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

破曉時分,丹陽郡治宛陵的南門嘎然開啓,就見兩隊騎兵自門外奔騰而出,急促的馬蹄聲瞬間打破了黎明的寂靜。孫策一馬當先馳騁在隊伍的最沿,緊隨其後的是以周瑜、黃蓋爲首的一干吳營重臣。不同於北上襄陽馳援劉表的劉備,孫策在長沙會盟後,毫不理會正與曹操打得如火如荼的劉表,連聲招呼都沒打就調轉兵馬直奔丹陽討伐叛將嬀覽。然而令孫策頗感意外的是,還未等他的大軍進入丹陽地界,宛陵方面卻突然送來了嬀覽、戴員、邊鴻三賊的首級。

原來嬀覽在謀害孫翊後,又貪圖起孫翊之妻徐夫人的美色,欲納其爲妾。徐夫人乃忠貞烈女,又豈會屈從於殺夫兇手。不過足智多謀的徐夫人並沒有當場呵斥嬀覽無恥,而是虛與委蛇,明裡以“夫死未幾,不忍便相從;可待至晦日,設祭除服,而後成親”爲由穩住嬀覽,暗中則密召孫翊舊將孫高、傅嬰入府請求二人爲她報仇。孫高、傅嬰本就與孫翊交好,又風聞孫策已與劉表、劉備結盟,自然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徐夫人的請求。

於是到了晦日那天,徐夫人先讓孫、傅二人埋伏於密室之中,而後遣婢妾邀請嬀覽入府飲酒。嬀覽來到孫府,看到除服後的徐夫人濃妝豔裹,言笑自若,當即喜上眉梢入席暢飲。酒過三巡之後,徐夫人見嬀覽醉眼朦朧便邀其入密室。嬀覽豈知有詐,遂乘醉而入。卻不曾想還未等他行齷齪之舉,徐夫人便已高聲疾呼,“孫、傅二將軍何在!”早已守候多時的孫高、傅嬰雙雙自幃幕中持刀躍出將嬀覽亂刀斬殺。隨後孫高、傅嬰又先後借嬀覽之名,將戴員、邊鴻引至孫府逐一誅殺,宛陵城也就此重回孫氏帳下。

從信使口中得知事情經過的孫策。在感嘆自家弟妹智勇雙全之餘,亦怕夜長夢多,便一面派遣呂範領兵清剿丹陽境內嬀覽殘黨,一面親自率主力日夜兼程趕赴宛陵,於是便有了眼前這番景象。

宛陵城的規模並不大,不多時大隊人馬便抵達了位於城中心的太守府。一見孫策駕臨,早已在府衙前恭候多時的孫高與傅嬰立馬抱拳出迎,“末將孫高、末將傅嬰,參見吳侯。”

孫策見狀翻身下馬,快步上前。重重地拍了拍二人的肩膀,“二位將軍不必多禮,若非二位高義,策險失一郡!”

面對孫策的誇讚,孫高與傅嬰卻是連連口稱慚愧。須知嬀覽、戴員、邊鴻三賊雖由他二人所殺。但孫翊畢竟也是在他倆眼皮子底下被刺身亡。事實上,若非徐夫人下決心以美人計誘殺嬀覽。孫高和傅嬰此刻極有可能已同孫策兵戎相見。因此孫高趕緊謙遜地朝孫策抱拳道。“此番誅殺嬀覽、戴員、邊鴻三賊,徐夫人乃首功之臣,末將等不過從旁協助,豈敢居功。”

孫策見孫高與傅嬰不居功自傲,不禁對二人又多生了一份好感,但見他朗聲一笑大聲宣佈道。“且不論首功與否,二位將軍從即日起皆升爲牙門將。”

孫高與傅嬰得了孫策提拔,自是喜不自勝,連聲道謝。孫策則擺了擺手。脫口問道,“徐夫人何在?”

“夫人在靈堂。”傅嬰拱手答道。

孫策聽罷點了點頭,便隨孫、傅二人來到了後院的靈堂。一進門衆人便見孫翊的靈位前正端坐着一位渾身縞素的妙齡少女。想到這位孫翊的遺孀眼下才不過二八年華,孫策在欽佩其貞烈的同時,亦忍不住在心中感嘆其命運坎坷。若論膽識徐夫人絲毫不遜鬚眉男子,然則世間僅有一個蔡安貞,絕大多數的女子終歸還是要依附夫君,依附家族而生。

所以在向孫翊上過香後,孫策便和顏悅色地向徐夫人詢問道,"夫人日後有何打算?"

