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節 荊揚羣英

站在蔡吉的立場上而言,不論孫氏兄弟也好,曹家父子也罷,都是她計劃中的一環,沒有敵我之分。↖,但是在諸葛亮眼裡曹操始終都是意圖篡漢的逆賊,而對付逆賊自然是不用講什麼道義的。所以就算曹操已然派遣劉曄、楊修爲使赴劉營議和,諸葛亮還是在談判陷入僵局之時對當陽城發起了突然襲擊。

咚!咚!咚!伴隨着沉着有力的鼓點,一撥撥箭矢應聲而出,如飛蝗一般射向當陽城頭,壓得城上的曹軍無法擡頭。與此同時數十艘以生牛皮蒙船覆背的小舟在箭雨的掩護下載着近千名劉備部軍士一路突擊到當陽城下開挖城牆。倘若在尋常時節讓千把人冒着滿天箭矢用鋤頭、鏟子開挖城牆無疑是樁滑稽的蠢事。但是眼下的當陽城儼然已被洪水浸泡了一個多月,夯土城牆在水的滲透下牆根已然鬆軟,甚至有些部位還出現了大面積的裂痕與脫落。而這些位置自然也就成了劉備軍重點照顧的對象。

城頭上的曹軍當然不會眼睜睜地看着對手掄起鋤頭甩開膀子開挖自己腳下的城牆。因此不多時大小石塊便如雹子一般落到了劉備軍的頭上。被砸中的兵卒哀嚎着跌入水中,後續的袍澤卻無視眼前血腥的場面趕緊補上繼續開挖。而在一些舟船密集的位置,曹軍甚至不惜血本撒下滾油和火把,直將整片水域連同舟船、兵卒化作一片火海。

劉曄和楊修並肩站在營帳前遙望遠方殺聲震天的當陽城,臉上的表情瞧不出悲喜。作爲弱勢的一方。他們的抗議無人傾聽,他們的存在也好似早已被人遺忘,只能像現下這般待在劉營無奈地坐視對手耀武揚威。

驟然間前方傳來一聲轟隆巨響。緊接着就聽劉營上下此起彼伏地爆出了陣陣歡呼之聲——“城塌也!城塌也!”

聽聞“城塌”二字楊修的神色頓時爲之一變。就見他一把拉住劉曄的袖子小聲問道,“這可如何是好?”

劉曄此刻的臉色雖也是慘白如紙,但擅長守城的他終究還是比楊修多了一份冷靜,“德祖莫急!還有子城。”

子城指的是大城所屬的小城,即內城及附郭的甕城或月城。劉曄在出使劉營之前就已經開始組織城內民夫沿着當陽城城牆用木石搭建一層子牆以備不測。劉曄相信以曹操的脾性絕不會因爲議和而放鬆警惕,反而會抓緊時間加固城池。

事實也確如劉曄所料,劉備部雖然拼死在當陽城西扒開了一道口子。但是隨洪水一同涌進城池的劉備軍將士很快便發覺在他們的面前還當着一道牆。這道牆不算高,看上去也頗爲簡陋,卻給攻城的軍隊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由於水位不夠衝入城內的劉備部將士不得不下船趟着及腰的泥水向前進攻。而守城的曹軍卻可以攀在子牆上放箭或是用槍將來犯之敵扎落牆下。經過一個多時辰血泥飛濺的苦戰。曹軍終於擊退了涌入城中的劉備部,同時也用磚木和屍體堵住了城牆上的口子。

眼瞅着好不容易掘開的口子又被堵了起來,河面上更是漂浮着數不清的屍首和舟船殘骸,策馬立於陣前督戰的劉備只覺口中泛苦頭皮發麻。話說從戎至今劉備還從未經歷過如此艱辛的鏖戰。想當年他還曾覺得袁紹以數十萬大軍歷時近兩年才攻下易京城太過誇張。而今輪到自己攻城劉備這才意識到昔年有天崩地裂之術相助的袁紹是多麼的幸運。

“主公。關將軍雲。右軍損傷過半,可否增派援兵?”

傳令兵捎來的口信,猶如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劉備打消了繼續攻城的心思。但見他心有不甘地瞥了一眼滿目瘡痍的當陽城,咬牙切齒道,“鳴金收兵!”

銅鑼一響不僅昭示着劉備部的進攻暫時告一段落,同時也讓劉曄和楊修長舒了一口氣。要知道先前看到劉備部蜂擁入城之時楊修可是嚇得連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過還未等他開口向劉曄道賀,就聽身後傳來了一個清朗的聲音。

“素聞劉議郎擅長墨學。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楊修與劉曄雙雙回頭一看,就見諸葛亮正手搖羽扇站在二人身後似笑非笑。楊修本就討厭諸葛亮。再聯想到先前劉備部的不宣而戰,他當即板起臉揚手一指當陽城厲聲質問,“此乃劉公誠意乎?”

