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

秋雷僕僕,大水沒屋——瓢潑的大雨自濃密陰雲中傾瀉而下,將天與地連成一片灰濛濛的水世界。曹仁領着大隊人馬順着淝水一路向南追擊劉備殘部。沿途的村落早已被劉備清撤一空,只留下孤零零的房舍任憑暴雨無情沖刷。恍惚間在曠野上追擊的曹軍彷彿成了水幕中唯一的活物。

密集的雨點不停地拍打着人馬,將每一個追擊的曹兵都淋了個通透,作爲統帥的曹仁卻絲毫沒有停歇下來的意思。須知曹仁於前一日兵不血刃佔領壽春,不過入城之後曹仁卻在城中多處機要位置發現了大量火石燃料,可見若非天公驟下大雨,劉備的細作極有可能已放火焚城。也正因爲如此曹仁將這場秋雨視作了老天爺給他的一次機會。在他看來己方單騎走馬尚且行軍艱難,那裹挾十萬百姓南下的劉備必然也跑不了多遠。只要能追上劉備將其殲滅,那他曹仁也算是替主公解決了一個心腹大患。

只可惜秋雨不僅能阻止劉備的細作縱火,同時也能妨礙曹仁行軍。這不,在追擊了一個時辰後,雨勢非但沒有減弱,反倒是變本加厲起來。眼見路上積水越來越深,隨行的中朗將李典忍不住快馬揚鞭,追上曹仁進言道,“此處地勢低窪不宜行軍,懇請將軍繞道而行。”曹仁掃了一眼腳下泥濘不堪的地面,心知再這麼追下去,不僅跑不快,甚至淤泥還會絆傷戰馬。因此雖心有不甘,曹仁還是依着李典的建議領兵往地勢較高的方向繞道而去。但是由於地面實在太過泥濘,不少曹兵只得翻身下馬,踩一腳陷一腳地牽馬而行,甚至連曹仁本人也未能倖免。然而正當曹軍在雨中緩慢行進之時,他們的身後卻驟然傳來了一陣驚恐的呼喊聲。

“淝水決堤!速逃!速逃!”

曹仁下意識地停下腳步與李典對望了一眼。在從對方眼中讀出同樣的驚恐之後。曹仁二話不說便下令全軍上馬,不惜一切代價朝高地飛奔而去。相較曹仁的軍令,破堤而出的潮水顯然更有效率,在隆隆潮水聲的鞭策下曹兵一路爭先恐後地向高地逃亡。

經過幾番阻礙之後,好不容易爬上高地的曹仁與李典回頭眺望,就見翻滾的河水越過土夯的河堤,正以驚人的速度向河岸蔓延開來,令淝水的河面一下子擴大了足足兩倍有餘。一些來不及逃上高地的曹兵和戰馬被河水裹挾着衝入河道。至於曹仁剛纔行軍的那段官道更是在眨眼間便與淝水融爲了一體。

其實鑑於李典先前的提醒,曹軍此番損失並不算太大。但是由於曹軍缺乏舟船,這便使得曹仁在大水褪去之前無法繼續追擊劉備。想到煮熟的鴨子竟因一場洪水不翼而飛。氣急敗壞之下曹仁忍不住咬牙切齒地朝天怒吼道,“天助劉玄德乎!”

且就在曹仁仰天高呼之時,張飛正帶着一隊人馬奔馳於龍穴山麓。在他的身後曾經的魚米之鄉成德已徹底淪爲一片澤國。好在早在數天之前成德城內的百姓便已追隨劉備南下渡江,如今的成德僅是一座空城。

可繞是如此,當張飛回望成德之時。心中還是忍不住有些隱隱作痛。話說張飛坐鎮壽春這些年有兩樁政績最是令他引以爲傲,一是修築壽春城。二是興修芍陂。曾幾何時。張飛甚至覺得自己會成爲孫叔敖那樣的名臣輔佐大哥劉備立下絕世偉業。可誰曾想,現如今不僅壽春城不經一戰便拱手讓給了曹仁,張飛本人更是不得不親手搗毀芍陂,引芍陂湖水倒灌淝水,從而阻止曹軍南下。

陳到眼見張飛對芍陂戀戀不捨,不禁縱馬上前向其勸說道。“時辰不早,還請將軍速速啓程與主公回合。”

想到劉備還在樅陽等自己,張飛當即收起心中諸般唏噓,轉而揚起手中長槍直指澤國的對岸高聲爆喝。“曹仁!今日之恥,飛他日必十倍奉還!”

