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忽悠洋人

王承弼聽了江瀚這番話,眉頭依舊緊鎖,顯然還是放心不下。

他躬身湊近了些,壓低聲音道: “大王,依臣下愚見,還是得小心這幫傳教士在私底下搞什麼小動作。”

“萬一這幫人偷偷發展信徒,到時候尾大不掉怎麼辦?”

他擡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憂慮, “白蓮教的例子,可還歷歷在目啊。”

其實對於西方傳教士這個問題,江瀚並不怎麼擔憂。

大明的百姓們可不像非洲、美洲那些茹毛飲血的部落野人。

千年傳承下來的文明,自有其根基和韌性。

論出世,有佛教、道教深入人心;論入世,儒家道統更是滲入東方大國的血脈肌理。

一個來自萬里之外的西洋教派,如果不經過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想在這片土地上紮根,談何容易?

即便是後世,教堂也得依靠發雞蛋、發牛奶這一招,才能勉強吸引一些愛佔便宜的市井百姓前來。

等好處到手了,誰還聽你叨叨什麼福音、聖教? 不過,王承弼說的也不算錯,確實要提防有心之人借用外來教派的名頭,曲解教義,滋生事端。

“你的擔心,不無道理。”

江瀚的手指輕輕敲擊着桌面,沉吟道,

“這些虔誠信教之輩,往往不事生產,而又行事偏激,是得好好管教管教。”

他思索片刻,隨即招來一旁侍立的內侍,

“拿紙筆來!”

很快,一個穿着青布袍的小黃門快步進來,手裡捧着紙筆,躬身候着。

“我說,你記。”

“記完後,立刻送到戶部、禮部的趙主事手上。”

那小黃門點點頭,連忙提筆蘸墨,屏息凝神。

江瀚靠在椅背上,一條一條細數着命令:

“着禮部,即日起將原有的僧錄司、道錄司整合歸一,成立一個新衙門。”

“新衙門就叫宗儀院,負責總攝一切宗教事務。”

“無論是拜佛的、修道的,還是信那西洋上帝的,所有僧侶教士,必須一一登記造冊,納入宗儀院管轄。”

“另外,這些人的稅同樣要收,而且要給我重重地收!”

“所有宗教人員,如果沒有宗儀院的度牒,一律不得傳教,甚至連僧袍道服都不準穿。”

“膽敢私穿的,一律按僭越論處!”

“還有,要讓宗儀院有意識地,削減那西洋教派的信徒規模,想辦法給他們設置點障礙。”

“譬如,對這些信徒加徵一成信教稅,或者乾脆限制其科舉入仕……諸如此類,要用政策宏觀調控。”

“行了,暫時就這些,先交給趙主事去辦吧。”

那小黃門一字不差地記錄完畢,躬身領命,快步退出存心殿,身影迅速消失在廊廡深處。

江瀚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看向王承弼:

“泰西諸國爲了來東方傳教,派出來的無一不是精英,不用白不用。”

“咱們得把這羣人的本事榨乾,讓他們總覺得再努努力就能建教堂,再努努力就能廣收信徒。”

“這樣他們纔會源源不斷地把新學問、新技術送過來。”

王承弼細細品味着江瀚剛剛的一系列安排,這才恍然大悟。

漢王哪裡是縱容傳教,分明是把這些傳教士當成了儲備學問的糧倉,有事兒沒事兒就去打一杆子。

只有讓這羣傳教士始終懷揣希望,他們會心甘情願地,把泰西諸國的學問和技術給帶到四川來。

只要泰西的軍隊無法跨海而來,以武力碾壓漢軍,他們就永遠不可能真正放開手腳傳教。

而漢王這邊,只需要幾道政令下去,比如用徵稅限制底層信徒,用科舉前途威脅中層士大夫。

如此一來,這天主教就會像無根之萍一樣,永遠無法大規模擴張,只能在漢王眼皮子底下乞討求活。

說實話,王承弼很不理解這些泰西精英。

這幫人個個都是人中翹楚,爲了所謂的傳教,竟然不辭辛苦,漂洋過海都要跑來大明傳教。

值得嗎? 他正想着呢,殿外突然傳來一聲通報:

