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節 戰鼓擂

蔡吉站在龍口城外的長亭前,向即將遠行的銅鞮侯、甄堯一行人等作揖施禮,“此番龍口遭賊,讓諸君受驚了。”

“這可使不得。齊侯如此大禮折殺吾等也。齊侯對吾等招待周全,侯府夜宴更是堪比瑤池盛會。”銅鞮侯等一行四人慌忙還禮。其實刺客事件對四人最大的驚嚇來自龍口官府而非刺客本身。好在蔡吉最終如司馬欣分析的那樣並沒有爲難城中賓客。衆人在鬆口氣的同時,也不約而同地覺得自己與蔡吉的關係又進了一層。

蔡吉並非不懷疑賓客中有刺客的同黨。只是在她看來就算真有同黨也不會是主謀。若因幾個嘍囉而破壞自己與賓客的關係那可就得不嘗失了。因此面對銅鞮侯等人的奉承,蔡吉半開玩笑着說道:“既然如此,孤下次來河北,諸君可要招待喲。”

蔡吉的一語雙關讓衆人聯想到了她與曹操的聯盟關係。難道蔡吉真要出兵討袁?!這可與她一貫作風可不吻合。但且不論蔡吉這話是真是假。衆人既然在蔡吉的地頭就勢必要有所表示。

“甄家恭候齊侯蒞臨。”甄堯率先表態道。

“銅鞮侯府會爲齊侯備下美酒佳餚。”銅鞮侯優雅朝蔡吉盈盈含首。

王翰更是爽快地大笑道:“翰在大漠等着侯。”

雖着甄堯三人先後向自己表態,蔡吉又將目光投到了一直以來都頗爲低調的司馬欣身上。這個身材高挑的男子在人前雖屢屢表現出一副唯諾的模樣。可蔡吉卻並不認爲他只是一個單純的商人。這不,蔡吉打量了一眼司馬欣,似笑非笑道:“孤素來久仰溫縣司馬家賢名。未知司馬郎君日後能否代爲引見?”

“齊侯謬讚。欣只是一介商賈。”司馬欣低眉順眼地答道。

是謬讚司馬家?還是謬讚你?蔡吉最終沒有將這問題問出口,而是目送着銅鞮侯、甄堯等人的馬車漸行漸遠。倘若司馬欣真是自己所猜的那人。蔡吉也不打算將人強扣下來。因爲她現在所需的不是單獨某個人物的加入,而是一整個家族的投效。正如訂婚那日的刺客事件爲原本圓滿的訂婚蒙上了一層陰影,但蔡吉還是通過這次的訂婚成功地向北方各世家名門秀了一把財力。相信日後自己兵指河北之時,會有不少人想起龍口的這場訂婚,並做出附和他們利益的選擇。

當然在漢末亂世再華麗的訂婚儀式也沒一場實打實的勝仗更能收攏人心。說白了。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拳頭大才是讓人臣服的硬道理。此刻還未等銅鞮侯等人的車馬自地平線上消失,蔡吉便已收起思緒。回頭向身旁的郭嘉問道:“奉孝先生,我軍備戰得如何?”

“三軍皆已點齊,只等主上一聲令下。”郭嘉收起扇子拱手答道。

蔡吉滿意地點了點頭。繼而又望着郭嘉略帶不甘心地問道。“奉孝先生此番真不隨吉出征?”

郭嘉擡起頭報以微笑道:“文和公算無遺策,奇謀百出。有其輔佐,主上定能旗開得勝。”

蔡吉當然知道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才,是當世少有的戰術大師。想當初張繡做爲一個逃往到中原的軍閥無根無基,卻能同麾下猛將謀士如雲的曹操打得勢均力敵,並最終將戰術勝利轉換爲戰略優勢迫使曹操接受張繡的投降並委以重任,可都是賈詡的功勞。因此蔡吉並不懷疑賈詡的能力。若非如此她當年也不會費盡心思將賈詡擄來東萊。

只是這世上有許多事情並不是能單純地以能力來衡量的。郭嘉作爲蔡吉身邊最初的謀士,這些年爲她出謀劃策一路走到今天。而今的官渡之戰可以說是二人的心血之作。眼看多年來的努力即將收穫成果。蔡吉自然是希望郭嘉能與自己一起馳騁河北。

“奉孝先生……”

“主上不必勸嘉。”郭嘉擺手打斷了蔡吉的勸說,繼而又神色一凜正色道,“此番討袁有文和公輔佐主上左右足矣。主上莫要忘了當年曹操丟兗州、劉備丟下邳之前車之鑑。故嘉還是留守龍口爲妙。”

wωω● ttkan● C ○ 蔡吉聽郭嘉搬出呂布趁曹操、劉備外出征戰偷襲兗州和下邳的例子。只得嘆了一口氣。確實,漢末各個勢力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誰都不能拍胸脯保證自己不會碰上呂布第二。這時候派信得過的將領謀士坐陣後方就顯得由爲重要了。這與當初荀彧一直輔佐曹操轉戰南北,而這些年卻常年留在許都是一樣的道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意味着蔡吉在文武陣容上已達到頂級諸侯的水準。

郭嘉見蔡吉似乎還有些猶豫,不由朗聲笑道:“不過是滅個庸才袁紹,錯過就錯過。來日方長,日後終有嘉一展身手之時。還是說主上打算止步河北?”

