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

雪霽新晴,襄水南岸的一處樓閣之上,荊州牧劉表的大公子劉琦正與年少的諸葛亮相對而坐,泥爐上溫着摻有果脯的漿酒,食案上擺着各色臛碎(肉凍),不遠處的灘塗之上羣鶴起舞,時不時傳來一陣陣清空嘹亭的鶴鳴之聲。然而在場的兩人似乎並沒有品酒賞鶴的興致。卻見身着青衣的劉琦手持酒樽一副想與諸葛亮搭訕卻又不知如何開口的表情。而身着白衣的諸葛亮則對劉琦的“欲言又止”視若無睹,搖着與年齡頗不相襯的羽扇遠眺雪景。

眼瞅着現場的氣氛漸漸陷入尷尬,樓下忽然傳來了一陣乒乒乓乓聲。諸葛亮不由循聲望去,只見兩個兵丁正麻利地搬除唯一一部通向樓下的樓梯。見此情形,諸葛亮不動聲色地扭過頭朝對面坐着的劉琦投去了一個詢問的眼神。

此時的劉琦再也無法故作淡定,只得放下酒樽,注視着諸葛亮正色道,“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

原來劉琦雖身爲劉表的嫡長子,頗討劉表的喜愛。怎奈後母蔡夫人一心想讓她自己的兒子劉琮繼承家業,多次暗中設計陷害劉琦。劉琦生性懦弱且做事優柔寡斷。他即不敢公然與後母作對,又不甘心將繼承權拱手讓給弟弟。加之蔡夫人的孃家是荊州的豪族,其兄蔡瑁不僅是劉表的軍師,更手握水師重兵。無奈之下劉琦只得派人將諸葛亮請來議事。可誰知諸葛亮到了襄陽之後,一直不肯爲他出主意。出於對諸葛亮才華與人品的敬重,劉琦並沒有用刺史公子的身份來強迫對方爲自己出謀劃策。可老這麼吊着也不是一件事。於是經過一番思前想後,劉琦便使出了現在這招“上屋抽梯”之計。因爲在他看來。諸葛亮之所以遲遲不肯爲他指明路,是怕隔牆有耳。這會兒閣樓之上僅剩自己和諸葛亮兩人,諸葛亮應該不會再拒絕自己了。

果然,眼見樓梯被搬走,諸葛亮無奈地搖了搖頭。將手中的羽扇往案上一擱,長嘆一聲說道,“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驪姬禍國。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雖是了了數語,諸葛亮卻爲劉琦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劉琦在低頭沉思了片刻之後。又進一步問道。“依孔明之見,琦當如何避禍?”

諸葛亮執起羽扇在食案上悠然一點道,“江夏。”

“江夏?”劉琦不解地擡頭。

諸葛亮順勢搖着羽扇,進一步點明道,“前日黃祖因助劉勳,爲孫策所滅。如今江夏乏人守禦,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避禍矣。”

劉琦聽罷想了一想,卻還是搖起了頭:“屯兵江夏雖是妙計,可琦豈是孫策敵手?”

“公子忘了廬江劉備?”諸葛亮神色一凌。侃侃而談道,“劉備。人傑也,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公子若得其相助,還怕孫策乎?”

說實話,劉備雖然一直以來都以漢中山靖王后人自居,但早些年前大多世家軍閥背地裡都將這事當笑話看。直到近三年來劉備的實力逐步壯大,先後出任徐州牧、豫州牧、左將軍,乃至佔據廬江爲根據地,衆人才開始正式承認其擁有宗室身份。正如這會兒的劉琦,就真將素未謀面的劉備當做了自己的本家叔父。一想到自己還能有這麼一個“靠山”可以拉攏,劉琦頓時就來了勁頭。卻見他喜出望外地朝諸葛亮深深一揖道:“多謝孔明賜教!”

既已打開了心結又尋找了後招,劉琦自是恢復了往日翩翩濁世佳公子的風度。不僅迅速命人取回了梯子,還親自用馬車將諸葛亮送回了其在隆重的廬舍。一路上兩人心照不宣地只談風月,不談天下。然而就在諸葛亮送別劉琦,轉身邁步走進小院之時,耳邊突然想起了一個熟悉的聲音。

“孔明,可讓庶等得好苦。”

諸葛亮擡頭一瞧,只見好友徐庶正站在院子中央,苦笑着望着自己。頗感意外的諸葛亮一面上前引着徐庶邁入屋舍,一面順口問道,“元直何時來的襄陽?何不讓人知會亮一聲。”

“晌午時分便到了。聽小廝說,孔明去了琦公子府上。庶便在此歇了半日。”徐庶坐定之後,順勢朝門口揚了楊下巴問道,“剛纔車上的可是琦公子?”

