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節 遊說遼東

臘月的遼東冰封千里,湛藍色的蒼穹之下一隻海東青張開巨大的翅膀,俯覽着身下一隊人馬穿過茂密的針葉林。繡有"公孫"二字的大旗迎風招展,就像它們的主人堅毅、果敢絕不向逆風低頭。

"稟主公,大公子獵得鹿三頭,獐十隻,兔四十隻。"一騎斥候爲領隊的幽州牧公孫度帶來了另一隊人馬狩獵的收穫。

公孫度聽罷僅是點了點頭,並沒對兒子的戰果加以評價。在他身後的一匹戰馬上掛着一頭死透了的老虎。雖然老虎身中多支箭矢,但最致命的一擊莫過於其左眼的那一箭。整支箭矢自虎眼貫穿腦髓,僅留一截白羽箭尾露在外面,而上面還赫然刻着一個"度"字的標記。

沒錯這是公孫度的戰利品。誠然已年過五旬,公孫度依舊騎得了烈馬,殺得了豹子,他的背堅挺如松柏,他的手穩健如磐石。任誰見了都不會質疑眼前這位"遼東王"的武勇。

然而就在兩年前,公孫度兵敗錦西城下的消息幾乎在一夜之間傳遍了整個遼東。其所在的幕府候城甚至還一度傳出公孫度因兵敗吐血猝死的流言,令治下軍民惶惶不安,令依附他的一些胡人心猿意馬。公孫度當然沒有猝死,不過錦西一戰也確實讓他在病榻上躺了數月。

數萬兵馬圍攻錦西,僅餘八千殘兵退回玄菟,錦西慘敗令公孫度至今回想起來嘴裡都會泛起苦澀的血腥味。而當他在病榻上得知東萊的蔡吉與曹操聯手剿滅袁紹之後,這份苦澀漸漸醞釀成了延綿的恨意。

不過公孫度並沒有完全被恨意衝昏頭腦。他在病癒下牀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點齊兵馬找錦西尋仇,而是着手清理候城城內的宵小之徒。在蔡吉與曹操忙着瓜分河北的時候,公孫度也沒急着出兵南下染指關內,而是調集兵馬誅滅了遼東境內兩個聽封不聽調的烏桓部落。身爲遼東的土皇帝,公孫度十分清楚想要在這片弱肉強食的黑土地上稱王稱霸。就必須讓自己的爪牙時刻保持鋒利。一旦流露衰弱的疲態,那怕你曾經是頭猛虎,也照樣會有貪婪的狼羣一擁而上分而食之。

如今經過一年多的整頓與清洗,公孫度已經成功震懾住了其治下的大小部落。甚至不少部落對公孫家的態度要比錦西之戰前還要恭敬上幾分。可公孫度卻知胡人的這種恭敬僅是表面功夫。錦西之敗在實質上已經影響到了公孫度在遼東各部落中的威信。須知胡人歷來是畏威不懷德。能讓他們臣服的東西只有力量。除非公孫度能打敗錦西打敗蔡吉,再次證明自己是遼東這塊土地上的最強者,否則遼東各胡部就不會真心誠意地效忠於他。

所以在向錦西復仇雪恥之前,公孫度不會向外界露出一絲疲態。那怕是他個人也一樣。抱着這一想法,公孫度一夾馬肚,領着一干兵馬騎下山脊,沿着山谷一路向東。不多時衆人便在一條凍結的河牀邊看到了他們的休憩營地。

雖然僅是出巡狩獵。休憩營地的規模卻並不小。這其中既有灰白色的行軍帳,也有用獸皮、羊氈匆匆搭起的帳篷。但見這一頭一隊手持長矛的兵卒巡邏而過,那一邊幾個蠻兵坐在篝火旁正淬着一堆箭矢。當公孫度一馬當先領着馬隊躍入營地之時。無論是漢卒還是蠻兵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起身向自家主公致敬。

