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

昨日在書房中賈詡曾問蔡吉“可知成事關鍵在何處”,最後得出的答案是吳碩。@,因爲蔡吉自信可以用分封諸侯來促使孫策、曹昂乃至劉備互相妥協,以實現四家分封奉漢帝爲共主的格局。但她卻無法保證作爲帝黨的吳碩接受得了“分封諸侯,以藩屏漢”的提議。要知道劉協現在雖然只是個傀儡皇帝,但在理論上他還是有翻身中興的機會的。而劉協一旦分封諸侯則等於是將祖宗傳下的基業拱手相讓給了外姓人。

誠然無論是出於歷史的記載也好,還是劉協本人在這個時空的表現也罷,都讓人覺得許都的那位漢天子不像是能中興漢室的模樣。卻並不代表劉協身邊的帝黨就會甘心放棄復興大業,轉而輔佐這位有名無實的漢天子效仿周室偏安一隅。倘若吳碩因此而固執地拒絕同蔡吉合作,或是陽奉陰違故意拖延時間致使蔡吉錯過時機,那可就麻煩了。

好在之前的衣帶詔事件極大地打擊了帝黨的勢力,以董承爲首的死硬派更是已被曹操屠戮殆盡。蔡吉相信那些血腥的過往應該能讓吳碩看清現實,從而替天子作出更務實的選擇。另一方面未免刺激到吳碩身爲漢臣的自尊心,蔡吉一開始並沒有將孫權介紹給吳碩,而是屏退左右同吳大夫先來個單獨會面。

不過待兩人坐定一番寒暄過後,倒是吳碩先將一隻小巧玲瓏的檀木匣子擺到了蔡吉面前,“臨行前陛下託老夫將此物帶給齊侯。”

蔡吉伸手接過匣子打開一看。就見匣中靜靜地躺着一枚色澤醇厚的美玉,正是昔年她在雲臺殿內贈予劉協的那枚玉佩。剎那間往事就想潮水一般涌上了蔡吉的心頭。那時的劉協意氣奮發,對大漢和他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而蔡吉本人也曾一度以爲自己的介入能改變劉協的命運。然而那位漢家天子之後數年的表現卻是令她深感失望。劉協既沒有接受她的進言在曹操面前忍辱負。也沒抵住董承等人的鼓動,最終還是像原有歷史記述的那般倉促行動一敗塗地。正如後世所言性格決定命運,或許劉協性格之中就是缺了一份韌勁使得他註定無法成爲一箇中興之主。

不過在透過玉佩追憶往昔的同時蔡吉倒也沒忘會見吳碩的目的。此刻但見她如接聖旨一般將手中裝有玉佩的木匣高舉過頭頂,恭恭敬敬地頂禮膜拜道,“臣蔡吉聽候天子差遣。”

眼見蔡吉時值今日還對天子如此恭敬,吳碩頓時鼻子一酸哽咽道,“齊侯真乃大漢忠良!忠良也!”

吳碩老淚縱橫的模樣讓蔡吉心裡一陣汗顏。心虛之下她連忙收起匣子探問道。“吉當不得此謬讚。卻不知天子有何聖諭?”

面對蔡吉的詢問吳碩趕緊擦了擦眼角的濁淚,跟着唏噓道,“不瞞齊侯。老夫此番來訪乃是受曹子修所託,來向齊侯求援解救其父。曹子修恐齊侯推脫,命老夫入宮向天子求旨。天子便賜下此玉,言齊侯見得此物必會救駕。”

見得此物必會救駕——蔡吉細細回味着劉協的口諭陷入了沉思。吳碩所說的情況與蔡吉之前的判斷相差無幾。吳碩明面上的身份是曹營的特使。暗地裡則是替劉協傳旨的欽差。當然曹昂應該也料到劉協會趁機向蔡吉求援。但他顯然默認了劉協與吳碩的小動作。也就是說曹昂儼然已經做好了出讓天子的打算。對於蔡吉而言這當然是樁利好的消息。但相比曹昂,劉協的反應卻是有些耐人尋味。

本來依蔡吉的判斷劉協多半會抓住曹操受困荊州的機會,發血詔歷數曹氏父子的罪狀進而命她入京勤王。誰曾想這一次劉協竟僅讓吳碩帶了一枚玉佩來求她兌現當年的承諾。不可否認劉協這一手確實是比一紙洋洋灑灑的血詔更能打動人心。換做其他沒有準備的諸侯此刻多半已被裹挾着照吳碩的思路行事了。然則對於蔡吉而言劉協此舉倒是給了她發揮的空間。於是就見蔡吉微微簇起了眉頭假意爲難道,“救駕之事,事關重大,大夫可有章程?”

