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節 何時完婚

曹操得了荀彧指點,翌日便派楊修前去拜訪孔融。老友相見自然少不得把酒言歡,談笑人生。然而楊修終究是懷揣曹操囑託而來,不可能陪孔融山南海北地閒扯上一天。所以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楊修便手持酒盞切入正題道,“文舉可曾聽說蔡安貞欲退婚改嫁?”

孔融剛要喝酒,聽楊修這麼一說,不由將手中的酒盞往食案上一擱,饒有興致地問道,“此事怎講?”

“文舉想必也有所耳聞。蔡吉以曹丕年幼爲由拒不與其完婚,並將幼夫驅若奴僕。而今其又將曹丕遣回曹營更是大有退婚之勢。”楊修半真半假地危言聳聽道。

孔融聽罷大手一揮吹鬍子瞪眼道,“天子賜婚豈能說退便退!”

見孔融情緒已被調起,楊修趕緊趁熱打鐵,“正是!事關天子威儀,三綱五常,不可不察也!”

然而就在楊修以爲孔融會滿口附和並拍胸脯保證會勸天子再下聖旨催促蔡吉完婚之時,孔融卻是低頭沉思了片刻,突然冒出一句道,“德祖可是來替曹公做說客?”

楊修被孔融一語道破心事,不由老臉一紅舉杯掩飾道,“君爲臣綱,夫爲妻綱,餘等身爲儒者,豈能任由蔡吉壞三綱。”

孔融當然不會坐視蔡吉破壞三綱,但他也不會任由楊修避重就輕。於是下一刻就見孔融擡眼望向楊修似笑非笑道,“蔡吉雖牝雞司晨。然對天子素來恭順。怕是曹公憂心齊侯退婚也。”

話說到這份上楊修也不好再遮掩下去,只得嘆了口氣向孔融示弱道,“不瞞文舉。曹公曆經赤壁、當陽二敗,對征伐之事已然心灰意冷,只求治下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若蔡吉退婚毀約,北地難免再起兵戈,屆時生靈塗炭,文舉於心何忍?”

孔融聽完楊修一席話,再聯想起曹操頭髮花白、形容憔悴的模樣。忍不住在心中暗暗冷笑:曹賊,爾也有今天!然則看笑話歸看笑話,孔融同樣也對蔡吉心存偏見與忌憚。在他看來蔡吉之前對天子的種種恭順之舉。不過是因爲蔡吉身爲女子需要借“忠漢”之名狐假虎威。一旦天子授其領民,授其疆土,其還會一如既往地尊漢乎?孔融對此深表懷疑。他甚至認爲一旦時機成熟蔡安貞必然會成爲第二個袁本初。所以一番斟酌過後,孔融最終還是決定在正式分封之前再給蔡吉添一添堵。就見他手捻長鬚點頭道。“罷也。難得曹公肯改過自新。餘便上奏請天子敦促蔡吉與曹丕儘早完婚。”

楊修得了孔融許諾頓時大喜。趕緊拱手致謝,“修在此代曹公謝過文舉也。”

“曹公若早些悔悟,何至割地送質。”孔融一日既往地譏諷了一把曹操後,跟着又意味深長地掃了楊修一眼道,“不知德祖今後有何打算?”

“自是隨曹公北歸。”楊修唏噓了一聲。遙想當初南下之際,意氣奮發的楊修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追隨曹操封侯萬戶。可誰知不過半年時間曾經不可一世的曹操竟輸得一敗塗地。連帶着身爲丞相主簿的楊修也不得不親赴敵營遭受他人的白眼與羞辱。

看着楊修一派黯然神傷的模樣,孔融心中頓時就有了計較。要知道劉協雖享有天子之名,但此番追隨他一同南遷的官僚卻十分有限。其中又以蒯良、蒯越等前劉表部文武佔了多數。所以孔融一開始便存了招攬楊修之心。此刻眼見時機成熟,他立馬便循循善誘着向楊修勸說道。“德祖出身名門,何不留在襄陽輔佐天子?如今新都百廢待興,正需德祖這等青年俊才爲國效力。”

