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

曹仁一行三百餘人抵達漳水大營之時已是晌午時分。遠遠就見大營行轅前彩旗招展,儀仗林立,領隊一員武將白馬銀甲,赫然正是虎威將軍趙子龍是也。曹仁早年隨曹操東征呂布時曾與趙雲有過幾面之緣。此刻熟人相見,曹仁當即繮繩一抖縱馬上前熱絡地招呼道,“子龍將軍,別來無恙?”

趙雲趕緊抱拳還禮,“見過子孝將軍。”

“子龍恁地多禮。”曹仁自來熟地哈哈大笑,跟着又回過身向司馬朗引薦道,“伯達,此乃齊營第一戰將趙子龍是也。”

“議郎司馬朗見過子龍將軍。”司馬朗拱手一揖,朗聲讚道,“久聞子龍將軍一身是膽,今日一見果然姿顏雄偉。”

“謬讚,謬讚。”趙雲連聲謙遜之餘,目光恰巧正掃到在隊伍後面陪同諸葛亮的陳到身上。想起昔年與陳到、許褚攜手大戰呂布的過往,趙雲頓覺胸口一熱,抱拳朝陳到招呼道,“叔至將軍。”

陳到並沒有拍馬上前同衆人敘舊,而是守在諸葛亮身旁微笑着拱手向趙雲還禮。曹仁見狀神情不禁有些尷尬,倒是一旁的司馬朗及時扯回話題道,“子龍將軍,齊侯與吳侯安在?”

趙雲經曹仁如此一提醒,方纔回過神來,揚手相邀道,“齊侯與吳侯在校場閱兵,諸君請隨雲來。”

“那便有勞子龍將軍也。”言罷曹仁與司馬朗雙雙一夾馬肚領着大隊人馬在趙雲引導下浩浩蕩蕩地走進了漳水大營。

漳水大營分上下游兩部分,齊軍駐紮在上游。吳軍駐紮在下游。之所以會如此分配,是因爲齊軍營寨佈局合理,軍法嚴明。絕不會出現糞水四溢、垃圾遍地的腌臢事。此外出於保存實力的小心思,孫策和周瑜一致提議在齊營接待前來拜訪的曹仁等人。蔡吉倒是大方地接下了這一“長臉”的任務,爲了迎接曹仁等人,她特地調撥了五百鐵甲騎手沿轅門到校場一路排列成一條半里長的甬道。

事實證明,蔡吉這一手效果還真不錯。這條甲士甬道給曹營文武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曹仁和司馬朗一開始還想保持矜持,但越走到後面神色便越是凝重。須知作爲一個坐擁幽、冀二州的大諸侯。蔡吉挑出五百匹駿馬組成騎兵甬道本不足爲奇。但是這五百匹戰馬在一大票陌生兵馬通過時,始終保持整齊的隊列卻是實屬不易。這說明眼前這五百騎兵皆訓練有素,絕非臨時拼湊的烏合之衆。

然而正當衆人的目光被兩旁高頭大馬、衣甲鮮明的騎兵深深吸引之時。混在隊伍中間的諸葛亮卻是透過林立的長槍與飄揚的旗幟,努力觀察着齊軍的營地。但見兩側排列整齊的營帳旁各色武器被堆迭得井然有序。空氣中雖飄散着馬糞的臭氣,但目光所及的角角落落並未出現成堆的糞便。諸葛亮由此判斷蔡吉治軍應該十分嚴苛。但當他想要進一步勘查齊軍營房佈置時,卻發覺自己的視線被戰馬和騎手擋掉了大半。實在是難以一窺究竟。這使得諸葛亮忍不住暗自揣測——蔡氏以甲士爲甬道。耀武揚威爲假,遮掩營盤爲真。

