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後金改元

正當崇禎還沉浸在大勝農民軍的喜悅中時,遠在遼東的後金大汗皇太極也得知了大明境內的消息。

盛京,崇政殿。

殿外寒風凜冽,殿內爐火融融。

皇太極斜倚在鋪着虎皮的寬大躺椅上,半眯着眼睛,聽跪在殿中的侍衛逐條稟報關內消息。

“……天聰九年,大明中都鳳陽被毀,朱家皇陵遭到高賊、獻賊等幾營流寇焚燬……”

皇太極聞言,只是微微動了動眼皮,嘴角扯出一絲冷笑,不鹹不淡地評論道:

“嗯,他老朱家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他語氣平淡,興致缺缺,在皇太極看來,一座皇陵被毀而已,又不是什麼明軍遭受重創的好消息。

如果關內明軍被流寇重創,他立馬就能提兵入關。

皇太極所顧慮的,無非就怕入境太深,從而被明軍關門打狗。

侍衛捧着信件,繼續稟報: “……七省總理盧象升、總兵祖寬,總督朱大典等人,於滁州城外大破流賊,斬敵無算。”

聽了這消息,皇太極才半睜開眼睛,略顯詫異: “哦?”

“竟然連祖家的遼東兵都被調了過去?”

他沉吟片刻,手指輕輕敲打着扶手,

“朱家小兒看來是被氣得不輕,發狠了。”

皇太極咂摸着下巴,似乎在品味這個名字,

“七省總理……盧象升,看來大明還是有些能人的。”

他的話語中帶着一絲欣賞,但更多的是一種本能的警惕和評估。

“大汗,另外根據京畿一帶細作傳來的消息,有一夥西北的叛軍已經打下了四川,並稱王立制,號漢王。”

侍衛緊接着補充道。

皇太極本來對這些關內的紛亂消息都興致缺缺,在他看來,明朝內部的流寇不過是疥癬之疾,遲早會被撲滅,又或是成爲他下次入關劫掠時可利用的棋子。

然而,當聽到在遙遠的西南一隅,竟然有人稱王立制的消息,他像是被針紮了一下,猛地從椅子上挺直了身子,臉上的慵懶瞬間被驚疑取代。

“稱王?在四川?”

他的聲音陡然拔高,

“這漢王是何許人也?竟然能在西南一隅,佔據一省之地?”

“據我所知,明廷的三邊總督洪承疇,一直在追着這幫流寇不放,他們是怎麼擋住明軍的圍剿,佔據四川的?”

面對皇太極的疑問,殿內的侍衛也有些無奈: “大汗,咱們最多也就去過宣府大同一帶,對於西北的消息還不太靈通。”

“就連這消息,都是從江南一帶傳到京畿的。”

“這個漢王聽說當初只是個明軍小旗,他在天聰三年我軍入關時,趁機於勤王軍中發動了兵變,之後就一直活動於山、陝一帶。”

“聽說他還在寧夏宰了明廷的慶王,後來又宰了四川的蜀王……”

這個消息如同一塊巨石投入湖面,在皇太極心中掀起一陣驚濤駭浪。

此刻的後金,雖然在他的帶領下日益強盛,卻依然面臨着不小的困境。

通過多次入塞劫掠,後金獲得了大量人口、財物。

而且還打服了朝鮮、擊潰了林丹汗,統一諸部蒙古。

但關寧錦防線依舊穩固如山,山海關更是遙不可及,難以正面突破。

眼下遼東的氣候越來越惡劣,擺在皇太極眼前的局面,也稱不上十分樂觀。

皇太極此刻正思考着下一步的戰略方向,是再次嘗試叩關,還是繼續鞏固內部,消化所得。

四川的突然易主,可以說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四川可是被稱爲天府之國的富庶地帶,比後金這片鳥不拉屎的遼東好上太多了。

如果西南地區被一個新興勢力牢牢掌控,無疑將極大地改變天下的格局。

在皇太極看來,只要拿下四川,雲貴的丟失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將是一個遠比流寇更加難纏的割據政權。

“從哪兒冒出來這麼一個人,竟然不聲不響的把給四川佔了?”

一股莫名的急躁感攫住了皇太極的內心。

他感覺天下局勢,似乎正在向某個不可預知的方向加速滑去,他必須立刻做出應對。

於是皇太極立刻朝眼前的侍衛吩咐道:

“快,請範先生過來!”

而被皇太極尊稱爲“範先生”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心腹謀士,內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

范文程字憲鬥,號輝嶽,名門之後,他的祖上大有來頭。

那位喊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文正公,就是其先祖。

很快,一位年約四十,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匆匆趕到了崇政殿。

“奴才范文程,叩見大汗。”

他躬身行禮,姿態恭謹。

皇太極見范文程前來,立刻起身,親自上前扶住他的手臂,顯得十分熱絡:

“範先生不必多禮!”

