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

雖然荀彧、楊修、司馬朗三人都不看好甄耕所設的離間計,曹操卻是饒有興致地向甄耕詢問起了相關細節。早有準備的甄耕自然是有問必答,末了他還不失時機地向曹操提起了出現在高家塢的曹丕。

前一刻還興致勃勃的曹操乍一聽聞本該留蔡吉身邊的次子曹丕竟參與了高家塢之戰,不由皺起眉頭道,“哦?子桓在南皮?”

“千真萬確。”甄耕抱拳點頭證實道,“臣當時見二公子着齊軍服色領齊兵直衝高家塢,怕橫生事端便未敢上前相認。”

此刻眼見甄耕說得有鼻有眼,荀彧忍不住手捻長鬚唏噓一嘆,“看來齊主仍未信任二公子。”

司馬朗亦跟着點頭附和道,“據聞齊國曾遣講武學子入軍府練兵。齊主臨盆前將二公子調離,儼然是忌憚公子對其不利。”

“何止忌憚!”楊修冷冷一笑道,“若二公子不幸殞命沙場,齊主又可另擇佳偶也!”

楊修此話一出,曹操的面色頓時又黑了幾分。誠然曹丕在齊營的表現一直都不能令曹操感到滿意。可眼下曹丕與蔡吉的婚姻關係至少還能牽制住蔡吉,令後者無法同河北的世家大族聯姻。不過在漢代,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庶民百姓,人們的貞節觀念相對後世來說比較淡薄,女子喪偶再嫁他人乃是稀疏平常之事。所以倘若曹丕真如楊修所言戰死沙場,那蔡吉也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擺脫這段御賜婚姻,進而再續一段對其更爲有利的姻緣。

另一頭甄耕見曹操眉頭緊鎖面色不豫,便小心翼翼地進言道,“君上,沙場刀劍無眼,何不將公子接回國?”

“不可!”曹操擺手斷然否決了甄耕的提議。在他看來曹丕目前的處境固然兇險,可只要曹丕還是蔡吉的夫君,還活着,就能用婚姻牽制住蔡吉。甚至哪怕曹丕真在齊國死於非命。曹操也能拿兒子的死來做文章。相反如果曹丕“拋妻棄女”私自逃回魏國,則會讓曹操在政治上理虧,從而被蔡吉拿捏住把柄。於是曹操低頭思慮了片刻沉聲吩咐道,“汝且派人暗中保護子桓。切記。萬不可讓子桓與齊國知覺此事!”

“喏。”

曹操見甄耕拱手領命,跟着又果斷下令道,“至於離間齊國君臣,就依卿之計行事。”

甄耕聽罷心頭一喜,當即叩首賭誓道。“臣定不會令君上失望!”

一旁的楊修眼瞅名不見經傳的甄耕僅憑藉一道離間計便贏得了曹操的賞識。不甘示弱的他也跟着進言道,“君上,臣以爲除了離間齊國君臣之外,還可趁勢拉攏常山張燕令其爲君上所用。”

話說當年張燕趁曹操受困當陽無瑕北顧一舉奪了常山郡治,其佔的地方雖不大卻是正卡在曹魏的咽喉之處。曹操脫險後本打算將張燕驅離常山。可怎奈張燕背後有蔡吉支持,無論曹操如何軟硬兼施都未能得手。故而此刻聽罷楊修的進言,曹操略帶遲疑地拈鬚微吟道,“孤亦曾派黑山舊部陶升修書籠絡張燕,然皆如泥牛入海了無音訊。”

眼見曹操對勸降張燕未果一事耿耿於懷,楊修不由一揚眉毛侃侃而談道。“君上有所不知,昔年張燕曾遣人至京都乞降,獲封平難中郎將,得舉孝廉計吏。可見其心懷壯志,非尋常賊寇可比。陶升不過一介內黃小吏,張燕不與理會亦不足爲奇。”

關於張燕早年主動派人到京城聯繫招安一事,曹操倒也有所耳聞。想當年面對主動請降的張燕,漢靈帝僅給了個“平難中郎將”的虛銜。但張燕在和朝廷談判的時候,並沒嫌棄“中郎將”官小,反而是想朝廷討要一項特別的權力——“舉孝廉計吏”。話說在漢代。由孝廉出仕,由計吏當官,正是漢代士人進入仕途的主要方式。張燕竭力向朝廷討要推薦孝廉、計吏的權利,顯然是想拉攏豪強世家。以便在河北站穩腳跟。雖然張燕最終敗於袁紹之手再次淪落爲流寇。不過相比張牛角、於毒、畦固之流,張燕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所以聽完楊修一番分析,曹操便順勢問計道,“那依德祖之見,孤該派何人籠絡張燕?”

