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榮辱彰天心

大周宮城,皇極殿。

以內閣大學士王士倫爲爲首,數十名殿試執事官,立於皇帝御座寶階之下。

官員身後殿堂之中,早有光祿寺擺好數百張考案,三百多名貢士都隔案肅立,一眼望去都是烏壓壓的儒裳方巾,蔚爲壯觀。

嘉昭帝目光逡巡大殿中的官員和貢士,最後目光不由自主一凝,在左側第一張考案停留片刻。

所有入殿貢士就坐考案,也是根據會試上榜排名,歷來左者爲尊,賈琮身爲今科會元,自然位列左首第一考案。

在這樣幾乎耀眼的位置,很難不讓嘉昭帝矚目,況且賈琮是他器重的臣子。

但此刻賈琮成爲三百貢士第一人,卻讓嘉昭帝的內心頗爲複雜……

……

賈琮如今身負雙爵,且已是五品命官,按賈母這等老婦的想法,他實在沒必要再下場科舉。

但是,嘉昭帝對賈琮科場進取,卻持贊成態度,因賈琮文武雙全,對任何一個君主,都是大有可用之人。

如果賈琮止步於舉人,沒有登第進士的名份,按照大周官職常規,極難突破五品以上官職。

當初嘉昭帝將自己心腹爪牙,推事院院事周君興,破格拔擢爲從四品官職。

朝廷各部官員、都察院各道御史,彈劾異議的奏章,如同雪片一樣蜂擁而上。

各部官員對嘉昭帝逾越官場祖制,苦口婆心,吐沫橫飛,極盡勸阻哀求之能事。

如果不是爲了顧忌君臣體面,擔心聖上故伎重演,通過查究爲官不法,搞臭自己的官聲。

部份激進的御史,只怕指着嘉昭帝的鼻子罵昏君了。

之所以拔擢周君興之事,讓嘉昭帝這等被動難堪,歸根結底,就是周君興不是及第進士。

推事院又屬文官體系,按大周祖制官規不得晉升五品以上。

加上週君興有酷吏之名,朝廷上一衆文官,不管於公於私,自然要異口同聲,全力反對。

嘉昭帝雖然最後力排衆議,將周君興晉升從四品推事院院事,但是此事可一不可再。

周君興此生都要止步於從四品,皇帝雖對他有重用,卻不會再次爲他破例,再與祖宗家法和滿朝文武爲敵。

但是,賈琮對比周君興,在嘉昭帝心中的份量,卻是要緊太多。

賈琮不僅文才驚世,似乎還繼承榮國公勇武血脈,鏖戰遼東,平定女真,不啻於天生名將,而且還有火器宗匠之能。

這樣出類拔萃的人物,如一生官職止步五品,權柄狹隘,皇帝又如何重用,如何讓他爲自己執鞭墜鐙,開拓功業。

所以,賈琮下場春闈,嘉昭帝還是樂見其成的,而且賈琮不像周君興那樣才情有限,以他的才華取進士之名,不過探囊取物。

這也是爲何,當初甄芳青向太上皇乞求恩典,讓賈琮父喪後能加恩春闈之試,嘉昭帝欣然順水推舟的原因。

但是,對於嘉昭帝來說,賈琮只要進士及第就好,仕途通達有了敲門磚,不需像周君興這樣捉襟見肘。

出於帝王心法權術,不管是爲了制衡防範,還是着眼於長遠,他只需要賈琮上榜即可,並不需要他奪什麼會元之榮。

而且依照常理判斷,會試面對大周萬千疆域學子,那是天下舉子之爭。

像賈琮這樣的一州解元,普天之下可有不少,要說他就能奪取頭榜頭名,多半也是渺茫,這也是嘉昭帝從未料想到的。

