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奇聞

“臣願回東藩,主持那邊的行軍司……”李儀道:“東藩這兩年移民可再多二十到三十萬,按咱們的估算,三年之內能到五十萬,中部十餘萬,南部四十萬,北部也可容納數萬人開墾農田,設立農莊。加上甘蔗,茶田,棉田,各種工場礦場,還有海邊鹽田,重要之處不在福建路之下,臣若不在東藩主持,委實難以放心……”

“李公還是安心等着接福建行軍司……”方少羣代徐子先答道:“東藩,福建,當是大王龍興之處,東藩交託給傅牧之最好,他以行軍司政事官兼理匠作司,底下要有兵器,弩機,鎧甲,火炮諸軍器局,同時要兼顧民用器械的鑄造生產,管理若干家工場,委實也是離他不得……”

李儀明白方少羣話語中的意思,東藩的工商貿易包括鹽糖茶葉都相當發達,但各種工場器具的建造基地,包括造船場也是在東藩南部,這些東西雖然已經有不少精通雜學的官員和吏員在匠作司效力,但真正主持大局,並能推陳出新,令人經常喜出望外的,惟有傅謙一人。

“對了。”方少羣最後道:“還有教育司,給吳先生當司官最爲合適。”

吳時中的地位頗高,就連不太看的起純儒的方少羣,對其也是以先生相稱而不名。

“吳先生願意否?”

“辦學啊,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方少羣笑道:“吳先生怎會不願意?”

“這樣啊,諸事穩妥了。”李儀頗爲放鬆的往椅背上靠一靠,他的眼光投向窗外,外間庭院空曠,但來往官吏將士不絕,只有西邊的大樹之下,那稻草爲頂的舊亭依舊,透過滿是灰塵的強烈光線,李儀彷彿能看到徐應賓坦腹坐在亭中,徐子先梳着雙髻站立在一旁,而自己執子與老南安侯對弈。

“還談不上穩當。”徐子先適才一直在看公文,眼前的諸多大事,細則都是陳佐才和方少羣在商量,也和軍中的大將們通了氣,此前和李儀也有過書信商討,這一整套的安排都是基於眼前的實際情形。未來一兩年,徐子先當以開府親王的身份征討,先放李開明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待其重整旗鼓之後入江西討伐,再入荊南,估計這一整個流程要一兩年。

徐子先必定是沒有辦法長期留在福州,更不要說東藩,所以整個幕府制度的改革,都是因地制宜,是符合未來實際情形的改變。

徐子先惟一猶豫的就是妻室放在哪裡合適,說起來是福州更合適,但東藩剛剛開創,並且是大有前途的地方,將妻室和孩子放在島上,對鼓勵移民和穩定軍民士氣有極大的用處。

要一兩年後,徐子先返回福州之後,那時再將妻兒接到福州,東藩的局面也穩定了,進入緩慢的發展期,那時候時間可能更爲合適。

只是這樣的考慮,卻是不宜先和懷孕的妻室說起,徐子先有幾次想下筆寫信,但筆觸到紙上時,卻不知道如何措詞。

丈夫生於世間,真的是委實爲難,既有抱負要施展,也有妻兒要兼顧,實在兩難。

“接下來如何?”方少羣轉頭對徐子先道:“是要再等等,還是去把底下的事給料理了?”

“料理了吧,也算做個了結。”徐子先冷冷一笑,說道:“我寫個手令,叫金簡去處理。”

福州城裡的勳貴是不能明正典刑的,倒不是顧及他們的感受,以徐子先現在的實力,滿城勳貴俱反又如何?大勢之下,想反抗的就是螳臂當車,會被秦王府軍碾壓成粉碎。

只是趙王慘敗,害死了大量的福建子弟,原本就使民間對宗室有相當程度的不滿,好在徐子先能保境安民,宗室算是有了一層遮羞布。

若再公佈宗室勳貴與盜賊有勾結,這就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操守有嚴重的問題,百姓發覺這些人既不能保護自己,操守上也並不能令人尊重的話,宗室勳貴的形象會大幅度的下跌,甚至包括徐子先自己。

