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節 特修斯之船

清冽的酒水掠過舌尖在喉頭帶起一陣溫潤的涌動,宛如裂開的花苞層層迭迭,確實適合在雪天賞花時喝。蔡吉把玩着手中的酒盞,心想能在這等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和身旁的男子並肩而坐聽風賞雪實乃浮生一快。只是話到嘴邊卻成了,"奉孝先生今日前來,怕是不單單是爲了請孤喝酒?"

面對蔡吉單刀直入的問話,郭嘉手持酒盞,用下巴指了指不遠處正在與人比試箭術的曹丕,悠然道,"曹公子似乎已然適應齊侯府也。"

"那孩子一直很努力。"蔡吉頗有感觸地點頭道。事實上如果不是曹丕一直努力迎合蔡吉,迎合齊營,蔡吉可能到現在還無法處理好她與曹丕之間的關係。畢竟蔡吉和曹丕在心理上的年齡差距,遠大於**上的年齡差距。

郭嘉側頭看了看身旁僅比曹二公子大六歲的蔡吉,揚起嘴角揶揄道,"主上明明正值桃李年華,爲何總是老氣橫秋?"

蔡吉擡起頭報以自嘲地苦笑道,"孤生就如此。"

"罷了。"看着蔡吉一臉無辜的表情,郭嘉嘆了口氣放棄似地擱下酒盞,轉而神色一凌,鄭重地向蔡吉拱手提醒道,"天子已與曹操交惡,還請主上早做準備。"

"奉孝先生可是聽到了什麼風聲?"蔡吉微微蹙起眉頭追問道。話說天子不滿曹操早已是世人皆知的秘密。特別是這次曹操在鄴城開科取士,更是將其與天子之間的矛盾徹底公開化了出來。不過光是這幾點還不足以令郭嘉親自跑來找自己。蔡吉相信眼前的男子定是得到某些不爲人知情報,纔會如此如此嚴肅地向自己提出警告。

果然下一刻,郭嘉一雙秀氣的長眉極其少見地擰在了一起,"董承似乎在借天子之名暗中召集諸侯抗曹。不過此事嘉也是從他人信中得知,並無確鑿證據。"

雖然郭嘉說他沒有證據。但蔡吉相信他所得到的這則消息至少有六成的可信度。這不僅是出於郭嘉出身潁川,與潁川謀士圈素有往來。更因爲在原有歷史中劉協確實給董承發了衣帶詔,命其召集各路諸侯救駕。不過最後的結果卻是以董承被自家家奴出賣,曹操搜得衣帶詔並將董承等一干大臣滿門抄斬而告終。郭嘉此刻說的情況會否就是這個時空的衣帶詔呢?想到這裡蔡吉不禁喃喃自語道,"董承?天子?難道曹操就沒有半點察覺?"

郭嘉搖了搖頭道,"曹操怕是在等天子替其下決心。"

郭嘉的說法令蔡吉心領神會地會心一笑道,"奉孝先生總是如此一針見血。"

可郭嘉臉上的神色卻更爲凝重起來,"主上也認爲曹操會取漢代之?"

"不!孤以爲曹操不會取漢代之。"蔡吉頗爲自信地搖頭道。待見郭嘉流露出狐疑之色,她又跟着補充說,"至少在收服世家前。曹操不會取漢代之。"

"主上的意思是.....曹操一旦收服世家,必會篡漢?"郭嘉遲疑了一下反問道。誠然早已看出漢家氣數已盡,但此刻真談到篡漢的話題,還是讓郭嘉有些忌諱。

"正是如此。"蔡吉頷首答道。

郭嘉趕緊追問道,"那主上以爲曹操能否收服世家?"