可賈琮卻再一次讓他驚訝,這多少讓嘉昭帝有些無奈。

他作爲九五至尊,對於春闈殿試,擁有點選排序的權利,因皇帝是殿試實際主考官,殿試貢士及第被稱爲天子門生。

但是即便皇帝本人,權柄通天,但對於會試遴選也無隨意掌控之力。

因爲會試的遴選規則,比起殿試要規範嚴密許多,舉子試卷進入閱卷之前,都要進行謄名易書,由多官衙參與監督。

如不是採取高明的舞弊之舉,皇帝和三大主考官都無法預測,最後誰會是頭榜頭名。

所以,當嘉昭帝看到禮部上呈的會榜名錄,看到賈琮成爲首榜頭名,雖然內心頗受衝擊。

但他並沒有提出任何異議,而是照常硃筆玉璽覈批,照常讓禮部按期發榜。

會試乃國之掄才大典,即便他是天子,也絕不會去操控做僞。

否則就是朝堂文官和天下士子爲敵,難逃昭昭史筆,落得昏君之名,只怕連龍椅都要坐不穩。

……

嘉昭帝從賈琮身上收回目光,望着寶座玉階之下,數百官員宮士,心中生出幾分躊躇之意。

說道:“本次春闈會試,諸位愛卿殫心竭慮,任事辛勞,爲國倫才,朕心甚慰。

入殿諸貢士,舉業艱辛,躋身會試,名列皇榜,皆爲學精深之輩,國之儲臣,世之棟樑。

諸貢士入殿比試,珍之重之,嚴思深慮,朕望爾等盡展才學,爲國獻策,不負朕望!”

大殿上三百多貢士,大多都是白身學子,像賈琮這樣面聖多次的貢士,三百人中大概找不出第二個。

因此,第一次進宮面聖貢士,竟得聖君當殿勉勵,自然個個感激涕零,紛紛下拜謝恩。

等到嘉昭帝御示衆人平身,內閣大學士王士倫宣讀殿試詔書。

詔書之中闡述殿試爲朝廷選材大禮,社稷之重,萬民矚目。

本次殿試聖君御臨,以下讀卷官、受卷官、印卷官、掌卷官、彌封官、監視官等爲何人,各承擔何等要務。

說明殿試所依禮法,貢士需謹守各類殿試規則禁忌,殿試答題起止時辰,以及殿試之後閱卷所需時間,開榜點選冊封日期等等。

王士倫身爲內閣大學士,兼任六部魁首,自然對宣讀聖旨之事,駕輕就熟,聲韻曉暢,抑揚頓挫,聲震殿堂。

殿中貢士聽着王士倫宣讀聖諭,人人心生莊嚴之感,特別是聽到看榜點選冊封之事,個個熱血沸騰,都涌起青雲奪魁之望。

王士倫宣讀詔書之末,便是本次殿試的策論之題,原則上殿試策問之題,是由皇帝親自擬題。

但實際操作之中,都是三大會試主考官執筆,但殿試策問的題意,必定是天子心意,不過是臣子依照聖意擬寫定稿。

……

大殿之中,王士倫宣讀完聖諭,開始宣讀嘉昭十五年殿試天子策論,語音在皇極殿盤旋往復。

殿試策論關係三百貢士最終及第名列何等,人人都是全神貫注傾聽。

制曰:朕仰承天眷,奉繼宗社,統御海宇,夙夜勉勵,未敢懈怠,以愧家國之重,於茲十五年餘。

御臨之始,選才唯賢,澄清吏治,施政寬民,欲使國有豐饒之象,民有得益之樂,而後皇政畢修,羣生克遂,社稷大治。

自元年始,國計日盈,諸政得施,比之先輩,略有新豐。

然吏治繁雜,肘腋之憂,腐弊之災,大禍未生,小患未絕,於茲數年,圖治彌殷,厥效未睹,其故何也?