蔡吉這話還真叫是問住了吳碩。對於現下紛繁複雜的局勢吳碩心裡其實也沒個底。所以他只得斟酌着迴應道,“曹子修欲以天子換其父。然則劉玄德與孫伯符皆有迎奉天子之志,各懷心計。互不相讓。故還需齊侯出面調停三家紛爭。”

吳碩所說的情況與蔡吉掌握的情報相差無幾。說白了就是劉備和孫策都想將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目前是劉備搶得先機將曹操困在了當陽。於是心有不甘的孫策便出手拖後腿阻撓劉備得到天子。同樣的倘若劉備與孫策易位處之,相信那位劉皇叔也不會善罷甘休。畢竟有曹丞相這塊金玉在前。但凡有點實力有點野心的諸侯都會對漢帝垂涎三尺。然而天子只有一個,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者的也僅有一家。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在各家實力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獨霸天子者必會成爲衆矢之的。事實上莫說“挾天子”,哪怕是蔡吉現下謀劃的“分封”也容不得她一家吃獨食。所以在蔡吉的計劃中分封諸侯絕不是單指她一人,而是涉及了此次爭奪天子的曹、孫、劉三家。

此刻吳碩既已提出要她蔡吉調停三家紛爭,蔡吉自然是因勢利導地引出了她的計劃,“若是如此,吉有一策,卻不知當講不當講?”

吳碩聽罷蔡吉所言便知對方這是要提條件了。不過吳碩並非迂腐之人,在他看來蔡吉肯提條件就代表面前的女子必有解救天子的良策。想到這裡,吳碩當即長袖一撩,虛懷若谷地作揖道,“齊侯請指教。”

蔡吉亦是調整了一下情緒。揚起頭正視着吳碩抑揚頓挫道,“天子成年已久,爲避王莽之嫌。曹公理應致政。且許都彈丸之地,亦非王都之選。故吉以爲可效周制,卜都定鼎,還政天子,分封諸侯,以藩屏漢。至於遷都之選。長安、雒陽久經兵災,早已荒蕪。倒是襄陽乃世祖龍興之地。未經戰火,實爲天子中興養息之處。”

蔡吉這一席話吳碩剛開始聽着還連連點頭,覺得眼前的女子字字珠璣一針見血。須知劉協和曹操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要親政。一個不肯放權。再聯想到其他幾方諸侯這些年的表現,顯然需要避嫌的遠不止曹操一人。而許都也確實遠不及長安、雒陽乃至鄴城有王都之相。一旦曹昂與蔡吉等人達成協議那遷都更是鐵板釘釘之事。然而越聽到後頭吳碩便越覺得不對勁。特別是當蔡吉道出“分封諸侯,以藩屏漢”之時,吳碩的臉色刷地一下就白了。以至於後頭蔡吉有關遷都襄陽的提議他都沒怎麼聽進去。

說實話令周室江山傳承八百年的周制歷來都對於華夏的士大夫有着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否則當初王莽也不會借復古周制之名推行他的新政。然而劉協終究不是克商的周武王。如今的大漢也早已日薄西山。吳碩相信一旦劉協效仿周制放手蔡吉等諸侯封邦建國。那等待漢室的絕非中興之世,而是列國紛爭。

列國紛爭?而今這世道與之戰國又有何異?——對於腦中兀自冒出的念頭吳碩在心中自嘲地笑了笑。此時的他已然明瞭擺在漢室面前的道路僅有兩條。一條是繼續寄居權臣羽翼之下,直至權臣如王莽那般逼迫天子禪讓,從而令漢室徹底消亡。另一條則是效仿周平王遷都避禍,坐視列國紛爭。此項從長遠來看雖也是條死路,但只要處理得當漢室至少還能像東周那般傳承幾代。

這一刻吳碩深感漢室四百年的江山如千斤之鼎壓在了他的身上。與此同時他腦中亦隨之浮現出了那一日劉協枯坐永寧宮中的模樣以及劉協將玉佩交給他時那雙因求生而黑得發亮的眼眸。

蔡吉坐在對面靜靜地觀察着吳碩的神色由激動變爲震驚,再由震驚變爲自嘲,並最終陷入沉思。整個過程蔡吉沒有插一句話。沒有打一個眼色。因爲她清楚地知道有關的利害干係吳碩其實都懂。問題是眼前的這位老者肯不肯擔下責任,能不能下得了決心。

半晌過後吳碩臉上的表情終於恢復了平靜。就聽他沉着地探問道,“齊侯既有心效仿鄭武公護天子遷都,卻不知各路諸侯會否相應?”