眼見孔融主動招攬自己,楊修由不得心頭怦然一動。在他看來天子現在正求賢若渴,一旦自己留在襄陽必然能得享高官厚祿。可楊修轉念又一想,荊襄之地終究地處偏遠,漢室偏安於此怎麼看都不像是有大作爲的樣子。於是乎,患得患失間楊修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默之中。

另一方面孔融深知欲擒故縱的道理。因此這會兒的他並沒有急着逼迫楊修當場表態,而是端起食案上的水酒熱情地朝楊修勸酒道,“去留之事改日再談。來,來,來,飲酒,飲酒。”

只可惜這會兒的楊修滿腦子想的都是他未來的前途,哪兒還會有心思與孔融推杯換盞。兩人只是匆匆對飲了幾杯後,楊修便藉口身體不適起身告辭了。臨走前他還不忘提醒孔融勸說天子今早下旨催促蔡吉的婚事。孔融倒也沒唬弄楊修。事實上沒過多久他便等到了向天子進言的時機。

話說隨着蔡、孫、劉三家甲士入宮護駕,劉協頓時就有底氣。他不僅用這五千甲士將宮內的曹軍替換得一乾二淨,還下旨命于禁將襄陽城防交接給勤王義軍。至於于禁連同其麾下的三千曹軍則悉數被調去城外駐紮。然而就算是如此年輕的漢天子仍不滿意。於是就在孔融與楊修會面後的第三天,劉協在襄陽城西的校場檢閱了包括三家甲士以及勤王義軍在內的總共兩萬兵馬。

有道是人一過千漫山遍野,人一過萬無邊無際。望着面前一眼看不得到頭的兩萬人馬,點將臺上雄心拳拳的劉協頗有一種征伐天下的衝動。特別是排在最前面的蔡、孫、劉三家方陣,各個衣甲鮮亮、士氣飽滿,一看便知是三家諸侯悉心挑選出來的威武之師。

不過若是仔細觀察的話,還是能不看旗幟,不看服色,分辨出三家之間細微的差別。像是孫策部的將士渾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桀驁不馴的殺氣。劉備部將士的裝備雖不及其他兩家精良,但那一張張質樸的面容上都洋溢着堅毅的表情與高昂的鬥志。而蔡吉部的將士身量最高。列隊也最爲整齊,從正中望去甲士頭盔上的紅纓筆直排成一線。領隊的李達更是身披魚鱗甲,腳跨五花馬。在兩旁年紀較長的吳景、糜芳映襯下更顯得意氣風發,英武豪邁。

“恭喜陛下得此威武之師!”

“有此雄師,大漢中興在即也!”

“天佑大漢!”

在衆臣你一言我一語的讚揚聲中,龍顏大悅的劉協倒也沒被奉承話衝昏頭腦。就見他捻着上脣剛剛蓄起的鬍鬚告誡衆臣道,“勤王義軍尚需磨練,衆卿萬不可就此洋洋自得。”

劉協這番話倒也說的實誠。莫看他現下匯聚了兩萬兵馬儼然也算是有了一方小諸侯的實力,但除去蔡、孫、劉三家派來的一千五百名甲士。其餘的勤王義軍都還只是一羣魚龍混雜的烏合之衆而已。所以劉協的話音剛落,吳碩便忙不迭地拱手附和道,“陛下言之有理。臣以爲可從蔡、孫、劉三家護駕甲士中調撥將校操練義軍。假以時日義軍必成大漢王師。”

吳碩一席話直說到了劉協的心坎裡。事實上劉協也確實有相似的想法,於是他當即點頭拍板道,“善!就依吳卿所言行事。”