早一步到達營地的公孫康眼見父親已然歸營,趕緊上前躬身行禮,"孩兒見過父親。"

公孫度看了眼一身戎裝的兒子,隨口問道,"聽說汝今日頗有斬獲。"

"鹿三頭,獐十隻,兔四十隻。孩兒已讓庖廚烤鹿脯。稍後就請父親品嚐。"公孫康洋洋自得地再次將他的狩獵成果報了一遍。公孫度並沒有嫡子,庶出的長子公孫康便成了公孫家公認的繼承人。平日裡家臣前呼後擁令其難免有些驕縱。不過驕縱歸驕縱,公孫康倒也並不是愚笨之徒。下一刻他很快就注意到了公孫度身後的虎屍。欣喜之下,公孫康當即靈機一動,故意大聲宣揚道,"恭喜父親獵得猛虎!"

原本就對公孫度敬畏有加的將士乍一聽自家主公獵得猛虎,雷鳴般的喝彩聲頓時響徹了雲霄。

公孫康見沐浴在歡呼聲中的父親臉上終於有了些許笑意,心中不由一喜。可還未等他說出更多溢美之詞,公孫度儼然已收斂起笑容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側。

順着父親的視線,公孫康看到治中陽儀正領着一個青衣老者信步朝他們這邊走來。陽儀乃是公孫度身邊的親信謀士,他帶來的人自然不會是等閒之輩。抱着這一想法公孫康忍不住好奇地打量了一番來者。但見那老者年約五旬,發須灰白,其身量雖不高挑,舉手投足卻是甚有威儀。

就在公孫康暗自感嘆遼東何時有如此人物之時,陽儀已然領着青衣老者向公孫度躬身施禮道,"見過主公。"

馬背上的公孫度橫掃了一眼青衣老者,轉而向陽儀問道,"子羽,這位是?"

"稟主公,此乃尚書令郭公則,郭令君。"

"郭令君?孤只聽過許都有個荀令君,不知何時又冒出個郭令君。"公孫度冷笑着扯了扯嘴角。陽儀帶來的老者正是袁譚的謀主郭圖。由於他在僞陳政權中的擔任尚書令一職,故陽儀尊稱其爲郭令君。而公孫度所指荀令君則是正宗的大漢尚書令荀彧。

公孫度在馬上趾高氣昂的問話,又用荀彧來羞辱郭圖,分明是在給人下馬威。不過郭圖卻並沒有被激怒,更沒有就此氣餒。只見他長袖一甩,朝公孫度拱手一拜道,"郭圖見過王上。圖只知有遼東王,不知有永寧鄉侯。"

公孫度盯着郭圖瞧了片刻,忽然哈哈大笑着翻身下馬,伸手牽起郭圖道,"先生這邊請。"

原來就在不久之前曹操剛以天子的名義徵召公孫度做武威將軍。並封其爲永寧鄉侯。結果公孫度回敬使者說,"我王遼東,何永寧也。"轉身便將朝廷賜予的印綬丟進了武器庫。郭圖的那句"只知有遼東王,不知有永寧鄉侯"無疑是說到了公孫度的心坎上。從而爲他爭取到了與公孫度對話的資格。

早在公孫度回營之前公孫康便已命人在河邊搭起帳篷,升起篝火,烤起野味。待到四人坐定後,親兵立即將早已準備好野味、酒水給端了上來。

公孫度先是揮手示意親兵退下。跟着一邊提壺斟酒,一邊向郭圖問道,"不知先生此番來遼東見孤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當。"郭圖手捻長鬚開門見山道,"圖在此斗膽問一句。遼東王可敢稱王幽州?"

郭圖的一席問話與其說是在探問,不如說是在挑釁。至少公孫康和陽儀在聽到"稱王幽州"四個字時,眼中都流露出了嚮往之色。事實上。如果沒有錦西之敗。歷史上的公孫度此刻應該已經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設壇,在郊外祭祀天地,親耕藉田,治理軍隊,出行時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鑾駕,帽子上懸垂着九條玉串,以頭戴旄帽的騎兵爲羽林軍。

然而此刻身爲當事人的公孫度卻抿了一口水酒。不置可否地反問道,"孤想如何?不想又如何?"

