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高麗作亂

宋軍大軍在三天後抵達上京,範寧見上京城極爲高大堅固,便向趙頊建議道:“陛下,雖然我們摧毀了東京和中京,但微臣建議還是保留上京,作爲大宋防禦草原的橋頭堡,就像當年唐朝在陰山內修建三座受降城一樣。”

旁邊富弼也笑道:“楚王殿下說得有道理,這座城池如此堅固,拆除有點可惜,可以拆掉違禁宮殿,保留城池作爲大宋在草原上的軍城。”

趙頊欣然點頭道:“兩位愛卿都說到朕的心中去了,就按照富相公的提議來處理。”

這時,遼國的一名留守官員來求見,趙頊問了一些情況,城中只有不足千人,都是不願離開故土的老人,再沒有其他人了。

趙頊望着城牆,心中頗有興致,便對範寧道:“朕想上城去看一看,範愛卿可陪同朕走一走。”

“臣遵旨!”

數百名侍衛簇擁着趙頊和範寧上了城,他們遠遠站着,呈半圓形保護。

範寧指着城下道:“耶律洪基就是在那個位置被弩矢射中,最終還是丟了性命。”

趙頊嘆息道:“朕不知該怎麼評價耶律洪基這個人,他早期確實英明神武,把遼國國力帶上巔峰,卻有點像李隆基,使大唐盛極而衰,耶律洪基沉溺禮佛,奢侈縱慾,揮霍無度,加上他重用奸佞,又在重元之亂殺了太多的忠臣良將,遼國焉能不敗?”

“陛下,遼國之衰敗,其實還是在於它人口太少,核心人口不足以支撐那麼廣袤的土地,就會出現乃蠻、烈山、女真那樣的異族異心,耶律洪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便想南侵大宋,佔領河北和河東,增強國力支撐,只可惜........”

“只可惜他遇到了太師!”

趙頊看一眼範寧,微微笑道:“朕出征前已經下旨,正式冊封北島爲楚王國,那裡是大宋最遙遠的南方邊陲,朕也想去看一看啊!”

“陛下想去,一定會有機會的。”

wωω✿TтkΛ n✿C〇

趙頊忽然笑道:“北島距離南大陸很近吧!”

範寧點點頭,“有點類似泉州到呂宋府的距離,坐三千石快船,五天便可抵達。”

“如果朕讓愛卿幫忙治理南大陸,愛卿不會反對吧!”

範寧愕然,“陛下!”

趙頊微微笑道:“愛卿是大宋柱樑,放棄有點可惜了,但朕已經答應,又豈能反悔,所以朕反覆考慮,愛卿既能照顧北島又能爲朝廷做貢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愛卿兼管南大陸。”

範寧心中苦笑,“趙頊還不是不肯讓自己痛痛快快離去,還是要讓自己和朝廷有所關聯。”

他只得嘆口氣道:“臣願爲陛下分憂!”

趙頊大喜,只要範寧還是大宋的臣子,大宋遇到艱難之時,就不怕他不來出力。

“好!朕正式封你爲南陸道安撫使兼南陸道總督,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希望,讓南大陸儘快成爲大宋的富沃之地。”

“微臣遵旨!”

這時,一名士兵快速奔來,單膝跪下道:“啓稟大帥,遼陽府緊急軍情!”

範寧一怔,這個時候,遼陽府還會有什麼軍情?他接過情報細看,嚴重頓時閃過一絲怒意。

趙頊見範寧神情有異,便問道:“發生了什麼事?”

範寧把情報遞給趙頊道:“一支五萬人的高麗軍隊護衛着幾十萬渤海國人越過鴨綠江,前往從前的渤海國舊地。”

趙頊大怒,“高麗這是幹什麼,趁機來搶地盤嗎?”

範寧沉聲道:“高麗和遼國的矛盾由來已久,雙方發生過多次戰爭,其根源是當年契丹滅渤海國時,大量渤海國貴族逃往高麗,他們一心想復國,高麗便想利用他們的復國述求,想將疆域向東北擴展,遼國也針鋒相對,不給他們機會,這次遼國覆滅,高麗估計想趁我們對渤海故地不瞭解的情況下,佔領這片土地。”

“他們的藉口就是渤海復國?”

“應該是!”

趙頊深深吸一口氣,眼中閃過凌厲之色,“宋軍陣亡了多少將士才奪取遼東,他們以爲說幾句好話就能佔地一半土地?”

