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

“再下來是在澎湖招募新卒,陸續招滿五六營,在南安等地再招三營或四營,湊起九營新卒。新卒至東藩編訓,原本的六營新卒,陸續調到澎湖充實水師,將南洋水師真正拿到手中。忠字營和義字營調至東藩來防守,同時幫着整訓新卒。”徐子先看着衆人,緩緩道:“人心,防禦,防疫,這幾件事都是最爲要緊關鍵之事,逐一做好,可保人心穩定,不具突至外敵,不會有內部不穩之事……”

傅謙抱拳道:“還有水車營造,磚廠,木廠等工廠營造,也不能輕忽。”

李儀道:“牧場選址已經快完成,外圍燒荒,內部驅蚊之後,我打算將挽馬放一批進去放牧,先看看成效再說。”

孔和道:“諸多開銷,用度,人員造冊,還有工具領用,牧畜管理,諸事都要用早點確定規矩,體系,要有專門的部門來管理,另外帳目要有複覈,監督,不能只放在我一人之手,也不能只放在我的那些部下吏員之手。”

衆人俱是擡眼看向孔和,這人卻是神色平淡,似乎是在講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徐子先對孔和的人品,能力,都是十足相信。

昌文侯府交接過來的物資,銅錢,俱是給孔和負責,諸多的用度開銷,都是將錢放在孔和手中,然後從孔和手中再放出來。

因爲此前有楊英明的教訓,所以帳目管理相當嚴格,孔和也是不負所托,其經手的賬目都是十分清楚明白,所有人也相信其不會從公中帳目中私拿一文錢。

但孔和自己認爲這樣不妥,首先名實不符,其次辦事都是他和一些吏員,人手不足,恐怕長久了掌握錢財大權,人心會發生異變。

另外就是沒有專門的人員來複覈查察帳目,覈對物資,這也是一件要緊的事。

事實上孔和認爲,不光是民用的賬目,還有軍用,水師,這些賬目都是要經過複覈,包括民們在內,也要接受督查。

但孔和也沒有將這事攬在自己身上的打算,武官和軍人宜用軍法,也不適合被外人將手伸進去,這一點來說,孔和也是相當明智。

“孔玄平說的很是。”徐子先看一眼方少羣,見對方臉上有若有所思的表情,徐子先知道孔和的表現也是令方少羣微有失神,這樣也好,免得其因爲智略出色而變得更加狂妄。

“此次召集會議,”徐子先道:“就是打算梳理建立侯府的軍政兩道,使名實相符,增加侯府的管理能力,此前不管是侯府,或是團練,官吏數量不多,也是因爲侯府無事可做,而團練也以軍務爲主,並不需要管理民政之事。況且,福州有各大衙門在,也不容我們逾越。現在侯府至東藩,島上居民皆爲侯府的官戶……說句過逾的話,這裡是天高皇帝遠的所在,我們也不必太守規矩了。”

在場的人並沒有什麼不安,只有傅謙挪動了一下屁股,陳長年的眼簾垂了一下,又很快擡了起來,眼神仍然堅定而明亮。

林九四這個匠作博士不在,否則他的表現應該是與衆人一樣,堅定而從容。

人們已經習慣了追隨徐子先,聽從他的指令而不做任何懷疑。

“人的頭腦是機樞所在,手臂,胸腹,腿足,俱依頭腦指令而行。所以朝廷會有兩府,兩府,朝廷之頭腦。宰執,也是頭腦意志的顯化。”徐子先笑了笑,對衆人接着道:“我們當然不夠資格成立政事堂,要是叫人知道了,一則是笑話,二來我怕天子會不顧一切派來禁軍……”

衆人聞言會意,俱是微笑起來。

南安侯府肯定要自設官職,機構,甚至軍隊名目。

但一定要在朝廷能接受的範疇之內,超過一定的範疇之後,可能會使得朝廷難以忍受,崇德天子原本就對徐子先十分忌憚,是以將他扔在這荒島上指望徐子先在東藩耗盡心血精力,最終還是一個失敗。