建安七年秋,江淮暴雨如注,秋潮高漲,張飛藉機毀芍陂引淝水淹曹軍。由於芍陂連通淠河、泄水等諸多淮河支流,因此芍陂被毀後,不僅淝水決堤,連帶着周邊河網也一同氾濫成災。一時間整個九江,乃至廬江、丹陽兩郡的田地被洪水沖毀無數。由此可見這三郡來年歉收已成鐵板釘釘之局。不過對於劉備以及南逃的百姓來說,這場三分天災七分人爲的洪水卻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趁着曹仁被洪水阻隔之際,劉備抓緊時間將一批又一批的九江百姓自樅陽渡江送往長江南岸。

這一日望着最後一批百姓登上渡船,一直以來精神緊繃的劉備終於長舒了一口,向站在身旁的諸葛亮俯身一拜道,“此番全憑先生相助,孤與九江百姓方能脫離虎口。還請先生受孤一拜。”

諸葛亮連忙手持羽扇欠身還禮道,“豈敢,非亮助將軍,助將軍者將軍也。”

劉備深感詫異地起身反問道,“孔明何出此言?”

“若非將軍宅心仁厚,攜民渡江,感動上蒼,天公又怎會降下秋雨助將軍脫身?”諸葛亮手搖羽扇微微一笑道。諸葛亮這番話倒不算是在奉承劉備。首先如此磅礴的秋雨確實極爲少見,雖然一般來說這等反季節的暴雨往往屬於天災,但這一次的暴雨倒是確實救了劉備等人。再來如果不是劉備執意攜民渡江,諸葛亮也不敢提議毀芍陂放水淹曹軍。畢竟江夏河網縱橫,牽一髮往往動全身,一旦洪水決堤極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在水淹曹軍前必須得將周遭的百姓全部撤離。而放眼天下有此魄力,有此仁心的也唯有劉備一人而已。

諸葛亮的一番話在劉備聽來卻又是另一番滋味。前次南就聚一戰劉備已隱隱覺得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在庇佑着他。此刻聽罷諸葛亮所言,劉備更是愈發相信自己確有天助。卻見他牽起諸葛亮的手笑道,“先生過謙也。還請先生以天下蒼生爲念,開備愚魯而賜教。”

言罷,劉備一面命人升帆開船,一面牽着諸葛亮的手信步走進船艙。待雙方各分賓主就坐後。劉備長袖一震開門見山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這番問話即是劉備的肺腑之言,也是劉備的血淚教訓。遠的不說。就以最近一次偷襲南就聚而言,明明戰前推演天衣無縫,明明己方麾下有萬人敵的雲長在,明明奔襲的兵馬不遜於曹軍,可劉備偏偏就是敗了。並且不單單是敗,還是慘敗。戰後劉備思前想後。覺得他之所以會屢屢輸給曹操。歸根結底還是因爲身邊缺乏一個類似張良一般能替他統籌全局的人物。所以這會兒的劉備並不介意在諸葛亮面前坦承自己“智太短淺”。

面對劉備的不恥下問,諸葛亮顯得既謹慎又鄭重。想到兩年來的籌劃皆是爲了這一刻的對策,這位年輕的謀士不禁在心中將腹稿又暗暗過了一遍,跟着便正襟危坐,朗聲對答道,“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聯蔡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策據有江東,已歷二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着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策,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許是第一次向他人暢談心中之志,諸葛亮忍不住越說越激動,以至於說到最後一句“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時,他那白皙的雙頰都隨之微微泛紅起來,與諸葛亮素來少年老成的形象大相徑庭。

不過劉備卻絲毫不覺得對面眉飛色舞的年輕人輕浮。此時的他已然被諸葛亮的一席對策說得茅塞頓開,大有撥開雲霧見天日之感。特別是諸葛亮有關奪荊、益兩州的提議,更是直接說到了劉備的心坎裡。事實上,自打劉備佔據廬江之後便一直在打荊州的主意。然而劉表在江南的實力與名聲皆遠勝劉備,使得劉備一直都未能如願。此番曹操重創劉表到是讓劉備看到了可乘之機,只可惜這會兒的他又成了劉表的盟友,背棄盟約、乘人之危的名聲傳出去終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諸葛亮對荊州的一番分析,令劉備又重新燃起了染指荊州的野心。