面對孫策的問話,徐夫人深情款款地望了一眼孫翊,旋即鄭重地朝孫策俯身一拜道,"妾身願爲先夫守陵終身,還請吳侯成全。"

對於徐夫人的選擇,孫策先是一驚,跟着又像是恍然大悟似地點了點頭。須知兩漢寡婦改嫁乃是尋常之事,非但不會受人詬病,相反寡婦的孃家還會千方百計爲寡婦尋覓新夫婿。徐夫人若回到孃家,多半會在一兩年內被嫁出去。至於夫婿的年紀、品貌、家世,就不是徐夫人她自己所能決定的了。

在孫策看來眼前這個女子有着不輸男兒的心氣,所以她已非依附男子的器物,而是堂堂正正的一個人。既然是人就該享有自由。因此,下一刻孫策以不容置疑地口吻點頭答應道,"孤會爲夫人在城中置辦一處宅邸,夫人願住多久就住多久,一切度用皆由孤來承擔。"

是的,徐夫人願意爲孫翊守陵孫家就會爲其提供庇護,如果那一天她厭倦了也可以選擇離開。這便是孫策給予徐夫人忠勇的回報。

孫策在安置完徐夫人後,便與周瑜等人一同來到太守府的議事廳商議接下來的戰事。由於徐夫人設計誅殺嬀覽三賊,一方面讓孫策得以兵不血刃地拿下丹陽,另一方面也從加快了吳軍北上的進程。所以眼下襬在孫策面前的首要問題已不再是如何鞏固後方,而是如何北上攻取廣陵。

“此番北上共分兩路,一爲自曲阿渡江直攻廣陵,一爲借道九江攻淮陵以斷曹軍後路。”議事廳內周瑜在碩大的牛皮地圖上畫出了兩道弧形地進攻線路。

然而一提到九江,黃蓋卻挺不是滋味地咂了咂嘴,搖頭道,“借道九江攻淮陵?張益德怕是不會罷休。”

黃蓋此話一出立即獲得了在場諸多吳將的一致附和。話說建安二年劉備在徐州巨賈糜竺的資助下集百餘艘舟船南渡淮河,搶在東吳之前拿下了九江郡郡治壽春城。雖然孫策之後在周瑜的輔佐下也攻下九江的合肥,卻終究比不上劉備佔據的壽春、當塗等重鎮。也就是從那時起劉備便成了橫在東吳與江淮之間的一道無形障礙。其實在去年圍攻長沙的檔口,孫策也曾派人佯攻過九江,不過皆被坐鎮壽春的張飛給擋了回去。

相較忌憚張飛的衆吳將,周瑜倒是頗爲自信地放言道。“張飛雖爲萬人敵,卻終究僅是一人。一旦劉備與曹操交戰,其必無暇顧及九江。”

“依公瑾之見,劉備會調張飛馳援荊州?”聽出周瑜弦外之音的孫策探身追問。

“劉備帳下善用兵者,僅關、張二人,戰事吃緊之際,其不調張益德,又能調何人?”周瑜悠然一笑反問道。

周瑜這話可算是點中了劉備的軟肋。話說劉備雖在廬江、九江兩地經略多年,但帳下依舊僅有關羽、張飛二人能獨擋一面。可此番劉備爲北伐曹操直接自廬江調走了關羽,致使張飛不得不同時兼顧廬江、九江兩郡。乍一看來劉備部的後方確實空虛了不少。反觀曹操有曹家、夏侯家爲後盾,孫策則有其父孫堅留下的諸多老部將輔佐。哪怕是身爲女流的蔡吉都能以科舉招賢納士。相較之下劉備這些年對人才的儲備招納實在是乏善可陳。

想到這裡,孫策自是對劉備所佔據的大半個九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見他興致勃勃地朝周瑜問道,“公瑾可是打算假道伐虢?”

哪知周瑜卻擺了擺手搖頭道,“非也。瑜是要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傳》。 話說當年項羽自封爲西楚霸王后,便將巴、蜀、漢中三郡分封給劉邦,立其爲漢王。劉邦爲向項羽表白其沒有東擴的意圖,在入川之後主動燒燬了沿途的棧道。數年之後羽翼豐滿的劉邦打算出川奪天下,於是他帳下的大將韓信便向其獻了這條“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即一面派遣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一面率領精銳部隊自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重鎮陳倉。歷史上,劉邦依此計策一舉攻克陳倉順利挺進到關中,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而眼下打算效仿韓信之計的卻不止周瑜一人。

