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恂貝勒

胤礽雖然聽西洋傳教士說過他們的遠洋艦隊,可怎麼也沒想到遠洋艦隊那麼貴,三千萬兩,要是再說推薦十三,保不準十三當場就要跟自己翻臉,原本是想釜底抽薪的,沒料到卻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而康熙如此不留情面的當衆羞辱,也讓胤礽意識到建遠洋艦隊這灘水深的很,即便是自己身爲太子,最好也不要去試,康熙這是在警告自己。

胤礽不愧是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很快就理出了頭緒,沉聲從容回道:“兒臣不知道天高地厚,見識淺陋,深負聖恩,還請皇阿瑪責罰。十三弟雖然長於兵事,於經濟之道卻是外行,此事,解鈴還須繫鈴人,兒臣再次斗膽推薦十四弟胤禎。”

聽到這番奏對,老八胤禩不由暗自佩服,這個太子二哥不僅臉厚心黑而且心思玲瓏,轉手之間,連消帶打,不僅化解了自身的尷尬,還給十四上了眼藥。

見胤礽奏對得體,康熙也不爲已甚,順着胤礽的話頭說道:“這次你倒是薦對了人,恂貝子胤禎,忠心爲國,不費國帑分毫,願破家爲國打造一支強大的遠洋艦隊,內掃海寇,外揚國威,着封貝勒爵。”

猶如一瓢冷水倒進了油鍋,殿中衆臣也沒人能顧的上失儀不失儀,“轟”的一下議論開來,三千萬啊,胤禎一人獨自掏腰包?他有那麼多銀子嗎?胤禎在‘四大恆‘到底賺了多少銀子,這麼大的底氣?

胤禎才封貝子,這才幾個月,又封貝勒了,老九胤禟感到無比的失落,胤禩是又高興又嫉妒,胤礽則是感到後怕,還好自己見機的快,這灘水果然深不可測,胤禛是一如既往的板着副臉,心裡卻是驚濤駭浪,老十四的手筆一次比一次大了。

殿中雖然亂的象菜市場,胤禎卻眼觀鼻,鼻觀心,猶如老僧如定一般,任憑火辣辣的目光掃來掃去,心裡卻是暗自思慮,康熙怎麼不把遠洋貿易船隊的事說出來,原本還指着他給打打廣告的呢,太不夠意思了吧。

康熙輕咳了一聲,待安靜下來,纔開口道:“恂貝勒胤禎所建遠洋艦隊一旦初具規模,即交予朝廷,造船廠,鑄造廠等一應產業盡歸朝廷。另外,爲解決現有水師之官兵不適應遠洋艦隊這一情況,朕決意在上海開辦海軍學院爲遠洋艦隊培訓新式官兵,一併着胤禎負責,遠洋艦隊之將佐,成軍後再定,列位臣工可有異議?”

屁的個異議,這等於是白撿了三千萬兩銀子,除非腦袋被驢踢了纔會提異議?

“稟皇上,微臣不敢附同。”工部尚書王掞一句話將所有人的目光都黏了過來,連康熙也頗爲驚訝的盯着他。

所有大臣都神色古怪的盯着王掞,不知道他是想譁衆取寵還是真的腦袋被驢踢了,人家父子倆明擺着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僅不損害你工部的利益,你工部反而還有錢賺,你哪裡來的意見?

剎那間,整個大殿落針可聞。

王掞也感受到了這莫大的壓力,他是**的鐵桿支持者,三千萬兩銀子打造的艦隊,那的有多少士兵?幾萬總的有吧?雖說是初具規模,即交予朝廷,但沒成規模之前呢?豈不都由胤禎統領,萬一這期間有什麼變故,這支力量對太子的威脅就太大了,因此他不得不硬着頭皮說道:“十四阿哥雖是皇子,但由私人出資建造朝廷水師艦隊,我朝前所未有,既無祖制可循,亦着實駭人聽聞,爲免物議,還請皇上三思。”

王掞這一出聲反對,胤礽也立馬反應了過來,但他卻着實不敢出面,當下便一手背在後面猛打手勢,讓人支持,先把水攪混再說。

胤禎雖然意識到有麻煩,可論起朝堂鬥爭經驗,那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

但康熙是什麼人,一代雄主,朝堂鬥爭經驗那是豐富無比,一聽到這平淡無味的話,馬上就敏銳的嗅到了黨爭的味道,事關他的超越大業也關乎旗民的福利,他可不想這事被擱置下來,不等其他人反應過來,他就怒喝道:“祖制?胤禎爲君父分憂,爲國家掃賊,違了哪條祖制?”

