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

潞王府前堂裡仍是竟夜歡宴,但是後堂中氣氛卻異常的壓抑。

李潼先從王府側門將太妃房氏並王妃等人送回自家王邸,然後又返回來。待到行入後堂,便見李守禮正獨坐在堂,自酌自飲,一邊喝着還一邊擡手抹淚,全然沒了剛纔要一個打十個的神氣與威風。

“張阿姨她……”

“三郎,你罵我吧,罵我幾句,我心裡舒服一些!”

李潼這裡剛待開口詢問,李守禮已經先一步說道,一邊說着還一邊敲打着自己的腦殼:“我是真的蠢,竟被人將這樣的邪計傳入府中都還不能自覺!我阿母她、唉,她也是輕信,她、她……”

李潼擡腿將李守禮踹到一邊去,自己也入席中坐定,嘆息道:“這種閒話,不必多說。你失於縝密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幸在這一次還沒鬧出大的亂子。否則咱們兄弟,嘿,可真就成了時流的笑柄!”

他們兄弟受封一事本就被做了手腳,挑撥離間的意味非常明顯,更直接將李潼擺在一個極爲尷尬的位置。李守禮所受乃是他們父親李賢原本的封爵,而李潼所受則是後來的封爵。

這樣的安排,表面上看來是沒啥大問題。有唐一代,受封關中才是美封。而在他太爺爺李世民做了皇帝后,秦王這個王號便基本不授。

所以雍王這個王號便是關中最爲尊貴的王爵,某種程度上,甚至都代表着儲君。畢竟雍州乃京畿所在,食封於此,自然不同凡響。李潼乃是定亂首功,受封雍王也算是一種褒揚。

可眼下他還入嗣他大爺李弘,而雍王又是他親爹李賢故號,這當中那就充滿了暗示。如房氏、張氏等女眷們,都覺得這是他歸宗入嗣親爹的一個明確信號,但朝廷對此卻是刻意的避而不談。

如果不歸宗,也有不小的問題,這意味着李潼在出繼之後,反過頭來又侵佔了原本的家業,剝奪了本該屬於他親爹這一脈的尊榮。

像他三叔李顯,那麼刻薄寡恩一個人,在臨死之前還遺詔將他二兄李守禮從嗣雍王改封爲一品的邠王。這看似是一種優待,但實際上是將李賢兒孫徹底的從統序中摘離出去。

就在於雍王這個王號實在太特殊,哪怕僅僅只是嗣的。當然也不排除這是韋后或者他四叔跟他姑姑搞的把戲,畢竟李顯死後朝中局勢已經是混亂不堪,大家全都憋着壞呢。

李潼這段時間實在忙得很,隨着都畿道總管府初步建立起來,便忙着往陝州以及河對岸的蒲州、汾州等地調運物資與兵力,言則是爲了防備薛懷義的大軍,主要目的當然還是要把河洛之間的血抽調到關中。

就在昨晚,他纔剛從黃河南岸的孟津返回神都城,可以說是忙得腳不沾地,也根本就沒有太多時間與精力細緻過問朝事種種。

所以今天早朝得受冊封之後,心中也滿是狐疑,剛剛打聽出來一點內情,還沒來得及做出應對處理,沒想到後院已經先一步起火了,所以他這會兒心裡也是窩着一把火。

“我問清楚了,阿母也不敢隱瞞,邪言說她的,正是她母兄張延,妄想攀附名族,與清河張氏合籍,卻擔心沒有什麼聲勢讓人敬重,所以才把主意打到了我的身上來。可笑、真是可笑……他們想要攀附遠親,卻要鬧得讓我手足絕情!”