“陛下,渤海國人先放一放,實在不行,把他們遷到海外去也可以,但對高麗這種無賴之徒,就是要狠狠敲打,就像耽州一樣,把他們打痛了,他纔不敢再生妄念。”

趙頊點點頭:“那以愛卿之意,我們該怎麼應對?”

“如果微臣沒有猜錯的話,高麗必然會派使者過來,陛下穩住使者,爭取時間,微臣用圍魏救趙之策,率十萬大軍從海路攻打高麗開京,逼他們回救京城。”

趙頊沉吟一下道:“十萬軍隊是不是太少?”

“陛下,十萬大軍是第一批,一旦大軍在高麗立足,第二批十萬大軍就會趕來。”

“那補給怎麼辦?”

“陛下忘記身彌島了嗎?我們在身彌島存儲的糧食物資,足夠支撐我們發動這次戰爭。”

趙頊點點頭,他還要在上京接受草原各部落的朝拜,無法分身,只能委託範寧去替他教訓高麗。

範寧隨即率領十萬騎兵和十萬步兵趕赴渤海之濱,準備發動對高麗突襲戰。

...........

高麗這次行動很突然,但也是一種必然,高麗人垂涎渤海故地已久,爲此三次和遼國發生戰爭。

而這次遼國被滅,高麗看到了機會,趁宋朝還不熟悉遼東的情況,把境內數十萬渤海國人遷過去,重新復國,形成既成事實。

而重新復國的渤海貴族幾乎都是高麗的傀儡,那新復國的渤海國也必然是高麗人的附庸,幾年後就會併入高麗。

高麗天子目前是王徽,他曾幾度派使者前往宋朝,和宋神宗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他年近六旬,一向小心謹慎,這次派兵護送數十萬渤海國人去渤海國故地,其實也並非他的本意,他原本是想先和宋朝朝廷商議,在得到宋朝同意後,再把渤海國人送過去。

但太子王勳和權臣李子淵都反對,他們的理由也很充足,渤海軍隊一向跟隨契丹和宋軍作戰,現在遼國被滅,宋朝怎麼可能再允許恢復渤海國,何況這幾十萬建國的渤海人和高麗關係十分密切,宋朝更不會答應。

如果被拒絕後再建國,反而不好,不如先把生米做成熟飯,除非宋朝把幾十萬渤海人都趕盡殺絕,否則他們也只能接受事實。

王徽最終接受了李子淵的方案,派軍隊護送數十萬渤海人前往故國,讓他們在那裡重新建國,同時,王徽派出使者趕往上京,用極爲卑躬的姿態向大宋說明前因後果。

無非是渤海國被暴遼所滅,十萬人逃過鴨綠江,繁衍生殖,已逾五代,人數已達五十萬之衆,但他們百年來望着故國日日號哭,此時遼國已滅,數十萬人日夜思念故國,多次泣血陳情,臣不忍廢其天倫,便准許他們離開遼國,望陛下寬仁厚待之等等。