不待王掞回奏,康熙便一擺手,“回去將祖制倒背如流再來見朕。”

王掞連辯駁的機會都沒有,縱有滿腹的不忿,卻也不敢不奉旨,只得磕頭回道,“是,微臣尊旨。”而後無可奈何的起身出殿。

胤禎心裡對康熙佩服的五體投地,什麼叫偷換概念?什麼叫強勢?話都不讓你說,我悶死你,做皇帝就是好。

康熙毫不講理以迅雷之勢打發了王掞,殿中羣臣登時都噤若寒蟬,胤礽也不敢再做小動作,誰都不傻,康熙對建遠洋艦隊的態度和對胤禎的維護那是明擺着的,誰還敢再做仗馬之鳴,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見的羣臣都不再做聲,康熙一擡屁股站起身來,李德全不失時機的喊道:“退朝。”

一出大殿,胤禎就被一大羣人圍住了,恭賀聲不斷,胤禎這纔想起,自己現在是貝勒爺了,一圈客套下來,他卻發現人羣沒有散走的意思,而旁邊一些官員雖是三三兩兩的說着話,卻也都沒離開的意思。

胤禎一見這情形就明白過來,這裡的都是些人精,肯定看出了建遠洋艦隊的背後另有名堂,而且肯定是與錢有關係,所以都留在這裡,想找自己套點內幕。

不過康熙既然沒在朝會上點出來,胤禎也就不急,反正手頭現在不缺銀子,再說,上海那裡,他還想先圈點地賣高價呢。

胤禎正在想怎麼打發走這羣精明人,李德全就顛顛的跑來,“十四爺,皇上叫你覲見。”

西暖閣,胤禎進去見了禮,康熙擺了擺手,叫起之後便溫言道:“今兒就算是陛辭了,時間緊了點,可時不我待啊。”

胤禎知道康熙爲何感嘆,但他同樣是覺的緊迫,當下便誠懇的道:“皇阿瑪放寬心,兒臣定不會有負聖望,將以最快的速度打建遠洋艦隊。”

“恩,難得你有這份孝心。”康熙點了點頭,卻突然問道:“你對馭下,用人,選才方面有何心得?”

第642章 聖喬治旗第390章 老八擔憂第4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234章 火炮優勢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233章 掃盲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157章 調將不調兵第242章 出征第584章 出路第633章 揚威第14章 調教舉子第730章 皇見皇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324章 攻心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125章 十三行第242章 出征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447章 京師繁華第2章 恩威並施第595章 嚴懲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529章 駕馭朝會第470章 立儲制度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491章 珈寧有喜第407章 宗室反應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303章 轉移戰場第500章 徵日(九)第585章 新版銀票第409章 宗室制度革新第220章 生番熟番第56章 出謀劃策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576章 李衛當官第64章 失算了第263章 當面陷害第692章 發賣滿城第135章 聚焦福建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623章 晉封第549章 穩定人心第189章 京報籌備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549章 穩定人心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223章 鼓動康熙第611章 棘手第630章 無意第456章 萬壽慶典第165章 膽大包天第127章 不賣帳第547章 人非草木第156章 敲竹槓第699章 自做孽第713章 倭奴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332章 康熙心思第539章 誤猜第631章 戰爭結束了?第702章 密謀第715章 捷報第225 章賞第567章 不解第647章 選秀女貓膩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71章 清官張伯行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335章 秘密立儲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714章 大局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632章 攪局第357章 回上海第179章 堅韌八阿哥第463章 糊塗康熙第479章 十三出征第669章 啓程第421章 不養閒人第258章 嗜戰之主第110章 力挺十四黨第499章 徵日(八)第283章 下馬威第144章 福建佈局第538章 公示第232章 用人如器第684章 牆倒衆人推第702章 密謀第354章 羣封
第642章 聖喬治旗第390章 老八擔憂第48章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第234章 火炮優勢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233章 掃盲第171章 江南科考案(六)第117章 黑到姥姥家了第157章 調將不調兵第242章 出征第584章 出路第633章 揚威第14章 調教舉子第730章 皇見皇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324章 攻心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304章 老父教子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125章 十三行第242章 出征第454章 縱容蒙古第447章 京師繁華第2章 恩威並施第595章 嚴懲第45章 鄔思道的手段第529章 駕馭朝會第470章 立儲制度第25 百利而無一害第150章 不如人意第491章 珈寧有喜第407章 宗室反應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303章 轉移戰場第500章 徵日(九)第585章 新版銀票第409章 宗室制度革新第220章 生番熟番第56章 出謀劃策第345章 十四賊狠第576章 李衛當官第64章 失算了第263章 當面陷害第692章 發賣滿城第135章 聚焦福建第22章 錢多遭人嫉第244章 京師反應第623章 晉封第549章 穩定人心第189章 京報籌備第537章 進退之道第430章 秀才造反第549章 穩定人心第276章 得寸進尺第223章 鼓動康熙第611章 棘手第630章 無意第456章 萬壽慶典第165章 膽大包天第127章 不賣帳第547章 人非草木第156章 敲竹槓第699章 自做孽第713章 倭奴第667章 微服私訪?第439章 黃禍威脅論第332章 康熙心思第539章 誤猜第631章 戰爭結束了?第702章 密謀第715章 捷報第225 章賞第567章 不解第647章 選秀女貓膩第291章 皇家科學院第71章 清官張伯行第385章 百官公推第335章 秘密立儲第252章 不殺俘虜第714章 大局第601章 藩屬之議第625章 解禁胤礽第632章 攪局第357章 回上海第179章 堅韌八阿哥第463章 糊塗康熙第479章 十三出征第669章 啓程第421章 不養閒人第258章 嗜戰之主第110章 力挺十四黨第499章 徵日(八)第283章 下馬威第144章 福建佈局第538章 公示第232章 用人如器第684章 牆倒衆人推第702章 密謀第354章 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