“大王,戶部、禮部的趙主事,糧稅司的李主事,還有工部莊大匠已在殿外候見。”

王承弼聞聲,立刻知趣地起身: “大王既然還有要事,臣下便先行告退了。”

江瀚點點頭,起身親自將他送至殿門處,隨後又將趙勝、李立遠和莊啓榮三人迎了進來。

見到漢王竟親自迎送,三人受寵若驚,連忙躬身行禮。

江瀚也沒有過多寒暄,便直接進入了正題。

他首先看向李立遠,吩咐道:

“李主事,如今四川初定,你的首要任務,便是釐清賦稅,充盈府庫。”

“你手下的糧稅司,規模也必須擴大。”

“原先兩曹一營的架構不變,但要在各府、州、縣等地,層層設置糧稅司下屬機構,確保稅賦能直接收歸中樞。”

“上級的審計曹須嚴格監管下級賬目,所有收支要做到清晰可查,否則以貪腐論處!”

“最終彙總的賬目,必須呈報於我,並同時抄送戶部覈對。”

“兩方檢驗後無誤後,方可歸檔。”

李立遠神情一凜,鄭重應道:

“卑職明白!定不負大王重託!”

交代完糧稅司,江瀚的目光又轉向兼管戶部和禮部的趙勝: “趙主事,你身兼兩部,禮部暫時可以放一放,但戶部的職權需要重新明晰才行。”

“徵稅一事,我已經交由糧稅司專管,你就不用操心了。”

“你戶部只需要負責監管和審計,替我把好關。”

“此外,對於戶口、田畝這些核心數據,你們戶部必須做到了如指掌,至少五年就要重新覈查一次,不容有誤!”

他頓了頓,補充道:

“戶部作爲掌管錢糧的核心部門,我對戶部的期望,是想將其逐步改編成一個能掙錢,會花錢的衙門。”

“今後其他各個部門,凡事要做什麼事的,必須提前擬好預算,報由你戶部覈實後,在呈送給我最終用印。”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掙錢了。”

江瀚扭頭看了看一旁的莊啓榮,解釋道, “這也是我今天叫你們二人一同前來的原因。”

“咱們得好好商量商量,今後該怎麼開源生財。”

“我的初步想法是,工部需要獨立一個司出來,專門製作精巧器物,然後售賣給各地的有錢人。”

“此前,我在蜀王府裡抄出來不少西洋自鳴鐘,你們可以試着仿製,或者請教泰西來的傳教士。”

“只要仿製出來,我轉頭就能讓商隊把西洋鍾帶到雪區,賣給那幫高原上的貴族。”

莊啓榮聽罷點了點頭,只要不是什麼太複雜的玩意兒,輕易難不倒他工部的能工巧匠們。

而一旁的趙勝思索片刻後,也接着補充道: “大王,依我看,如今四川已定,那麼鹽鐵的專營之利就必須牢牢抓在咱們手中。”

“四川一帶井鹽盛行,應當全部收歸官有,設立鹽官,統一發售,同時嚴厲打擊私鹽販子。”

“至於鐵器,那就要看工部的大匠們了。”

江瀚聽罷點點頭,十分贊同: “有道理,鹽鐵專營是必須的,歷朝歷代都是如此。”

“但是,價格也要定得合理才行,畢竟百姓們吃不起鹽可是會出事的。”

“你回去算個賬,制定一個統一價格。”

定下此事後,江瀚又看向莊啓榮,詢問道: “莊大匠,你工部如今麾下有多少工匠?”

“各類作坊產能如何?”