他企圖以混淆事實的手法,獲得宋朝天子的仁愛之心,以實現遼國吞併渤海國的企圖。

………

【這章有點短,實在是老高病體難支,昨天不小心感冒,抱歉了!】

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六百二十二章 兩地激戰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九十四章 遇到了熟人第二百五十七章 飲茶夜話第六百三十章 新島消息第五百七十四章 曹秀入門第六百零六章 完顏計劃(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蘇亮進京第五百六十一章 真相殘酷第四百零二章 府宅擴大第二百四十八章 礬樓請客第三十三章 三叔範鐵牛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見天子第六百八十六章 血戰關城第三十二章 字帖引發的血案第七百零四章 北島來人第六百三十一章 遼使到來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第四百六十九章 心結難解第四百零六章 買了新院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六百六十七章 縣學訓話第三百九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五十六章 收集證據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七百四十六章 步步爲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新年大朝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美逛街(下)第四十章 大象出場第四百六十三章 麒麟宮面聖第五百五十五章 登陸大戰第二百一十章 寬言解惑第五百七十章 力勸天子(下)第六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兩個學渣的抉擇第二百八十四章 計劃有變第二百四十六章 看房記(中)第六百七十四章 百船匯聚第五百一十五章 終身大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七十八章 家裡來了賊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兒女第二百七十三章 出發遠征第二百九十八章 城中新氣象第四百七十三章 殺雞儆猴第三百二十五章 正式述職(中)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事煩憂第三百零八章 探礦協議第二百七十九章 制定方案第四十二章 老底敗露第七百四十一章 再披徵袍第四百七十一章 觸動利益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五百零六章 背鍋大俠第三百一十一章 媒人消息第三百零四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七章 宋朝就有三八線第三百一十四章 遼國來使第六百九十八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九十三章 新官上任第七百五十六章 離職之行第二百三十五章 尋找壽禮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兒女第二百一十七章 甜蜜的苦惱第一百二十四章 縣衙前的血案第五百二十六章 鯤州宣權第七百三十四章 市井民生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六十八章 乙區第二輪第四十六章 年末大考第七百章 夜攻幽州(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耽羅國(中)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城唐縣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一百零三章 兩套茶具第六百一十三章 被迫放棄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九十九章 南巡建議第三百八十九章 天子召見第二百八十七章 當務之急第七百零九章 揚州公幹第三百九十六章 發現疑點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四百三十七章 通判楊渡第五百零四章 王妃抉擇第二百零七章 禮部發難第三百五十七章 變通建議第一百零一章 六個師弟第一百三十六章 對手第六百八十章 夜襲婁煩第六百七十一章 教改法案(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過猶不及第一百二十三章 杭州遇伸冤第五百七十六章 公開出海(上)第一百零四章 劍社風波
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六百二十二章 兩地激戰第四百四十章 上任首日第九十四章 遇到了熟人第二百五十七章 飲茶夜話第六百三十章 新島消息第五百七十四章 曹秀入門第六百零六章 完顏計劃(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蘇亮進京第五百六十一章 真相殘酷第四百零二章 府宅擴大第二百四十八章 礬樓請客第三十三章 三叔範鐵牛第二百六十五章 再見天子第六百八十六章 血戰關城第三十二章 字帖引發的血案第七百零四章 北島來人第六百三十一章 遼使到來第五百九十八章 慨然受命第四百六十九章 心結難解第四百零六章 買了新院第二百五十三章 制定標準第五百零三章 護犢之心第六百六十七章 縣學訓話第三百九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五十六章 收集證據第六百二十八章 四步行棋第七百四十六章 步步爲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新年大朝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美逛街(下)第四十章 大象出場第四百六十三章 麒麟宮面聖第五百五十五章 登陸大戰第二百一十章 寬言解惑第五百七十章 力勸天子(下)第六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兩個學渣的抉擇第二百八十四章 計劃有變第二百四十六章 看房記(中)第六百七十四章 百船匯聚第五百一十五章 終身大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七十八章 家裡來了賊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兒女第二百七十三章 出發遠征第二百九十八章 城中新氣象第四百七十三章 殺雞儆猴第三百二十五章 正式述職(中)第三百四十二章 家事煩憂第三百零八章 探礦協議第二百七十九章 制定方案第四十二章 老底敗露第七百四十一章 再披徵袍第四百七十一章 觸動利益第三百零三章 接踵而至第五百零六章 背鍋大俠第三百一十一章 媒人消息第三百零四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七章 宋朝就有三八線第三百一十四章 遼國來使第六百九十八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九十三章 新官上任第七百五十六章 離職之行第二百三十五章 尋找壽禮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兒女第二百一十七章 甜蜜的苦惱第一百二十四章 縣衙前的血案第五百二十六章 鯤州宣權第七百三十四章 市井民生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六十八章 乙區第二輪第四十六章 年末大考第七百章 夜攻幽州(下)第二百七十五章 耽羅國(中)第五百六十八章 小聚生隙第一百八十五章 不歡而散第二百八十三章 新城唐縣第三百七十八章 堵不如疏第一百零三章 兩套茶具第六百一十三章 被迫放棄第四百二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九十九章 南巡建議第三百八十九章 天子召見第二百八十七章 當務之急第七百零九章 揚州公幹第三百九十六章 發現疑點第七百零一章 犀利武器第四百三十七章 通判楊渡第五百零四章 王妃抉擇第二百零七章 禮部發難第三百五十七章 變通建議第一百零一章 六個師弟第一百三十六章 對手第六百八十章 夜襲婁煩第六百七十一章 教改法案(上)第一百九十五章 過猶不及第一百二十三章 杭州遇伸冤第五百七十六章 公開出海(上)第一百零四章 劍社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