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

定海軍的發展,就看起來來說,還非常的微小,甚至一艘1萬料左右的船隻,連北宋最大的海船都比不上。

南海一號的發掘,就足以證明北宋的船舶製造能力,800噸左右的船隻,換算成料,就超過了2萬3,這還未必是北宋建造的最龐大的海船。

歷史已經是被掩蓋了,千載的黃土埋葬了不知道多少東西,在封建王朝,士農工商,看起來工人比商人高,可是實際上,工人是最底層的,原因很簡單,哪怕商人再怎麼的低賤,他們有錢,有錢自然可以得到人的吹捧,就算是被朱元璋弄死沈萬三,他不是也在史書上書寫了一筆麼。

可是在歷史上,有幾個工匠能夠鼎鼎大名的,更別說工匠的造物。

船舶製造,這個幾乎是定製,有人需求,就有人制造,無外乎是製造的難度,對於北宋而言,只要是解決了龍骨的問題,製造出來只是時間問題。

可是這個船,跟定海軍這裡的帆船,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說速度,帆船的基本速度是在中國式帆船的一倍以上,這個時代更是多出了2倍,這對於遠洋運輸來說,好處可就大了。

實際上,任何運輸,除了本身的消耗之外,時間成本就是最重要的消耗,船員的吃用,薪水,這些成爲了運輸的主要成本,在使用風帆,不使用輔助動力的前提下,所有運輸的消耗就是人力成本,在使用人員相同的前提下,速度越快,越是節約。

帆船的出現,也標誌着定海軍,開啓整個航海的基礎的,一個真正的航海時代,在北宋開啓,不是明朝鄭和下西洋那樣,藉助着一個個的港口,逐步的向遠處。

那種方法根本就不是商業性的手段,那是用王朝的能力推動的。

中國式帆船越大,需求的越多,而且鄭和一次,就是數百艘各種的船,還有大量的兵馬,而不是怎麼少怎麼來,不然爲什麼鄭和到了東南亞,甚至可以滅國。

武力是彰顯了,可是費用就高的多了,鄭和是爲了朱棣來東南亞彰顯武力,萬國來朝的,或許會帶一些小玩意作爲賞賜,也會攜帶大量珍貴物品,可是這玩意不是交易,不考慮成效,就跟鄭和幾次在非洲弄到犀牛,孔雀和大象一樣,那有什麼價值,哪怕犀牛角,象牙價值不菲,可是這玩意,只有象牙和犀牛角,其他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太多的作用。

商業纔是推動航海不停進展的基礎,爲什麼歐洲人,不顧生死,前仆後繼的,尋找一條前往東方的航道,不就是因爲來到了東方,可以獲得鉅額的利益。

在東方,哪怕幾手商人,層層的加價,絲綢和瓷器,也沒有超過多少,最多也就是幾倍,可是到了歐洲,絲綢和瓷器,都是價比黃金的高檔東西,有些,甚至比黃金更加的昂貴,一船貨物,可以獲得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益,哪怕是幾十艘,上百艘,只要有一艘回來,就可以創造一個可怕的富豪,這纔是刺激着所有人前仆後繼的根本。

可惜鄭和下西洋,不具備這個條件,在朱棣在的時候,不知道是爲了天朝上國的想法,才推動了鄭和不停的前行,可是在之後,就因爲靡費巨大而沒辦法支撐,別說是類似鄭和這樣的大型航海,就連寶船的圖紙,也被束之高閣。

或許,中國式帆船,有這樣那樣的弱點,可是本就在元朝倒退的技術,又經過了明初的藏匿,中國的帆船技術,沒辦法得到發展,開始遠遠落後於歐洲,一直到後來的清朝,更是弱的一塌糊塗。

這不得不讓人感覺到很諷刺,同樣,民間的商貿,也因爲中國富庶而變得沒有辦法成行,一艘來自西洋的帆船,只要來到亞洲,到了中國附近,就可以收穫足夠商品,無論是絲綢,茶葉,還是瓷器,再或者東南亞的香料,日本的白銀。