郭嘉狂傲的反問激起了蔡吉的鬥志。只聽她斬釘截鐵地答道,“當然不!”

“如此嘉便放心也。”郭嘉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郭嘉的微笑如春風般撫過了蔡吉的心尖。一瞬間蔡吉覺得自己心中有萬般言語要說,可到嘴邊卻只化作了一句:“先生小心。”

“小心”二字即是對郭嘉身體的關心,也是出於對剛剛過去的刺客事件的擔心。蔡吉雖沒有大張旗鼓的四處捉拿刺客,但暗地裡的排查卻一直沒鬆懈過。郭嘉既然流在了後方就意味着調查刺客一事得歸他管。一想到此事背後錯綜複雜的關係網,蔡吉便不得不警告郭嘉小心。

郭嘉當然知道蔡吉在擔心什麼。但見他擡手指着前方一路延伸向天邊的官道,語重心長地對蔡吉說道:“主上只管安心向前,宵小自有嘉來清除。”

——————————————————

正如郭嘉所言,幾個刺客無需一方諸侯爲之上心。同樣是剛剛遭遇行刺的曹操這會兒就將精力擺放在了反攻袁紹上。卻見一身戎裝的他端坐帳前,單手輕釦案牘向在場的文武心腹掃視道:“諸君如何看待許攸之策?”

原來許攸在威脅陰夔說出袁紹軟肋之所在後。連夜想出了一套應對之策,並忙不迭地獻給了曹操。他先是說出袁紹軍糧屯於烏巢的情報,繼而又向曹操獻計說,袁軍糧草輜重車,皆存放在烏巢。防備不嚴。若派精兵奇襲,焚燬那裡的糧秣軍資,不出三天。袁軍就會自行崩潰。爲人多疑的曹操雖當場誇讚獎賞了一番許攸,卻也沒有立馬按許攸的計策行事。而是招來荀攸、夏侯淵等心腹進商討。

在許攸不在場的情況下,荀攸斟酌了一番進言道:“主公。許攸所說袁紹糧倉在烏巢之事可當真?”

荀攸的問題可謂一針見血。確實。許攸所謂的計劃是建立在陰夔所提供的情報上的,即袁紹的糧倉在烏巢。若是此情報可信,那不需要許攸獻計,衆也知偷襲了烏巢就能至袁紹於死地。但倘若情報有誤,則可能是袁紹設下的陷阱。

曹操何嘗不知其中的利弊。實在是許攸所提供的情報太過誘人,他纔會如此蠢蠢欲動。因此面對荀攸的質疑,曹操連忙迴應說,“子遠說。袁紹近日會派淳于瓊押送糧草去烏巢。屆時是真是假一查便知。”

“若是如此,還等什麼!主公,淵點齊兵馬這就去一把火燒了烏巢。”夏侯淵霍然起身向曹操請戰道。

“妙才將軍稍安勿燥。就算淳于瓊真向烏巢運糧。也不代表袁紹軍糧全在烏巢。”荀攸上前勸阻了夏侯淵,跟着又向曹操抱拳道:“主公明鑑。此事還須從長計議。”

然而面對荀攸苦口婆心之語。曹操在沉默了半晌之後,突然悵然地自言自語道,“蔡安貞已送過兩次糧草。此戰孤必須獲勝!”

曹操一席言語道出了他目前的困境。誠然蔡吉先後已向官渡輸送了十萬斛糧草,可曹操同樣有三十萬大軍需要餵養。須知,這三十萬大軍中包含了爲軍隊提供後勤的民夫壯丁,甚至壯婦。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前、中、後三軍。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架橋、修路)、偵察、應付小規模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後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夫。因此後軍的戰鬥力往往最弱,消耗糧食也最多。

在這種情況下同袁紹乾耗下去固然會坐吃山空。但曹操所持的糧草也只夠他發起一次總攻。因爲進攻所消耗的糧草遠比防守要多得多。對於曹操來說此戰他必須勝,不僅事關軍心,更關係到他的尊嚴。畢竟天下人皆知曹操此番是通過抵押兒子才換到糧草的。就算他臉皮再厚也無法當着天下人的面一次又一次地向蔡吉討要糧草。