李守禮神情沉重,如果不是因爲當中還有他生母張氏攙和,只怕早就要氣得破口大罵了。

李潼聞言後倒是一樂,倒是沒想到暗中的對手居然還有這種騷操作。

清河張氏雖然並不屬於讓人耳熟能詳的五姓七望,但同樣傳承悠久,家世不凡。像是此前剛剛被收拾掉的宰相張錫,正是出身清河張氏。

有一個非常牛逼的稱呼叫做“萬石張家”,講的就是張錫的伯父、高宗時期的宰相張文瓘,張文瓘本身已經是位高權重,四個兒子也都先後官居三品,因而就這樣的雅稱。

至於李守禮的生母張氏,出身則就委實不高,僅僅只是出身關中的府兵將門,憑着姿容、運氣選入他們亡父李賢的王府中。

能夠跟清河張氏這樣的世族名門合籍入宗,對於這種小門小戶而言自然誘惑極大,不僅僅只是眼前的風光,對於子孫後代都大有裨益。

這種事情,也不能說李守禮的生母張氏太蠢或者太自私,起碼在張氏看來,既能擡高自己和孃家的社會地位,同時也能給兒子拉來一個強援。

很明顯,這種事情絕不是李守禮他外公一家在瞎琢磨。

雖然說時下冒籍名門大族之風盛行,但畢竟也是分人,這一家人就算家世不高,但因爲有李守禮這一層關係,也不能說就完全沒有什麼存在感,一個操作不當,那就是一樁大丑聞。

所以李潼懷疑,背後應該是有人攛掇,甚至可能都給出了明確的指令,只要張氏能夠將兒子拉出去自立門戶,清河張氏便給他們家一個同宗的名分。

那個張延眼下恰好在王府中堂做客,早在李潼返回之前,李守禮便讓人將其引入王邸內堂,暫時監押起來。因爲事關他生母,他也不知道該要如何處理,所以等到三弟返回才一同審問一番。

張延年紀三十出頭,至今仍是白身,並沒有沾到什麼皇親國戚的光。不過面相看起來倒是不錯,跟張氏眉眼之間倒是有幾分相似,張氏雖然脾氣不好,但長相卻是不俗,生的李守禮也是方頭大臉、稱得上英朗。

看來暗中挑事的人也是挑選了一番,如果張延長得面目可憎,怕是搭理都懶得搭理。

但這個張延相貌雖然不俗,其實卻是一個草包,不消如何審問,很快便招出了幾個名字,貝州人路敬璉,司屬少卿張循古等等。

貝州人路敬璉負責接觸張延,並將其引見給司屬少卿張循古,張循古雖然沒有直言,但卻通過旁人暗示張延,如果李守禮的生母張氏能夠成爲潞王太妃,他們家附籍清河張氏這件事大有商量。

知道了這幾個名字後,李潼便將背後的人事勾勒出一個大概。清河張氏本就貝州人,司屬少卿張循古乃是前宰相張錫的堂弟,而那個中間人路敬璉、本身並不重要,但是其堂兄路敬淳,卻是唐初著名的譜學大家。

所謂的譜學,即就是專門研究世家大族族譜傳承的學問。如此一來,也就難怪張氏兄妹對此深信不疑了,有譜學大宗師的家人出面,又有清河張氏的嫡系族人作出保證,安排他們一家附籍清河張氏那實在太簡單了。

同時李潼也不免感慨一聲,隨着他勢位越來越強盛,不知不覺就會與許多人產生利益的糾葛,許多看不見的地方惡意就會突然滋生出來。

他與清河張氏本身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衝突,甚至年初時清河張氏還挺熱切的想將女兒嫁給她。就算有什麼交惡,也只是在張錫擔任宰相期間,但也頂多只是張錫不怎麼給他面子,直接的衝突並沒有。

所以在接下來處理張錫的問題上,李潼也知是不作過問,沒有接見替張錫求請的李嶠。但其實真正要搞張錫的,是宰相李昭德。

如果從表面上來看,張循古通過別人誘惑張氏兄弟,讓他們搞事情,把李守禮拉走。可能真的只是自覺抱不上李潼這條大腿,所以退而求其次,想要跟李守禮打好關係。

但早在歸府之前,李潼便讓人打聽他們兄弟受封的經過,同樣也順便打聽了一下作爲司屬少卿的張循古的社會關係。

張循古跟路家是姻親,本身跟路敬淳這個譜學大家交情不俗,也因爲這一層關係才能擔任司屬寺、即就是宗正寺的官員。

再往下延伸,這一層關係就有趣了。路敬淳有個女兒嫁入了河東柳氏,而皇嗣李旦有一個妃子同樣出身河東柳氏,是高宗時期與長孫無忌一同被搞死的宰相柳奭的孫女,生了李旦的次子李成義。

河東柳氏在武則天時期頗受打擊,原因是柳奭支持出身太原王氏的外甥女王皇后而反對武則天封后。同樣的,李旦的後宮中還有一個王德妃出身太原王氏,並生了一個兒子即就是李旦的第五子李隆業。

更加巧合的是,王德妃的父親王美暢是李旦的老丈人當中爲數不多仍然在世者,而且眼下正在神都。原本這個王美暢是擔任潤州刺史,但是因爲受前冬官尚書蘇幹一案的牽連被提捕歸都。