“正是琦公子。”諸葛亮直言不諱地點頭說道,“公子邀亮去賞鶴。”

“觀雪賞鶴?孔明好雅興。能得琦公子如此賞識,賢弟想必已入幕公子府。”徐庶半開玩笑半挑釁道。

哪知諸葛亮卻傲然地擺了擺手說道:“公子府非亮之所圖。”

徐庶見諸葛亮如此表白,不由奇道,“既然賢弟無心輔佐劉琦,那日又爲何不辭而別,令玄德公白跑一趟?”

諸葛亮並不正面回答徐庶,只是隨口反問道:“玄德公不想來荊州?”

“玄德公看過賢弟留下的書信後,也覺得是條妙策。只是劉表經略荊州多年,兵多將廣,玄德公如何入得了荊州。”徐庶嘖嘖嘴苦笑道。

“元直無須多慮。眼前就有一次良機。”言罷,諸葛亮便將先前所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

徐庶聽罷諸葛亮所言,先是沉思了片刻,跟着驟然擡起頭,盯着諸葛亮看了半晌,似乎是想要將好友的心思瞧個透徹。不過諸葛亮並沒有被他那直指人心的視線給看毛,反倒是向徐庶投以了神定氣閒的目光。過了片刻之後,徐庶終於回過了神,以唏噓的口吻說道,“孔明真是身在襄陽,心在廬江,爲兄誤會賢弟也。結交劉琦,確爲入駐荊州之捷徑。怕只怕,蔡氏從中作梗,離間劉表父子。更令劉表厭惡玄德公。”

“玄德公無須急於入荊州。只需與劉琦交好,便可徐徐圖之。”諸葛亮自信地說道。

“孔明何出此言?”徐庶擺出了一副願聞其詳的表情。之前廬江的那次烏龍事件,讓徐庶在尷尬之餘多少也有些不安。雖說劉備在看了留言之後更加器重諸葛亮。可徐庶始終覺得諸葛亮有些搖擺不定。直到剛纔諸葛亮談起如何說服劉琦與劉備交好,徐庶才意識到眼前這個少年所圖非小。須知,這世上的謀士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爲主公實現方略,一種是讓主公實現自己的方略。諸葛亮無疑是後一種。表面上看,今天似乎是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求他指點出路,並以“抽梯”之舉斷其後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實質上。卻是諸葛亮利用劉琦急於自保的心理。引誘劉琦外放江夏,並用蔡夫人斷其後路,迫使其主動交好劉備。爲日後引劉備與劉表結交埋下伏筆。此等謀略確實堪比管仲、樂毅。至少徐庶本人缺乏相應的心氣,也缺乏足夠的才華,推動天下局勢。所以這會兒的他不再多嘴,而是專心致志地傾聽諸葛亮接下來的高見。

這會兒在徐庶面前,諸葛亮自然是不用再掩飾目的。卻聽他毫不避諱地說道,“昔年曹操攻呂布。劉表不爲寇;而今官渡之役,又不救袁紹,可見其僅爲自守之徒。無四方之志。然曹操之志,意在天下。一旦剿滅袁紹,必會南下討伐荊州。劉表,外寬內忌,好謀無決,絕非曹操之敵。玄德公雄才蓋世,若能聯手劉表父子救荊州於危難,何患荊州百姓不萬衆歸心。”

徐庶聽罷諸葛亮所言,心頭不禁猛地一顫。諸葛亮的這番謀劃無疑是要讓劉備雀佔鳩巢。但考慮到劉表的能力不足以在亂世統領荊州,讓劉備這隻擁有鴻鵠之志的“雀”來取代不思進取的“鳩”也未嘗不可。只是諸葛亮的分析在徐庶聽來,終究太過樂觀了一些,於是他跟着便接過話茬說道:“袁紹經略冀州多年,根基頗深,豈是一朝一夕可破?”

“元直忘了青州蔡吉?”諸葛亮先是反問了徐庶一句,繼而推斷道,“蔡吉與曹操次子大婚在即,一旦曹蔡兩家結盟,袁紹必敗於官渡。然則,正如元直所言,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袁紹不會就此認輸。曹蔡任需花費數年方能平定河北四州。曹操乃亂世之奸雄,通曉謀略,志在天下。蔡吉雖爲女流,亦心懷四方之志,不甘困於濱海一隅。故曹操多半會先佔據司隸、冀州等大州,後唆使蔡吉與袁紹殘部爭幽、平二州。有蔡吉牽制袁紹部,曹操便可安心調兵南下討伐劉表。”

“孔明言之有理。”豁然開朗的徐庶連連點頭,“看來官渡決戰在即也。”

“不出來年開春。”諸葛亮再次斷言道。

“何以如此之快?”徐庶驚道。

諸葛亮卻不以爲然地說道:“蔡吉既有逐鹿之志,必然早有準備。就算其此刻出兵青州,亮亦不會意外。”

