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

張存,字處仁,南陽人,擅長謀劃及臧否士人,本爲前荊州牧劉表帳下官員。,劉表過世後張存並沒有隨大流投降曹操,而是南下投奔了劉備。張存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除了仰慕劉皇叔的仁義之名外,也與劉備佔據長沙名噪荊南有關。

須知張存所在的南陽張家乃是荊州的名門望族。其從祖張溫,官至東漢太尉,歷職三公。其從兄張羨更是在孫堅戰死後被荊南軍民推舉爲長沙太守,盤踞荊南四郡與劉表長期分庭抗禮,若非染疾病故,此刻儼然已是一方諸侯。

正如東吳的少年名士陸遜爲了吳郡陸家摒棄前嫌投效孫策。張存在劉備帳下出仕也是代表了南陽張家在荊南的利益。劉備作爲一個逐鹿多年的諸侯,自然清楚其中門道。所以張存一來就被劉備闢爲了別駕從事。莫看劉備的豫州牧只是個虛銜,張存的別駕頭銜卻是實打實地身份象徵,令其在職位上一舉壓過了孫幹、簡雍、糜竺等老臣。此刻面對張存的進言,劉備更是收斂起了心中不快,虛心向張求教道,“還請先生賜教。”

眼見劉備如此知趣,張存當即手捻長鬚,搖頭晃腦道,“昔幽王失國,鎬京殘破,鄭、秦、晉三公,逐戎狄,擁平王,護周室東遷,奠百年霸業。而今漢室傾頹,天子蒙塵,將軍何不應召北上,與孫伯符、蔡安貞一同奉天子遷都,屆時封疆列國。封妻廕子,指日可待!”

劉備曾拜大儒盧植爲師求學,多少還能聽得懂張存這是在引用平王東遷的典故來勸他接受蔡吉“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的十六字倡議。不過劉備總覺得張存的說法欠缺了一些東西,有點隔靴搔癢。

在劉備看來他的實力不及孫、蔡兩家,實際控制的地盤滿打滿算也就半個荊南。一旦喪失圍困曹操的優勢,其他諸侯還會與他劉玄德共謀大業乎?此外劉備身爲漢宗室一直以來都以復興漢室爲

口號對外招賢納士。倘若他就此同人稱漢賊的曹操達成和解,並與一干異姓諸侯一起分封列國。放任漢室成淪爲周室,那天下間的忠漢人士又會如何看待他這位皇叔?

一旁同爲荊州名士的習禎眼見劉備低頭不語,料想劉備可能是顧忌實力不夠。不想輕易放跑曹操。於是他便順着張存的話頭以富有磁性的聲音朗聲道,“鄭、晉二家皆姬周血脈,王室之後。鄭氏雖弱,然鄭武公。保平王東遷。興滅國,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開疆,奠鄭國四百年基業,雄才大略,謙儉恤民,國人稱頌。將軍乃中山靖王之後,理應效仿鄭武公。匡復漢家社稷,成就蓋世功德!”

習禎。字文祥,南郡襄陽人。與張存相仿習禎也是先效力劉表後投奔劉備。襄陽習家雖不及南陽張氏顯赫,在荊州只能算是新近崛起的寒門,但習禎本人卻是荊州士林公認的俊傑才子,有風流,善談論,人稱“楚之蘭芳”。此外習禎與鹿門子弟也往來甚密。他的妹妹習氏在不久之間剛剛嫁給了龐統的弟弟龐林。事實證明習文祥確非徒有虛名之輩。隨着他以鄭武公的事蹟激勵劉備,前一刻還在猶豫中的劉備頓覺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微微點起了頭。

眼見習禎說動了劉備,牙帳內諸如殷觀、廖立、衛文經、韓士元等荊州名士也跟着你一言我一語地勸說劉備響應蔡吉“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的十六字倡議,並藉機在荊州建立封國。連帶着糜芳、劉琰等出身中原的老臣也隨之附和起來。畢竟這些老臣之所以會拋家棄業追隨劉備顛沛流離多年,除了仰慕劉備個人魅力之外,多少也存了封侯拜將的心思。