鄭武公乃春秋時代鄭國的第二任君主,其在周幽王被殺後,與秦、晉、衛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並因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誠然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後來憑藉周朝卿士和諸侯國君的雙重身份以又打又親的手段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但後世對於鄭武公的評價還是極其正面的。

因此當聽到吳碩將自己比作鄭武公之時蔡吉胸口懸着的那塊大石總算是落了地。要知道歷史上的曹操在建安十七年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囂張之氣直逼昔年的董卓。而在不久之後一些大臣更是在曹操的授意之下,勸曹操進位爲魏公。此舉很快就遭到了忠漢人士的一致反對。特別是曹操的謀主荀彧更是指桑罵槐着數落那些勸進的大臣,並直接導致曹操與他徹底翻臉,兩個曾經相互扶持的男人也就此分道了揚鑣。考慮到曹操僅是進位魏公尚且引起如此軒然大波,蔡吉一直都擔憂自己提出“分封諸侯,以藩屏漢”會觸怒到吳碩等忠漢之士。

好在從此刻吳碩的反應上來看,只要不篡皇權、不取漢代之,光是封邦建國還算是在漢室可承受的底線之內。畢竟歷史上的曹操除了進封魏公,還外加了一條“加九錫”。莫看加九錫僅是一種禮儀待遇,但在深層的意義上此舉卻代表着王莽以來的一個潛規則,那便是加九錫乃篡位的信號。因爲王莽正是在加九錫後不久便操縱劉嬰禪讓於他。當然倘若加九錫者不在朝堂不是權臣那就另當別論了。正如後來曹魏給孫權加九錫,就被認爲是孫權向曹魏臣服的一種象徵而非是要篡位。總之相較之下效仿周制封邦建國至少還能保留下漢室的名分。兩弊相衡取其輕,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眼瞅着吳碩已然下定決心,蔡吉自是趁熱打鐵向其鼓動道,“大夫大可放心。孤與吳侯已有密約。”

吳碩沒料到蔡吉動作竟如此之快,不由脫口而出道,“此話當真?”

“大夫若不信,大可問詢於吳侯之弟。”蔡吉說罷,嫣然一笑,朝門外拍了拍手。

早已在屋外等候多時的孫權聽到蔡吉發出的信號,當即翩然而至,脫履入坐,恭恭敬敬地朝吳碩施禮作揖道,“孝廉孫權拜見吳大夫。”

吳碩上下打量了一眼面前這位說話帶着南方口音的年輕男子。但見對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形貌奇偉異於常人,再聯想到世人有關孫氏兄弟的種種傳聞,吳碩頓時一掃心中疑慮。於是他跟着捻鬚笑道,“素聞孫破虜之子,皆英傑之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孫權的父親孫堅曾任破虜將軍名揚天下,被世人尊稱爲“孫破虜”。此刻耳聽中原的士大夫誇讚他孫氏兄弟爲英傑孫權自是頗爲得意。不過在蔡吉的面前孫權終究不敢有輕浮的表現,就見他趕緊拱手自謙道,“大夫謬讚也,權一介士子豈敢與兄長相提並論。”

孫權先是以孝廉自稱,後又連連自謙,如此這般的種種表現都給了吳碩以極其良好的印象。令其不僅認同了孫權的身份,還相信了蔡吉有關與孫策有密約的說法。而孫家的加入更是曾強了吳碩的信心。所以吳碩跟着便迫不及待地向蔡吉探問道,“齊侯與吳侯既已聯手,不知何時迎天子遷都?”

八字未有一撇,何來聯手之說——孫權一邊在心中暗暗腹誹了一下所謂的“齊吳聯手”,一邊偷偷瞄了一眼坐在一旁的蔡吉。卻見蔡吉臉不紅心不跳地欣然作答道,“事關天子安危,遷都時機需大夫出面與子修斡旋後方可定奪。”(未完待續。。)

第71節賢良之士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50節在城闕兮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上架感言第61節張繡投降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69節入北海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上架感言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73節賈文和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46節名醫巫醫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一節 仁與殺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73節賈文和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61節張繡投降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46節名醫巫醫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東漢行政區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62節進駐宛城
第71節賢良之士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一百十五節 烏桓單于第50節在城闕兮第六節 何郎談玄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一百零八節 自投羅網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上架感言第61節張繡投降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一百二十七節 有此雅興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69節入北海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上架感言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2卷青州之鵬第75節移民遼東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十七節 墨門鉅子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八節 醫署病坊第一百十七節 強者之道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73節賈文和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五十八節 小時了了第一百零七節 踞爐火之上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46節名醫巫醫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二節 南陽蔡氏第一百十八節 六甲神兵第六十八節 她是蔡吉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十一節 虛值大錢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二十四節 曹營定計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二十節 神醫華佗第一節 仁與殺第十九節 佈局遼東第九十二節 爲何而戰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73節賈文和第二十四節 凶神臨世第五十四節 鳳雛心事第十六節宋江路線白娘子殺人事件(中)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61節張繡投降第九節 段家二子第一百三十八節 叩關求封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58節曹府夜宴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46節名醫巫醫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六十節 黑白洪流第二十五節遼東屬國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東漢行政區第一節踏雪尋友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七十節 女中管子第一百十四節 捉襟見肘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三節邊城風雲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八十七節 不驕不謅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一百零一節 虛虛實實第62節進駐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