“你來得正好,關內傳來一消息,本汗覺得事關重大,心中疑慮難決,特意請你來幫我拿拿主意。”

說着,皇太極拉着他走到一旁的暖炕坐下,並遞上了那封記錄着四川情報的書信。

范文程先是連稱“不敢”,隨後才雙手接過書信,仔細地閱讀起來。

起初,他的面色尚還平靜,但越看越是凝重。

當范文程看到“雄踞四川、稱王立制”等處時,先是大驚,隨後又像想到了什麼,臉上涌現出狂喜之色,甚至連雙手都有些微微顫抖。

范文程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爲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機會,向朱明王朝復仇的機會終於來了! 而他所效忠的皇太極,無疑是其中最佳的人選。

范文程和朱家是有仇的。

他範家祖籍本是江蘇,靖康之變後,范仲淹之孫範正國南遷到了江西臨川,而後遷至樂平。

範家這一支子孫似乎與老朱家犯衝,屢次受到大明的打擊。

洪武年間,范文程的七世祖範越,在雲夢縣縣丞任上犯法,從而被流放到了遼東瀋陽衛,從此範家這一支就世居瀋陽了。

雖然被流放,但好在範家是名門之後,又出了不少官員。

范文程的曾祖範鏓就是其中佼佼者,曾經在朝廷中任職工部主事。

但好死不死,範鏓遇到了老道士嘉靖。

在文官羣體與嘉靖帝的“大禮儀”之爭時,範鏓被嘉靖廷杖下獄。

而嘉靖二十七年,內閣首輔夏言被殺,嚴嵩接任。

在幫嚴嵩重組內閣班子之時,嘉靖再次想起了範鏓,想任命他當兵部尚書。

但範鏓厭惡嚴嵩,更不想爲昏庸的嘉靖帝所用,所以他以自己年老,不會順從迎合而辭之不受。

嘉靖大怒,乾脆直接削了範鏓的官籍。

(帝才鏓甚,會兵部尚書趙廷瑞罷,命鏓代入,鏓以老辭,且言通便,乏將順之宜,帝怒,責鏓不恭,削其籍。) 至此,範家逐漸從名門衰落下去,變成了寒門。

而范文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生的。

更慘的是,萬曆四十六年,後金攻佔遼東,范文程所在的撫順成了敵佔區。

後金部隊在當地大肆劫掠,並將所得人畜三十萬分別賞賜給了有功官兵。

努爾哈赤將降民編爲一千戶,賞賜給八旗貴族爲奴。

而范文程恰好就在這波被擄的降民之中,他被編入了鑲紅旗下,淪爲了包衣奴才。

這一年,范文程二十一歲。

此後十餘年,他在努爾哈赤的屠刀威脅下戰戰兢兢,受盡了歧視與凌辱。

不是每個人都是辛棄疾。

在絕望和苦難中,范文程將這一切的根源都歸結到了大明的無能和無道上。

要不是朱元璋將他祖先發配,他范文程就不會生在遼東。

要不是朱厚熜削了他範家的官籍,他范文程也不會淪爲平民,落入外族之手。

京城裡姓朱的皇帝小兒,纔是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抱着這樣的想法,范文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靠後金,加入了後金軍隊。

