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土改開端

朱玉給太子朱慈烺的這本賬本,除了講述密雲縣官僚鄉紳的情況,還有向太子朱慈烺闡述大明的胥吏問題。

介紹完官僚鄉紳怎麼把控的地方,怎麼把這個三班六房一代代傳下去,接下來就是戶房掌案的罪行了。

戶房掌案這些年來,可真是罪行累累。

經常把自家發了黴的陳糧,偷偷換成密雲縣糧倉的新糧,給密雲縣北方的邊關士兵送過去。

就算是這些已發了黴的陳糧,裡面也摻了大量的沙子石頭,吃起來都能咯掉牙。

本來朝廷已經發放了新糧,就因爲這些爲了貪墨銀子什麼都敢做的官僚鄉紳,讓邊關士兵吃發了黴的石子糧食。

還是以朝廷的名義,邊關士兵們都以爲這就是朝廷發放給他們的糧食,這些年來心裡多有怨氣。

更惡毒的是,戶房掌案這些官僚鄉紳爲了保證糧價,經常把百姓從土地上趕出去讓他們變成流民。

太子朱慈烺看到這裡,腦門上青筋暴起,恨不得現在就宰了密雲縣所有的官僚鄉紳。

他終於明白爲什麼朝廷每年花費那麼多的糧餉,還有那麼多的名將去剿滅流寇,卻怎麼也剿滅不完。

根源原來在這裡,只要官僚鄉紳這個階級在一天,大明的流寇就永遠不可能被剿滅。

越發的堅定了太子朱慈烺土改的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掃平官僚鄉紳階級,這樣才能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

朱玉清楚單靠一個簡單的賬本,還不能讓太子朱慈烺直觀的看到大明老百姓過着怎樣的水深火熱日子,走回自己的小毛驢旁邊,從袋子裡拿出來幾件帶着補丁的粗布對襟。

朱玉把這幾件粗布對襟交給了太子朱慈烺,認真的說道:“太子殿下,如果想見識大明老百姓現在到底過着怎樣的日子,還請換上這些粗布衣物,去一趟兩河村的村子。”

就算是那些一般的官僚鄉紳子弟,也不會去穿這麼下賤和骯髒的粗布衣物,太子朱慈烺卻是沒有半點的猶豫,直接在涼亭內就把衣服給換好了。

換好了和老百姓差不多的粗布衣物,朱舜三人離開了涼亭,趕往了兩河村。

現在正是播種的時候,田地裡聚集了大量的老百姓在忙着播種,但這些老百姓大多都是光着上身,只穿着一個打滿了補丁的青布衫褲。

就算是打滿了補丁的青布衫褲,在老百姓裡面也算是錦衣華服了,很多老百姓的青布衫褲破了一個一個的大洞,都沒有銀子去買布補起來。

露出了裡面的大腿,甚至有不少老百姓露着半個屁股。

太子朱慈烺看到這一幕不免有些困惑了,以兩河村的富庶程度,老百姓就算是再窮也不至於連衣服都快穿不起了。

但想到那本賬本里所記載的官僚鄉紳的所作所爲,也有想通了,兩河村幾乎是沒有自耕農全都是官僚鄉紳的佃戶。

糧種要借,耕牛和犁也要借,一年到頭了不僅沒有餘糧,反而是欠的錢糧越來越多。

到最後只能賣兒賣女,把這些欠的錢糧還給關了鄉紳,還不起的就成了流民。

老百姓連飯都吃不起了,哪裡還有餘錢去買衣物,這也就是爲什麼在田間勞作的老百姓大多數連個上衣都沒有。

最讓太子朱慈烺震撼的一幕,是在進了村子以後,村口的一棵老樹下聚集了很多孩子和少年。

全都是一動不動的躺在土地上,只有這樣不動彈他們才能少吃糧食。

讓太子朱慈烺感到震撼的是他們的眼神,這些大明的未來和希望,眼睛裡沒有半點的人氣,全都是一種空洞。

明明是活生生的人,比死人還像死人,要不是這些孩子和少年時不時的翻一下身子,太子朱慈郎還真的以爲這些都是屍體。

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更不可能是大明的未來和希望。

看到大明老百姓家的孩子,竟然是這麼一副樣子,太子朱慈烺心裡莫名的有些發酸,難受的幾乎掉出眼淚。

久居深宮的他,怎麼也沒想到老百姓竟然過的是這種日子,過着這種生不如死的日子。

朱玉嘆了一口氣說道:“就這樣還算是好的,很多老百姓可能連這樣的日子都過不了。”