雖然從內心的感覺上來說,徐子先是極想把陳家兄弟等人推到閩江邊斬首,或是給他們體面點的死法,立上幾根吊杆,把他們吊在杆子上活活絞死,看着他們的屍身在半空中飄來晃去……徐子威,陳家兄弟等人,理應受到這樣的懲罰。

可惜了,徐子先毫無念舊情緒的想着。

……

閩江邊的殺戮持續了一個多時辰,最後附近的百姓都看疲憊了,有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的殺戮場景,早早就離開了。

剩下的人也相當呆滯,百姓喜看行刑,這年頭並沒有太多的娛樂方式,對很多貧民來說看一次殺頭夠吹噓很久了。

生員和商人階層則是很少看這種熱鬧,更不要說官員和士紳們了。

這一次閩江一側卻是聚集了不少官紳,在行刑結束後,他們看着光着膀子的府軍輜兵揮動鏟子剷土,把大量的無頭屍體掩埋到深坑裡去。

鄭明遠和魏翼兩人原本在一處,後來與陳正志等人匯合,再下來又遇着了陳篤竹和徐演達,魏九真,還有一羣江西,兩浙路的大官紳商人,小輩遇着長輩是最不樂意的事,可是沒有辦法,魏翼和鄭明遠只能老老實實的跟着一羣長輩行走。

衆人走路時,遇着騎馬回城的徐行偉,看到衆多長輩往停靠馬車的地方走,徐行偉略停了一下,向徐演達和魏九真等人拱手致意,臉上顯露出抱歉的神情,同時也是對魏翼揮了一下手……兩人是好兄弟,一切都是盡在不言之中。

“你家的千里駒初入大夥眼簾,就是乾的這種差事。”魏九真對徐演達搖頭道:“怕是對他日後的風評不好。”

“哪裡不好了?”徐演達不及答,陳篤竹便搶着道:“子張將來的風評不僅不會不好,還會很好,相當的好。”

“竹老說的是。”一個荊南的大商人面色激動的道:“我等盼着徐大人能到咱們荊南去,越早越好!”

“我們江西也好不到哪去,只有洪州等少數地方太平,其餘各地也是盜匪多如牛毛。”

“爲盜的,除了有一些是真的繳不起賦稅,爲了吃飯不得不然,多半還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原本就是小偷小摸,甚至原本就敢殺人越貨。地方越不太平,這些人就是越狠。”

“他們搶的又不是紳糧大戶,多半是禍害地方上的富商和中產之家,裹挾貧民與他們一起搶。爲了搶掠,不管如何殘忍的事都做的出來。綁人家的孩子,送錢稍遲就會撕票,弟在老家見過多次這種事,被綁的孩子多半是幾歲大的男孩,撕票之後,其父母哭泣之狀令人不忍目睹,那種傷心慘毒,未親眼得見的如何能知其萬一?至於搶掠殺人,經常整村的殺光,焚村,都是常有之事。我荊南民風彪悍,山民白天下地勞作,看着勤勞樸實,晚間便是把鋤頭一放,在道路兩旁劫掠過往商人,而且很少放人活口,多半是殺了之後在山裡擇一深坑一丟,或是挖坑掩埋。多少廣東南路的過往之人在咱們那裡丟了性命,根本查察不到。本地的提刑司和地方州縣衙差,要麼過問不了,無能爲力,要麼乾脆和盜賊聯手,彼此分成。大的盜匪多達千人乃至幾千人,少的一股也有數十人,盜賊多如牛毛,要說賦稅沉重,其餘各路亦是重稅,也未見得如我荊南這般厲害。所以秦王殿下說治亂世要用重典,若以減賦先行,再對盜匪痛下殺手,這是最爲正經的路子,這一下士紳和良善百姓都能喘口氣,既能吃飽飯,又不必擔心被人綁了孩子,或是殺上門來,地方上的實利和人心,一下子都能歸於殿下所有了。”

這個荊南商人述說之時,時而悲憤,時而沉鬱,那種傷心和憤怒之至的表情沒有一絲一毫的作僞之處,所述荊南之事時令人膽戰心驚,也真的不知道這些商人大戶在那等地方是怎麼熬下來的。