如果徐子先太過銳意進取,最終弄的崇德天子忍無可忍,怕是會觸發不可測的後果了。

“我們的核心就不叫政事堂中書省了……”徐子先沉吟着道:“過往古稱也用不得,新起名目,就叫秘書閣好了。秘書閣之首,爲秘書閣左輔,副手便是右輔,下設樞機房,掌樞機,文書,檔案,軍令布達等。再設吏房,掌侯府下官吏檔案,任免遷傳諸務。並設學房,刑房,兵房,工商房,稅務審計房,凡侯府諸務,皆由秘書閣佐輔於我施行。”

衆人皆是會意了,秘書閣其實是變換名目的中書省,政事堂。

但與中書堂不同的就是,看起來侯府更重視工商稅務等務,專門設了一房,並沒有禮部和戶部的對應,應該是在現階段並不需要。

但審計房和學房,卻是不知道何意?

孔和是直率的人,當下不懂便問,拱手向徐子先請教。

“學房是我打算將海學,兵學和農學,工學,商學,算學,還有正學都囊括一處,因材施教。由侯府出錢出力,設小學部,中學部兩部,凡有志於學,願意令子弟讀書的,都可以入小學部,可以學做水手,軍人,可以學技術,咱們各個工廠優先錄用,也能學算學,商學,出師之後到咱們自己的商行當夥計,學制從一年到三年不等,伙食全包,學費也是全免,但優先要給咱們立契簽押,學成之後,需得給咱們南安侯府效力三年到五年不等。中學部就是深造了,比如學水師海戰的,從小學到中學需得五年左右,出師之後,直接授給從九品武職,學工商算學的,可以直接當掌櫃。想從正途出身的,由得他自己去考秀才,舉人,考中進士也是替國家栽培出好人才來,我們並不虧。”

“君侯的意思,是要大興學校了?”

“是的。”徐子先坦然承認道:“我們地處荒僻外海,如果只搞個書院,學院,任個山長,怕是吸引不到有名望的人到東藩來。只有成立學房,有教無類,將島上所有的少年蒙童和三十以下有志於學的,統統納入學校之內,這樣的話,纔有可能將名士引來,我東藩纔會繼續陸續吸引人才……”

這算是一個相當大的決斷,徐子先事前也沒有和衆人商議,但和設秘書閣並各房的決斷一樣,這個決定不會有人反對。

對侯府內部的人來說,到東藩之前都是心有疑慮,會考慮再三,甚至到現在還沒有接來家屬的也是很多。

這樣的前提下,怎麼吸引更多的才智之士前來,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方少羣目光閃爍,他只是提醒了南安侯要吸引吳時中前來,倒是沒有想到,一夜之間,徐子先就做出了這麼大的決斷。

有教無類,由小至大,整個東藩將建幾十座大小學堂,無償免費給所有向學者提供學習的場地和教師,提供教材,食宿,這毫無疑問會使整個東藩再無一個文盲。

這也是大魏太祖開國時曾經的設想,後來因爲國力不足,也因爲後繼者沒有這方面的決心,導致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擱淺下來。

就算這樣,大魏的識字率也遠超前朝,如果一直施行太祖的計劃,不說百分之百人人識字,但做到大部份人識字還是相當可能。

如果南安侯府能做成這件事,對很多大儒,名士,包括才智之士,都會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南安侯雄心勃勃,並且做事遵循太祖之道,不吝惜錢財,徐子先和南安侯府的形象將會有一個明顯的拔高。

當然,這個計劃也是耗資巨大……到年底東藩島上會超過十萬人,幼、童和有意入學的可能有幾千人,學校要僱傭大量的教師,購買大量的教材,耗費錢財初始就會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此後一年最少得花費幾萬貫。

這個投入,在現在的南安侯府來說,將會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

“在下沒有意見。”孔和卻是第一個表示贊同的,他沉聲道:“下官爲吏時,嘗嘆息很多農人百姓大字不識幾個,無法熟習本朝律令法條,乃爲奸吏所矇騙欺侮,甚至識字者操控輿論,影響法司,吏員則世代爲吏,上下溝結漁肉鄉里,很多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若百姓知道律令和朝廷詔敕,則地方官員和滑吏根本無從收取。君侯雖然要花費不少,但這件事做得對,在下完全贊同。”

