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後金作戰,李徵的態度是保守的。
這在他在破城之後,對逃離的後金軍並沒有進行喪心病狂的追殺就可以看的出來。
事實上,李徵也沒有那麼多的騎兵,可以用於追殺清一色騎兵的後金逃兵。
不過不追殺並不代表可以輕鬆放他們離開,在北門,他已經伏下了五百人的火銃兵與五百長槍兵攔路。
後金軍想要離開,還得先過這攔截這一關。
不過令李徵鬱悶的是,他雖然算準這些正紅旗八旗兵必然會北上與大同的代善匯合,可卻沒預備到,後金兵完全可以繞路而行。
這些後金兵完全沒有戀戰的姿態,一見前面有人攔路,便即勒馬繞開一個大圈,從東邊遠遠繞開攔截,再一頭扎向北方。
應州地勢平坦,雖然潞州軍封鎖了官道,但四野上卻根本無法封鎖。
在這乾旱的年景中,田地裡的土地本就乾硬異常,騎兵奔馳根本就沒有任何壓力。
眼睜睜的看着這些建奴從眼皮下溜過,負責攔截的李悅氣的不斷咆哮着,命令火銃兵進行射擊。
但這種超過射程之外的齊射,取得的效果可以稱的上乏善可陳,兩輪火銃齊射完畢,後金軍隊只是數人掉下馬來。
也不知道是中了銃彈,還是被戰馬顛簸而下。
不過這些事情還影響不到城內的李徵,他如何已經被城內堆積如山的錢糧所晃花了眼睛。
這裡曾經是後金入寇的中心點,城內存放的錢糧不知凡幾。
隨着皇太極的離開,四處擄掠來的錢糧也跟着去了大半,剩下的大多是兩紅旗攢下的家當。
不過就算只是兩紅旗所搶,這數量已經讓李徵眼睛都有些發直了。
初步估計,這裡起碼有近十萬兩金銀,糧食少說也有數萬石之多!
這次是發了大財,也是捅了馬蜂窩。
兩紅旗必然回師拼命,那是肯定的,換作是自己,若是辛苦得來的錢糧,這般被人一口吞了,也必然會全軍開來拼命。
單單兩紅旗還剩下那三四千兵力,李徵並不放在心上,無論是正面決戰,還是固守城池,李徵都不會輸了予他。
但是後金這次來的可不僅僅是兩紅旗,他們身邊還有配合作戰的蒙古部落,其人數必然不會少。
而且就算擊敗了兩紅旗和與其配合的蒙古人,事情也不會到此爲止。
若是兩紅旗大敗或者直接向皇太極求援,引得八旗大軍前來,那自己的樂子可就大了。
因此,甫一得手,李徵便直接集結兵力,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轉移。
金銀這些東西是優待運輸的,十萬兩銀子看似數量不少,但真正打包裝走,也就是百十個大木箱便可,就算最簡陋的牛車,一次也可以拉走十個、八個箱子。
第二批轉移的便是糧食,數萬石糧食,想要轉移可並非一種容易事,甚至可以說是極爲繁雜。
護送銀車回澤州的隊伍,李徵並沒有小氣,直接給了三百人的隊伍,一百名火銃手,兩百名長槍兵配合,對付沿途的小毛賊,根本沒有任何問題。
當銀車已經遠去之後,第一批糧食纔剛剛裝車一半。而第一批糧食,甚至還只有總數的一成不到,這個速度委實令人絕望。
運送糧車的隊伍,人數一下子便多了許多。
拿下應州,狼狽而逃的後金並沒有帶走所有馬匹,而後金軍在草原上浪了一圈,底下的士兵幾乎都是一人多馬。
繳獲衆多之下,李徵如今並不缺馬匹,甚至十分富裕。但卻嚴重缺乏運送車輛。
大軍所帶的大車有數百輛,如今雖然大半在這裡,不過車上卻還有全軍一個月的糧草以及其他物資,總不能爲了裝糧,將其他東西全部扔了吧?
若是時間充裕,李徵自然不會放過一顆糧食,但如今的他完全沒有時間。
後金軍的反應肯定不會象大明朝廷那般,有人求援的時候,朝堂上兩派人馬先指責對罵個幾天,然後再扯出其他噁心的東西,再用十幾天將政敵給收拾掉,纔會去真正解決問題。
不過這個速度下,所有問題都已經不是問題了。到該解決的時候,已經沒有任何問題或者出現新的問題了。
然後就是再一輪的扯皮對罵,反正大家時間多的是。
後金軍的反應速度,李徵覺得應該是出事就會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就會找別人求援。
相對團結,又有行事果決、大局觀極強的皇太極居中調遣,後金方面增援的速度必然不會多慢。
三天之後,第一批糧草已經運達內長城,通過小石口進入太原府,當數百輛空空的糧車返回時,李徵也接到了一個壞消息。
一天前,後金軍由大同奔襲山陰,大軍已經進駐了這座已經空無一人的縣城。
山陰位於應州城西南,是李徵大軍來時的道路。
這個消息也是引起了李徵的警惕,斥候不斷向着山陰探查,在付出了十數條生命的代價下,卻是絲毫不能突破後金兵的斥候封鎖線,根本弄不清楚到底是哪一路後金軍駐紮其中。
不過通往大同的道路卻是相對通暢了,畢竟拿下應州以後,通往大同的道路相對多了許多。
不僅順利的與大同城內困守兩月有餘的曹文詔聯繫上,王永的騎兵營還連續突襲打擊了數批運糧南下的後金兵。
雖然他對付的都是小規模的運糧隊,總體殺傷並不多,燒燬的糧草更是寥寥,但卻令整個大同的形勢開始混亂起來了。
後金方面五百人以下的運糧隊已經消失不見,處處都是在田裡中奔馳的滿蒙騎兵,聲勢極爲浩大。
不過曹文詔傳過來的消息卻並不樂觀,之前圍困大同城的的確是兩紅旗,人數也如之前所知的差不多。
但是兩紅旗也並非孤軍作戰,他們麾下統領的還有喀而喀蒙古人,土默特蒙古人等諸多蒙古部落,這個人數是經常發生變化的,但人數大多也在一萬騎以上。
一兩萬騎的軍隊,李徵覺得自己還是無法在野戰中有多大建數。
若是守城,他更擔心自己的麾下會在這一場戰事中損失過衆,最重要的是,可能會被直接被圍死在這裡。
眼前應州的糧草雖好,但李徵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有些元福消受了。
就在李徵準備放棄應州,直接焚燬所有帶不走的糧草之時,又一個消息傳了過來。
在南邊,虎大威的山西鎮大軍,終於抵達。
而且更令李徵心動的是,虎大威的軍隊已經抵達寧武,距離應州已經不遠了。
李徵輕輕摩挲着下馬,陷入了天人交戰之中。
若是再有1萬左右的軍隊,前來助戰守城,李徵覺得守住城池把握還是很大的。
若是虎大威的近萬大軍能夠及時趕到,與自己合兵一處,這仗似乎也不是不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