“楊鳳。”楊修成竹在胸地報出了一個名字。

“楊鳳?可是黑山校尉楊鳳?”司馬朗問道。

“正是此公。”楊修說到這兒露出了一絲自得的微笑,“昔年楊鳳與雷公、白波等起兵。靈帝不能討,乃遣使拜鳳爲黑山校尉,得舉孝廉計吏。由其勸降張燕,定能馬到功成!”

楊修舉薦的楊鳳可算是張燕的老前輩了。此人不僅在黃巾軍中資歷比張燕老,而且還是黑山黃巾中受招安的第一人。想來應該會與張燕有不少共同語言。於是面對自信滿滿的楊修,曹操這一次沒有徵詢荀彧的意見就直接大笑着拍板道,“此事若成,孤記德祖首功!”

此時此刻遠在南皮的曹丕並不知曉他的父親正在處心積慮地籌劃着如何算計他的妻女。由於尚未得到探親許可,初爲人父的曹丕眼下只能繼續留在南皮折衝府以“曹續”的身份當他的隊副。反倒是齊營衆將士沾了曹丕的光,每人額外獲得一小壇醴酒以慶祝齊主喜得千金,令各地軍府都洋溢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

然而作爲當事人的曹丕卻深知齊國眼下的局勢遠不似表面上看着這般祥和。蔡吉冒險產女非但沒能解決繼承人問題,反倒是將他們一家三口推上了風口浪尖。君上母女可還安好?齊國文武如何看待君上產女?齊國豪強會否心生叛念?各方諸侯會如何看笑話?君上又會否責怪他曹丕無能?這些問題無不困擾着年輕的曹丕。

要知道曹丕一直以來都竭力想向世人證明他不是父親的棋子,不是奉皇命賣身女家的贅子。他曹子桓文武雙全有資格成爲蔡安貞的男人。可眼下的他卻偏偏什麼事都做不了,只能像個無足輕重的旁觀者一樣待在南皮乾着急。

這一夜曹丕輾轉反側了半天又沒能睡着。於是他乾脆起身踏着皎潔的月光前往新兵營房查房。此前鑑於高家塢一戰暴露出了武衛戰鬥力不高、紀律渙散等一系列問題,張清爲整頓軍務特命各地折衝府加強訓練,嚴查軍紀。結果才一天就在南皮折衝府內揪出了幾個在營房暗設賭局的宵小之徒。曹丕的所帶的小隊雖說沒被查出有問題,但這會兒的他還是輕手輕腳地漫步到營房前想要給一干部下來個突擊檢查。哪曾想曹丕才走到門口就聽到屋內有人竊竊私語。

“汝說何時可取醴酒?”

“聽說要到農忙返鄉之時。”

“農忙?豈不還要等仨月?”

“等仨月就等仨月。李鷂子汝急啥?”

在聽清手下是在聊何時發醴酒後,曹丕不覺啞然失笑,心想這乾白丁倒是單純,有壇酒便能樂得忘乎所以,無須煩心家國天下事。然而就在他打算轉身離開之際。忽聽屋內又傳出了一段對話。

“君上好生大方,生女娃兒都人人有酒賞。”

“君上之女豈是凡人可比!吾聽老巫說君上乃九天玄女下凡,想來玄女之女定然也是神女。”

“俺村的虔婆也說君上是天帝派下的救世之主。”

“來福,聽說汝見過君上。此事可當真?”

“別聽他瞎吹!他還說隊副給君上伴駕呢。”

“俺沒瞎吹!那年君上乘坐五彩鸞車來南皮,俺同俺爹就守在城門口迎駕。扶君上下車的侍衛長得真像隊副。”

“那汝說說君上張啥樣?”

“俺…俺沒敢擡頭張望。”

“嘖!還說沒瞎吹。”

“俺沒瞎吹。俺能對天發誓!”

“好啦。不論君上長啥樣。餘等現如今能得田地,能安居樂業,皆是拜君上所賜。”

“是啊,君上還派醫師來村裡替老弱義診。治好了俺叔父的腿疾。”

曹丕站在屋外側耳傾聽着屋內一干目不識丁的兵卒絮絮叨叨地細數起蔡吉近些年來所實施的諸多德政,恍惚間似乎明白了何爲孟子所說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在他看來蔡吉廣施德政,便是“得其心有道”;能讓百姓感念其恩並自發地奉其母女爲神女,便是“得其民有道”。誠然屋內的兵卒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但曹丕相信天下間還有成千上萬像他們這樣得享蔡氏德政的百姓。只要有了這些百姓支持,蔡吉的江山便不會容人輕易撼動。

