來是葡萄牙人,我知道了。”

他隨即追問道,

“你可認識一位名叫安文思的傳教士?”

“據我所知,他應當也是你們葡萄牙人,似乎還是那位著名航海家麥哲倫的後裔。”

費平託聞言,臉上露出一絲的困惑之色。

他仔細回想了一下,隨後搖了搖頭:

“大王,您所說的安文思,在我的印象裡,目前在中國傳教的同僚中,似乎沒有使用這個名字的。”

“或許……您說的是他的教名?”

江瀚和費平託兩人都不清楚,安文思原本名叫加伯利埃·麥哲倫,要等到崇禎十三年後,他會才進入中國。

現在才崇禎八年,自然是查無此人。

爲了彌補未能回答上問題的尷尬,費平託接着補充道: “我雖然不認識這位安文思,但麥哲倫家族我很熟悉。”

“麥哲倫家族的因爲其獨子卡洛斯早逝,現已斷絕。”

“但它們的旁系親屬,我還是認識不少的”

江瀚聽他扯了半天家族譜系,雖然有些繞,但關鍵信息聽懂了——是親戚,而且似乎關係不遠。

如此一來就好辦多了。

將來如果有機會,或許可以通過這個費平託,把那個安文思給提前弄到四川來。

在江瀚的印象裡,安文思似乎是個學貫中西的人才,要是能拐過來就好了。

“很好。”

江瀚不再深究此事,而是把目光轉向另一位稍顯年輕的傳教士。

那位傳教士連忙起身,躬身行禮道: “尊敬的漢王殿下,我名叫喬昂,來自意大里亞。

“那裡是教皇居住的羅馬所在,因此也叫天主國。”

江瀚頷首表示瞭解,隨後便切入正題: “今天請二位過來,是有一事相商。”

“我打算在四川開辦學堂,編纂一批新教材,內容需涵蓋算學、天文、地理、測量等學科。”

“素聞泰西在這些方面頗有建樹,希望二位能夠出力,主持或參與教材的編纂事宜。”

兩人一聽,臉上瞬間涌現出一陣驚喜。

他們不遠萬里來到東方,根本目的就是爲了傳播天主信仰。

而接近權力核心、通過展示西方學術的優越性來吸引上位者注意,正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傳教策略。

如今聽到江瀚主動提出要求,怎能不喜?

兩人立刻站起身,深深躬身行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願爲大王效勞!我等必定竭盡所能!”

“很好。”

江瀚對他們的反應十分滿意,接着補充道: “編纂教材時,需注意由淺入深,按照學識難易程度區分等級,循序漸進,以便教學。”

“謹遵大王吩咐!”兩人異口同聲。

其中,膽子稍大些的費平託試探着問道:

“大王似乎對我泰西學術頗爲了解,不知……不知大王能否允許我等,在您的治下自由傳播天主福音?”

問出這句話時,他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而一旁的喬昂更是一臉驚悚的看着自己的同僚,沒想到他竟然敢這麼直截了當地提出要求。

但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對面的漢王只是略作思索,便點頭應下了此事。

“可以。”

“只要你們盡心盡力爲我編纂教材,傳授實學,我可以在成都劃撥地皮,允許你們建造一座教堂。”

兩位傳教士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差點沒跳起來。

他們在大明苦苦掙扎,卻求而不得的傳教許可,如今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拿到了! 兩人再次深深鞠躬,甚至下意識地想要跪下謝恩: “感謝大王的恩典!”

“我等必定鞠躬盡瘁,不負所托!”

江瀚見狀,決定再給他們加一把火,畫張更大的餅。

“我聽聞澳門濠鏡那邊,還有不少學識淵博、精通中西之學的傳教士。”

“你們可以寫信過去,邀請他們來四川。”

“但凡能帶來令我滿意的技術、書籍或人才,我絕不吝嗇賞賜。”

“其中尤爲出衆者,甚至可以考慮授予官職,爲我效力。”

入朝爲官!

這個誘惑對於這些渴望影響東方帝國的傳教士而言,是根本無法抗拒的。

兩人頓時熱血上涌,立刻拍着胸脯保證:

“請大王放心!”

“我們回去之後立刻就給澳門、甚至給果阿、馬尼拉的同僚們寫信,一定將最有才華的學者和最新奇的技藝帶來大王麾下!”

江瀚滿意地笑了:

“好,那我就靜候二位佳音了。”

“今天先到這裡,具體事宜,王主事會與你們對接。”

兩人知趣地立刻起身,再次行禮,然後在內侍的引導下,恭恭敬敬地退出了存心殿。

剛一走出大殿,來到無人處,兩位傳教士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幾乎是熱淚盈眶。

他們在東方蹉跎數年,備受冷遇,今日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不僅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傳教許可,更獲得了漢王的青睞和重任! 兩人激動地握緊雙手,低聲用母語祈禱讚美,彷彿看到了無數信徒皈依、教堂林立的美好未來。

殿內,看着兩人激動離去的背影,王承弼的眉頭卻微微皺起。

他轉向江瀚,語氣中帶着幾分憂慮:

“大王,這些泰西傳教士,確實身懷一些奇巧之學,用於編纂教材、格物造器或有益處。”

“但允許其傳教,甚至是許以官職,是否有些不妥?”