莊啓榮連忙拱手回答,聲音洪亮:

“回大王,工部現有在冊工匠八千四百餘人,學徒兩千餘人。”

“其中,冶鐵司獨佔四千鐵匠,織造局有兩千織匠、染匠;新設的琉璃坊有三百餘人。”

“其餘的像是木匠、車匠、陶匠等,合計還有兩千餘人。”

可江瀚聽了還是有些不滿意,搖了搖頭: “這個數量,對於一省之地來說,還是有些太少了。”

“我此前已經下令學部,在全川範圍內廣招各類匠人,並且還廢除了明廷的匠戶制度。”

“後續招募上來的工匠,由你工部負責考覈篩選,擇優錄用,務必儘快擴大工匠規模。”

“還有一點,你們工部的大將們,個個都是手藝精湛,經驗老道之輩。”

“但是,光有手上的絕活還不夠。”

江瀚話鋒一轉, “我希望你們不僅能‘知其然’,更要能‘究其所以然’。”

“不要只顧着悶頭打鐵製器,最好能總結出背後的規律,明白爲什麼要這樣做,其中的原理又是什麼。”

“這叫實踐與理論並行。”

“學部的王主事,正在主持編纂新教材,我希望你們這些匠戶,也幫着出出力。”

“如果能總結出一套可靠的原理,本王重重有賞,而且還會將其編纂成冊,寫入教材。”

莊啓榮聽得目瞪口呆,下意識地撓了撓頭,面露難色: “大王……您這可是給我出難題了。”

“咱這些匠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就是些手上的功夫,連大字都認不得幾個,哪能講出什麼原理呢?”

江瀚看着莊啓榮這幅樣子,也知道自己確實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畢竟歷朝歷代的工匠都這樣,一沒文化,根本無法把經驗記錄下來,編纂成冊。

二來嘛,師傅也怕徒弟搶飯碗,總想着留幾手,結果好多手藝傳着傳着就斷了; 最關鍵的還是朝廷,朝廷只管打造出來的東西能不能用,從來不會細問。

而深受儒學影響的官僚、學子們只會認爲這些都是奇巧淫技,上不得檯面,哪裡還會深究其中道理? 重實踐,輕理論,這是歷朝歷代工匠們的弱點,一時半會難以改變。

江瀚對此也沒什麼太好的解決辦法。

他琢磨着,或許自己要親自下場,先編寫一些最基礎的數理教材,交給學部,強行推動科學教育。

但是吧,這也並非什麼長久之計。

除了江瀚,恐怕其他人根本看不懂這些教材。

沒有相應的師資力量,江瀚就算是累死,也教不出幾個懂科學的人才出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此事還是急不得,只能一步步慢慢來。

幾人聊着聊着,不知不覺間,窗外天色早已暗了下來。

忽然,殿外突然傳來一聲通報:

“王妃到——”

話音剛落,王翌穎便帶着侍女,款步踏入殿中。

她看了眼殿內的燭火,又看了看幾人疲憊的臉色,無奈地嘆了口氣: “這麼晚了,大王便是鐵打的身子,也該讓幾位臣工休息了吧?”

“國事雖重,但還需張弛有度。”

江瀚這才恍然擡頭,只見窗外已經掛着一輪圓月,燭火都燒了半寸長。

“王妃怎麼來了?現在是什麼時辰了?”

王翌穎將一盞溫熱的參茶放到江瀚面前,無奈道: “已經到亥時了。”

“你是忘了時辰,幾位大人怕是早已飢腸轆轆,疲憊不堪了。”

江瀚環顧趙勝幾人,果然見他們面帶倦色,一副強打精神的樣子。

他不由失笑,長舒一口氣:

“是我疏忽了。”

“行了,今天就到這兒吧,諸位回去好生休息。”

“回去後,記得把事情落實好,有問題隨時上報。”

幾人如蒙大赦,連忙起身準備告退。

可王翌穎卻叫住了他們:

“諸位大人且慢。”

“各位辛苦了,這是王府裡剛做的點心,聊以墊腹,如果不嫌棄,就帶回去給家人嚐嚐。”

說罷,她便示意身後侍女,將幾個精巧的食盒遞給三位大臣。

幾人連忙躬身接過,感激道: “謝王妃體恤!”