本來一個戴罪之身,分分鐘都有可能被押赴刑場,但是隨着李潼等人政變成功,王美暢的殺身之禍自然解除了,而且也因此便利,成爲爲數不多恰在朝堂之中的外戚。

諸多人事線索如此一串聯,一個以外戚王美暢爲中心的小圈子便呼之欲出了,而李潼他們兄弟受封且後院失火,應該就是這個小圈子的手筆了。

瞭解這當中的關聯後,李潼不免冷笑起來,讓人將這個被當槍使了的張延暫收府中,然後又望着李守禮問道:“張阿姨一事,二兄你打算如何處理?”

當李守禮從三弟口中聽完這一完整的人事脈絡,也是忍不住倒抽了一口涼氣,本來以爲只是他那個生母閒得犯蠢才故意撩事,卻沒想到當中還有一個陰謀聯繫。

“我、我實在不知該要怎麼做,從來我只聽三郎你的,你說該要怎麼做,那我就怎麼做。”

李守禮捂着頭有些痛苦的呻吟一聲,並嘆息道:“阿母這一次受人蠱惑,敗壞我家情義,真的是過分了。但三郎你、你……唉,我也不知該要怎麼說。”

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700 雍王獻貨,且入宮庫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256 捐麻續縷,祈君長命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413 良辰嘉緣,鬼魅難阻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317 尚方少監0087 蓮生獻經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858蕃土將躁,隴右嚴備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327 南省氣象0710 頓筆書成,命系大王0022 萬古愁難銷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284 禍水東引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137 好生是天德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122 枯禾逢甘霖0275 訪才若渴,求婚似疾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804 三長入蕃,編戶齊民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377 整頓府事,潁川忍讓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289 竇七入彀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418 酒不醉人人自醉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123 兵事再興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418 酒不醉人人自醉0278 鉅富驚人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882 伴勢而升,青雲直上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917 大事所謀,環環相扣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050 太平公主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253 勿謂新王不死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218 銀青光祿大夫0146 好狗戀舊槽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398 狄公出手0830 新瓜脆爽,引人垂涎0378 坐皇帝,立皇孫0034 狄公滿腹荊棘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177 大王才思敏捷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0193 太平托子0456 誰沐代王恩威0089 賢賢易色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
0567 河谷血戰,兒郎英武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700 雍王獻貨,且入宮庫0483 兄弟益封,煊赫無雙0256 捐麻續縷,祈君長命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413 良辰嘉緣,鬼魅難阻0671 王眷赴宴,如臨敵陣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586 雍王勇健,使人心折0317 尚方少監0087 蓮生獻經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858蕃土將躁,隴右嚴備0653 蕃國王母,深宮問事0366 鷹犬之用,飽腹則怠0327 南省氣象0710 頓筆書成,命系大王0022 萬古愁難銷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393 勢在於朕,何問旁人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284 禍水東引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0137 好生是天德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122 枯禾逢甘霖0275 訪才若渴,求婚似疾0497 兄友弟恭,情不能忍0804 三長入蕃,編戶齊民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377 整頓府事,潁川忍讓0828 孽名元一,唯持恭謹0289 竇七入彀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418 酒不醉人人自醉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123 兵事再興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418 酒不醉人人自醉0278 鉅富驚人0515 成器不器,骨肉難捨0882 伴勢而升,青雲直上0568 安境功臣,失土罪孽0714 演武潼關,卻亂關東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489 造化倏忽,飲食盡興0899 少年懷春,至今難寤0635 諸情不協,國事維艱0651 我王權壯,誓殺欽陵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917 大事所謀,環環相扣0725 水土不同,或橘或枳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779 靖國格式,宮門立館0678 狄公顯貴,家宅不寧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390 韋娘事露,懷義忿聲0259 娼兒薄行,花期錯失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050 太平公主0681 王公年高,帳席以待0901 禁絕胡僧,唐法入蕃0549 昭德強悍,羣相喑聲0253 勿謂新王不死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444 聖皇洪福,神佛入苑0507 中軍議事,諸將思歸0218 銀青光祿大夫0146 好狗戀舊槽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398 狄公出手0830 新瓜脆爽,引人垂涎0378 坐皇帝,立皇孫0034 狄公滿腹荊棘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177 大王才思敏捷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0193 太平托子0456 誰沐代王恩威0089 賢賢易色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784 告令天兵,卸甲歸國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