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幽州的袁紹並不知曉,他那位眼高手低的弟弟正帶着玉璽揚帆遠航來投。此刻的他尚沉浸在誅滅公孫瓚的喜悅之中。爲此了慶祝全軍上下結束這場長達兩年的圍城戰,袁紹特意在公孫瓚的內城擺開宴席宴請一干有功之臣。當然公孫瓚的內城,其實早在破城之時便被其付之一炬,成爲了一片殘垣斷瓦。爲此袁紹只得將自己的金帳搬入這片廢墟之中充當臨時宴會廳。雖說沒有描金畫銀的廷柱,沒有寬敞的庭院,可光是坐在公孫瓚原來住的地方吃飯,就是一種勝利的象徵。加之袁紹向來講究顏面,大帳之內美酒佳餚,歌舞美姬樣樣齊全。因此這場宴席的規模絲毫不比當初蔡吉在鄴城,在許都參加過的宴席來得小。
不過既然是慶功宴,那自然就得按功勞來排輩就坐。功勞大的坐得離袁紹近,功勞小的坐得遠。照理說大將曲義自初平二年(191年)界橋之戰起便奉袁紹之命征討公孫瓚,七年來經歷大小陣仗無數,堪稱滅公孫瓚的第一功臣。然而這天夜裡,曲義卻並沒有與袁紹同席而坐。而取代曲義第一功臣位置的赫然就是之前在易京城下開壇做法的道士于吉。
對於在場的多數袁紹部文武來說,于吉算得上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存在。說陌生是因爲在易京城破之前沒有認識這個白鬍子老道。說熟悉是因爲凡是見識過那日易京天崩地裂的人都不會忘記這個白鬍子老道。雖說袁紹給予了于吉超乎尋常的優厚待遇,可於吉本人此刻依舊還是一副仙風道骨的道袍打扮,即喝酒,也不沾葷腥。真是擺足了食風飲露的老神仙派頭。
酒過三巡之後,袁紹見於吉面前的菜沒怎麼動,不由張口問道:“老神仙爲何不宴飲?難道是紹招待不週?”
“大將軍今日在易京宴請文武實乃盛事一樁。”于吉先是吹捧了一下袁紹,跟着卻指着面前的菜餚,意味深長地一笑道。“只是這菜色雖豐盛,卻少一味佳餚。”
“哦?確何菜餚?”袁紹自付對飲食頗有研究不禁好奇地向于吉探問起來。
“當然是魚膾。鱸魚膾。”吉探一擼長鬚道。
所謂的魚膾其實就是生魚片。與後世流行的海鮮刺生不同,漢朝的生魚片主要是以淡水魚爲主。而鱸魚棲於近海。也入淡水,乃是做生魚片的絕佳材料。袁紹出身名門自然知道鱸魚膾的美味,只是易京附近的水域並無鱸魚出沒。于吉這會兒提出要吃鱸魚膾。無疑是一種無禮的要求。不過對方既然是老神仙。會提一些無禮的要求也很正常。因此自付寬宏大量的袁紹只得跟着賠笑道,“易京苦寒之地何來鱸魚?若是老神仙愛鱸魚會,紹即刻就差人自前往鄴城爲老神仙取活魚來。”
哪知于吉卻擺了擺手,搖頭道:“無須如此勞師動衆,老道自有釣魚之法。卻不知可否借大將軍魚竿一用,並用金盆打一盆水來?”
袁紹耳聽於吉說又是借魚竿,又金盆打水,不禁聯想到各種傳說中的神仙法術。於是他二話不說。便回頭命令道,“來人!快去爲老神仙取魚竿,打盆水來。”
不多時兩個侍從。一個拿着魚竿,一個端着一隻裝滿清水的金盆。同時走進了營帳。早已被袁紹與于吉之間對話吊起興致的文武官僚們,當即放下手中酒盞、碗筷,一個個仰起頭好奇地張望起來。于吉眼見衆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過來,當即悠然地站起身,隨手從侍從手中取過魚竿,上下查驗了一下釣竿和吊鉤。跟着便在衆目睽睽之下,突然撩起長杆朝銅盆中一甩,剎時一條鮮魚便從水中飛躍而起。
“魚!是活魚!”
一個胖胖的幕僚指着還在大聲驚呼了起來。于吉只是微微一笑,提着魚竿將魚獻到了袁紹面前道:“大將軍,此鱸魚乎?”