總之,整個亞洲,價格高昂的產品太多了,反倒是在中國,舶來品的價格也高昂,可是這個高昂,只是運輸費用的高昂,這些高昂的商品,在歐洲同樣價格不菲,這也是爲什麼,英國在發達起來之後,要發動鴉片戰爭,閉關鎖國的滿清,對外無慾無求,反倒是絲綢,茶葉和瓷器,具備了不可代替性,這玩意外國人稀缺,這也是最初英國明明強悍,卻沒辦法在正常的商品交易之中,跟中國相比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這不是英國出現的問題,中國曆朝歷代,金銀都不多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大部分都是銅,雖然金銀的價格昂貴,都是公認,可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形成一般等價物,或者是金銀幣。

原因就在於,金銀的數量,相對較少,哪怕昂貴,卻無法撐得起貨幣盤子。

可是到了明朝之後,金銀開始進入到流通領域,不是中國在這個時代,發現了大量的金銀,而是因爲海外的金銀,大量的流入。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大肆佔領,獲得了無數的財富,這些財富,按理說,應該是通過大西洋,迴歸歐洲,雖然大西洋波濤洶涌,可是怎麼說,距離都要近很多。

可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運金船,往往會繞過太平洋,進入到亞洲,然後再運送到歐洲,這個等於說路程長了一倍以上。

之所以會這樣,那是因爲傳統,金銀這些東西,對於那個時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來說,不算什麼,作爲航海時代早期的霸主,他們不論在非洲,還是在美洲,都獲得了大量的金銀,這玩意真的要運回去,還不給小小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貨幣崩潰。

因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輸入,歐洲的金銀兌換比,比起亞洲要高很多,單純金銀兌換,都獲利不菲。

這些金銀,或者換成中國茶葉,瓷器和絲綢,或者換成香料羣島的香料,再或者,就是其他的產品,再運回到歐洲,獲利還能夠翻上數倍,這可是一舉兩得的,對於航海時代來說,多走幾千公里的航程,那算的了什麼。

雖然沒有一個確切的記載,可是在明清兩代的數百年時間之中,不知道有多少白銀流入中國,總之,在整個明清時代,白銀成爲了最主要的貨幣,開始在整個中國鋪開。

要知道,到了清朝,整個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是在世界上絕對的霸主地位,中國所擁有的貨幣總量,可怕到驚人,讓中國普及使用的一種貨幣,他的總量是多少。

中國發展太好了,對於中國來說是劣勢,特別是針對航海也來說,就算中國擁有遠洋船舶,能夠把貨物送到歐洲,不把對方打服了,也別想做生意。

這只是傳統的,起步階段的商業,對於趙信而言,他來自於21世紀,到了21世界,世界航運上面,就不是什麼茶葉,絲綢和瓷器了,反倒是一些不起眼的東西。

當船隻的噸位不停的增加,運輸成本會不斷的降低,一些更低價值,卻更加普遍的適用性的商品就可以冒頭出來的。

工業化的定海軍,未來佔據的臺灣海南島,甚至是東南亞,他的人口越來越多,工業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的前提下,對於原材料的需求,也就會越來越高漲,這些原材料是重點。

中國地大物博是不假,可是長達數千年發達的歷史,還有龐大的人口,對於各種物資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後世,常用礦物,鐵礦,銅礦,還有其他的一些在歷史上面常用金屬,在中國復地都不算多,就算有,品味也不高。

可是在中國的周邊,礦產多的地方,可不少,比如說,東南亞的,還有更遠的大洋洲,那可是在礦車上的大陸。

只要是拿到了這些地盤,開發出了這些礦產,足以支撐整個定海軍,長時間的發展,可是在所有的物資和資源之中,趙信最看重,也是必須第一時間解決的,永遠只有一樣。

沒錯,就是糧食,民以食爲天,人在這個世界上面生存,空氣,水,糧食這三者,都是必不可缺的。

在地球的整體環境,不出現大規模的變化的前提下,空氣和水,是不會缺乏的,制約人口增長和實力擴張的就只有糧食。

對於中國而言,糧食永遠不嫌多,在沒有南美的高產作物,培育出來的前提下,佔據海外得,特別是東南亞和印度的糧食,就成爲了不錯的選擇的。

跟整個中國不一樣,東南亞擁有着的可怕種植潛力,位於熱帶的,一年兩熟甚至是三熟,都沒有問題,甚至多年沒有耕種過的土地,一旦種植,不用多少的功夫,都可以收穫豐厚。

在整個北宋,土地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擴張的前提下,從東南亞,甚至是南亞的印度,進口大量的糧食,這會支撐着整個北宋的發展。