見吳碩的進言得到了天子的首肯,孔融亦不失時機地跟着進言道。“陛下。齊侯此番不僅遣甲士入宮護駕,還進獻戰馬三百匹,鎧甲五百副以充軍資。齊侯忠貞勇幹實乃天下諸侯之楷模。北地子弟對其更是傾慕有加。然則齊侯雙十妙齡卻與曹家幼子定有婚約徒耗年華。臣在此懇請陛下解除曹蔡婚約,以便齊侯自北地豪門世家另覓佳偶。”

孔融這招叫以退爲進。表面上看着他是在替蔡吉鳴不平,請求天子解除曹蔡之間的婚約。實質上他卻是在提醒劉協一旦解除曹蔡婚約,蔡吉勢必會乘機與北方的豪門世家結親壯大實力。正如昔年光武娶郭聖通那般。

果然劉協剛開始時還頻頻點頭,待聽到孔融最後一句“以便齊侯自北地豪門世家另覓佳偶”劉協的臉色瞬間就爲之一變,跟着就見他揚手一揮道。“曹蔡聯姻事關北地安危,豈可說解便解。至於蔡卿忠義之舉。朕自會另作賞賜。”

衆臣見天子如此表態,由不得一陣譁然,紛紛交頭接耳。至於身爲始作俑者的孔融則一面唯諾着退了下去,一面暗自舒一口氣心想此番總算是對各家都有了個交代。哪曾想閱兵結束後,孔融剛要上牛車打道回府,卻被吳碩擋住了去路。

“文舉適才是何用意?”

孔融停下腳步,頭也不擡地故作無辜道,“子蘭所謂何事?”

吳碩卻不與其繞圈子,直接開門見山道,“汝爲何鼓動天子逼曹蔡完婚?”

孔融失聲笑道,“子蘭此話怎講。餘先前乃是勸陛下解除曹蔡婚約,何來逼婚一說。”

“果是如此?”吳碩緊盯着孔融不罷休地追問道。

聯想到吳碩與蔡吉關係匪淺,孔融當即揚起頭以挑釁的目光回敬道,“逼婚、退婚皆由天子做主。融之作爲問心無愧。”

孔融一席話直說得吳碩啞口無言。的確,是解除曹蔡婚約,還是催促曹蔡完婚,最終都得由天子來做主。而孔融也卻是沒有提過逼婚之事。現在的吳碩至多也就只能懷疑孔融向天子施加暗示而已。事實上,劉協在閱兵後並沒有急於催促蔡吉與曹丕完婚,而是第二天頒下旨意召曹操、蔡吉、孫策、劉備四家諸侯入宮夜宴。

宴會設在宮舍西北角的一處跨院之中。此處跨院由一排五間廂房組成,這五間廂房平日裡由厚重的布幔隔成獨立的房間。等需要宴請賓客時再收起布幔,從而令五間廂房連貫爲一變成一間寬闊的大堂。說起來劉備和孫策都曾在此與劉表舉杯痛飲,曹操亦曾在此宴請荊州名士。如今故地重遊,三人多少都有些物是人非的唏噓感。倒是蔡吉對堂內寬敞的空間以及豪華的佈置頗爲乍舌。莫看蔡吉在東萊一日吃三餐,整天變着法兒的開發各種後世名點小食,可若論私人開銷還真及不上這個時代的其他諸侯。歸根到底蔡吉不像男諸侯那般有一大票妻妾需要供養,她本人也沒有宴飲、狩獵之類的大開銷愛好。當然龍口的齊侯府也設有專門的宴會廳,並嚴格依照蔡吉大將軍的規格佈置大廳,但與劉表的府邸相比還是差了一截。