"不能。"蔡吉回答得很乾脆。曹操追求的是絕對君權。在他之前秦始皇一統六國以郡縣代替封建;在他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兼併相權後,拉開明清兩朝皇權不斷集中與強化的序幕。曹操雖身爲人臣。卻擁有一顆帝王之心。歷史上爲了追求極致的君權。他與代表官僚集團的世家勢同水火。莫說政治上的壓迫,就是**上的滿門滅絕曹操也是毫不手軟。而根基深厚的世家亦是不肯就範。直到曹操死亡,雙方的明爭暗鬥都沒有終結。

"如此說來,曹操不會篡漢?"郭嘉話一出口就自嘲地笑了笑,似乎並不相信曹操會爲那樣一個理由放棄龍椅。

"應該不會。"蔡吉仰頭望天道。有關曹操是忠是奸的爭論延續了上千年。有人認爲曹操是忠臣,因爲他至死也沒有篡漢。有人認爲他是奸臣。因爲他將漢天子當作傀儡,甚至他的兒子曹丕還在他死後篡漢自立。但在蔡吉看來,曹操卻是個理想主義的實幹家。爲了實現心中的理想而不擇手段。天子在他眼中就是一件重要的工具,沒有此物會很麻煩。但也談不上會對工具產生尊重之類的感情。只不過曹操到死都沒實現他的理想,而作爲工具的劉協卻比他活得長。於是只得由繼任的曹丕來處理剩下的殘局。

不過郭嘉並不知曉歷史的走向,自然也不會輕易接受蔡吉的判斷。卻見他不置可否地擺手道,"曹操稱帝后亦可收服世家,何須執着於此。"

蔡吉反問,"今亂天下者世家也。以漢室五百年之威德尚不能鎮服世家,曹操僅憑贅閹家世如何收服世家?"

郭嘉被身旁的少女如此一問,先是愣了一下,旋即自嘲地苦笑道,"主上言之有理,是嘉關心則亂也。"

其實郭嘉對漢末局勢的把握絲毫不遜於來自後世的蔡吉,只不過這些日子以來他太過糾結於曹操會否篡漢,所以才忽略了許多本質的東西。此刻經蔡吉一番提醒,郭嘉當即理清了思路,不再糾纏於曹操篡漢之事。但見他環視了一下四周,在確定只有他和蔡吉兩人後,忽然長袖一甩恭恭敬敬地向蔡吉拱手一揖道,"嘉在此斗膽問一句,主上還有心保漢否?"

是的,曹操會否篡漢固然是驚動天下的大事,但對郭嘉等蔡氏家臣來說蔡吉眼下的立場,纔是攸關性命的重點。歷來政治上左右都不得罪的結果就是左右都得罪。特別是在現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時刻,不站隊就是與所有勢力敵對,比站錯隊還麻煩。所以郭嘉等人必須知道蔡吉的確切立場,如此這般方能根據局勢和自身實力制定謀略。

然而蔡吉並沒有直接回答郭嘉的問題,反倒是自顧自地說起了故事。"孤曾聽西域僧人言,西域有一艘船,名喚特修斯號,航行於汪洋之上,每有木板腐朽,便以新板換之。如此修修補補數百年,終有一日船上木板皆已更換。試問此船是特修斯號?還是另一條新船?"

特修斯號是非常古老的一個思想試驗。源自希臘作家普盧塔克的作品。後世的哲學家們常用“特修斯號”來探求事物的本質屬性,特別是一個物體是否僅爲其各部件之和。事實上從商界到人體學,各個領域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例如,若企業高層已合併或更換。這家企業還應繼承原企業名嗎?若新陳代謝讓新的細胞替換了舊的細胞,新的血液替換了舊的血液,這個人還是原來那個人嗎?

身處亂世的郭嘉自然是從"特修斯號"的問題聯想到了王朝的更替。但見他沉默了片刻,將問題推給蔡吉道,"依主上之見。此船是否還是原來之船?"