耳聽諸葛亮提起蔡吉,徐庶不禁想起了已然投效蔡吉的龐統,當即長嘆一聲,感慨道,“士元就在蔡吉帳下,想必此刻正摩拳擦掌,等着一鳴驚人。”

眼見徐庶提起龐統,諸葛亮的眼中閃過了一絲悸動。在衆鹿門子弟之中,諸葛亮一向與龐統最爲親近,也最惺惺相惜。當年諸葛亮雖說沒有同龐統一起投奔東萊,可這些年兩人之間的書信一直沒有斷過。在信中龐統介紹了蔡吉如何令被戰火摧殘的青、徐兩州恢復民生,併成爲名滿天下的糧倉。介紹了黃縣如何從一個濱海小城一步步變成天下第一大港——龍口城。甚至還談到了他之前隨蔡吉進京面聖以及參與宛城之戰的經過。相比長期在隆中耕讀的諸葛亮,龐統也算得上是小有名氣,戰績卓越了。可諸葛亮卻始終沒有迴應龐統的一再邀請。此外自打去年起,龐統就再也沒有給諸葛亮寄過信。甚爲擔心的諸葛亮也曾託人打探過龐統的消息。可是除了得知龐統已隨蔡吉北上幽州之外,便再無音信傳來。諸葛亮雖說也有些擔心龐統,但他同時亦相信以龐統的才華無論碰上什麼樣的困難都能化險爲夷。

因此諸葛亮當即平復了一下情緒,對着徐庶半開玩笑道:“或許士元正在向蔡吉談論荊州,談論劉表,談論玄德公。”

“這便是各爲其主啊。”徐庶點點頭,再次感慨道。作爲一個謀士,徐庶深知感情再深的好友,一旦投效不同的陣營,便要處處以自家主公的利益爲先,否則便是不忠。哪怕各自的主公同盟了,也不意味雙方可以就此敞開心扉。更毋庸說在此亂世每個諸侯都逐鹿的死地。正因爲如此徐庶纔會千方百計地要將諸葛亮介紹入劉備陣營。事實上,徐庶之所以選擇投效劉備,也是受了諸葛亮的影響。因爲他實在是不想在戰場上與眼前的這個少年爲敵。好在諸葛亮今天的言行有力地證明,他將矢志不渝地跟隨劉備。至於另一個讓徐庶頗爲敬佩的少年龐統,則已然站在了對立陣營。日後就算見面也只得各爲其主。

徐庶這話在自嘆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提醒諸葛亮注意自己的立場。以諸葛亮的才智何嘗聽不出徐庶的話外之音。不過諸葛亮胸中自有一副畫卷。他之所以一再無視龐統的邀請,婉拒劉琦的拉攏,對曹操的招賢令視若無睹,而選擇劉備爲主,都只是會了實現心中的那一副畫卷。因此其所站的立場自然也與徐庶有所不同,看問題的角度更是天差地別。不過在時機未成熟之前,諸葛亮並不打算將自己心中的畫卷以及自己的謀劃向徐庶合盤托出。所以這會兒的他只是狡黠地打趣道:“保不定,士元會成贊禮呢。”

徐庶給諸葛亮這麼一說,不禁自信想象了一下龐統身穿禮服在婚禮上做禮讚的模樣。雖知這只是諸葛亮的一個小小玩笑,卻也忍俊不禁地笑出了聲:“噗哈哈,孔明啊,孔明,士元聽了非找汝算賬不可。不過青州的蔡吉與孔明同歲,如今即將嫁爲人婦。卻不知,孔明可有心上之人,何時成親?”

諸葛亮本想借勢扯開話題,卻不曾想徐庶竟反問起自己的婚姻大事來。饒是諸葛亮之前侃侃而談,一副指點江山,自詡文比管仲,武過樂毅的架勢,可這會兒還是想尋常少年那般掛不住麪皮,當場鬧了個大紅臉。只見兩頰緋紅的他連連聲明道,“亮年紀尚幼,成婚之事還尚早,尚早。”(未完待續)

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32節反客爲主第31節虓虎來襲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62節進駐宛城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50節在城闕兮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31節虓虎來襲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50節在城闕兮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74節潁川辛毗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
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39節同車而行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30節戰雲密佈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一百三十五節 不可等閒視之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一百十六節 樂極生悲第六十二節 靈光一閃第32節反客爲主第31節虓虎來襲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62節進駐宛城第一百節 以退爲進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50節在城闕兮第十五節 嚴師益友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31節虓虎來襲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50節在城闕兮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五十四節 徹底孤立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九十五節 磨刀霍霍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74節潁川辛毗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二十二節 會師彭城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