“由於還不上欠官僚鄉紳的糧食,或者是爲了保證糧價不會變得過分低廉,都被官僚鄉紳從生活了祖祖輩輩的土地上趕出去成了流民。”

太子朱慈烺突然握緊了拳頭,轉頭看向了朱舜:“先生,咱們何時進行土改。”

朱舜早就見慣了這種場景,他家以前也是過這種日子,臉色很平淡:“怎麼進行土改,土改的時間長短,全都由太子決定。”

太子朱慈烺點了點頭,沒有繼續走向下一個村子,擁有大量水澆田的富庶村子兩河村都這樣,更不要說其他缺水的村子是何等悽慘的光景。

太子朱慈烺沉默的走回了涼亭,換上了一套監察御史的官服,注視這片肥沃的土地說道:“你們立即去把兩河村的老百姓請過來。”

“注意是請,誰要是敢對老百姓有半點的粗魯,孤絕對不會饒了他。”

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們可都是學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那些蛇鼠一窩的官兵完全不一樣,他們作爲大明百姓的子弟兵,怎麼會對大明的老百姓有半點的粗魯。

鄉里的老百姓大多都是以宗祠爲中心,本來就已經夠了窮苦了,要是沒有宗祠的幫襯根本就沒有活路。

半天以後,老百姓都聚集了過來,瞧見涼亭裡竟然站着一位官老爺,全都是嚇的不停的往後退。

這些老百姓被官僚鄉紳搜刮了太多遍,只要是見到穿着官服的官老爺,都會以爲又是來搜刮他們了,當然是會嚇得連連後退了。

太子朱慈烺剛穿這套監察御史的官服,還有點新奇感,現在卻是無比的痛恨這套官服。

以東林黨爲首的官僚鄉紳,就是藉助這身皮一遍又一遍的搜刮大明的老百姓,讓老百姓沒有活路只能去當流寇。

第三十八章 西什庫第二百八十章 工業之城的規劃第一百四十六章 蒸汽機的價格第一百八十五章 100轉!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三百三十七章 黃澍的下場第二百零六章 第五名弟子第三百八十章 軍校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排滿桂第十三章 紡紗機的造價第四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要提高柴薪價格第四百四十四章 基建狂魔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對騎兵的衝擊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紙第四百六十八章 煤炭對於孫傳庭的作用第三百零四章 硫酸罐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舜的保命後路第三百八十七章 泥膜澆鑄第一百二十二章 歡騰的京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徐積薪的賞賜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廠第三百零八章 小伯爺哀求宇文德?第九十六章 朱舜是個好先生第五百七十章 清點財物第五百九十七章 土改順天府第一百六十九章 開始招生第五百一十二章 吹動工業革命號角第二十二章 建立軍工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位卑未敢第二百八十六章 紮根松江府第五百零二章 造紙工廠對崇禎的影響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二百二十三章 憤怒的鄉民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五百三十八章 撿漏第一百六十二章 綁架火器專家第一百零七章 福王世子的真面目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一百二十章 打碎舊社會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第一家大實業家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七十一章 火爆的北平火器總局第五百七十八章 人民之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明第一臺蒸汽機第五百二十六章 呂布和關羽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北工業革命的開端第四百三十七章 洗煤廠的落成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壽命第四百九十五章 範永斗的慘死第二百零四章 炸死倭寇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槍爆頭第四百八十三章 掌握化工體系第二百零七章 倍鏡第二百二十二章 梳棉機的選址第十四章 崇禎的宣德爐六百零七章 專利法六百零七章 十萬工業學子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學堂第三百零四章 硫酸罐第三百二十七章 冶金實驗室的狼性文化第四十三章 三代火槍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四百章 作戰系統工程第六百二十五章 火熱的耐火磚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黃金第四百四十四章 基建狂魔第四百六十一章 當謀士碰上工業化第五百四十七章 土改發源地第二百七十七章 混凝土大淩河堡完工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四百四十五章 晉商又要賺錢了(元宵快樂,加更)第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西伯利亞第二百五十二章 溫度計第三百七十四章 又是一個之父第六百一十六章 暖閣的反應第三百零六章 真敢搶水泥?