自從嘉昭十二年始,北至邊鎮九地,南達富庶六州。

文臣任事,恪盡聖賢之道,有忠膽利國之輩,亦有枉法謀私之徒。

武將護國,秉承忠勇之志,有戍邊平番之勳,亦有兵武禍民之梟。

陰弊佞臣,貪風不息,誅求下吏,以奉上官,糜爛從生,遂使不肖有司,禍連民生生難,何法可革其弊耶?

朕簡任賢良,共襄治化,如何當用其才,如何當稱其職,其行何也?

爾多士詳切敷陳,朕將親覽焉。

……

王士倫讀完殿試策論制題,整個皇極殿陷入一片靜默之中。

入殿貢士雖有三百多人,但身處天子鼻息之下,他們不要說喧譁議論,連大氣都不敢多喘,唯有人人低頭冥思苦想。

而在場數十位殿試執事官員,除了三大主考官參與殿試製題擬筆,對試題內容知之甚詳,其他官員也是首次知曉題目。

衆人臉上表情各一,但他們都有相同的想法,當今聖上不愧極度務實之君,以至被一些士林老臣,暗貶有少文之瑕。

單單看聖上欽點的殿試策問,觀其題意,就可知是何等切中時務,完全參知近年政事,直問吏治應對之策。

題目之中提到自嘉昭十二年以來,發生在北至九邊,南至江南,涉及吏治的諸般事蹟,只是言簡意賅,並未完全指明。

這些事件的發生,因爲涉及不同官衙,事件來由隱秘不同,在官場也不是盡人皆知,許多官員多半知其一二,不知全貌。

但參與殿試策問制題的三大主考官,對其中全貌知之甚詳。

殿試策問中涉及政事,有去年吏部考功舞弊大案,涉及獲罪罷免官員達十幾人,也有去歲轟動一時的金陵衛軍大案。

更有在江南之地,追溯至嘉昭十二年,金陵爆發的水監司大案。

在北鎮之地,可以推延當朝武勳貴族,倒賣鹽鐵之案,也有邊鎮世襲軍官投敵之禍,還隱約點到賈琮平定女真之事。

嘉昭帝之所以欽點這樣的策題,是因近年以來,他隱約意識到,在他上位十年之後,朝廷吏治已顯敗壞隱憂。

似乎有一隻他看不見的大手,在攪動風雲,令人高深莫測……

當然,這道欽點殿試策問,背後隱藏的皇帝深意,那怕是三大主考官,都不是人人盡知……

即便在場其他殿試執事官,雖他們都爲官多年,有一定爲政經歷。

但這樣時政問策艱深之題,對他們來說也並不輕鬆。

更不用說應考的三百貢士,絕大多數都是白身舉子,對於這樣艱深的務實問策之題,不免更加一籌莫展,難得要領。

但是,殿試作爲朝廷科舉之業的巔峰,本就是遴選天下士人中卓絕之輩,考題出的再艱難,都在情理之中。

這樣的策問之題,考驗的就不單是貢士的書經學問,如果他們只會死讀詩文,不知窗外之事,只怕連題意都讀不明白。

只有那些既精通聖賢倫理,但又心有壯志,胸藏河山之人,纔會對周遭世事變動,事事關心,不吝深思。

纔可面對以天子視角所出宏大策問,做出經世致用的回答,才能在數百貢士之中脫穎而出。

……

在場的殿試執事官,心中都有相近的想法,只怕在場三百貢士,其中一半以上,答題之策多半難得要領,不知所云。

不過這也沒什麼要緊,今日殿試貢士不管答題如何,都不會黷落,即便名落三甲,也算是進士出身。

此時,包括三大主考官,以及數十名殿試執事官,很多人的目光不由自主,望向左首第一張考案。

因爲他們都知道,賈琮是三百貢士之中,極少的官居五品,從政數年之人,而且他的才情文思,在入殿貢士中首屈一指。

他們幾乎都想到同一個問題,賈琮會如何作答,本次殿試策問制題?