張遼盤膝坐在帥帳門口。一邊嚼着無花果,一邊看着不遠處的曹丕與孫權比試箭術,而在他的身後蔡吉正端於案牘前與龐統一起埋頭處理着來自青、徐、冀、幽四州的公文。像這等百無聊賴的日子,張遼已經連續渡過了一月有餘。這一個月來張遼除了陪同蔡吉巡視代郡、上谷兩郡的邊關,幾乎就沒有參與過一場像樣的戰鬥。相反倒是出征雁門的趙雲捷報頻傳,讓自負“無所事事”的張遼羨慕不已。

突然間,張遼的身後傳來了一記銀鈴般的笑聲,引得他趕緊回頭循聲望去,就見蔡吉手持一份公文連聲誇讚道,“五家爲鄰,設一鄰長;五鄰爲裡,設一里長;五里爲黨,設一黨長。元皓先生所設三長之制甚是精妙!”

龐統聽罷卻搖了搖頭,冷哼一聲道,“若非冀州四郡流寇肆虐,又何須設此三長制。依統所見此番冀州突遭匪患必是曹操禍水東引之計!”

原來就在蔡吉北上幽州後不久,便陸續有流寇襲擾她治下的冀州四郡。雖然太史慈親自領兵清剿了一部分流寇,卻怎奈對方依舊源源不斷地從曹操的屬地往清河、安平、河間三郡滲透。而曹軍方面給出的解釋也很無奈,因爲曹操治下的各郡縣此刻也是叛亂迭起,按對方的說法這都是劉表等逆賊矯詔惹出的禍端。且不論這些流寇究竟因何而起,至少他們的出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冀州四郡的休養生息。於是田豐便針對屯田制的特點,擬定了一套“三長制”,用來方便檢查戶口、徵收租調、徵發兵役,甚至組織編戶結寨自保。

田豐提出“三長制”對蔡吉來說並不算陌生,事實上依照原有的歷史進程三長制本就是隨着均田制推廣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制度。誠然三長制在隋朝又恢復爲鄉正、里長,但三長制在治安上的優點依舊被保留了下來,並一直延續到一千八百年後。所以這會兒面對龐統的提醒,蔡吉還是頗爲愉快地擺了擺手道,“無妨。能借剿匪之機,理清編戶也未嘗不是件壞事。”

張遼耳聽蔡吉又是在與龐統商討政務,不由長嘆一聲,失望地回過身,打算繼續看帳外的兩個小鬼比試打發時間。哪知他才一轉身,就聽蔡吉在背後朗聲說道,“文遠將軍莫要心急。再過些許時日,必有將軍用武之地。”

其實張遼這些日子的一舉一動都沒有逃過蔡吉的眼睛。她也十分清楚張遼這是在羨慕趙雲能馳騁沙場。然而張遼終究不是趙雲。身爲蔡吉帳下第一悍將的趙雲可以詐敗,可以被困,可以撤退,可以做誘餌,但張遼恰恰就是不可以。因爲張遼眼下的身份是代郡的太守,一旦他在戰場上有重大失利,必定會動搖代郡境內各部族的軍心民心。所以現在的張遼只能等,等趙雲率先達成任務。

彷彿正是要印證蔡吉的許諾,就在她話音落下的同時,一騎信使飛馳入營,只聽馬背上的小校大聲呼喊道,“捷報!捷報!趙將軍於陰館破敵兩萬!”

耳聽趙雲再次大捷,包括張遼在內的齊營軍將士頓時爆發出了一陣沖天的歡呼聲。與此同時,大帳內的蔡吉雖也面帶喜色地站起了身,但她卻並沒有同麾下的將士一起歡呼,而是回過頭朝身後的龐統問道,“士元,算上今日一戰,子龍已幾戰幾捷?”

“回主上,已七戰七捷。”龐統說到這裡,又神色一凌朝蔡吉一拱手道,“若無意外,高幹部往後幾日必有所動。”

蔡吉聽罷亦收斂起了笑容,轉而肅然點頭道,“善,也該爾等出場也。”

——————

有書友對百步穿楊提出質疑。嗯~~其實偶是按百步六十米來算滴~+_+~(未完待續。。)

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六節睢水血戰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32節反客爲主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復更通知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52節大夫吳碩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57節雲臺面聖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
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一百零七 願立軍令狀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六節睢水血戰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九十八節 一杯羹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四十四節 人生感意氣第一百十二節 應詔勤王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三十四節 吾乃太守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32節反客爲主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復更通知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四十八節 四家結盟第52節大夫吳碩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零四節 忠君之臣第九十八節 辰韓之稻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二十六節 衆望所歸第二十一節 汝乃鬼才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57節雲臺面聖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七節 報袁氏之恩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