一干文臣武將的勸進鼓動直聽得劉備心潮澎湃。說到底劉備已經四十二歲了,雖然他在不惑之年好不容易謀得了一方安身之地,擊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梟雄曹操並將其困於當陽城中。然而在孫策、蔡吉那等二十來歲的就已名動天下稱霸一方的“珠玉”面前,劉備好不容易取得的這點成就顯然就有些黯然失色。以至於兩年前他被曹軍由廬江驅趕到長沙時曾不無憂慮地感慨道,“平常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如流,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劉備這聲唏噓充滿了對年華逝去的哀嘆。尤其是想到身邊還有兩個比他小了足足二十多歲的對手虎視眈眈更是令他寢食難安。所以當諸葛亮提出以曹操換天子的進言時,劉備毫不猶豫就接受了那位年輕謀士的全盤計劃。然而當陽城雖小,曹孟德卻是極爲難纏。在久攻當陽城不下的檔口,驟然得知有機會可以獲得天子認可受賜封國,試問自詡等不起的劉備又怎會不爲之心動。

不過就在劉備打算接受張存、習禎等人的進言之時,他眼角的餘光忽然掃到了坐在一旁的諸葛亮。就見這位年輕的軍師端坐一枰垂首凝思,在周遭興致高漲的衆人面前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見此情形劉備的腦中由不得浮現起了昔年諸葛亮在船艙中手搖羽扇指點江山的風流姿態。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那時的諸葛亮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設想,但他在字裡行間始終都以統一中原、光復漢室爲己任。正是這份意氣奮發、力挽狂瀾的氣魄讓感同身受的劉備發出了“如魚得水”的讚歎。如今再看看這會兒在角落裡沉默不語的諸葛亮,劉備突然意識到倘若他貿然答應張存、習禎等人的進言。無疑會傷到這位青年謀士的心。想到這裡,劉備當即按捺下心中的悸動,轉而環視了一圈帳內文武。揚手一揮道,“事關重大,待孤三思而後定。”

劉備此話一出張存、習禎等人倒也沒有再堅持下去。畢竟正如劉備所言奉天子遷都、分封諸侯之類的大事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下決定的。更何況進諫也是要講究技巧的,有時一味的強諫只會適得其反。適當地給主公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纔是合理的進諫方式。與此同時諸葛亮詫異地擡頭望了一眼出言推辭的劉備,心頭不禁泛起了層層漣漪。

雖說劉備並沒有當場拍板決定是否接受蔡吉的十六字倡議,但通過張存的暗中佈置。天子遣孔融攜旨南下以及蔡吉所提的那十六字倡議,還是在當天夜間時分傳到了劉曄和楊修的耳朵裡。張存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想要借劉、楊二人在談判桌上向劉備施壓。從而斷了劉備抓曹操換天子的念頭。不過劉曄和楊修畢竟一直處於軟禁狀態,對外界的情形知之甚少,所以面對張存故意放出的訊息,他二人還是抱着半信半疑的謹慎態度。

“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就這跳動的燈光楊修背手在帳內來回晃盪了一圈後,終於按捺不住心中的驛動,悄聲向劉曄探問道,“子揚,汝說此事可當真?”

說實在的劉備部這幾日的表現在劉曄看來多少有些自我矛盾。倘若真是天子派人南下調停曹劉紛爭,劉備顯然應該向他們兩位曹軍特使示強纔對。因爲這樣一來劉備才能在接下來的談判中取得先機。可在過去的數日中劉備卻始終都在向他二人示弱。這顯然不符合談判的原則。難道說大公子真被蔡吉、孫策等人說服答應出讓天子?亦或是說孔文舉攜旨南下是劉玄德故意放出的煙霧,旨在引曹公出城?

對於此刻的劉曄而言可以容他分析的情報實在有限。而曹操目前的處境又容不得曹營孤注一擲。於是在手捻長鬚沉吟片刻後。劉曄最終還是搖了搖頭道,“此事尚難定論。餘等宜以靜制動。”

楊修見劉曄迴應得如此謹慎,當即劍眉一挑以輕佻的口吻追問道,“若此事當真耶?”

“若此事當真……”劉曄呢喃着重複了一遍楊修的問話,旋即深吸了一口氣肅然道,“則山河變色也!”