劉協身爲天子自然是可以毫無顧忌的使用最高規格宴請賓客以彰顯皇家威儀。就拿天子所坐的御牀來說,牀後掛有紫光綈紗幄,兩側打着五明金箔扇。御牀右前方另設有一隊鼓樂,鐘磬琴瑟笛簫笙管壎箜篌一應俱全。此外大堂每一根朱漆立柱上都挽有絳帳,帳下襬放着燃有香料的暖爐,暖爐前方便是今夜奉召而來的羣臣了。說起來如此排場還是皇室臨時拼湊下的“無奈”產物。若是換做雒陽、長安的皇宮,夜宴的宮殿會比現在大上一倍,朱漆立柱上所纏的將是鎏金盤龍而非簡單的絳帳。

曹操、蔡吉、孫策、劉備四人雖說都是老相識,但眼下的局勢實在容不得四人熱絡地互相嘮嗑。所以一番簡單的寒暄過後四人便不約而同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保持着眼觀鼻鼻觀心姿態靜侯天子到來。不過這等尷尬的氣氛並未持續太長時間,隨着樂工各捧樂器奏起雅樂,劉協終於在吳碩、孔融等人的簇擁下駕臨宴會廳。

在劉協邁步跨入廳中的那一刻,蔡吉等人同時轟然起身向天子行禮。許是近日萬事順心,亦或是許久沒有受到過如此禮遇,劉協乍一看起來滿面紅光。且見他邁着八字步一路穿過大廳落座御牀,一擡手朗聲放話道,“衆卿平身。”

“謝陛下。”

隨着衆臣見禮安坐,劉協以主人的身份向赴宴的衆人致辭。致辭的文章出自孔融之手,雖是官面文章但引經據典,遣詞華麗,令人聞之賞心悅目。待到劉協說完致辭,滿堂舉樽共飲,至此夜宴方纔正是開始。

既然是御宴自然少不得歌舞助興。率先出場表演踏歌舞的是孫策所獻的吳越歌女。人常道吳女多貌 , 越女多情,吳越歌女婀娜的舞姿令現場的氣氛緩和了不少。一曲舞罷,劉協端起酒樽衝着坐在他右手邊蔡吉搭訕道,“數年不見蔡卿風采依舊。不知卿家如今芳齡幾何?”

蔡吉趕緊放下手中酒樽,拱手答話道,“回陛下,臣今年二十有二也。”

“二十有二!”劉協故作驚訝着瞪大了眼睛說道,“依《禮記》所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卿已二十有二,不知何時完婚?”(未完待續。。)

第35節不其之戰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11節少年英雄第47節積善道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49節驚天之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34節大戰在即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64節鏖戰之夜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44節李大人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47節積善道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39節同車而行第68節一份大禮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31節虓虎來襲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36節雁門張遼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
第35節不其之戰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第11節少年英雄第47節積善道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第五十五節 興平元年的八月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一百二十節 曹操子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一百三十一節 荊州名士第十八節 荊主劉備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八節 易京城下第49節驚天之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十一節 鬥爭中求團結第五十八節 東萊五銖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二十七節 隨軍而行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八十四節 官渡一夜第二十五節 印刷之術第34節大戰在即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五節 名家豪族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六十節 用人不疑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六十三節 納徵之禮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四十五節 規與矩第七十三節 嫁禍於人第八十八節 冀州亂局第十四節 三英駐沛第二十八節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64節鏖戰之夜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七十三節 多路進發第五節 錦西太平第44節李大人第七十六節 胡使來訪第七十二節 各顯神通第十四節 遼東急件第30節戰雲密佈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一百零二節 善守之人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十八節 初抵小沛第三十節 反間之計第七十四節 志向?職責?第47節積善道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39節同車而行第68節一份大禮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二十一節出師之名第七十五節 禍事將至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五十七節 鹽業大亨第34節大戰在即第一百零八節 不可無義第31節虓虎來襲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六節 不情之請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第二十六節 飛將末路人物介紹——管承、管統第四十節 南陽許攸第六十五節 南匈奴第五十三節 成人之美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四十三節 諸侯出巡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一百四十四節 一諾千金第七十九節 所圖之物第二十四節蔡氏團隊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四十八節 遼東公孫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36節雁門張遼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一百四十五節 進宮護駕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