沒錯,劉表守不住荊州,早晚都會滅於曹操之手,到那時他劉備便可順理成章地接管荊州。至於劉璋不過是個羊質虎皮之輩,要取益州易如反掌。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高祖一般率衆出秦川爭奪天下,劉備不禁拍腿大笑道,“妙哉!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

面對一臉興奮的劉備,諸葛亮倒是稍稍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拱手自謙道,“亮年幼才疏,不足之處還請將軍指點一二。”

“孔明過謙也。”劉備擺了擺手之後,又興致勃勃地向諸葛亮進一步詢問道,“依孔明之見,孤南渡長沙後,該如何行事?”

“操練兵馬,遍訪賢士。”諸葛亮不假思索道。

諸葛亮的這番提議讓劉備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可否認,一直以來劉備都苦於身邊缺乏人才。雖說在坐鎮廬江、江夏的這五年間劉備也曾嘗試在當地求賢納士。可是兩地的士族卻並不理會他這個漢室宗親。以至於劉備的謀士團時至今日還是當年在豫州時的班底。想到這裡,劉備不由自主地兩手一攤苦笑道,“不瞞孔明,孤雖求賢若渴,奈何響應者卻是寥寥無幾。”

諸葛亮當然清楚劉備在苦惱什麼。荊、揚兩州的人才主要來自兩大陣營,一爲本地大族,二爲僑寓人士。劉表通過與南陽蔡氏聯姻博得了荊州本地士族的支持。而孫策則憑藉其父孫堅的名聲招納了以張昭、張紘爲首的大量僑寓人士,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相較之下劉備既沒同本地大族聯姻,其在南方的根基也不及已歷經兩代的孫氏父子。加之南方士林遠比北方士林更講究門第關係,也更爲封閉。所以即便劉備有着漢室宗親的身份,頂着左將軍的頭銜,依舊難以博得荊、揚兩州士林的認同。這便使得劉備麾下的謀士主要還是以簡雍、徐庶等北方寒士爲主。然而隨着蔡吉、曹操相繼在北方開科取士,劉備眼下卻是連南下的北方寒士都已招募不到。

不過諸葛亮卻不似劉備那般悲觀,但見他輕搖羽扇微微搖頭道,“此一時,彼一時也。自劉表慘敗於曹操之手,荊州大族幾成驚弓之鳥。若將軍以帝室貴胄之身力主抗曹,又何愁荊州大族不歸附。”

劉備聽罷諸葛亮所言,頓覺眼前一亮。沒錯,劉表在荊州的統治已岌岌可危,自己若能乘機將羣龍無首的荊州大族收歸己用,那從今往後又何須再爲人力物力犯愁。意識到自己正面臨千載難逢之機的劉備當即一把抓起諸葛亮的衣袖喜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雖然不是在草廬、也不是在隆中,臥龍的經典對答還是要滴。不過這段寫得好艱難啊,總覺得小龍越寫越陰了~~額~~好,還是繞回小蔡那邊+_+(未完待續。。)

第33節一將難求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六節 一呼百應東漢度量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71節賢良之士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爵位別稱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五節得虎子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32節反客爲主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41節鳳雛龐統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
第33節一將難求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34節大戰在即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2卷青州之鵬第82節入學講武堂第四十八節 第一桶金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六十七節 蔡伯起之子?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三十四節 故技重施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第二十七節福兮禍兮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一百二十九節 求同存異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六節 一呼百應東漢度量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六十一節 曹劉大戰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十九節把酒而談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71節賢良之士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八十三節 絕不認輸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五節 曹軍來襲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一節 精誠合作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一百零五節 多事之秋第二十節狼煙起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七十六節 聚首平原第十九節 前塵往事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爵位別稱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第七十七節 白狼之盟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五節得虎子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32節反客爲主第六十九節 財神到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七十一節 樊城兵變第一百零一節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第九十一節 真亦假時假亦真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一百五十節 大婚之日第一百十二節 不速之客第一百二十一節 分封諸侯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41節鳳雛龐統第五十六節 請君入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