"在孤看來,只要行船之人將船上大小事務一一紀錄在案。令後來者知曉船從哪來。船上發生過何事,那此船依舊是特修斯號。"蔡吉說到這裡,眼見身旁的郭嘉眼中露出了驚訝之情。但蔡吉並沒有因此停下來,而是揚起聲線朗聲說道,"中國便是此等大船,駛於汪洋之上。日積月累間船板已然腐朽,須更換新板方能繼續行駛。此前商換過船板,周換過船板,秦換過船板。漢也換過船板。奉孝先生問孤是否有心保漢。孤只能說在換完腐朽船板前,孤不會輕易棄漢。"

郭嘉望着身旁的女子,覺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蔡吉袒露的心聲,熟悉的是那雙堅毅的雙眸。郭嘉記得自己曾對賈詡說過"願在有生之年助蔡吉輔佐漢室一統天下。"現在看來他和賈詡或許都小瞧了蔡吉。

腐朽的船板即是指敗壞天下的世家大族,也是指軟弱無能的漢室。蔡吉既然決意爲中華這艘大船更換船板,那就意味眼前的女子所追求的不是一家一業,不是一朝一國,而是華夏的萬世基業。

第一次郭嘉在蔡吉面前有了難望相背的感覺。但他並沒有因此感到氣餒、嫉妒、害怕。百鳥之所以朝鳳,是因爲鳳能翱翔於九天之上。這一刻郭嘉只覺心潮澎湃,真心期望上天能多給他一點時間,讓他能陪伴身旁的女子一路實現偉業。

就見此時的蔡吉回首問道,“奉孝先生,孤之解答可還滿意?”

郭嘉當即收斂起思緒,衝着蔡吉肅然一拜。

郭嘉的迴應令蔡吉揚起了欣慰的笑容。熟知歷史的蔡吉十分清楚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佈滿了荊棘。因爲已經腐朽了的船板並不會甘心被人替換,他們會掙扎,會反抗,甚至會以同歸於盡相要挾。

建安七年春,鄴城初試如期舉行,最終參加科舉的士子多達兩千餘人,其規模遠勝當年的東萊科舉,當然競爭也愈發激烈。在經過初試、複試兩輪篩選過後,取得殿試資格的士子被鎖定在了一百二十人。或許是爲了讓連試兩輪的士子放鬆心情,亦或是爲了進一步觀察這一百二十人的風度,這一日曹操在鄴城府邸設宴會宴請入圍的士子。正愁無法摸清殿試風向的衆士子,當然不會放棄這樣一次能在曹丞相面前表現的機會。於是乎,一時間丞相府內外張燈結綵,一派賓客雲集、門庭若市的熱鬧景象。

馬車載着司馬朗、司馬懿兩兄弟穿過熙熙攘攘的街市一路駛向丞相府。作爲連過初試、複試兩輪測試的士子,司馬懿也收到了來自丞相府的邀請。不過相比相府夜宴,司馬家的二公子顯然對赴宴的人更加感興趣。旦見他掀起車簾繞有興致地打量了一番車外結伴前往相府的士子,跟着便回過頭衝着司馬朗嘻笑道,“曹公夜宴說是隻請入圍士子,但依懿所見今日赴宴士子怕是遠不止一百二十人。”

司馬朗擡頭看了眼司馬懿,語重心長道,“曹公今夜設宴,旨在品評士子。就算之前未過初試、複試者,只要今夜能在宴會上有過人表現,亦能博取曹公重視。仲達,汝雖已入圍殿試,今晚夜宴卻萬不可掉以輕心。”

“哦?相府夜宴比朝廷殿試還重要?”司馬懿擡起長眉戲謔地反問道。

“仲達,曹操爲人多疑,可容不得他人在其面前耍手段。”司馬朗把臉一沉再一次警告了司馬懿。須知一直以來司馬懿都稱病在家,用風痹症來搪塞來自各方勢力的徵召,直到此次喜得貴子才露了馬腳。以司馬朗對曹操的瞭解,曹操在得知此事之後,必不會放過曾經欺騙過他的司馬懿。所以趁着這次朝廷開科取士的機會,司馬朗派出下人將司馬懿強押來鄴城參加科考。而司馬懿也沒讓司馬朗失望,他不僅輕而易舉地連過初試、複試兩輪測試,還給考官留下了極佳的印象。只是這會兒眼見司馬懿一副對夜宴不以爲然的樣子,司馬朗不禁有些擔心他的二弟會在今夜再次“犯渾”。

事實證明司馬朗的擔憂完全不必要,司馬懿雖曾有過待價而沽之心,但他也知以他目前的地位與身份根本沒資本在曹操面前耍手段。因此面對一臉鄭重的兄長,司馬懿當即收斂起了玩笑之心,拱手一拜道,“兄長放心,懿絕不會拿司馬家百十餘口性命當兒戲。”