六百零七章 十萬工業學子第五百一十一章 打下工業之城的辦法第四百三十三章 買賣煤窯第四百三十三章 買賣煤窯第五百七十章 清點財物第二百三十五章 興安伯的瓷器生意第四百八十三章 掌握化工體系第八十六章 搶手的紗線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第四百二十六章 嚇退滿清第五百零八章 收買吳又可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舜是我大哥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魯生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六百二十三章 入局第三百五十八章 實業家的啪啪打臉第三百三十五章 硫酸亞鐵的顏色第四百四十八章 工業派窮途末路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憤怒的鄉民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
第三十八章 西什庫第二百八十章 工業之城的規劃第一百四十六章 蒸汽機的價格第一百八十五章 100轉!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三百三十七章 黃澍的下場第二百零六章 第五名弟子第三百八十章 軍校第四百三十八章 安排滿桂第十三章 紡紗機的造價第四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要提高柴薪價格第四百四十四章 基建狂魔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對騎兵的衝擊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紙第四百六十八章 煤炭對於孫傳庭的作用第三百零四章 硫酸罐第二百九十七章 朱舜的保命後路第三百八十七章 泥膜澆鑄第一百二十二章 歡騰的京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徐積薪的賞賜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明的化工廠第三百零八章 小伯爺哀求宇文德?第九十六章 朱舜是個好先生第五百七十章 清點財物第五百九十七章 土改順天府第一百六十九章 開始招生第五百一十二章 吹動工業革命號角第二十二章 建立軍工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位卑未敢第二百八十六章 紮根松江府第五百零二章 造紙工廠對崇禎的影響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二百二十三章 憤怒的鄉民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五十章 扶植實業家第五百三十八章 撿漏第一百六十二章 綁架火器專家第一百零七章 福王世子的真面目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一百二十章 打碎舊社會第一百九十三章 大明第一家大實業家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七十一章 火爆的北平火器總局第五百七十八章 人民之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明第一臺蒸汽機第五百二十六章 呂布和關羽第四百六十九章 西北工業革命的開端第四百三十七章 洗煤廠的落成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大使用壽命第四百九十五章 範永斗的慘死第二百零四章 炸死倭寇第一百九十九章 一槍爆頭第四百八十三章 掌握化工體系第二百零七章 倍鏡第二百二十二章 梳棉機的選址第十四章 崇禎的宣德爐六百零七章 專利法六百零七章 十萬工業學子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學堂第三百零四章 硫酸罐第三百二十七章 冶金實驗室的狼性文化第四十三章 三代火槍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四百章 作戰系統工程第六百二十五章 火熱的耐火磚第四百三十五章 流淌的黑色黃金第四百四十四章 基建狂魔第四百六十一章 當謀士碰上工業化第五百四十七章 土改發源地第二百七十七章 混凝土大淩河堡完工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四百四十五章 晉商又要賺錢了(元宵快樂,加更)第二百四十九章 遠征西伯利亞第二百五十二章 溫度計第三百七十四章 又是一個之父第六百一十六章 暖閣的反應第三百零六章 真敢搶水泥?六百零七章 十萬工業學子第五百一十一章 打下工業之城的辦法第四百三十三章 買賣煤窯第四百三十三章 買賣煤窯第五百七十章 清點財物第二百三十五章 興安伯的瓷器生意第四百八十三章 掌握化工體系第八十六章 搶手的紗線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第四百二十六章 嚇退滿清第五百零八章 收買吳又可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一百二十一章 朱舜是我大哥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魯生第二百二十九章 水泥研製成功第六百二十三章 入局第三百五十八章 實業家的啪啪打臉第三百三十五章 硫酸亞鐵的顏色第四百四十八章 工業派窮途末路了?第二百二十三章 憤怒的鄉民第三百一十章 震懾人心的工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