袁紹倒抽了一口冷氣,伸手摸了摸還在活碰亂跳的魚兒,當即失聲點頭道,“是鱸魚,是鱸魚。”
且就在衆人被于吉一手空手釣魚驚得瞠目結舌之時,作爲推薦者的蔡吉卻在底下自顧自地吃着小菜。畢竟在前一世的電視中和劇場裡,她可沒少看這種魔術表演。此刻想來,于吉今晚之所以會穿寬大的道袍,也未嘗不是爲了表演做準備。只是原本左慈與曹操的戲碼,轉到于吉與袁紹身上,看着還真讓人覺得有些滑稽。
事實上,大帳中對於吉的小把戲不屑一顧的可不止蔡吉一人。就在袁紹對着那尾鱸魚連連稱讚之際,宴席上忽然傳來一記重重的甩杯子聲。衆人不禁循聲望去,但見一個身穿鎧甲的少年郎霍然起身,竟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大帳。
好傢伙!誰家的小子如此牛氣。蔡吉不禁好奇地打量了一下少年的背影。與此同時坐在蔡吉斜對面的曲義卻突然鐵青着臉出列向袁紹告罪道,“犬子失禮,還請主公降罪。”
原來這個憤然離席的少年不是別人,正是曲義的長子曲演。看樣子這小子是氣不過於吉占了他爹的軍功,又在衆人面前炫耀法術,故而才鬧彆扭憤然離席。只不過以袁紹的氣量能被這麼個小子甩臉色嗎?想到這裡蔡吉偷偷將目光轉向了袁紹。
只見此時的袁紹表面上並沒有多大的表情變化。相反他還走下榻來扶起曲義安慰道,“無妨。小孩子吃醉酒是常有的事。難得今日於神仙爲諸君調來。獨樂不如衆樂,來人,速去將此魚膾了,分給破城功臣。”
經過袁紹如此一打圓場,就算在場衆人心裡再怎麼多想,臉上也都得擺出一副什麼都沒發生的樣子。因此當廚子將膾好的魚片擺到于吉、曲義、文丑等等一干破城功臣面前之時,現場的氣氛又再一次熱烈起來。
這魚該不會有寄生蟲?——蔡吉望着面前那一小片鱸魚,暗自腹誹了一下。雖不知于吉之前將此魚養在什麼地方,但眼瞅着周邊衆大叔們一副大快朵頤的模樣。蔡吉也只得閉着眼睛吃了點。不過不久之後,當一羣妙齡舞姬入帳表演之時,蔡吉立馬識相地起身以不勝酒力爲由退出了宴席。
一陣夜風吹過,坐在馬背上的蔡吉頓覺神清氣爽,思路敏捷。想到剛纔在大帳之中的情景。她不由回頭向段娥眉打開話匣子道,“段旗主,本府希望汝能留在於吉身邊。”
段娥眉聽罷輕夾馬肚。與蔡吉並肩而行道,“主公是想讓娥眉監視於吉,謹防其泄露火藥方子?”
“非也。”蔡吉搖頭分析道。“于吉要想做‘神仙’。就不能讓人知道他那‘天崩地裂’之術的秘密。所以本府並不擔心其會泄露火藥的方子。”
段娥眉不解道,“那主公要娥眉留在於吉身旁有何用意?”
面對段娥眉的疑問,蔡吉回過頭神情鄭重地託付道,“本府希望汝能借于吉爲幌子儘可能救人。”
“救人?救何人?”段娥眉蹙眉追問。
“袁紹身邊的人。”蔡吉說着將目光投向了滿是星辰的天際,一邊想象着史書上有關袁紹在後期迫害臣下的記述,一邊自顧自地說道,“袁紹爲人外寬內忌,剛愎自用。隨着其野心日益膨脹。往後少不得會同部將謀士產生間隙,甚至出手加害。至於誰能救,誰不能救。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切就由段旗主自行做主。本府只不希望看到忠義之人受迫害。”
蔡吉的一番話。讓段娥眉想起了父親段熲的當年的遭遇。倘若當年能有蔡吉這樣的諸侯出手相助,平羌有功的父親也不至於被十常侍之流陷害至死。感同身受之下,段娥眉當即一個抱拳領命道,“主公放心,娥眉定不辱使命。”
依照歷史,曲義、沮授、田豐等部將謀臣都將在不久的袁曹大戰中死於袁紹的猜忌。特別是曲義竟是在官渡之前被袁紹誅殺的,而且相關的記述還很少,只說“黑山平,而義恃功驕恣,紹甚忌之,加以前事,慮其剛猛反覆,遂召而殺之,並其衆。”照先前袁紹與曲義的表現來看,兩者心存間隙那是一定的。可就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袁紹在官渡開戰之前,就忙不迭地斬殺帳下大將,這還是個迷。
就蔡吉的立場來說,她當然是想解救招納這些名人的。只是眼下歷史已經在她手中改變,她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一面遵循歷史事件,一面乘機挖人。更沒有精力去親自過問鄴城所發生的一舉一動。所以她急需一個信得過的人,潛伏在袁紹身邊關注此事。段娥眉無論是從經歷上,還是能力上都堪當此任。此刻面對對方信誓旦旦的答覆,蔡吉當即長舒一口氣道:“如此這般,本府便可放心回東萊了。”
卻不曾想段娥眉見狀反倒是打趣地開起了玩笑,“都說主公好收集悍將名士。今日一見果不虛傳。”
“唉?”