工業化最根本的東西就是人口和幅員,人口代表着更多的生產者和戰爭潛力,幅員代表着更強的戰略縱深,在二戰之後,有可能崛起和強大的國家,只有人口足夠的龐大,土地足夠遼闊的,當然了,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工業基礎,這樣才擁有發展的可能性。

大量外購的糧食,會讓整個中國的人口進一步增加的根本,用更少的土地和糧食,養活更多的人,這纔是穩妥的發展之道。

在封建社會,甚至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初期,統治者們還沒有意識到人口的重要性,特別是封建社會,整體都是愚昧的,被動的向前發展,人口,在上位者的眼裡,只是一個數字,也只有到了的工業社會,當生產力進一步的解放的時候,纔會注重人的作用,但是這個時候,只是把人看做是工具。

西方的工業化,在最初羊吃人的時代,讓大量的自耕農破產,不得不進入到城市之中,成爲了工人。

可是這一批工人,在最初進入到工廠的時候,並沒有享受到後來資本主義社會的那種待遇,在中學課本之中的包身工,實際上,在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廣泛的存在,他們也經過了最初的包身工時代。

打個比方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棉紡織業大規模發展,讓英國終於從鴉片,或者是其他下三濫的產品的,換成了工業產品,那個時代是整個英國經濟最蓬勃發展的時候,可是對於底層,卻不是那個樣子。

首先,紡織業大部分使用的女工,解放了生產力,讓婦女進入到了工作,可是按照一線紡織工人,平均壽命不足40歲,很多都積勞成疾的死去,再加上婦女進入到了工廠,對於孩子的照顧缺失,整個嬰兒的死亡率極高。

當時的社會是極大的兩極分化,富可以說,有錢的要命,百萬英鎊的富豪,也是在這個時代出現,他們過着讓人難以想象的奢華生活。

可是底層,平均每個月,不足5英鎊的月薪,卻付出了全部的力量和生命的,他們的勤勞,爲資本家創造了可怕的財富,卻爲此賠上了健康和生命的代價。

在這個時刻,勞資之間的矛盾,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從最開始的反抗到衝突,在這個時代,誕生了從小到大,如同星星之火一般燎原革命。

無產階級的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出生和普及,最終造成了法國大革命等一系列革命的誕生。

也是在無數衝突和盤旋發展之後,無數琳琳的鮮血之下,在勞動力提升到了一定程度之下,西方的中產階級和福利待遇,這才慢慢出現,最終成爲了後世主流的程度。

如果不是趙信穿越,哪怕北宋不會被蠻族擊敗,慢慢的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社會,也同樣的會經歷這個過程。

趙信的穿越,改變了這個固定發展的過程,直接從最根本的地方,進行改變,北宋的根基,還有卡牌系統的配合,直接讓北宋跨越數百年的限制,直接進入到了某種的高度,這纔是一兩年的時間,一旦紮根下去,讓定海軍的產業結構進入到某種高度,它必然會改變世界。

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島基地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體系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殺地四百五十章 邁向海洋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二百一十四章 松香皁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二百八十四章 飯後談資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三百一十九章 險惡局勢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態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海現狀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二百九十四章 賴皮韓相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麼?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島基地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二百六十一章 修路和起運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五百一十四章 鋼龍骨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認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八十四章 長弓和北宋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禁軍張俊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四百零六章 資金效率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十二章 蠻橫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減料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七百四十一章 損失更大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夢
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三百零五章 兩重天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島基地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體系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殺地四百五十章 邁向海洋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七百五十五章 盤點收穫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二百一十四章 松香皁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二百八十四章 飯後談資第六百零二章 科研和滑膛槍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島工廠第三百一十九章 險惡局勢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十七章 內外之分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時間觀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質第三百二十一章 攻城和博弈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陣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態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海現狀第一百一十一章 保州兵變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二百九十四章 賴皮韓相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麼?第八百四十一章 海島基地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二百六十一章 修路和起運第六百七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四百零三章 技術活和商隊第五百一十四章 鋼龍骨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認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八十四章 長弓和北宋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六百七十三章 坐守山海關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一百七十四章 防禦選擇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四十四章 開門見山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禁軍張俊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二百四十九章 留守曹劌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四百零六章 資金效率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樓新樓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十二章 蠻橫第二百六十八章 偷工減料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六章 夜究卡牌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七百四十一章 損失更大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