“我等就先行告退了。”

江瀚揮揮手:“都回吧。”

等幾位臣工相繼離去,王翌穎又讓內侍進殿,端來了幾盤熱菜擺到案上。

一碗燉肉,一碟炒青菜,還有一碗雞湯,雖然不算豐盛,但好歹能墊墊肚子。

殿外值守的親兵隊長馮承宣看着這一幕,忍不住嘆了口氣。

以前在軍中,提醒江瀚吃飯休息都是他的差事,現在全讓王妃搶了去,這找誰說理去?

江瀚吃得心滿意足,擦了擦嘴,拉着王翌穎的手,嘿嘿一笑: “吃飽了,有力氣了,咱回內院!”

王翌穎臉頰微紅,任由他拉着,快步走了出去。

江瀚令旨既下,各部門便遵照指示,立刻行動了起來。

農部的李興懷親自帶着人,乘船趕到了江油的老君山硝洞。

面對多藏在深山裡的硝匠戶們,他軟硬兼施。

他一方面宣示漢王新政,告知硝匠戶們廢除匠籍一事,並允諾按照官價,公平收購硝石,而且還大力招攬他們,加入官辦的工坊,按月發放錢糧,按量給予賞錢; 另一方面,他聯合從劍州調來的軍隊,封堵了幾處主要硝洞出口,做出進山大肆搜捕的姿態。

在銀錢的誘惑和刀兵的威脅下,這幫深山裡的熬硝佬們權衡利弊後,陸續有人試探着走出山洞,開始與官府接觸。

李興懷趁熱打鐵,立刻上奏江瀚,在江油縣設立了制硝所,直屬工部,專門負責硝石的開採、收購和粗煉。

至於江瀚曾隱約提及的“化肥”一事,李興懷苦思冥想後,仍不得要領。

無奈之下,他只能暫時將其單獨列冊記錄,等待日後江瀚親自定奪。

處理完江油的硝洞事宜後,李興懷又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督導各州縣落實“官營漚肥”的政策。

各地衙門紛紛組織人手,在城中設立“淨行社”,專門收集城裡的糞便污物,並於城外低窪處,設立大型官營漚肥場,集中堆肥發酵。

同時,趁着冬季河流進入枯水期,農部又招募了大量農閒時的民夫,疏浚河道溝渠,挖掘河底淤泥。

這些淤泥堆在田間地頭,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後,便可直接作爲優質的河泥肥使用。

一時間,四川各城鎮周邊,都散發着一股濃濃的糞便、淤泥發酵的酸臭味。

另一方面,學部主事王承弼回到衙門後,即刻行文川內各府、州、縣學,張貼告示,曉諭全川士子。

在告示中,他將科舉考試的時間定在了九月初十,並公佈了大致考試範圍和參考書目。

除了傳統經義外,還包括了像是徐光啓的農政全書、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以及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之類的書籍。

這份書目清單,一經公佈,便在四川的士林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看着這份清單,這些常年埋頭在四書五經、揣摩八股程文的學子顯得十分茫然。

他們有不少人,甚至連這些書的名字都未曾聽說過,更別提研讀,精通了。

儘管此前保寧府的科舉改革,早已傳出了一些風聲,但大多數人並未當真,認爲這不過是一府之地的小打小鬧罷了。

可如今四川易主,新政儼然拉開序幕。

這幫學子才突然反應過來,兩百多年的科舉,竟然真的說改就改?

一些食古不化的老學究和自視甚高的舉人們對此是嗤之以鼻,公開發表言論,抵制這等“不倫不類”的新科舉。

但更多嗅覺敏銳的讀書人,卻從中窺見了時代變革的氣息。

這或許是晉身的新坦途。

於是乎,四川各地的學子們爭相尋購、試圖提前研讀考試書籍。

買不到的,就親自謄抄摘錄,甚至一度導致了四川紙貴的奇景。

而王承弼自己,則是親自坐鎮成都,組織人手編纂新教材。

其中最積極的,當屬兩位西洋傳教士費平託和喬昂。

他們不僅傾其所能,將航海、天文、地理、幾何等知識編纂成文;

更是連夜寫信,並委託教中同僚攜帶信件,以最快速度前往澳門濠鏡。

信中,他們極盡描繪之能事,把江瀚讚譽爲“東方前所未見的開明賢主”,並聲稱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傳教良機。

“機不可失!”