蔡吉一頭霧水地回頭眨了眨眼睛。段娥眉則板起手指向她一一計數道,“子義將軍、奉孝先生、文遠將軍、文和先生,俊義將軍也能算上。正因爲大夥兒都明白這點,文遠將軍纔在峽谷帶回了黑山賊,士元也特意在城外佈下暗哨抓了個白馬將軍回來。”
被段娥眉一提醒,蔡吉當即想到自己的營地裡還管着兩個有趣的俘虜。張遼帶回的黑山賊正是黑山軍的先鋒杜長。雖然腳受了點傷,但幸好沒殘廢。此外以其同張燕的關係,未來或許還能作爲招納黑山軍的一枚棋子。而龐統抓來的那個武將則更是有趣,其不僅單槍匹馬闖出了易京城,身上還帶着個娃娃。蔡吉乍一聽龐統彙報此事,就曾暗自腹誹過“這不是長阪坡嘛”。
不過這兩日來,蔡吉受袁紹之命忙着處理入城的善後事宜,一時間還真沒空去搭理新逮來的俘虜。說起來,這事的根子還是在蔡吉身上。若非蔡吉那日在易京北門製造了那場“天崩地裂”的神蹟,袁紹軍上下也不會陷入一片難以自制的狂熱之中,以至於出現不遵號令的無組織無紀律狀態。不少兵馬甚至還爲了爭奪戰利品互相械鬥。而袁紹嘴上雖說過誰打進易京內城,內城的財寶美女就歸誰。可真當他看到被洗劫一空的內城之時,還是忍不住雷霆大發。這時候尚未捲進屠城的蔡吉部,便成了維持軍紀的一支有生力量。爲此蔡吉這兩日可沒少砍人腦袋。其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北門一斬。
話說那日蔡吉帶着張遼等人一路巡視至北門,但見一彪型大漢腰間圍着人頭,身上纏着錦緞,手上領着裝滿戰利品的麻袋,領着一干兵卒招搖過市。蔡吉恰巧一眼瞄見大漢腰間的人頭中女子的首級。於是便讓人截住了那大漢問話。卻不曾想那大漢卻衝着蔡吉怒目狡辯,“男兒當殺人……”結果那廝話還沒說完,站在蔡吉身後的張遼就拔刀讓此人的個頭變得同蔡吉一樣高。而蔡吉面對如此血腥的場面,竟眼睛都沒眨一下直接命人將這廝的首級懸門示衆。
事後也曾有人提醒蔡吉說被張遼斬殺的那人是文丑帳下的猛士,不過蔡吉對此顯得不屑一顧。在她看來這個時代武力高強之人多得是。而只知動武不知自制之輩,同街上的野狗沒什麼區別。也正因爲她的這種態度,令一些原本不將她當回事的武將多了幾分忌憚。而袁紹部底下的兵卒更是對這位負責軍紀的女使君噤若寒蟬。
當然這會兒的蔡吉同段娥眉一起並肩而馳,自然是多了幾分小女兒姿態。耳聽對方提到俘虜,她不由好奇地順口問道:“段旗主見過那白馬將軍了?”
“是個美郎君喲。主公。”段娥眉用她特有的口吻形容道,“更何況帶着娃娃的男人壞不到哪兒去喲。”
“正因爲帶着孩子纔可疑啊。”蔡吉低頭沉思道。其實從龐統的報告中,蔡吉已然得知那個武將的坐騎上烙有公孫家的標誌,顯然與公孫瓚關係密切。所以蔡吉雖還沒有見過對方,卻還是吩咐底下對大人和孩子都要以禮待之,並對外保密此事。
“那主公何不親自去問問對方和那個孩子的身份?”段娥眉饒有興致地向蔡吉建議着。
“現在?本府一身酒氣可不適合招賢納士。”蔡吉擺了下手苦笑着回絕了段娥眉的提議。
“那又何妨。”段娥眉向蔡吉拋了個媚眼道,“反正主公是那種就算喝醉了酒,也不忍心看美郎君身首異處的人喲。”
對於段娥眉這番揶揄,蔡吉除了繼續苦笑之外,也在心中暗自盤算起明日如何見那位白馬將軍起來。
今天下午有事出門,先將新一章發了。明天還是老時間更新。話說,子龍哥哥的人氣還真高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