衆人又驚又疑時,陳篤竹點了點頭,用頗爲肯定的語氣說道:“所說是實,老夫去荊南多次,這兩年也是不太趕過去了。”

陳篤竹這樣的世家出身的身份,到各處官府都會有人照應,這樣背景的官紳鉅商,居然也有不敢過去的地方,這一下所有人俱是相信,那荊南人所說之事應該是事實。

魏翼和鄭明遠走在一處,鄭明遠在此時才嘆道:“此前我感覺秦王殿下一下子誅殺過千人,手段太過酷厲,現在聽着各路商人所述情形,一則慶幸我福建路未到那般情形,二來也是深感殿下處置的極對。”

“今日請鄭兄你來,就是要藉助報紙之力。”魏翼其實是大忙人,此前已經準備折返澎湖,在半途卻是被徐子先叫了回來,原因也是簡單,要和眼前這報紙主編溝通交流,將徐子先的意思給透露出去。

“我已經明白了。”鄭明遠正色道:“此前我也是覺得秦王殿下手段太急太殘酷,現在已經明白過來,若不用這般重刑,一旦地方糜爛下去,成爲荊南,荊北那般情形也並非不可能。況且殺戮雖重,卻是明正典刑,無人有什麼怪話可說。”

“接下來秦王府也會辦報,還會鼓勵昌文侯府等諸多勳貴,官紳家族聯手辦報。”魏翼道:“不過週報是老牌報紙,秦王會取消很多審覈與發行的限制,只要不是故意造假,編造謠言有違法度,報紙上沒有什麼不可說的。這一次我和鄭兄通氣,並不是叫鄭兄報道殿下行事的經過和替殿下解釋,而是叫老兄把此前的質疑先登出來,對殿下的行事提出質疑和反對。”

“啊?”鄭明遠的嘴巴張的老大,一時沒有理解魏翼的用意。

魏翼含笑道:“我往澎湖的半路被秦王召回,總不至於是爲了叫報紙替殿下解釋……幕府會有塘報,各報紙都能轉載,殿下的意思是,既然說要重輿論,叫所有人都能發聲,有所質疑就不能挑身份,今天大夥兒不敢質疑秦王,明天再出一個魏王,晉王,大夥還是不敢挑毛病,那所謂的重輿論,重在何處,有何意義可言?所以,鄭兄的週報,一定要長篇大論,將眼下之事報道出來,鄭兄親自寫篇文章,對眼前之事加以抨擊……”

鄭明遠苦笑道:“那我的週報還要不要了,我只是總編,上頭還有若干個大股東,辦報是要賺錢的。”

“殿下重法度,絕不會有幕府中人敢挑毛病,找麻煩,這一層請老兄放心。至於股東方面,就要你老兄頂過去了。要說賺錢,老兄做這樣的事,週報的形象反而會拔高一塊去,這不是實際的利益?”

魏翼也是辦過報的,鄭明遠想糊弄他是辦不到的事。

大魏此前對報紙管束較嚴,也或以說是保護不力,報紙要是得罪什麼達官顯貴,從股東到主編,普通的責編都有可能被報復。

在重重威脅之下,報紙當然也就刊登一些花邊新聞和坊間八卦來吸引眼球,正版就轉錄朝廷邸抄,然後是文學版塊也較爲重要,畢竟買報的多半是有閒暇和餘財的讀書智識階層,普通的百姓就算能看的懂文字,也斷然不會買五文錢去買一份報紙來看,五文錢夠買兩到三個燒餅了,寒門百姓,怎會把錢浪費在這等用途上頭。

自徐子先開幕後,三令五申,任何宗室勳貴和官員不得以言罪人,對報紙輿論監督官府之事再三強調,消息傳開之後,鄭明遠在內的頗多報人都感覺振奮。

要是有報紙敢攻訐秦王,必定會大幅度的吸引眼球,各家報紙會紛紛轉登,弄到洛陽紙貴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這樣做,一則是要冒大風險,徐子先畢竟是開府秦王,手握重權,剛剛在城外下令將一千餘人斬首,這等威勢和殺氣,凜然難犯,鄭明遠心中自是會有一些緊張。

二來便是鄭明遠對徐子先也是心懷感激,不願在報紙上出言批評。

“我從業二十年……”鄭明遠苦笑道:“還真是未聽聞有這般奇事。”

鄭明遠看看魏翼,突然道:“不會是燕客你唬我,在逗我玩?”