且就在諸葛亮腹誹蔡吉之時,前方忽然傳來了一陣熱烈的歡呼。原來衆人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走完甬道來到了齊軍的校場前。但見校場坐北朝南處聳立着一頂由八杆鐵槍支起的氈帳,氈帳兩側分立兩杆大纛旗,一繡“蔡”字,一繡“孫”字。氈帳下蔡吉與孫策、周瑜等人分坐在胡牀上,正目不轉睛地觀看着校場上的比武。

就見校場中央兩員處於對峙中的戰將,一人着赤色胡褶服。燕頷虎鬚,操長矛;一人着綠色胡褶服。細腰乍臂,持鐵槍。剛纔的歡呼聲顯然是場邊的齊吳將士在爲這兩位武士打氣造勢。而身爲當事人的比武者卻是絲毫不爲周圍嘈雜聲所擾,雙雙氣凝如山擺出蓄勢待發的架勢。

歷經過大陣仗的曹仁一眼就瞧出場上二人皆是堅毅彪悍之士,絕非尋常花拳繡腿之輩可比擬。於是他當即心念一動指着場上的比武者向趙雲問道,“子龍,場上二人如何稱呼?”

趙雲逐一介紹道,“赤衣者乃吳軍破賊校尉凌操,綠衣者爲齊營奮武將軍李達。”

其實趙雲還漏了李達另一個更爲重要的身份,那便是天子親賜的羽林中郎將。這不,趙雲的話音剛落,司馬朗就立馬接口追問道,“李達?可是羽林中郎將李智深?”

趙雲頷首,“正是。”

“智深將軍與大公子亦有私交。”曹仁爲拉關係再次補充道。

趙雲聽罷曹仁所言卻是忍不住微微皺了皺眉頭,因爲在他的印象中李達對曹操父子素來恨之入骨,實在不像是與曹昂有私交的樣子。不過還未等趙雲提出質疑,一旁的司馬朗已然手捻長鬚提議道,“既然如此,未免打擾二位將軍比武,餘等還是在旁稍候片刻,待勝負分出後再拜訪齊吳二侯。”

司馬朗此話正合趙雲、曹仁之意。於是一干人等便暫時守在校場邊與周圍的齊、吳兩軍將士一同觀看場上的比武。此時就見李達猛然爆喝一聲,右足發力,身子前衝,長槍猶如蛟龍出世,筆直擊出,槍尖銳嘯,直逼凌操面門。凌操卻是巍然不動,猿臂輕掄,長矛似極緩地一轉,指向李達左肩,可才轉到三成,長矛驟然加速,好似銀線一般繞上了李達的長槍。

曹仁見吳將凌操沉着冷靜後發制人,不由地回頭看了一眼趙雲。卻見觀戰中的趙雲神態自若,絲毫不爲所動。“難道李達尚有後招?”

不等曹仁將疑問說出口,急刺中的李達槍勢陡然一頓。讓在旁觀戰的衆人紛紛到抽了一口冷氣。而已纏上了槍桿的長矛卻沒能收住手,向右暴突而出,凌操大喝一聲。身子往後猛仰,幾與地平,終將長矛握住了。可李達已趁這一空隙搶進內圈,槍尖上指,似蟒蛇出洞般直噬凌操咽喉。

凌操豈肯坐以待斃,但見他手腕一轉,長矛尖頭劃出一個渾然無缺的圓弧。直點李達面頰。李達急忙收回長槍,槍尾擊在矛頭上。只聽“滋啦”一聲,兩件兵刃磨出一道刺耳的悶響。直振得人耳膜難受。

不過還未等衆人捂上耳朵,場中勝負儼然已決。且見凌操向後摔退數步,手中的長矛矛尖斷飛不知所終。李達臉上青紫了一塊,隱隱泌出血來。不過李達手上的長槍完好無損。倘若此刻他再上前一步。自可至凌操於死地。當然校場比武講究點到爲止。所以李達旋即收起長槍衝着凌操抱拳道,“承讓。”

凌操棄了手中沒頭的長矛,忙回了一禮,“李將軍技高一籌,凌某甘拜下風。”