"遼東王若無此心,老夫這就離開遼東,決不叨擾王上。"郭圖說到這裡,先是停頓了一下,旋即將聲調一揚道,"若遼東王有稱王幽州之心,吾主願與遼東王攜手共圖天下!"

"汝主?可是本初長子袁顯思?"公孫度側目問道。

"正是吾主。"郭圖拱手承認道。

公孫度卻失聲笑道,"先生戲孤乎?袁顯思敗走漠北,而今身邊可有千騎?"

眼下袁譚身邊當然沒有千騎兵馬。可郭圖非但不心虛,反倒是理直氣壯地反駁道,"遼東王莫要小覷吾主。鮮卑步度根部已臣服吾主。莫說出兵千騎,就是萬騎也不在話下!"

耳聽袁譚已收服鮮卑人,公孫康忍不住脫口而出道,"如此甚好??"

誰曾想還未等公孫康把話說完,公孫度便已一揮手斬釘截鐵地打斷道,"孤不會與鮮卑人攜手,更不會放鮮卑人肆虐中原!"

公孫度態度的突然變化令郭圖微微有些吃驚,於是連忙解釋道,"不過是借鮮卑一時之力。待吾等攻下河北,便會請其回大漠。至多分些財物女子給胡酋便可。"

"請神容易送神難。華夷有別,鮮卑人貪婪狡詐,一旦侵入中原,又豈會輕易離開。"公孫度依舊固執地搖頭道。

在郭圖看來公孫度的都招扶余人做女婿了,還在這裡大談華夷有別,實在是做作可笑。想到這裡郭圖當即點穿道,"烏桓、扶余不是胡夷?"

"烏桓、扶余乃內附胡人,豈是鮮卑人可比。"公孫度一口咬定道。

當然公孫度的這種說法也不能算錯。自西漢起漢庭便陸續招納邊境遊牧部落歸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羌族。內遷涼州接受漢王朝統治,農牧兼營的羌人被稱爲塞內羌。在青海草原上游牧的羌人被稱爲塞外羌。此外塞外羌之中與漢庭保持和好關係部落又被稱之爲保塞羌,即協助朝廷保邊塞的羌人。烏桓、扶余等部族在遼東定位介於塞內胡與保塞胡之間。相較之下烏桓的漢化程度還要高一些。可饒是如此公孫度依舊需要用武力來威懾烏桓各部,用嫁女兒來拉攏扶余人。

反觀在塞外剛興起的鮮卑人,根本不服王化。昔年桓帝憂心鮮卑之患,欲封鮮卑首領檀石槐爲王,並跟他和親。誰知檀石槐非但不接受,反而率部加緊對長城邊緣要塞的侵犯和劫掠。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所以在公孫度看來,對付這種桀驁不馴的生番,只有先把對方打怕了,才能提收服的事。像郭圖、袁譚這般沒有實力就與鮮卑人合夥的做法,無疑是在與虎謀皮。

然而公孫度的想法不僅郭圖難以理解,就連他的兒子公孫康也忍不住上前插嘴,"父親......"

"住嘴!"公孫度粗暴地打斷了兒子的勸諫,跟着回過頭向郭圖沉聲宣佈道"孤不會與袁顯思聯手,先生請回。‘

公孫度堅決的態度瞬間凍結了現場的氣氛。公孫康縮着脖子不敢再忤逆父親。陽儀則略帶擔憂地偷偷瞄了郭圖一眼,生怕其不知進退從而惹怒公孫度。畢竟人是他帶來的,萬一郭圖真惹鬧了自家主公,那他陽儀也得跟着吃不了兜着走。

不過事實證明陽儀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郭圖並沒有逞口舌能惹公孫度起殺機。相反他十分識相地起身,朝公孫度拱手一揖,旋即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帳篷。

隨着郭圖的背影從視線中消失,公孫度一邊把玩着手中的酒盞,一邊溫聲說道,"康兒,剛纔汝不該在人前展露心思。"

面對父親嚴肅的告誡,公孫康差異地張了張嘴巴不敢反駁。一旁的陽儀見狀連忙小心翼翼地向公孫度探問道,"主公打算如何處置郭圖?"