面對楊修的指責諸葛亮揚起劍眉針鋒相對,“爾等百般拖延在先,何來誠意之說?”

楊修被諸葛亮一語點穿心事,只得長袖一甩,冷哼着撇過了臉去。劉曄則順勢接過話題,沉聲警告道,“洪水將退,諸葛軍師莫要欺人太甚!”

諸葛亮橫掃了一眼看不遠處似平靜的河面,不得不在心中承認劉曄確實觀察入微。掐指算來雨勢已然停歇了十多天,雖然期間諸葛亮也曾派遣民夫築起堤壩蓄水,卻依舊無法阻止當陽城外的水位逐漸降低。至於南郡其餘各縣的洪水更是早已退得一乾二淨。而原本被洪水拖累的曹仁也趁機集結起了數萬大軍再次南下進逼當陽。諸葛亮相信此刻的劉曄和楊修之所以還能如此神定氣閒地同自己周旋,主要還是仗着有曹仁這支援軍在側。想到這裡,他便開門見山着向劉曄發問道,“議郎在等曹子孝乎?”

“諸葛軍師以爲呢?”劉曄故作矜持地反問道。其實無論是劉曄還是楊修心裡都清楚,經過今日一戰留給曹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而今他們唯一能指望的籌碼只有同在南郡的曹仁。好在關羽現下正在主持圍攻當陽,張飛則在長沙坐鎮後方。哪怕是曾經與許褚、趙雲一同誅殺呂布的陳到也被劉備留在身邊充當護衛。在劉曄和楊修看來除了擁有萬人敵之稱的關羽、張飛以及藝高膽大的陳到,劉備麾下的其餘將領皆是平庸之輩絕非曹仁的對手。

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回答劉曄的反問。而是將話題一轉道,“議郎可知曹公爲何會一敗再敗?”

諸葛亮的這個問題無疑是吊起了劉曄與楊修的胃口,引得二人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面前的青年軍師。下一刻就見諸葛亮羽扇一揮昂首傲然道。“皆因爾等小覷荊揚羣英!”

諸葛亮這話倒是沒有冤枉曹操。由於赤壁之戰前曹操在荊州、揚州沒打過什麼硬仗,劉備在曹操面前也是屢戰屢敗的手下敗將,所以曹營上下一直都沒有把荊揚兩地的文武名士放在眼裡。赤壁一役以及稍後的水淹當陽倒是讓曹營君臣見識到了荊揚兩地謀士的厲害。可論起武將不管是眼前的劉曄、楊修二人,還是南下馳援的曹仁等曹營將校眼中都只有關羽、張飛、陳到等北地宿將。

這不,就在劉備圍攻當陽的同時,曹仁麾下的先鋒戰將朱蓋已然率部撲向劉備在當陽東北方向上的城寨章鄉。上一次關羽曾在此地成功阻擊南下的曹仁,使得曹軍錯過了解救曹操的最佳時機。不過考慮到現下的章鄉沒有關羽坐鎮。朱蓋當即抓緊時機命令全軍全速前進,力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壓制住章鄉的守軍,爲後續趕來的主力大軍掃清障礙。

頂着正午炙熱的烈日朱蓋連同三千曹軍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到了漳水畔。而他們此次的目標章鄉城就佇立在河的對岸。據探子所報眼下章鄉城內共駐紮有劉備部兩千餘人。守將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這部兵馬人數雖不算多卻佔有地利優勢,卡在曹軍救援當陽的糧道上令曹仁如鯁在喉。但是曹軍若出兵攻打此寨又會耗費時日影響救援曹操。於是曹仁便命令朱蓋領一票兵馬來此牽制章鄉的劉備部,令對方無法威脅曹軍的後路。

然而朱蓋卻是打心眼裡瞧不起靠裙帶爬上位的糜蘭。在他看來劉備的這位小舅子根本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只要自己擺出攻城的架勢稍一威嚇必能將其嚇得落荒而逃。如此一來便可一勞永逸地解決章鄉這邊的麻煩。所以在粗略打探了一番周遭的情況之後。朱蓋便果斷地下令全軍泅水渡河。

許是受諸葛亮引水淹當陽的影響。眼下漳水的水位並不算高,曹軍很快就找到了一處僅有齊胸水深的河道來渡河。不過朱蓋並沒有立即渡河,而是先派出一隊斥候擺出警戒的架勢嚴密觀察四周的動靜。其餘兵馬則排隊等候渡河。待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見幾名水性較好的曹兵先行遊過河,從西岸的大樹上引了四條繩索在東岸栓好。緊接着在岸上排隊的兵卒便以二十人爲一組,揹負着盾牌、環首刀等物,扶着繩索小心翼翼地泅水過河。