這場比試雖短得差不多剎那便畢,卻是驚險萬分,奪人魂魄,直叫場邊的看客看得熱血沸騰。叫好連連。倒是場下的玲蘭見李達臉頰被擦傷很是心疼了一番,卻又羞於在大庭廣衆下示愛。只得守在角落裡以自豪而又疼惜的心情注視着心上人站在校場中央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趁贊。

與此同時,眼見李達與凌操皆無大恙,看臺上蔡吉亦是長舒了一口氣。要知道剛纔有那麼一刻她還真以爲李達要與凌操同歸於盡了呢。不過考慮到真實戰場上凌操出手不會有所顧忌,蔡吉最終命人奉上美酒、錦緞送於二人,並朗聲宣佈,“二位將軍勇冠三軍,今日一戰,不分勝負!”

蔡吉此舉明顯是在偏袒凌操,可孫策卻是毫不領情地揚手嚷嚷道,“文武第一,武無第二。世人皆知齊營第一戰將乃子龍將軍,不若便由孤上場與之切磋一二。”

眼瞅着孫策大有脫了袍子上場與趙雲大戰三百回合的架勢,蔡吉頓覺一陣風中凌亂。好在正當她尷尬之際,周瑜及時出面規勸孫策道,“伯符,曹使已到場,比武之事稍候再論。”

孫策聽罷周瑜所言,瞥了一眼在不遠處等候多時的曹仁等人,方纔勉爲其難地點了點頭。對於孫週二人之間這種亦臣亦友的交流方式蔡吉早已見怪不怪。在她看來性格輕狂的孫策就像一柄鋒芒畢露的利劍,需要有周瑜這樣一位穩重的友人作爲劍鞘保護他不傷人傷己。

隨着周瑜勸住孫策,蔡吉扭頭向身後的侍從低聲吩咐了幾句。不多時趙雲便引着包括曹仁、司馬朗、諸葛亮、陳到、馬良在內的一行十來人來到了氈帳前。就見領頭的曹仁和司馬朗雙雙並肩上前朝蔡吉與孫策躬身行禮。

“徵南將軍曹仁見過齊侯,見過吳侯。”

“議郎司馬朗見過齊侯,見過吳侯。”

孫策神情倨傲地冷哼一聲算是迴應了曹仁與司馬朗。蔡吉則面帶微笑着向二人頷首道,“二位不必多禮。孤聽聞此番司馬議郎與孔少府一同攜旨南下,怎不見孔少府?”

耳聽蔡吉問起孔融,司馬朗只得苦笑着替自己那位固執的同僚圓場道,“孔少府水土不服,未能前來覲見,還請齊侯見諒。”

蔡吉聽罷司馬朗的解釋,想起昔日孔融與自己之間積怨,不由無奈地笑了笑,並沒有同其較真下去。事實上,相比鬧彆扭的孔融,蔡吉對眼前的司馬朗更感興趣一些。畢竟歷史上正是司馬朗篡了曹家的江山,進而實現三國歸晉一統天下。雖然司馬朗在史書上一直以忠厚仁德的形象示人,但從其積極參與分封一事上來看,想來這位“司馬八達”之首亦非等閒之輩。此外蔡吉也對目前蟄伏在許都的司馬懿頗感興趣,併爲司馬仲達未能南下而深感遺憾。要知道蔡吉這一路上可沒少腦補司馬懿充當曹使與諸葛亮對峙的動人場景。

然而此時的蔡吉哪裡知曉,就在她細細打量司馬朗的同時,混跡在人羣中的諸葛亮也在偷偷觀察着她。在諸葛亮看來孫策的種種倨傲姿態不過是在掩飾其出身寒門的自卑心而已。孫家父子出身富春小吏,論家世連贅閹遺醜的曹操都不如。曹家祖上好歹還能追溯到平陽侯曹參,孫家卻只能扯起孫武的虎皮當大旗。所以就算孫策成爲了一方霸主,在面對世家豪門以及朝廷使節時依舊會有低人一等的感覺。諸葛亮出身琅琊世家,自幼顛沛流離僑居荊州,見慣了世家與軍閥之間的明爭暗鬥,故而十分清楚這種微妙的自大與自卑關係。