李儀點頭道:“若人人識字,能讀書明禮,熟知律令,邸抄,可以看報,則世間要少很多莫名其妙之人,多一些守禮,懂法,知恥的君子,是以花費再多,也是值得。”

陳佐纔等人亦是發言贊同,秦東陽等人當然也無話可說。

徐子先倒是沒有想到,成立學房搞免費教育居然這麼容易被衆人贊同和支持。

雖然他的威望和在侯府說一不二的權勢完全可以強勢推動,但如果有部下的贊同和真心支持,做起事來當然是事半功倍,不支持和支持,肯定是不同的效果和結果。

在頗感欣慰的同時,徐子先也是由衷感慨,可能放眼天下,也就是大魏,其實也就是華夏曆來最重教育。

此時的歐洲和阿伯拉,知識應該還是被貴族和富商們把持着,在印涮術廣爲流傳,造紙術推廣,活字印涮出現之後,教會,貴族,富商對知識的掌控才逐漸放鬆和失控,人們能看書,學習,思索,這樣社會纔出現活力,出現不同的雜音,這樣才能推動學識的流通和傳遞,纔會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科學的體系當中。

技術只是科學的載體,哲學纔是科學出現的土壤。

所謂文藝復興,就是民間出現了更多的聲音,人們從盲信趨於理性,所有人都希望獲得更多,希望能改變更多,在這種基礎上,纔會有出海的航海家,更多的財富,更多的機會,需要更多的技術改良和革新,然後纔會有全球貿易與軍事革命,接下來工業革命纔會順理成章的出現。

華夏有重學識的傳統,但華夏和中世紀的歐洲一樣走了歪路。

中世紀是學術控制在教會手中,而華夏則是從漢之後,明儒暗法,儒家的學識和法家治民的手段爲集權制的皇朝效力,儒家學說用來維繫人心,法家集權和馭民術用來做實際的統治基礎。

徐子先現在認爲,大魏太祖很多事做的都很對,否則大魏不能抗擊巔峰期的蒙古和契丹,党項等異族。

但太祖做的不對的就是沒有改變集權皇朝的本質,沒有提供更多的思路,沒有改變外儒內法的本質。

所以天子還會集權,時間久了,大魏還是會成爲一個扁平化的集權王朝,中樞會越來越腐敗無能,地方會越來越窮困乏力。

當外敵衰弱時,王朝還能維持。

當外敵強勢時,中央集權的王朝走到中後期時,就會難以維持,不管是宋或是明,都是一樣的結果。

第二百五十五章 激動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頭第一百六十八章 郎衛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三百一十六章 文明的曲線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一百九十三章 酒宴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五百三十三章 展望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三十三章 將作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一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三十九章 汗諭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一百二十二章勢不可擋(昨天章節名錯了)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八十六章 後宅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半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
第二百五十五章 激動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頭第一百六十八章 郎衛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三百一十六章 文明的曲線第四百六十三章 人心第三百四十六章 陳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一百九十三章 酒宴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二十五章 心有猛虎第二章 河邊練箭的少年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五百三十三章 展望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四百八十二章 右相至第三百一十九章 各百戶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們的道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二百五十七章 老幼之別第三百零七章 土著第五百一十九章 堂食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四百三十九章 陰暗之所第三十三章 將作第一百一十七章 陣戰之法第二百二十九章 投入第五百四十五章 鐵人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城第二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一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五十章 大將軍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三百七十七章 中部第二百六十八章 甘與不甘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斷舍離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三十九章 汗諭第四百八十六章 開府親王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五十章 海灘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鬥爭妥協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一百二十二章勢不可擋(昨天章節名錯了)第四百五十五章 被激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百二十章 工業化第三百一十二章 誘敵第二百八十六章 篳路藍縷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四十一章 賣個破綻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四百一十四章 各方第八十六章 後宅第一百七十二章 夜半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一百七十五章 白虎旗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五百一十章 新軍第二百二十一章 厚賞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