好在他不僅腦子聰明,身子也非常壯碩。

清史中記載,范文程雖是儒生,但相貌堂堂體格魁梧,生的腰寬背厚,十分雄壯。

他投靠後金軍隊後,從基層做起,每每跟隨軍隊出征,不僅衝鋒陷陣,還能出謀劃策,逐漸獲得了一些信任。

但老野豬皮不死,他仍然只是一個奴隸罷了。

直到努爾哈赤死後,范文程的命運才終於迎來轉機。

皇太極繼承大汗之位,一改努爾哈赤對漢人的野蠻態度,開始大力發掘並且重用漢族人才。

天聰三年(崇禎二年),皇太極下令仿照漢族科舉制度,在遼東開科取士,並親自下旨,允許各族包衣參加,若考中即提拔重用。

范文程抓住了這個機會,脫穎而出。

皇太極得知其是名門之後,對他十分重視,立刻將他擢拔進入文館,成爲近臣。

短短時間,范文程就從奴隸躍升爲後金核心決策圈的一員。

皇太極的知遇之恩,加上對明朝的仇恨,使得范文程更加死心塌地地爲後金效力。

天聰五年(崇禎四年),皇太極兵發大淩河。

范文程自告奮勇,單騎闖入明軍營地勸降,成功收編了孔有德、耿仲明等一批重要將領,併爲後金帶來了急需的西洋火炮技術和水師部隊。

無論清朝史料中再怎麼鼓吹皇太極雄才大略,在范文程出現並深受重用之前,皇太極的戰略更多還是繼承自努爾哈赤的掠奪性擴張。

後金針對大明的軍事行動,也更像是草原部落爲生存而進行的週期性“狩獵”,缺乏問鼎天下的清晰藍圖和政治架構。

正是范文程,第一個高屋建瓴的向皇太極提出,要突破山海關、奪取北京、進而入主中原的頂層戰略。

也正是在范文程等漢臣的輔佐下,皇太極纔開始停止單純的對明劫掠,轉而系統地統一蒙古、威逼朝鮮、建立漢式官僚體系,爲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面對皇太極的詢問,范文程強壓下心中的激動,整理了一下思緒:

“大汗,此乃天賜良機啊!”

皇太極盯着他,目光灼灼:

“還先生請細說。”

范文程道:

“大明內亂至此,中都皇陵被毀,此乃天命棄明的顯兆!”

“雖有名將如盧象升者偶獲小勝,然流寇四起,蔓延數省,早已是心腹大患。”

“而今又有梟雄據四川而稱王,行裂土分疆之舉,明廷威望掃地四盡。”

“爲了平息內亂,明廷勢必還會抽調更多九邊精銳入關平亂,遼東、宣大、山西一帶防禦必然空虛。”

“此刻正是我大金用兵之時!”

他頓了頓,觀察了一下皇太極的神色,繼續深入分析:

“然而,用兵還在其次。”

“臣以爲,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正名位,定乾坤,凝聚人心!”

他的聲音變得愈發堅定,

“既然有人稱王窺伺神器,大汗您功蓋寰宇,德服萬邦,豈能仍居汗位?”

“依臣下看,大汗合該順天應人,改元稱帝!”

皇太極聞言,心中劇震,雖然他早有稱帝之心,但對於稱帝時機,他還沒完全拿定主意。

“現在就稱帝?會不會爲時尚早?”

“國內只怕仍有異議……”

皇太極所說的“國內”,指的便是八旗內部,那些仍保有傳統部落觀念的貝勒大臣們。

范文程搖搖頭,語氣斬釘截鐵: “不早!”

“大汗,時機已至!”

“此前您打壓二貝勒阿敏,吞併了正藍旗,去一強敵。”

“隨後又通過厚待拉攏大貝勒代善,使其安於其位。”

“四大貝勒輪坐受朝之禮早已廢除,如今是南面獨尊,大權盡在您手。”

“八旗勁旅,唯您馬首是瞻;蒙古諸部歸附,朝鮮更是臣服稱弟。”

“更何況……”

范文程壓低了聲音,眼中過一絲狡黠, “去年林丹汗之子額哲,不是獻上了一顆大元傳國玉璽嗎?這正是大汗天命所歸的象徵!”

“此時登基,上承天意,下順民心,內懾羣臣,外威諸國。”

“名正言順,則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朱明有三火德,一曰炎漢之德,二曰朱姓之屬,三曰日月之火。”

“而今大汗已改稱滿洲,此爲二水,依奴才看,不如再添一水,改國號爲清。”

“以水克火,則朱明可滅!”

“屆時,我大金便是皇帝之朝,而非一隅之國,如此才能號令羣雄,逐鹿中原!”

范文程的勸諫,可謂是句句說到了皇太極的心坎裡。

衆所周知,朱明五行屬火,改用滿州大清,正好引水滅火。

畢竟當年他爹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金被火克,努爾哈赤也被耗死在了寧遠城下。

如今他順應天人,說不定還真能取得一番成就。

再說了,稱帝不僅僅是滿足皇太極個人的權力慾望,更是政治上的迫切需要。

一個“後金大汗”的身份,在蒙古部落裡都談不上尊貴,更別提深受大明影響的漢人和周邊藩國了。

只有皇帝的的名號,才能與大明皇帝平起平坐,才能更好地招攬漢人官僚與士紳,同時也能爲後金政權賦予合法性,逐漸擺脫聯盟部落的影子。

而此時,後金內部的權力格局經過皇太極多年經營,四大貝勒共治的局面已名存實亡,稱帝阻力大減。

皇太極聽着范文程的分析,沉思良久,眼中的猶豫逐漸被熾熱取代。

終於,他猛地一拍大腿,下定了決心: “好!”

“先生所言,句句在理,如撥雲見日!”

“本汗決意,立刻籌備登基大典,昭告天地,改元稱帝!”

范文程聞言,立刻翻身跪倒,以頭觸地,行三跪九叩之大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太極見狀,志得意滿,哈哈大笑起來。

他親自起身將范文程扶起,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道:

“範先生不必着急,等大典過後,再稱萬歲也不遲!”

