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

朱厚煌在下面思索之間,上面的脣槍舌劍也告一段落了。

這大臣都是一等一的聰明人,自然知道世間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放進別人的腦袋裡。所以他們之間的爭辯,從來不是爲了說服對方。因爲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從孔子開始,儒生都知道,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所以就用孔子誅少正卯。他們一邊說要要求別人不以言罪他,一邊要講究誅心論罪。

楊廷和與王瓊都是意志堅定之人,想說服對方,還不如一把刀殺了對方痛快,但是他們之間的爭論,從來不是爲了說服對方,而是爲了說服旁邊的人,就是正德。

兩人說到僵局,就衆口一詞,說道:“請陛下聖斷。”

正德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爭執,論到他下定論的時候了,他緩緩的說道:“劉守緒雖然有功,但並不是首功,着有司安置。”

王瓊身爲吏部天官,正德所謂的有司,就是王瓊。他說道:“臣遵旨,不知道安邊伯許泰如何安排?”

這是一個小小的話術,正德只要順勢說了安邊伯的賞賜,王瓊就能順勢將許泰定爲首功。

“陛下,如今天下多事,國家需要將才,而王陽明就是難的的將才,請陛下不要因爲小事,讓大將離心。”楊廷和急忙說道。

“將才。”這個詞讓正德聽來很奇怪。

這麼多天正德也熟悉了王陽明。他當然知道,王陽明是文武雙全,不過在儒學上的造詣遠遠在其將略之上。一般情況形容王陽明,有儒家宗師之類,但是從來沒有什麼將才的稱呼。

正德不是笨蛋,他略略一想,就明白了楊廷和的暗示。

將王陽明封爵,那麼文官絕對不會讓王陽明有太大的前途,王陽明只要有爵位在身,什麼六部尚書,什麼內閣大學士,王陽明統統沒份了,這一輩子就在地方上混吧。

這樣的報復,讓正德心裡一陣痛快。他還有一點小心思,他想將王陽明拉到自己身邊,只有讓王陽明走投無路,才能拉到自己身邊,成爲徹徹底底的帝黨。

總之,正德對於能打仗的人,總是高看一眼,而且正德決定重重賞賜王陽明。雖然爵位對王陽明的前途有礙。但是大明朝的爵位也是好東西,能世代相傳與國同休。王陽明的得失如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正德說道:“王陽明擒宜春王,破南昌城,迫寧王撤軍,擒寧王。論功當爲第一。以朕的意思,當封伯。名有司商議。”

王瓊咬着牙,死死的看着楊廷和,固然如果沒有正德在場,王瓊就想與楊廷和來個全武行。

不要以爲明朝的文官都很文明,其實在朝廷上弄全武行也不是沒有先例的。

正德決議已下,王瓊再怎麼不情願,也得從命,他說道:“是。”他知道,這簡簡單單一句話,他的世侄,王陽明的仕途就到定了。

正德說道:“既然首功以定,下面的就讓吏部論功行賞吧。”

“是。”王瓊說道。

首功之事處理完了,楊廷和猛然出列說道:“賞功罰過,聖王之理也。如今功勞已賞,當罰過,陛下已明將寧王明正典刑,但是寧王暴起發難,糾結數萬之衆,如今在南昌有俘虜數萬之多,當如何處置?還請陛下聖裁。”

正德相當熟練的反問說道:“楊先生,有何建議嗎?”

很多少時候,下面的人請正德聖裁,並不是他們不懂得怎麼辦,恰恰相反,他們都早有有了腹案,不過是一個禮儀上的請示而已。

正德當初就是不明白,每次別人請他聖裁,他都認知思考,絞盡腦汁。但是最後他弄出來的解決方案,都不如請他聖裁的人弄的,甚至他出瞭解決方案之後,下面的人都要絞盡腦汁,想方設法讓正德改變注意。這樣彼此都累。

所以正德干脆誰提出問題,他就問誰。

果然,楊廷和立即說道:“臣請按照國朝舊例,將附逆之人打爲賤籍。”

朱厚煌有一點不明白,賤籍是怎麼一回事。卻聽許泰出列說道:“臣有奏。”

正德饒有興趣的看着許泰,因爲許泰並不像王陽明,王陽明是文武雙全,甚至王陽明的將略不過他才能的一小部分了。而許泰除卻打仗之外,再也沒有別的什麼才能,從來不在打仗之外的事情上,多說話,也算是一種自知之明。

所以正德看見他突然說話,很是奇怪,說道:“說吧。”

許泰說道:“臣以爲將數萬青壯打如賤籍,當有數十萬人成爲賤民,從此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不如死,恐有傷陛下仁德。以臣所見,不如流放海外。遠竄他方。”

聽到最後八個字,朱厚煌心中忍不住跳躍。有着幾十萬人丁,足以將整個東雍填滿了。幾十萬人,對於大明也許不算什麼,但是對東雍來說,就是東雍立國的根基了。

朱厚煌怎麼會不在乎啊。

而在坐各位沒有一個是傻子,在聽到流放海外之事,所有人都將目光看向了朱厚煌,他們立即明白了這是朱厚煌的意思,雖然不知道朱厚煌怎麼請動許泰幫他說話,但是這不是重點。這些大臣都很明白,人口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之前所謂的雍國不過是一個笑話而已,但是此刻將這些人都發配到雍國之後,不出數載之後,東雍就是一個真正的國家了。

其中的影響如何,需要細細思量。

楊廷和先反應過來,他心中暗道:“雍王不習儒家,偏愛征伐,如果東雍貧弱,雍王還能安分守己,如果雍國富強,雍王定然不甘心在荒地之地,或者說起了不該有的心思,到時候有是一場大亂子。早晚要將雍國給削了。”

私交是私交,公事爲公事,縱然楊慎與朱厚煌關係不錯,但是卻不能改變,雍國在楊廷和心中不和諧的地位。如果不是有正德在,楊廷和早就將雍國給削了。又怎麼想給雍王增加的實力。

他立即出列說道:“不可,流放荒地,使百姓流離失所,而且長途遷移,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死在途中,豈不是更陷陛下於不仁。”

王瓊還沒有考慮清楚利弊,他其實也不太贊成增加雍國的實力,可惜楊廷和先說一步,王瓊的立場完全就變了。一來敵人的反對的就是我們支持的。二來就政治立場上了,楊廷和雖然因爲丈量田畝的問題,得罪了不少人,但楊廷和的基本盤還是文官一系了,楊廷和的基本盤與正德並不對付,甚至說是對立,也虧有楊廷和居中調和,這纔在正德面前楊廷和不可或缺的原因。

而王瓊就靈活多了,作爲一個實幹家,他所注重的並不是什麼道德禮儀。而是如何將事情辦下來,所以講究實際的王瓊就與正德身邊的近臣關係不錯,這也是爲什麼王瓊想爲許泰請功的原因之一。

這是許泰提出來了,王瓊也要考慮得罪正德近臣的緣故,也不能輕易否定。不過楊廷和一出口,就將王瓊所有問題解決了。

王瓊立即出列說道:“臣以爲楊大學士之言不妥,爲這些叛軍士卒着想,就當流放海外,雖然流放荒蕪之地,會有很多傷亡,但是流放乃是一代之苦,而貶爲賤民乃世世代代的苦楚。如果叛軍士卒知道,他們自己也會選擇流放吧。這纔是昭顯陛下仁德之舉,請陛下三思而後行之。”

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十三章 狩獵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八百六十八章 勝負手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十三章 狩獵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
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十三章 狩獵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八百六十八章 勝負手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十三章 狩獵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三百二十五章 吳太后的命令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