……

等到王士倫宣讀過本次殿試策問之題。

掌卷官帶領數十內侍,開始給數百貢士發放文印試題、答題正卷、答題草稿等應試之物。

此時,嘉昭帝從龍椅上站起,帶着郭霖等隨身內侍,離開了皇極殿。

皇帝是九五至尊,日理萬機,許多朝廷大事等着處理。

本場殿試要從早間一直持續到日落時分,皇帝自然沒有一直在場乾耗的道理,殿試之初露臉走個過場罷了。

在貢士正式應試之前,三大主考官與其他執事官,開始在各考案遊走巡視,嚴明考律。

會試第六房同考官的孫守正,也作爲殿試執事官之一,在各考案之間遊走,似乎有些心神不定。

當他走到位於大殿中央那列考案,無意之中看到一個身形微胖的舉子,目光微微一亮。

他的腦海之中,不由浮現,一篇會試策論主題答卷:

先人云:以一人之心融天地之心,以天地之心融天下之心。

此乃百世通曉之理,散見於紅塵萬類之殊,常人得知由之,而不知者也。

道無盡功,唯志趣之高遠者爲足極是功;道非小用,唯力量之凝定者爲足以大其用……

當時他看到這篇會試策論答題,已不由自主的叫好。

甚至直到現在,這篇策論答題,都是他主持會試六房閱卷,所接觸到的最優秀的策論答題。

但他仔細閱讀完這篇答題,也察覺出其中一些端倪。

這名考生必定十分熟悉,劉吉川那篇《退思記》,才能應答如此貼切出衆。

孫守正心中清楚,主考官徐亮雄所出會試策題,就是攫取劉吉川《退思記》主旨而出。

但是,劉吉川因與大周太祖的糾葛,他的文章一向不被稱道,流傳狹隘生僻,極少有士人去研讀。

而這名考生卻如此標新立異,竟與徐亮雄的癖好,有一種難言的契合。

孫守正最終因此篇答題確實出色,將這名考生例如本房遴選之列,但內心卻就此埋下疑惑。

直到會試上榜考生落定,他作爲十八房抽調官員,跟隨三大主考官,入貢院抽取上榜考生正卷。

在貢院案牘庫之中,當貢院官員拆除正卷彌封,對照宣讀上榜考生編號,報唱對應考生名字、表字、籍貫。

孫守正終於知道,那篇他最欣賞的策論答題,撰文考生姓甚名。

他叫吳樑,表字希文,杭州府舉人。

而吳樑的表字,孫守正在文翰家蕭家書曾經聽過。

書鋪中的老者告訴過他,會試開考前幾日,一位叫希文的考生,特意從書店購買一冊《劉吉川文錄》,其中就有那篇《退思記》。

當貢院官員讀出吳樑表字希文,像是在孫守正心中掀起波瀾,原先疑惑的種子,瞬間破土生芽,變成紮在他心中的一枚尖刺!