想到尋常百姓尚且能毫無保留地支持蔡吉母女,曹丕突然意識到自己身爲蔡吉的夫君,眼下最該做的就是堅守崗位,信任蔡吉。因爲他的妻子不是那等遇到困難就兩手一攤等着男人來救的纖弱婦人。他的妻子是心懷王霸之略,舉世無雙的一代英主。

與此同時在同一輪明月下,太史慈卻正在爲如何處置甄耕留下的“證據”而煩惱不已。話說自打那日攻克高家塢後,齊軍便將整個塢壁翻了底朝天,進而從中搜羅出不少高家通敵的證據。而在衆多亦真亦假的證據中尤以甄耕留在高納和劉同屍首旁的那枚錦盒最爲扎眼。作爲蔡吉麾下的首席大將太史慈早年曾與張郃有過多次合作,兩人私下裡的交情也都不錯。所以太史慈並不相信張郃會背叛蔡吉。可錦盒內的諸多證據卻明裡暗裡都將矛頭指向遠在徐州的張郃。似乎又證據確鑿讓人辯無可辯。於是深感事態重大的太史慈一面嚴令部下不得對外聲張此事,一面則將辛毗、張清二人招入府內商議應對之策。

就着搖曳的燈光,張清和辛毗先後看完了錦盒內的證據。張清顯然沒想到冀州走私案還能牽扯上張郃,緊鎖着眉頭一時間不知該說什麼好。辛毗則將所有的證據都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最後才一針見血地向太史慈斷言,“此乃離間之計,使君萬不可當真。”

“餘也不信俊乂會有二心。”太史慈跟着點頭附和道。

張清見太史慈和辛毗都不信張郃會通敵不由長舒了一口氣。於是他跟着提議道,“既是離間之計,何不乾脆焚燬匣中之物?”

辛毗卻是橫掃了張清一眼,意味深長地反問道。“將軍以爲匣之物僅是離間君上與俊乂將軍?”

太史慈被辛毗如此一提點頓時就明白了問題的關鍵所在。確實,這錦盒中的證據看似是在誣陷張郃。可實質上又何嘗不是在考驗他太史慈,考驗齊國衆君臣。倘若他真的一把火燒了錦盒內的證據,或是故意隱瞞不報,背後的設計之人必然會通過其他途徑來將此事鬧得人盡皆知。到那時不僅張郃無法洗刷冤屈,連帶着他與冀州衆文武也會就此揹負上結黨營私的罪名。想到這兒,深感左右爲難的太史慈再一次緊鎖起了眉頭,“佐治言之有理。焚燬匣中之物,必會弄巧成拙。然則若將匣內之物呈於君上,怕是又會正中設計之人下懷。”

“那還上呈與否?”張清小心翼翼地問道。

這一次不等太史慈迴應,辛毗便已斬釘截鐵地接口道,“事關重大,自當上呈!”

“爲何?若俊乂將軍因此獲罪,那可怎生是好?”張清心驚道。

辛毗扭頭反問,“將軍可信俊乂將軍通敵?”

張清不假思索地搖了搖頭說,“不信。”

辛毗笑了笑,再次反問,“將軍都不信俊乂將軍通敵,君上又豈會中此等離間之計?”

張清聽罷辛毗所言,仔細一琢磨發覺還真是這麼一回事,不由撓着頭憨笑了起來。一旁的太史慈亦跟着點頭感嘆道,“餘等追隨君上多年,竟不及佐治懂君上。”

“二位乃是關心則亂。”辛毗謙遜地擺了擺手,繼而又語重心長地向二人強調道,“自古離間旨在誅心,故毗以爲唯有君臣互信,上下同心,方能破此離間之局!”(~^~)

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十節黑衣白衣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節邊城風雲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69節入北海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44節李大人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39節同車而行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44節李大人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元旦告假通知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一節 仁與殺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34節大戰在即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61節張繡投降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四節入虎穴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上架感言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
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一百五十三節 春雷始動第四十五節 蔡吉的決心第十節黑衣白衣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六十三節 攻心爲上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九十五節 帝王之才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66節天下未平第一百三十節 使臣南下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九十六節 有教無類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節邊城風雲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十五節 易京城破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69節入北海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44節李大人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39節同車而行第四十四節 送汝橫財第44節李大人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元旦告假通知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六十六節 少年天子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60節龍爭虎鬥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一節 仁與殺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四十四節 公與私第34節大戰在即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61節張繡投降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四節入虎穴第二十三節 府兵初戰第十二節 齊法家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四十七節 吳營弔唁上架感言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二十八節筵無好筵第八十九節 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