司馬朗盯着司馬懿端詳了半晌,旋即伸手扶着對方的肩膀勉勵道,“仲達,汝之才智在爲兄之上。若能抓住此次開科取士之機,汝之成就亦會遠超爲兄。曹公已向天下士子許諾,此番科舉拔得頭籌者可官拜中郎。”

確實,對於年輕的士子來說,一出仕就擔任中郎一職,絕對能堪稱前途無量。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顯然遠不止於此。在他看來無論是中郎也好,大夫也罷,都只是些看人眼色的小角色而已。在眼下這個亂世,真正掌握實權的人,是像曹操、蔡吉那樣握有兵權的諸侯。想到這裡司馬懿不禁撇過頭自嘲道,“中郎又如何?即便是官拜三公,亦不過是泥胎木塑。”

“仲達……”司馬朗知道弟弟是在暗指漢室大權旁落,但是眼下的局勢卻讓他只能無言以對。

“罷了。曹丞相好歹說過會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司馬懿說罷,將目光轉向了車外逐漸清晰的丞相府。(未完待續。。)

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69節入北海第56節建安朝賀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元旦告假通知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33節一將難求第56節建安朝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66節天下未平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節 仁與殺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
第七十八節 校場點將第五十一節 曹氏兄弟第五十一節 敲山震虎第六十六節 近在眼前第十七節奪寶奪命第69節入北海第56節建安朝賀第67節打道回府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48節伴君如伴虎第72節野心與純真第一百零二節 主不可因怒而興師第二十九節血濺五步第一百五十一節 國事爲重第2卷青州之鵬第81節神醫神術蔡吉郎君事件簿——無頭女屍殺人事件上篇第六十五節 刺客疑雲元旦告假通知第二節 夢醒修羅場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五十六節 上屋抽梯第57節雲臺面聖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羅馬人的“中國印象”第31節虓虎來襲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四十二節 秦晉之好銅鞮侯府殺人事件(中)第十八節 玄女祠第六十四節 伺察文武第五十九節 前世今生第三節 家學淵源第74節潁川辛毗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七十五節 風起蓬萊第33節一將難求第56節建安朝賀第2卷青州之鵬第80節無間之道第二十二節 一念之差第三十六節 圖窮匕現第一百十八節 紅臉白臉第66節天下未平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九十三節 戰起荊州第五十九節 少年煩惱第四十五節 渤海高氏第四十三節 無農不穩第三十八節 忍字頭上一把刀第五十二節 遊園賞花第六節 一呼百應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2卷青州之鵬第78節不宣而戰第一百二十二節 慷他人之慨第一百十九節 城破時分第70節刀尖上跳舞第十二節兔走於街第六十七節 尊經閣第十二節 金蟬脫殼第一節 仁與殺第一百三十九節 夜渡漢水第五十六節 句注伏擊第一百節 黑駒逞威第四十一節 豫州之亂第一百四十一節 迴轉之機第二十六節成難久養第一百四十二節 泛舟雲夢澤第七十三節 女太守第三十三節 忠孝之間第十七節 袁紹的決斷第七節 不得不低頭第一百十五節 莽夫一回第三十一節 漢末海賊第二十三節 君臣冷戰第三十節 他山之石第一百零三節 會獵於吳第四十節 賽魯班第一百三十二節 何爲忠漢第二十九節 糧!糧!糧!第一百三十四節 亙古未有第2卷青州之鵬第79節經略琅琊第六十二節 萬人敵第四十三節 舍與得第十五節 得勝歸朝第一百二十三節 因勢利導第九十節 東西合圍第九十四節 飛鴿傳書第一百四十三節 終得子房第二十八節 天降神諭第五十七節 蝶翅飛揚第十一節 偏軌的歷史第二十五節 直面蝗災第四節 西澱尋人第一百零九節 左右爲難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第五十五節 捷報頻傳第九十一節 天子之憂第三十一節 功高震主第一百十一節 波瀾再起第九十六節 又一枚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