“有句話說得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昔年蒙元之時,亦曾重用色目人,各種外教林立,紛繁雜亂。”

“蒙元曾尊藏傳佛教僧侶爲帝師,地位崇高,參與朝政;又重用色目官僚理財,盤剝苛酷,引發漢人強烈不滿,乃至加速其國祚崩塌。”

“此等前車之鑑,不可不察啊。”

“而且西方教義,與我華夏禮教有頗多扞格之處,若任其肆意傳播,怕是會流毒一方啊。”

江瀚擺擺手,胸有成竹: “王主事多慮了。”

“我只說許以官職,又沒說明是什麼官職。”

“將來如果真要授官,大不了扔給他一個欽天監下設的六品五官正、靈臺郎之類的官職。”

“屆時負責修訂曆法、觀測天象。”

“這叫以其所長,服務於我,這類官職又沒什麼實權,影響不了大局。”

他冷笑一下,向王承弼解釋道: “你有所不知,這幫泰西傳教士,看似謙恭有禮,學問淵博,但其實個個都野心不小。”

“這幫人最是欺軟怕硬,明面上號稱傳播福音的牧羊人,骨子裡卻是一羣不折不扣的征服者。”

“縱觀泰西諸國近兩百年以來的歷史,其船隊所到之處,往往緊隨而來的便是殺戮與征服。”

“這幫傳教士以上帝之名,行掠奪屠戮之實,無數當地部落、文明毀於一旦。”

“在天竺,在馬六甲,其商業據點與軍事堡壘常與教堂同時建立。”

“傳教與征服,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回事,一體兩面罷了。”

“這羣人不光對那些小部落有想法,甚至還曾經對大明露出過獠牙。”

“早在嘉靖年間,便有傳教士企圖從澳門濠鏡,強行進入內地傳教,遭遇挫敗。”

“初期時,他們因不懂大明語言禮儀,舉步維艱。”

“曾有人宣稱,要用武力迫使中國的皇帝給予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的權利,同時給予當地人接受真理的權利。”

“這幫人曾寫信回國,企圖調遣軍隊攻打大明。”

“甚至有更瘋狂的大呂宋西班牙人,真的制定過軍事計劃,企圖憑藉兩千火槍兵,征服大明。”

“雖然後來不了了之,但其覬覦之心,暴露無遺。”

“直到後來發現東方帝國的強大,他們纔打消了武力征服的心思,轉而提出適應政策,要求傳教士學習漢語、熟讀儒家經典、禮儀。”

“這幫西儒,通過展示泰西學問、奇物來吸引士大夫階層,這才慢慢獲准進入內地。”

“眼前的謙恭,不過是一種策略轉變罷了。”

王承弼聽完這番秘辛,臉上已是一片驚怒交加: “沒想到這些紅毛夷人,竟包藏如此禍心!”

“其行徑,與倭寇何異?只不過更加狡猾隱蔽而已!”

“大王既然知道此事,爲何還要准許其傳教,甚至還許諾劃分地皮,讓他們興建教堂?”

“這不是養虎爲患嗎?”

江瀚聽罷,白了他一眼: “廢話!要想馬兒跑,你總得讓馬兒吃點草吧?”

“這幫泰西傳教士雖然包藏野心,但肚子裡確實是有真才實學的。”

“天文曆法、數學測繪、火器改良,機械製造,泰西諸國都有着不小的造詣。”

“如今我僅憑一座教堂,幾個欽天監的虛職,就能換來他們積累百年的知識體系。”

“這筆買賣,換你你不做?”

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97章 點燈子來投第146章 害民賊第114章 內應第123章 流賊搶有限,曹兵害無窮第27章 水泥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99章 突圍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262章 送上門來的俘虜第51章 出發第66章 延安府破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65章 攻城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81章 神一魁第120章 圍三闕一第66章 延安府破第279章 接見泰西傳教士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63章 李立遠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146章 害民賊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18章 聖物入藏第188章 擴充騎兵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2章 流寇第34章 忠誠!第71章 戰後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5章 兵變第55章 開倉放糧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35章 靖邊營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8章 段家父子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227章 陳代雲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238章 水攻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38章 李家張家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9章 總兵身死第63章 李立遠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82章 奸細第89章 陣斬李卑第68章 誰的錯?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236章 埋伏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81章 神一魁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45章 保寧府是個好地方第54章 拿下王莊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73章 聲名鵲起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09章 論水滸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169章 再渡河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9章 李總管
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97章 點燈子來投第146章 害民賊第114章 內應第123章 流賊搶有限,曹兵害無窮第27章 水泥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99章 突圍第277章 崇禎九年發展計劃(一)第262章 送上門來的俘虜第51章 出發第66章 延安府破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65章 攻城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81章 神一魁第120章 圍三闕一第66章 延安府破第279章 接見泰西傳教士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63章 李立遠第253章 財富在權力面前不值一提第20章 崇禎的憤怒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146章 害民賊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203章 李自成的蛻變第193章 血戰瞿靖堡第121章 曹文詔來了第218章 聖物入藏第188章 擴充騎兵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22章 流寇第34章 忠誠!第71章 戰後第86章 我在等援軍,你在等什麼?(二合一)第5章 兵變第55章 開倉放糧第186章 曹文詔來剿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225章 攻打百丈關第35章 靖邊營第107章 聲勢浩大的受撫儀式第8章 段家父子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227章 陳代雲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238章 水攻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31章 難辦?那就別辦了!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38章 李家張家第198章 遴選死士第19章 四散的勤王軍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81章 各方反應第258章 刺殺 劫獄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9章 總兵身死第63章 李立遠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103章 鄧陽的演技第102章 洗劫鄭家第82章 奸細第89章 陣斬李卑第68章 誰的錯?第77章 上架感言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236章 埋伏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117章 冒冒失失的王嘉胤第274章 大王發媳婦兒咯第81章 神一魁第100章 八大皇商的姻親?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45章 保寧府是個好地方第54章 拿下王莊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73章 聲名鵲起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152章 大軍壓境第135章 拙劣的楊鶴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09章 論水滸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156章 互有勝負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169章 再渡河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第29章 李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