“我來回奔波幾十裡,就爲了和鄭兄說笑耍子?”魏翼手一攤,也是頗爲無奈的道:“這真的是明達的囑託,並且再三叮囑一定要儘快施行。”

“殿下的胸襟,真是令人無比佩服……”這一下鄭明遠是真的感慨萬分了,眼下之事也真的是從未聽說過的奇聞。

“你也不必如此。”魏翼道:“老實說吧,明達這麼做,也自有其用意在,一則是真的要放開報紙輿論,監管也肯定是要有,不能任由報紙拿了錢胡說八道,隨意攻訐官員,非議曲解政策,但這事會從律法制度出發,而不是人的一時好惡,否則今日秦王有權,昨日趙王有權,輿論被掌控左右,談什麼監督?二來便是行軍法殺人,雖法理上無可爭議,也是救時濟世之舉,但傳揚開來,畢竟會影響明達的形象,報紙一攻,人們反而會將怨氣和不滿發泄出來,而秦王對報紙和你鄭主編無可奈何,不加處置,這樣一來,報紙監督這一件事,算是真正能落在實處了。”

鄭明遠無話可說,當下道:“唯有一件事,請幕府派些兵馬對報社和我本人加以保護,否則在下知道秦王府軍也都是能讀書看報的,別哪個軍漢讀了文章之後怒上心頭,跑過來打兄弟一頓,甚至暗地裡給咱一箭,那可真是天大的冤枉!”

這話鄭明遠可不是在說笑話,這種情形不但是有可能,而是非常的有可能!

魏翼忍住笑,抱拳正色道:“鄭兄放心,回頭我就和殿下說,調一小隊兵馬來保護鄭兄。”

“這樣最好,承情之至。”

第九十章 獻祭第十一章 時光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三章 秀娘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三百五十九章 但請放心第二百五十五章 激動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五百章 弓弦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十四章 報館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五百三十三章 展望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八十八章 武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二百零九章 骨架第四百二十三章 殿中計較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五百五十一章 所幸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
第九十章 獻祭第十一章 時光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二十章 牙將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一百九十九章 敕書第一百一十八章 向前第四百四十章 奪人先聲第一百一十九章 陣戰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一百二十七章 根第三章 秀娘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四十九章 威脅第三百零五章 新社區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一百四十六章 帳目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機構第五百一十六章 搬空第四百一十八章 變化之道第一百九十四章 放榜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三百五十九章 但請放心第二百五十五章 激動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九十二章 吶喊第一百二十九章 強爭不讓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第三百九十五章 血色海洋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三百八十四章 對峙第五百章 弓弦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四百三十八章 擡箱進城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六十六章 紅布第二百七十一章 變化第五十七章 訓誡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十四章 報館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三百四十二章 時隔千年的殺戮第一百零三章 咎由自取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一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百六十二章 追趕第二百九十七章 建州王越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七十章 暫且忍耐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五百五十八章 光明第四百二十九章 島上情形第九十一章 酌金風波第二百一十四章 讚賞第三百二十一章 豪情第一百三十章 收穫第一百二十章 騎兵第五百三十三章 展望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四百五十四章 失建州第九十四章 人心不同第五百五十三章 舊識第三百五十八章 巡查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礦第四百零五章 決意出戰第八十一章 碼頭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一百八十二章 生於安樂第八十八章 武道第二百二十八章 何時平盜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二百零九章 骨架第四百二十三章 殿中計較第五百零六章 步伐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五百五十一章 所幸第五十三章 大員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捨兩難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百七十章 悲切第四百九十一章 有子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第四百七十八章 化龍之戰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