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

朱厚煌握緊信封的手,一點一點的攥緊,問道:“師傅,能不能不走嗎?”

楊慎沒有說話。朱厚煌有些失望,因爲有些時候,不說話。也是一種態度。

朱厚煌說道:“也是,師傅是宰相之才,怎麼會常留在這荒蕪之地。”

“世子,”楊慎開口了,他用這個舊稱的意思,他並不是以雍王長史的身份說話,而是再以他的老師的身份說話。說道:“東雍以前或許是荒蕪之地,但是以後絕對不是。”

“多謝師傅誇獎,不知道師傅什麼時候走?”朱厚煌嘆息一聲,心中空落落的,知道以雍國這個盤子,還是吸引不了,當世第一流的人才。

楊慎說道:“不知道,但是今年我應該會在東雍過年。即便有事情,也是明年的事情了。你想做什麼就馬上去做吧。現在我還是你堅強的後盾。”

楊慎最瞭解朱厚煌了,朱厚煌好像大氣,實際上很小家子氣,不捨得人分一點兵權。每一處新定之地,必須親自前去了解。這說得好聽,是事必躬親,說得不好聽,就是太小家子氣。

即便是對楊慎這個名義上的雍王相,也沒有什麼決策權,楊慎這個長史也不是做得六部尚書的差事而已。

功法之政,律法之圈,皆由朱厚煌金口玉言。和他祖宗朱元璋根本就是一個毛病。

朱厚煌心中轉了幾個圈,心中暗道:“乘着楊師傅還在的時候,將整個東雍清理一遍,等楊師傅走後,我就專心內政。經營好東雍吧。”

朱厚煌苦笑說道:“楊師傅,孤就預祝你鵬程萬里,說不定今後,還要麻煩你了。”

楊慎沉吟一會兒說道:“殿下,放心,臣一定想辦法,給你推薦一位合格的雍王長史。”

此刻楊慎想過朝中大臣的名單,再聯繫即將爆發的寧王之亂,就圈定了幾個目標。

雍王長史這個差事,說起來不大,但也不是誰都能辦到的,雖然雍國全部面積,還沒有內地一個府大,但是這裡的事情,並不是一個知府能搞定的。

雍國的形式複雜,以朱厚煌設計的體制,雍國政府,必須能管理到每一個人,當然這種先秦時代古典-帝國-主義,根本不是現在一個大明知府能搞定的,而且麻煩還在於,雍國的一切都是新的,根本沒有規矩可循。一般循吏,也做不到這個位置。有能力坐穩這個位置的人,在大明也必然是高官。

第二日,朱厚煌就立即啓程去了北港,他要做好,後楊慎的時代的來臨,做好準備。

船行不久,就已經來到北港了。

不過此刻的北港與之前的北港大相徑庭。讓朱厚煌也吃了一驚。

北港本來是天然良港,但是港口措施非常少,只有區區幾道棧橋,還停不滿船隻,但是現在整個北港港口上,都擠滿了船隻,大船不多,但是小船不少,甚至附近來有幾處臨時搭建的棧橋,上面也密密麻麻擠滿了船隻。

如果不是朱厚煌提前派人來傳話,估計他現在連停靠的地方都沒有。

朱厚煌的船隻一靠岸,李世貴立即拜倒,說道:“臣北港知縣拜見殿下。”

俞大猷也拜倒在地說道:“臣北港縣尉拜見殿下。”

朱厚煌說道:“免禮,”他皺起眉頭,說道:“北港現在怎麼這個樣子啊?”