“你回去之後,立刻將本汗的意思通傳於諸貝勒大臣,先將聲勢給本汗鼓譟起來!”

“登基大典的一切事宜,就交由你和希福、剛林他們全力籌備,務必要隆重盛大,彰顯我新朝氣象!”

范文程聞言,再次躬身行禮: “喳!”

“奴才范文程,定不負皇上重託!”

范文程的語氣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幹勁。

二十年過去了,經過他出謀劃策,不懈努力,終於看到了一絲復仇的機會。

天聰十年三月(崇禎九年),在範文成的謀劃下,皇太極正式宣佈對後金進行制度改革。

原文館改爲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宏文學院,稱作三院,類比大明內閣。

范文程任命爲內秘書院大學士,執掌機要文書,類比大明內閣首輔。

同時,後金更定了部院官職,設立六部,每部各設滿洲承政議員,下置左右參政、理事官、副理事官等。

這套制度,幾乎是照搬了大明的中央架構。

在對內政策上,皇太極也按照范文程等人的建議進行了大調整,開始強調滿漢一體,保護遼東漢人的生產權利。

他提出了“專勤南畝,以重務本”的管理思路,停止強徵各類勞役; 同時,他還下令,所有村莊田土,八旗既已穩定,不要輕易變更,對百姓的財產和所養的雞鴨牛羊等牲畜,不準隨意強取豪奪。

這一系列的政策,很好的減輕了遼東農民的負擔。

完成了政治上的改革後,皇太極心心念唸的稱帝時機,也終於到來了。

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28章 慶功宴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57章 馬家村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18章 攻城戰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264章 改造降將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108章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第54章 拿下王莊第9章 總兵身死第41章 忠義堂第235章 牆頭草第21章 安塞第37章 開春種麥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89章 陣斬李卑第89章 陣斬李卑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46章 害民賊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268章 對於農民起義的思考和矯正第227章 陳代雲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25章 馬家溝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48章 王莊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108章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95章 山西賊兵第118章 攻城戰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4章 篝火狐鳴第157章 戰場尋人第45章 反制李家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9章 李總管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50章 穿箭遊營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69章 焦屍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169章 再渡河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34章 忠誠!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42章 流寇來襲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169章 再渡河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66章 延安府破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73章 聲名鵲起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68章 誰的錯?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200章 佯敗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68章 誰的錯?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236章 埋伏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
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83章 延安府的水很深第128章 慶功宴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57章 馬家村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18章 攻城戰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264章 改造降將第140章 大明第一抽象孫元化第112章 鄧陽:我去打王嘉胤?第209章 抓賊需要證據,而平叛只要座標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108章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第54章 拿下王莊第9章 總兵身死第41章 忠義堂第235章 牆頭草第21章 安塞第37章 開春種麥第237章 他們真的給百姓發好處?第174章 王嘉胤集團覆滅始末第136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中第89章 陣斬李卑第89章 陣斬李卑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146章 害民賊第171章 李自成開悟第189章 河西堡的墩軍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268章 對於農民起義的思考和矯正第227章 陳代雲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282章 朕之肱骨,國之棟樑!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130章 官軍動向第101章 雞犬不留第25章 馬家溝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48章 王莊第11章 朝廷大軍來了?第108章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第231章 保寧府的防禦(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23章 提出政治綱領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76章 年關將至 犒賞大軍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95章 山西賊兵第118章 攻城戰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106章 吃了藥的明軍第88章 銜尾追殺第144章 虎大威戰歿第4章 篝火狐鳴第157章 戰場尋人第45章 反制李家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9章 李總管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79章 不沾泥投降第234章 搶灘登陸和諸將反應第50章 穿箭遊營第208章 龍安三約第69章 焦屍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169章 再渡河第62章 李家的破滅第34章 忠誠!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91章 大軍將至!勿動!第214章 大明第一任剿總司令第42章 流寇來襲第233章 連破江防 岸防(感謝‘立根本在破巖中’大佬的盟主)第204章 進入漢中第16章 遭遇蒙古騎兵第169章 再渡河第99章 擺爛的縣令第211章 成立糧稅司,改革稅制第66章 延安府破第165章 谷口血戰第73章 聲名鵲起第44章 各懷心思的同盟第170章 左良玉的判斷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68章 誰的錯?第105章 孤注一擲的楊鶴第191章 養兵到底有多貴?第207章 飛渡摩天嶺,進入四川第173章 陝州城破第200章 佯敗第260章 京師亂局,盧象升受命剿匪第68章 誰的錯?第240章 初出茅廬,陣斬參將第202章 準備入蜀第236章 埋伏第195章 把這幫姓朱的,都給我吊城牆上去!第224章 黃竹村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