公孫度仰頭將杯中水酒一飲而盡道,"先晾着。"

另一頭郭圖離開大賬後,並沒有久做停留,而是信步走出營地與早已在那等候多時的君雅麗碰上了頭。兩人朝着密林深處又走了一段路,直至四下無人,君雅麗才迫不及待地追問道,"公孫度可答應先生之請?"

郭圖戲虐地搖了搖頭,"公孫度稱其不會與鮮卑人攜手南下中原。"

君雅麗並不懂華夷有別,她只知道沒有公孫度相助,袁譚等人就不能戰勝蔡吉,而她的報仇大計也將成爲空想。情急之下君雅麗不禁跺腳道,"這可如何是好?"

"老夫倒有一計可扭轉幹坤。"郭圖說到這兒,回過頭定定地望着君雅麗道,"就是此計需借君旗主之力方可成事。"

————————————————————

貌似更兩天休一天的進度也趕不上,只能更一週更四節了~~~~(>_<)~~~~

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56節建安朝賀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49節驚天之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50節在城闕兮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二節初抵錦西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57節雲臺面聖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30節戰雲密佈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32節反客爲主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45節復仇之火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十三節 大將軍爵位別稱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上架感言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53節劉備入京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
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56節建安朝賀第十八節 班師回港第八十節 連鎖反應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一百四十九節 入贅之事第五十九節 大單于第八十一節 父子情深第三十節 亂世仁君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49節驚天之第63節意欲何爲第一百五十二節 分封大典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第38節說曹操曹操到第一百十九節 鹿門狂生第一百十七節 困獸猶鬥第50節在城闕兮第十三節 萬事俱備第一百十四節 甕中捉鱉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十九節 歲末亂流第八十二節 東風起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二節初抵錦西第2卷青州之鵬第76節互惠互利第2卷青州之鵬第77節小滑頭第六十二節 戰錦西下第六十六節 三月撒鷹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八十三節 虎狼環伺第五十節 隆中諸葛第三十九節 尊王攘夷第二十六節 仇深似海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二十二節 達成共識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一百二十節 僅是如此第六十九節 襲烏巢第一百四十八節 不情之請第十四節名動吳越第三十六節 杜鵑不啼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十五節不是梁山泊第九十四節 柴桑閱軍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下)第十三節 小蔡府君第十節 非我族類第三十二節 長廣管承第五十一節 今日還復天兵來第十四節 黃帝顯靈第57節雲臺面聖第八十節 爲將之道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十三節 分散投資第七十四節 我中有敵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二十六節 沽名釣譽第一百四十六節 重拾鬥志第三十六節 含雷吐火第三十四節 新年小憩第30節戰雲密佈第十六節 對症下藥第五十二節 虛實之道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一百十節 兵荒馬亂第八十六節 黃河之上第32節反客爲主第一百零六節 汝妻子吾養之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五十七節 圍魏救趙第二節 鳳閣羣相第45節復仇之火第一百十節 曹賊休走第二十二節 講武學院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第八十二節 黃河水師第四節 一片船契第七十二節 剛柔並濟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二節 龍口商港第十七節 君臣離心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四十二節 遊說長沙第二十六節 君臣互信第九十三節 華夷有別第十三節 大將軍爵位別稱第二十四節 國之大事上架感言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53節劉備入京第四十節 攘與和第六十七節 如魚得水第一百四十節 漳水大營第四十二節 只欠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