劉曄此話一出楊修頓時收斂起了輕浮的笑容,因爲他深知劉曄的山河變色之說一點都不爲過。作爲出身世代簪纓之家的世家子弟,楊修對於漢室多少還是有點感情的。遙想當年曹操奉天子入許之時,楊修也曾立志報效朝廷。然而現實很快就將他的那點理想撕裂得七零八落。特別是衣帶詔事件爆發後天子與曹操徹底決裂,使得他們這些個朝臣每天都得在漢室與曹氏之間做着如履薄冰的抉擇。如今蔡安貞拋出了分封諸侯的倡議,想來許都不少人都會爲之歡呼雀躍。可如此一來漢家天下也將隨之名存實亡。

正當楊修黯然神傷之際,夜空中忽然飄來了一陣如泣如訴的琴聲,彷彿是在爲漢家的末路而哀鳴。被勾動心絃的楊修忍不住擡手撩起門簾,迎着皎潔的月光閉目傾聽了片刻,繼而回味着感嘆道,“未曾想劉營之中也有此等善琴者。”

“諸葛孔明善音律,許是其在撫琴。”劉曄信步走到楊修的身後提點道。

楊修驚詫地睜開了眼睛,隨即若有所思地自語道,“諸葛村夫有心事乎?”

一輪皓月下,諸葛亮端坐帳前,將一張梧木琴架於膝上,任由紛亂的心緒隨着指尖輕弄琴絃宣泄而出。誠然一早便知荊州世家會鼓動劉備接受蔡吉分封諸侯的倡議,但白天羣臣的表現還是令他深感齒冷。在一干勸進者中既有譽滿荊州的名士,如張存、殷觀;也有與諸葛亮關係密切的好友,如習禎、廖立。然則無論這些荊州名士身份如何,與諸葛亮的關係如何,都無一例外地對割據分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一刻作爲寓居人士的諸葛亮與荊揚本地士人之間那道無形的鴻溝也由此顯現了出來。正如寓居東吳的張昭不論再怎麼受孫策器重,始終都會心向朝廷。而南陽張氏哪怕出過歷職三公的張伯慎,其子弟張存依舊會爲了自家利益鼓吹分封。諸葛亮作爲從琅琊南遷荊州的寓居人士,在感情上自然也是更偏向於大統一。

如今唯一讓諸葛亮略感慶幸的便是徐庶並沒有參與勸進並且劉備也沒有當場表態。不過諸葛亮也敏銳地意識到劉備白天之所以沒有表態,不是不想在荊州建立封國,而是在顧忌他的情緒。不可否認劉備的這份體貼令諸葛亮甚是感動。畢竟像劉備這般在乎臣下心思的君主世間少有,更勿用說還是在這等事關天下大局的重大問題上。

因此諸葛亮一方面在情緒上對列國分封始終存有牴觸;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劉備的知遇之恩,不忍坐視這位仁德之君繼續蹉跎下去。矛盾間諸葛亮沒由來地心情一陣浮燥,指下一澀,琴絃應聲而斷。

隨着琴聲嘎然而止,諸葛亮的耳邊響起了一個熟悉的聲音,“孔明有心事乎?”

諸葛亮循聲擡頭就見劉備不知何時已然站在了他的面前。月光下的劉備既不高大威猛,也不風流倜儻,身着一襲布衣的他只是靜靜地站在那兒,好似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卻令諸葛亮心念一動,由不得擱下手中的桐木琴,趕緊起身相迎道,“見過主公。”

“孔明無需多禮。”劉備伸手扶起諸葛亮,橫掃了一眼斷絃的桐木琴,旋即幽幽地嘆了口氣道,“孤令孔明爲難也!”(未完待續。。)

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39節同車而行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43節人情債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50節在城闕兮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36節雁門張遼上架感言第69節入北海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爵位別稱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56節建安朝賀第二節初抵錦西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30節戰雲密佈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63節意欲何爲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55節互爲犄角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55節互爲犄角第63節意欲何爲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
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39節同車而行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三十五節 火器神威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43節人情債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二節初抵錦西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11節少年英雄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一百二十八節 豐西澤會盟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緊急求助word文檔恢復!!!!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50節在城闕兮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七十一節 長驅直入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三節 跨蹈漢南第36節雁門張遼上架感言第69節入北海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爵位別稱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56節建安朝賀第二節初抵錦西第2卷青州之鵬第83節新城錦西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30節戰雲密佈第61節張繡投降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63節意欲何爲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55節互爲犄角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55節互爲犄角第63節意欲何爲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三十九節 真真假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