……

會試放榜之後,吳樑和其他考生一樣,按照慣例拜謁主考官和屬房同考官,孫守正也就認識了吳樑其人。

心中日益加重的懷疑,讓生性秉正較真的他,數日之間坐立不安,終於按捺不住性子,他又去了一趟文翰家蕭家書鋪。

事情竟然出奇順利,他只花了三兩銀子,就從那位老者口中,得知了令人震驚的內幕。

他幾乎可以確定,原先自己的揣測和猜疑,極大可能就是事實真相。

這些日子,孫守正一直處在焦慮之中,以往他身爲御史,聞風而奏,不過尋常之事。

但是春闈大比,國之掄才大典,舉世矚目之事,一旦爆出舞弊之事,必定朝野撼動,後果難以預料。

他一個七品御史,不僅要和一位正三品高官對峙,還有面對他尚不知曉的別樣內幕……

他可能因此事遭到反噬,甚至身敗名裂,仕途盡毀,這不由得他忐忑難決。

……

正當孫守有些神思不屬,卻看到吳樑對着某人微笑躬身,禮數十分恭謹。

孫守正順着視線看去,正看到巡視考場的徐亮雄,也對着吳樑微笑頷首,目光之中似含提攜之意。

會試張榜之後,上榜考生都拜謁過主考官,所以殿試之中,應考貢士認識主考官,不過尋常之事。

殿試正式開考之前,貢士偶爾向主考官致禮,不過是普通禮數。

但是,孫守正卻能清晰感應,吳樑和徐亮雄之間,存在一種異樣的默契,他們不像普通的主考官和考生關係。

他幾乎能夠斷定,在會試之前,這兩人便有異常糾葛,這種靈敏的直覺感受,就像是毒火一般,在他心中炙烤燃燒。

他雖科舉登第,但是出身寒門,沒有門第人脈支撐,及第之後沉淪下僚,只能做一個不起眼的從七品御史。

但他靠着清正之心,敢言之膽,正溯之念,通過彈劾賈政逾越禮法之事,纔在朝堂上嶄露頭角。

而且,還得了繳天之幸,成爲春闈會試六房同考官,正因自己踐行恪守之心,才能換來今日之榮。

如今,他主持的會試六房,因他的閱卷遴選,在他眼皮底下,竟然藏污納垢科場舞弊之事。

這是他身爲同考官的恥辱,往日的御史清流之名,都要被自己玷污,問心有愧!