在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之後,曹操終於拍板道:“此事無須多論。三日後淳于瓊送糧到烏巢,吾等當夜偷襲烏巢。”

“主公!此事怕是有詐!”荀攸急道。

“子遠是孤好友,之前也是其告知孤山崩地裂術之弱點。孤此番也可相信子遠。”曹操固執地說道。

“主公真信許攸?”荀攸死盯着曹操問道。

被荀攸盯得有些發毛的曹操只得輕咳一聲苦笑道:“不信又能如何?正面交戰孤又能有幾多勝算?”

耳聽曹操說到這份上,荀攸心知自家主公是下定決心要搏一把了。倘若荀彧在此或許還能說服曹操放棄冒險。可是眼下僅憑自己很難說服曹操。不過要是算上夏侯淵或許還有一絲希望。畢竟夏侯淵娶了曹操的小姨子爲妻,身爲連襟的他多少還能勸說一下曹操。

可還未等荀攸想好措詞,曹操已然定下了奇襲烏巢的人員配置,“公達,汝與妙才留守大營。孤與徐晃領兵襲烏巢。”

“萬萬不可!”荀攸驚呼道。

“有何不可?此戰關係勝負,且戰局變幻莫測。唯有孤統軍,方能隨機應變。”曹操自信的說道。

荀攸知曉曹操的這份自信是有憑仗的。長期以來仰仗着過人的統率與智謀,曹操屢次身先士卒率部四處奔襲。討黃巾是如此,徵呂布也是如此。只是而今的曹操已不再是個單純的軍閥,整個漢庭的存亡正維繫在他的身上。曹操敢冒險,整個曹氏集團與漢庭卻冒不起這個險。

噗通一聲,荀攸跪在了曹操的面前,“主公千金之軀若要犯險,就先從攸屍體上過。”

夏侯淵見荀攸與曹操爭論不下,也跟着跪下再次請戰道,“淵願代主公奇襲烏巢。”

夏侯淵的出面令荀攸看到了希望,卻見她趕緊順勢進言道,“妙才將軍爲將,赴急疾,常出敵之不意,正是奇襲烏巢的良將。”

曹操看着跪在地上的荀攸與夏侯淵,心知兩人都是在爲自己的安危着想。再一想自己早年違法,夏侯淵代自己入獄,之後他又追隨自己轉戰多年至今。於是在低頭沉吟了片刻之後,曹操終於嘆了口氣回頭轉向夏侯淵,鄭重其事地告誡道,“妙才,爲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爲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此番奇襲烏巢關係重大,汝切不可逞匹夫之勇。”

“主公放心,”夏侯淵擡起頭向曹操咧嘴笑道。

但是曹操還是不放心地向夏侯淵提醒道,“徐晃擅長聲東擊西,乃用兵之能者。烏巢一戰,汝當善用其才。”

“喏。”夏侯淵擡手領命,可他的臉上表情卻似乎並沒有將徐晃放在心上。這也難怪,徐晃本爲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才轉投曹操帳下。其資歷自然是不能同與曹操從小玩到大的夏侯淵相提並論。加之徐晃爲人謹慎少言寡語,往往打了勝仗也不邀功,故軍中贈其綽號,“不得餉,屬徐晃。”面對如此低調的徐晃,向來驕傲的夏侯淵自然是越發映像模糊了。

曹操見夏侯淵似乎沒將自己的建議放在心上,雖還想多說幾句。但一想到夏侯淵驢脾氣,最終還是作了罷。在曹操看來夏侯淵雖有些自持武勇,但袁紹麾下還沒哪一員大將能與其匹敵。“妙才,烏巢一戰拜託也。”

這篇還是手機文~~~筆記本電源模塊摔壞了,換新的要花一段時間。好,話說這兩天有些習慣手機寫文鳥~~~拼音輸入智能記憶了不少詞,現在打直接跳出曹操,打cp曹丕在草皮前面~~~(未完待續)

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66節天下未平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二十節 **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58節曹府夜宴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45節復仇之火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67節打道回府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32節反客爲主
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66節天下未平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一百零六節 說客魯肅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二十節 **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九十七節 兩遼定局第八十五節 鏖戰急第58節曹府夜宴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四十一節 臥龍初吟第二十一節 狼煙再起第三十八節 再起戰雲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45節復仇之火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六節睢水血戰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九節廢長立幼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55節互爲犄角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四節 羣龍無首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十六節 指鹿爲馬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一百零三節 夜戰齊營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67節打道回府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32節反客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