李世貴臉上露出苦笑說道:“殿下,現在不是說話的地方,臣請進一步說話。”

朱厚煌也不多說,帶着從員跟着李世貴離開了。

下了船之後,進了北港鎮之中,朱厚煌的眼前一片兵荒馬亂。無他都是人。壯年人比較多,區區北港小城,本來不過萬人左右,甚至這一萬人之中,還有好幾千人從狗奴國擄過來的奴隸,但是現在朱厚煌不用去數,就知道北港的人口至少擴大一倍。

李世貴接朱厚煌入城,一定是清過場的,但是即便是清過場的,但是朱厚煌眼睛所見,依舊到處都是人。街頭巷角搭起的一個個窩棚,還有北港小城外面一個個臨時的茅草屋子。

朱厚煌心中,又驚又喜,驚得是不知不覺之間,北港居然有這麼多外來人,喜得更是北港居然有這麼多人。

“說吧,怎麼回事?”在李世貴將朱厚煌引到縣衙之後,朱厚煌劈頭問道。

“殿下。”李世貴滿臉苦澀的說道:“自從殿下公佈了北港發現金礦之後,已經有數萬人通過北港進入礦區了,臣這一點人手,根本彈壓不下去啊。”

李世貴當然知道朱厚煌以金礦爲餌吸引人口的計劃,他本來覺得這一件事情可行,但是事實上是太可行了。

北港金礦一出來,就成了大明沿海最大傳說,沿海無數想博一個富貴的人都來到北港。

在禁海之時,每一個想出海,敢出海的人,即便不是亡命徒,也相差不多了,這樣的人,會怕官府嗎?更何況所謂的北港縣力量之薄弱,在大明比不上一個大莊子。這樣的力量又怎麼能讓人敬畏啊。

是,北港還有不少縣兵,但是這些人還要看壓不少奴隸,還有自己的田地要開墾,耕種。根本不能時時刻刻保持警戒。

還好,朱厚煌將俞大猷留下來了。

俞大猷得了李良欽的真傳,其他的不說,一身武藝,劍棍雙絕。雖然身邊只有幾十個從雍王親兵之中留下的兄弟,但是左衝右殺,震懾宵小。硬生生的震住了這些亡命徒。得了一個俞閻王的綽號。才保證了雍王對北港的統治。

不過也因爲如此,北港縣統治根本人浮於事,他的統治基礎已經被有活力的民間組織所侵佔了。

這一點就要俞大猷來報告了。

俞大猷說道:“殿下,現在北港縣還算好的,最少沒有當街殺人之事,但是每天晚上都會有一兩具屍體,但是在礦區,殺人越貨,幾乎已經是明目張膽之事。他們主要分爲三夥人,一夥是閩人。這羣閩人,幾乎都是強盜出身。手段極狠,不在北港出沒,但是壟斷的礦區一部分。任何人開礦,必須將金子賣給他們,否則必死無疑。臣對他們也是鞭長莫及。臣還懷疑這一批人在附近另外開闢了一個港口,故而他們不走北港。再也就是沙幫,這一批人都是北方人,聽口音是齊魯一帶的,臣也搞不清楚,不過他們人還挺多的,不過不像閩人那麼強勢,多在北港運貨,故而還向縣府交稅。”

俞大猷說起交稅這兩個字,輕描淡寫,李世貴卻知道,爲了壓制住這一批人,俞大猷不知道經歷過多少腥風血雨。才生生逼得沙幫向北港交稅。

“還有一批人,就是船幫的人,他們不經手金礦生意,而是做走私人口的生意。”俞大猷說道。

“哦,”朱厚煌對人口最爲敏感不過了,一聽俞大猷說起來,立即提起注意力,說道:“怎麼回事?”

“採礦最費人力。剛剛開始採礦的人,都是自己採礦,後來,捉些夷人來開礦,不過附近的夷人也不傻子,與這些開礦的人衝突好幾次,都吃了大虧之後,早已南下了,不敢在北港附近待了。所以他們只好從內地販賣人口,只是”俞大猷說道:“船幫的人,殘忍之極,根本不拿那些人當人看,北港每天死的大多是販賣過來的人,在礦區每天死的人,更是不可計數。”

俞大猷義憤填膺的說道。

“豈有此理。”朱厚煌拍案而起。

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七十章 兵變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
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七十章 兵變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