反觀以女裝示人的蔡吉卻是淡妝自持,姿容嫺雅,絲毫沒有因爲其女子的身份而自卑得故作高傲,也沒有因爲其出身書香門第而清高得瞧不起寒門武夫。顧盼生輝間蔡吉的一雙眸子閃爍着謙而不卑,高而不傲的光芒,彷彿世間萬物在其眼中皆是平等的存在。諸葛亮從未見過如此奇特的女子,如此不凡的諸侯。可就在他晃神之際,耳邊突然傳來了一個熟悉的聲音。

“孔明許久不見乎。”周瑜一早就在人羣中認出了諸葛亮的身影。眼瞅這位老相識故作低調地跟在隊伍後頭,他便揶揄着高聲招呼起來。

孔明?諸葛孔明?諸葛亮!蔡吉聽聞諸葛亮在場猛然回首,恰巧對上剛剛擡起頭的諸葛亮,兩人目光就此交錯。一瞬間無須任何介紹,蔡吉已然確信面前這位面若冠玉,氣度洪雅的美丈夫,正是名垂青史的諸葛武侯。

蔡吉灼熱的目光讓從未與陌生女子有過接觸的諸葛亮很是不自在。於是臉頰微熱的他連忙一個箭步出列,拱手施禮道,“左將軍麾下軍師中郎將諸葛亮見過齊侯,見過吳侯。”

孫策對諸葛亮素沒好感,這會兒由不得沒好氣地問道,“先生又來替劉使君遊說乎?”

諸葛亮不卑不亢地回敬道,“亮奉劉使君之命,前來求證聖旨真僞。”

“聖旨真僞?”周瑜橫掃了司馬朗一眼,饒有興致地問道,“劉使君質疑許都假傳聖旨乎?”(未完待續。。)

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五節得虎子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漢朝傢俱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50節在城闕兮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上架感言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
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六十三節 改頭換面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十節 擇一賢夫婿第85節青梅煮酒/復更咯第一百十一節 奉天子南下第五節得虎子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六十四節 侯府刺蔡陌生的遠方——漢朝人眼中的羅馬第一百零九節 作繭自縛第五十三節 無恆古之敵第十六節 大殺器第十三節疾風知勁草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十節 蜀郡張鬆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十六節 峴山草堂漢朝傢俱第三十一節 開拓眼界第三十三節 三韓貢船第十二節 二請二讓第七十八節 雪夜襲營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十節 血染峽谷第二十一節 假道伐虢第二十七節 下邳府前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四節 非百里之才第八十一節 與子同袍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四十七節 府軍屯軍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七十一節 下邳陳元龍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一百零四節 吾之子房第三節 塢壁之禍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一百十三節 引蛇出洞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八十九節 劍與詩第七十九節 濟水之戰第六十一節 漁翁得利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37節不負天下不負卿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九十七節 謀道之學第九十二節 鄴城暗流第八節 三辭三讓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八十六節 持續發酵第五十三節 平城謀策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八節 上兵伐謀第四節 東萊見聞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八十五節 趁勝追擊第三節 太守之女第十節黑衣白衣第七十七節 辛府夜論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十三節 大將軍第七節 東萊名將第二十二節高密王修第十七節 慶功之宴第一百三十六節 奉旨行事第一百零五節 我之爲我第三十七節 延津大戰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上)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四十九節 事了拂衣去第2卷青州之鵬第84節英雄與叛逆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第三十二節 你來我往第五十五節 蜚將沖天第四十六節 曹家父子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五十四節 接風之宴第二十五節 兵圍下邳第四十九節 段氏私鹽第50節在城闕兮第四十九節 後起之秀第六十八節 及時雨第二十三節 亂世梟雄上架感言第50節在城闕兮第一百十三節 常山之變第五十節 古來征戰虜不盡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