曹軍的這番動靜很快就驚動了對岸劉備部。伴隨着鼓號齊鳴章鄉城內驟然殺出了一隊騎兵打着旌旗直奔曹軍而來。此時渡河的曹軍人數雖少,卻絲毫不懼來犯之敵。在朱蓋的指揮下這些先頭部隊迅速迅速排成了一個衝鋒的錐型戰陣嚴陣以待。與此同時留在對岸的曹軍則繼續有條不紊地渡河支援已經過河的朱蓋。

對於曹軍的鎮定表現身爲指揮官的朱蓋自是得意之極。在他看來刨去陰謀詭計。無論是劉備部也好,孫策部也罷都不是中原精銳之師的對手。然而朱蓋的這份優越感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未等章鄉城內的劉備部殺到跟前,他的背後又突然響起了一陣尖銳的呼喊之聲。深感不滿的朱蓋不由瞪起虎目回頭想要呵斥擾亂軍心之人,卻一眼望見對岸樹林之中儼然已是烈焰沖霄。

在風的助威之下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來勢極其兇猛。面對迅速逼近的烈火,前一刻還陣容整齊的曹軍剎時便亂了陣腳。毗鄰岸邊的曹軍不論是否會游泳,都慌忙跳入水中逃命。離岸邊較遠的兵卒則丟盔棄甲,四散奔走。可饒是如此依舊擁有行動遲緩的可憐蟲被大火吞噬化作一團團哀嚎着的火球。

不過對於東岸的曹軍而言他們的噩夢這時纔剛剛開始。伴隨着灼熱的烈焰,從東南方向上又猛然殺出一票兵馬。蹄生動地,嘶鳴震天,與章鄉城內那支虛張聲勢的兵馬不同,眼前的這票騎兵衝鋒的姿勢就好似雨燕撲食般流暢無比。風馳電掣間一隊隊騎手縱馬躍過火牆,揮舞起手上長槍鐵槊像驅使牛羊一般將早已亂作一團的曹軍往河裡趕,稍有不從者立即便會腦漿崩裂骨肉分離。

眼瞅着對岸的兵馬在烈火與劉備部的擠壓下徹底潰散成一盤散沙,心急如焚的朱蓋終於意識到他已落入敵手設下的陷阱。但他非但無法控制住局勢,甚至連領兵回援也無法做到。因爲對方早已砍斷了連接兩岸的繩索。當然他也可以選擇逃跑。然則就算逃回曹營等待他的也將是嚴厲的軍法。所以朱蓋最終選擇了留下,並且死死地緊盯着着對面的那支兵馬,想要從中找出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整個東岸現下已然成了一個偌大的屠宰場,在一片腥風血雨之中有一個身影尤其引人注目。那是一員身披厚重鐵甲體型魁梧、氣魄雄壯的戰將,其胯下的戰馬早已被血泥遮去了原本的毛色,一杆鐵槊更是被他舞得虎虎生威,宛若浴血蛟龍。

莫不是汝南陳到?

許是感受到了朱蓋投來的視線,那員戰將猛然轉身,一雙犀利如鷹隼眸子自朱蓋的臉上橫掃而過。昔年曹操東征呂布之時,朱蓋曾與陳到有過一面之緣,眼前兜鍪下的那張年輕而又陌生臉孔顯然並不屬於陳到。

不是陳到又會是誰?劉玄德麾下何來此等人物!

正當朱蓋心生疑惑之時,對面的戰將突然露出了一絲桀驁的笑容。就見其掄起手中的長槊劃了一道圓弧將槍尖直指朱蓋的鼻尖,高聲通報,“義陽魏延在此!”(未完待續。。)

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60節龍爭虎鬥爵位別稱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47節積善道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爵位別稱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61節張繡投降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73節賈文和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60節龍爭虎鬥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東漢行政區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39節同車而行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50節在城闕兮第43節人情債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53節劉備入京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68節一份大禮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五節得虎子
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下篇第三十八節 對峙官渡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60節龍爭虎鬥爵位別稱第八十四節 試煉之石第47節積善道第七十二節 顏良已死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七十節 荊州亂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爵位別稱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五節 離間之計第二十節 帝都潮涌第61節張繡投降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七節 孤之所欲第73節賈文和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五十節 汝是個人才第七十節 蛟龍出海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60節龍爭虎鬥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59節浮生亂世第三十七節 德陽殿上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二十四節 書閣初見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71節賢良之士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白娘子殺人事件(上)第十一節 陽奉陰違第六節 徐州特使第11節少年英雄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東漢行政區第九節 黑山壓境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第39節同車而行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白娘子殺人事件(下)第50節在城闕兮第43節人情債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53節劉備入京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三十三節 開科取士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六十五節 大商在於國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九節 北巡幽州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六十四節 糧本位第68節一份大禮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四十七節 邊郡風起第一百二十五節 天資聰穎第九十節 各取所需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三十五節 東萊水軍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五節得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