他們在信中寫道, “各位教中同僚,我們在遙遠而神秘的大明西南,遇見了一位真正睿智開明的君主——漢王殿下!”

“漢王不僅對我等傳教士以禮相待,更在言談間對泰西學問,展現出了深厚的興趣和卓絕的見識。”

“如今,我和喬昂神父已經榮幸地被聘請爲,四川最高學府的教材編纂者。”

“漢王殿下已經親口允諾,如果我們工作卓越,將特許我教在四川境內建造教堂,傳播福音!”

“甚至,漢王還提到,會授予傑出者官職,參與治理這片廣袤的土地!”

“我與喬昂神父深感自身學識有限,特此懇請諸位博學的同僚火速啓程,前來成都。”

“請務必把這個消息告知果阿、馬六甲、呂宋,乃至教會諸國的同仁。”

“東方這片廣袤的土地,正對我們敞開大門。”

“請務必將漢王殿下所需要的航海、製圖、天文、地理、火器等等一切先進的學問與技術,統統帶來東方!”

第283章 後金改元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64章 投賊第68章 誰的錯?第38章 李家張家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41章 忠義堂第227章 陳代雲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73章 聲名鵲起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76章 剿撫並用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26章 搖黃軍第17章 激戰!第6章 交鋒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159章 渡河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109章 論水滸第10章 城北劉家第235章 牆頭草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38章 李家張家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270章 再行絕戶計第2章 破局之策第33章 交贖金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161章 夜襲茅津渡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90章 騙延水關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137章 如火如荼的山西起義軍第172章 大獲全勝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118章 攻城戰第70章 報仇雪恨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283章 後金改元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78章 整訓部隊第109章 論水滸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45章 反制李家第82章 奸細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64章 投賊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57章 馬家村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71章 戰後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29章 李總管第46章 慶藩來人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9章 總兵身死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98章 投名狀第178章 培訓掌令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69章 焦屍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65章 攻城第30章 赴宴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142章 開門紅
第283章 後金改元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265章 上元佳節夜,義軍破鳳陽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64章 投賊第68章 誰的錯?第38章 李家張家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41章 忠義堂第227章 陳代雲第93章 崇禎的困惑第73章 聲名鵲起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59章 聲勢浩大的川中起義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246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76章 剿撫並用第220章 豈不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第226章 搖黃軍第17章 激戰!第6章 交鋒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185章 烽煙四起第26章 寒窯裡的兄妹第230章 大戰前的準備(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7章 射人先射馬第159章 渡河第266章 給老朱家來點大西王的震撼(萬字大章!)第109章 論水滸第10章 城北劉家第235章 牆頭草第232章 戰前偵測(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38章 李家張家第104章 招撫羣賊第206章 攻打劍門關第270章 再行絕戶計第2章 破局之策第33章 交贖金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15章 武狀元?老子宰的就是武狀元!第161章 夜襲茅津渡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90章 騙延水關第216章 開闢商道,整治薛家第132章 不做人的陝西官紳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115章 苛刻的要求第137章 如火如荼的山西起義軍第172章 大獲全勝第60章 破安塞城 圍延安府第118章 攻城戰第70章 報仇雪恨第213章 中原大亂 朝堂大亂第252章 樑家的糖衣炮彈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283章 後金改元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78章 整訓部隊第109章 論水滸第263章 江大帥的實力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12章 訓練民兵第45章 反制李家第82章 奸細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64章 投賊第139章 鑄炮和辦學第248章 開科取士第57章 馬家村第84章 處處碰壁第249章 別開生面的恩科第71章 戰後第243章 秦良玉來了第29章 李總管第46章 慶藩來人第61章 憤怒的張輦第9章 總兵身死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158章 拿義子頂債第98章 投名狀第178章 培訓掌令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69章 焦屍第175章 戰略方針第150章 叛徒白廣恩第65章 攻城第30章 赴宴第180章 去問問太祖皇帝,當年爲什麼要造反?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142章 開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