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徵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那便是這個時代的明軍很少會有出城守禦的。
包括紙面上擁兵數萬的太原,在自己到來後,四門外都沒有一支兵馬駐守。
李徵雖然不是很懂守城,但前世看過那麼多的經典戰例,防守成功的一方,往往都會有一支兵馬駐於城外。
這支兵馬人數不用很多,只要數百精銳,在城頭上守軍遠程火力的支援下,就可以嚴重威脅到攻城的一方。
攻城方若是不能掃平這些障礙,那攻城就根本沒有任何保證可言。
畢竟你找着雲梯亂哄哄的登城之時,側方突然奇兵突襲,那攻城還攻個錘子?
數百釘子在外,守城方可挪騰的空間便大的多了,有他們的掩護,城中隨時可以悄無聲息的準備逆襲軍隊,從這些軍隊後面隱蔽的殺出,效果也是極好。
但是這裡的明軍,遇敵就會蝟集成一團,似乎除了抱團取暖之外,他們根本就沒有任何其他的戰術。
李徵推測這大概是與大明軍隊的家丁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明軍中有戰力的只有家丁,普通明軍估計就連基本的訓練都夠嗆,這些人出城守衛,那簡直就是送死。
而精銳的家丁若是出城倚門防守,倒是可以湊效,但普通將領能養的起的家丁也就那麼多,一個總兵也遠不及千人規模。
若是這些家丁出城防禦,那城頭上能夠提供支援的力量就會被嚴重消弱,出城的家丁估計也是難逃一劫。
不過這種情況對於主攻的李徵來說,卻是一個大大的利好,畢竟李徵也沒時間與他們扯上太長時間。
如今戰略形勢雖然大好,但若是在堅城之下拖的時間長了,難保周邊的鄰居們又會弄出什麼幺蛾子。
太原城依汾水而建,寬闊的護城河直接連通汾水,繞城一週後奔騰而南。
大軍第一步便是截流汾水,這個夥乾的十分的輕鬆,在數百士兵加上徵募而來的餓的眼光發綠的流民青壯的努力下,只用了半個時辰不到便即將汾水源頭截斷。
整個過程太原城都只是呆呆的看着,在旁邊三千潞州軍虎視眈眈的目光下,太原城中始終沒有任何人出來干預的意思。
截流完成後,大營中已經在準備飯食,李徵大軍遠來,別的不多,就只有糧食管夠。
剛剛填完汾水的青壯們,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潞州軍拿出來的東西,在他們幹活之前只是吃的稠粥,半個時辰忙碌下來,早就消化的乾乾淨淨了。
但幹完活之後,竟然換上了乾飯,還有一些不多的鹹菜,還有兩個大饅頭。
雖然這些饅頭不是白麪的,但對於這些青壯來說,已經快要跟過年時一般相比了。
當聽說飯菜管飽之後,集聚而來的千餘青壯頓時歡聲雷動,不少人在狼吞虎嚥之下,更是大着膽子詢問打飯的士兵,是否還需要更多的人手幫忙。
對於幫手,李徵是不嫌多的,畢竟汾河開的口子雖然被堵上,但眼前的護城河卻還沒有填上。
這個苦力活,李徵是不願意讓自己辛苦練出來的士兵去幹的,畢竟護城河已經在守軍的火力打擊範圍之內,肯定會損失人手。
不過有青壯們幫助,卻是將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一來可以對附近遭災的流民們以工代賑,立個好名聲,二來也可以將傷亡轉嫁出去。
李徵直接拍扳決定,有多少要多少。而且參戰之後若是願意隨大軍南下的,可以在平陽府給予田地安置,當然依舊是佃田,只不過賦稅卻是低的髮指。
一聽到還需要人手,而且還有這麼好的條件。不少流民都是四散而去,尋找各自相熟的好友親鄰。
在潞州軍吃中飯的這一個時辰內,便有無數的青壯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雖然大部分人都戰戰兢兢,但好在有之前幫過事的青壯在前帶路壯膽,並沒有直接一鬨而散。
潞州軍也沒有如同其他明軍那般,對普通百姓有什麼威嚇騷擾,而是在營中休息,彼此之間秋毫無犯。
這些百姓的數量大概在五千餘,其中大半都是青壯勞力。雖然潞州軍並沒有任何攻擊的意思,但這些平日間被欺負慣了的百姓們,對於入軍營他們依舊帶着深深的恐懼。
不過當一鍋鍋早已經準備好的大鍋稠粥被擡上來後,這些百姓們眼中的畏懼便消散了大半。
人人都是目不轉睛的盯着這些稠粥,恨不得直接撲上去將肚子全部填滿。
但在旁邊守衛着的潞州軍士兵,立即將他們這種慾望給壓的半點不露。
隨着一聲‘開始領飯’的大喊聲後,這些百姓老老實實的開始排隊向前,將手中的破碗一個個的遞了上去,裝滿了稠粥邊走邊大口大口的喝着。
能夠來這麼多的人,委實有些出乎李徵的預料,當看到這些百姓絲毫不顧忌稠粥滾燙的溫度,只是大口吞嚥的動作後,李徵眼中的喜悅消退了許多,心情莫名有些沉重。
大明朝廷這些年來,所收的賦稅一年比一年多,但偏偏這崇禎年間,大災卻是一個連着一個,完全看不到結束的那天。
這種情況下,任何還妄想過安分日子的百姓都不可能存在了。
對於他們的出路便只有兩個,要麼捨得一身腡,直接去當流寇,要麼就是賣掉各自的田地,去各地大戶家中老實當一個佃戶求活。
當流寇就得做好時刻掉腦袋的準備,當佃戶雖然沒什麼生命危險,但在繳納七八成田產之後,他們最重要的事情便是,該如何確保一家老小不會被餓死。
大明朝廷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李徵這才輕易的做到了現在這般,用一點點糧食,就可以驅使一條人命爲他的大軍填出一條坦途。
若是李徵能再黑心一點,他完全可以用幾頓飽飯和幾斤糧食,讓這些百姓們心甘情願的爲大軍先驅,消耗太原城守軍的守城物資。
不過李徵還真沒有墜落到這個地步,他不是外族的侵略者,還做不到拿沒有任何訓練的百姓充當炮灰的程度。
半個時辰之後,數千流民便吃飽喝足,在營地前方,有一座堆積如山的破布麻袋,旁邊還有數以千計的挖掘器械。
他們需要自己取土,自己裝包,然後再扛起這些泥袋,冒着城頭的遠程火力,將太原城整條護城河完全填平。
在他們之前,潞州軍的火炮已經向前推進,隨時準備提供火力掩護。近千火銃兵靜靜立於火炮之後,他們纔是掩護填溝的主力,只要火炮將城頭敵軍打的開始找地方隱蔽,那便是他們出擊的時間。
誰也不知道的是,在這些忙碌着挖掘取土的流民背後不遠處一座小土包後,數百潞州軍士兵也在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