此刻,徐亮雄和吳樑似深含默契的致意,如同對他肆意的嘲弄,讓他胸中生出不平之意,原先的顧慮瞬間無影無蹤。

他看向那御極龍座,當今聖上早已離殿回宮,他又看向數百貢士分別落座,殿試大比就要開始。

他心中思慮片刻,總算將噴薄的一腔熱血,暫且壓制下來……

第292章 富貴惑人心第114章 面聖乾陽宮第六十一章 入甕終有報第395章 籌謀布先機第312章 獻俘震四邦第605章 金陵生鉅變第764章 鬢香皆同倫第242章 傾覆護舊情第810章 巧言正家風第339章 籌謀鎮南北第292章 富貴惑人心第659章 雋彩滿城唱第459章 巧言定妻妾第631章 刑獄瓜蔓抄第222章 格物可倫才第552章 房闈生情靡第一章 喪門星第226章 囹圄錐心苦第206章 無縈說金玉第726章 神算窺天機第478章 奪情謀恩典第528章 紅顏逾情歡第460章 媒妁可當時第696章 一索欲得男第425章 掌櫃色妖嬈第580章 房闈入窈窕第四十五章 寫不得字第409章 別情入內院第515章 巨孽可覓蹤第727章 聘娶謀家財第356章 利慾搏人心第651章 金榜題名時第802章 雪擁錦被香第162章 登臨濯江樓第131章 翠眉染朱脣第七十九章 小院凝刀光第六十九章 討要柳五兒第150章 揚州見如海第405章 女妖精真多第八十八章 孤清生緣法第372章 禪心困離情第461章 清和拜上皇第174章 暗室騰刀光第694章 七夕洗嬌嬈第537章 嚴辭難馴心第382章 仇隙生旖旎第781章 觥籌難敘情第三章 對聯第351章 秘盒生疑竇第151章 引兵入金陵第647章 金玉成姻緣第385章 夜航擁情殤第788章 和議顯殺機第305章 上皇的賜禮第642章 大案落塵埃第343章 乞巧浣青絲第425章 掌櫃色妖嬈第五章 嘉順王第520章 世家藏秘事第557章 皇嗣何貴重第369章 謀局牽南北第162章 登臨濯江樓第409章 別情入內院第430章 金簪度情殤第497章 風雲出我輩第785章 音書驚舊顏第250章 蒼天放過誰第204章 片語含生死第472章 問吉迎婚詔第524章 除歲有清歡(二)第105章 中車揭私隱第213章 首榜起波瀾第668章 衾暖情夢香第三十七章 再傳噩耗第254章 籌謀行天下第517章 薛門顯鳳姿第384章 同乘相磋磨第307章 承嗣與婚約第591章 奇醫斷奇毒第103章 危難入門牆第805章 閨閣慕瓊玉第663章 魁名恩榮宴第606章 奪機叩青雲第759章 俏語榮慶堂第664章 芳情赴末途第484章 宿命皆顛覆第400章 情迷生博弈第666章 福禍連南北第725章 紅顏解妙卿第549章 刀斬野鴛鴦第六十九章 討要柳五兒第402章 姻事溝壑深第438章 荷肩體窈窕第三十六章 好個女賊第126章 寒門生嬌花第218章 朝議顯聖心第682章 笑語撩歡念第756章 嬌嬈多孽緣第二十五章 卜相驚悚第二十一章 芷芍暖榻
第292章 富貴惑人心第114章 面聖乾陽宮第六十一章 入甕終有報第395章 籌謀布先機第312章 獻俘震四邦第605章 金陵生鉅變第764章 鬢香皆同倫第242章 傾覆護舊情第810章 巧言正家風第339章 籌謀鎮南北第292章 富貴惑人心第659章 雋彩滿城唱第459章 巧言定妻妾第631章 刑獄瓜蔓抄第222章 格物可倫才第552章 房闈生情靡第一章 喪門星第226章 囹圄錐心苦第206章 無縈說金玉第726章 神算窺天機第478章 奪情謀恩典第528章 紅顏逾情歡第460章 媒妁可當時第696章 一索欲得男第425章 掌櫃色妖嬈第580章 房闈入窈窕第四十五章 寫不得字第409章 別情入內院第515章 巨孽可覓蹤第727章 聘娶謀家財第356章 利慾搏人心第651章 金榜題名時第802章 雪擁錦被香第162章 登臨濯江樓第131章 翠眉染朱脣第七十九章 小院凝刀光第六十九章 討要柳五兒第150章 揚州見如海第405章 女妖精真多第八十八章 孤清生緣法第372章 禪心困離情第461章 清和拜上皇第174章 暗室騰刀光第694章 七夕洗嬌嬈第537章 嚴辭難馴心第382章 仇隙生旖旎第781章 觥籌難敘情第三章 對聯第351章 秘盒生疑竇第151章 引兵入金陵第647章 金玉成姻緣第385章 夜航擁情殤第788章 和議顯殺機第305章 上皇的賜禮第642章 大案落塵埃第343章 乞巧浣青絲第425章 掌櫃色妖嬈第五章 嘉順王第520章 世家藏秘事第557章 皇嗣何貴重第369章 謀局牽南北第162章 登臨濯江樓第409章 別情入內院第430章 金簪度情殤第497章 風雲出我輩第785章 音書驚舊顏第250章 蒼天放過誰第204章 片語含生死第472章 問吉迎婚詔第524章 除歲有清歡(二)第105章 中車揭私隱第213章 首榜起波瀾第668章 衾暖情夢香第三十七章 再傳噩耗第254章 籌謀行天下第517章 薛門顯鳳姿第384章 同乘相磋磨第307章 承嗣與婚約第591章 奇醫斷奇毒第103章 危難入門牆第805章 閨閣慕瓊玉第663章 魁名恩榮宴第606章 奪機叩青雲第759章 俏語榮慶堂第664章 芳情赴末途第484章 宿命皆顛覆第400章 情迷生博弈第666章 福禍連南北第725章 紅顏解妙卿第549章 刀斬野鴛鴦第六十九章 討要柳五兒第402章 姻事溝壑深第438章 荷肩體窈窕第三十六章 好個女賊第126章 寒門生嬌花第218章 朝議顯聖心第682章 笑語撩歡念第756章 嬌嬈多孽緣第二十五章 卜相驚悚第二十一章 芷芍暖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