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廠

北宋使節的到來,對於龐大的瀋陽來說,就如同一個小石頭,投入到了巨大的湖泊之中的,在最初的時候,會產生些許的漣漪,可是之後,就被整個瀋陽所吞噬了。

趙信也知道富弼前來,讓孫悅希安排時間,見了一面,富弼算是韓琦那一條線的,卻跟趙信不是特別的熟悉,只是在大名府的時候,打過幾次交道,後來,見的就少了。

富弼看趙信的心態,那就完全不同,如果說,這個時代,富弼少數佩服的人之中,趙信絕對算是一個,毫不客氣的說,一窮二白的局面之下,僅僅憑着定海軍一個小島,在幾年的時間,發展到這個程度,恐怕連太祖都做不到這一切,現在更是佔據了遼國,拿下了整個遼國的土地,可以說,是開國之君也不爲過。

可惜,各爲其主,富弼必須要從定海軍身上,吸收很多有用的東西,儘可能的發展北宋,佩服只是佩服,卻不會傾向。

如果換成剛剛穿越的時候,趙信或許還會拉攏富弼,現在,沒有這個必要了,連韓琦,都只是放在那裡,未來如果有機會,北宋定海軍合併,韓琦是首輔的一個重要的人選,富弼或許能夠在軍方擔任官職,卻不會是爲首的,在趙信看來,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軍方,可以挑選孫吉,可以挑選狄青,卻不會選擇有些軍事才能的文人。

人才,定海軍一直都缺乏,比起最初的時候,已經好了很多,夜校還有各級的學校,開始走入了正規,遠遠不斷的培養出一大批的人才,這些充斥到了定海軍的各個領域,相對於北宋這些,從千萬人之中,脫穎而出的,趙信更加信任自己培養的,用起來更加的舒服。

富弼隱隱感覺到了趙信對他,沒有那麼的熱情,卻沒有多說什麼,畢竟是敵國的皇帝,真的熱情下來,反倒是不好處理,他已經抵達瀋陽好幾天的時間了,前面的幾天時間之中,他更多的是處理一些內部的事情的,比如說,帶來的幾百隨員,他們的辦公室,辦公方式,工作分配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看起來簡單,可是實際上,也相對比較複雜,當然了,還有熟悉定海軍的辦公設備。

很多設備,富弼都沒有用過,爲此,甚至專門讓孫悅希派遣了十來個熟悉的,用於不同組的傳授,最初的幾天,沒有全面的開展工作,只是做的基礎的準備,當準備差不多完成,也學會了定海軍的工具的使用之後,才讓這些人離開。

時間不等人,這些時間,好像是越用越快,不知不覺幾天時間過去了,捋順了整個使館的情況,暫時安頓下來之後,富弼讓手下的,分成不同的組,去了解這個瀋陽的一切,而他則開門見山的找到了孫悅希。

富弼聯絡了孫悅希,聯絡的目的是爲了參觀瀋陽,他想要從正面的方向,去了解瀋陽的一切,希望通過他的瞭解,對瀋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對於這一點,孫悅希沒有拒絕,定海軍除了少部分的研究機構,甚至未來,連鍊鋼基地都可以讓看,沒有什麼保密的地方,瀋陽,有什麼好看的,如果排開了定海軍的這些民衆,瀋陽只是一些房子的結合體。

拿着地圖得,哪怕是富弼之前,就有所準備,對於瀋陽的龐大,心中有數,可是這麼一個超大規模的瀋陽,還是超過了他的想象,這是一個龐大的,超乎想象的大城市。

汴梁,是北宋的首都,也是整個中原最爲龐大的城市,無論是遼國,西夏,還是從海外來的大食,阿拉伯,他們來到了汴梁的時候,都會震驚於汴梁的龐大,無數的坊市,超過百萬的人口,讓人流連忘返的商業區的,甚至到了夜間,在特別的坊市,還有不夜城的美譽,這些都是汴梁的標誌。

就怕貨比貨,沒有見到瀋陽之前,感覺到汴梁還可以,但是真的跟瀋陽擺在一起,汴梁真的被比下去了。

對於瀋陽,定海軍是以都城爲基礎而建造的,並且有了後世的京城的對比,趙信直接把瀋陽擴張的很大,

瀋陽中心城區的範圍,大概是60公里的直徑,一個近似正方形的區域,算下來,整個瀋陽大概佔地3600平方公里,也就是說,一個瀋陽,就比之前的定海軍,大出了十倍以上。

當然了,暫時開發出來的,也就是800平方公里左右,一共擁有各種功能性的建築物,超過萬座,住宅樓差不多有20萬多座,單純住宅,最少可以容納1500到2000萬的人的居住。

在這麼一個龐大的城市之上,單純是數據,那是非常的枯燥的,一個個的數字,整合起來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總量,可是從紙面上得到的震驚,再落到實際上,東南西北的去看看,富弼哪怕沒有一一的來看,單純從一些高處,藉助着望遠鏡俯瞰,就已經明白,瀋陽是多麼龐大的城市。

按照他所理解的,汴梁這麼一個超過了100萬人口的城市,就已經讓人非常的頭疼了,瀋陽,這個人口可不單單是超過了100萬,這個人口太多太多了。

富弼很奇怪,爲什麼要有這麼多的人,汴梁超過百萬人口,對於開封府來說,就是一個龐大的壓力,必須要保證這些人生活,還有一些底層的治安,還有糧食的問題,這些都成爲制約汴梁的關鍵,汴梁在達到了百萬人口之後,幾乎沒辦法繼續下去。

通過這些日子的接觸,富弼對於孫悅希也很熟悉了,這是一個能力非常出色的,專業素養很強的一個外交官員,同時,隱隱的,富弼也感覺到,定海軍並沒有過多的藏着掖着。

有這麼一個高官,告訴他一些數據,還有一些理論,說不定,會對他有所啓發。

富弼這麼直白的詢問,孫悅希愣住了,爲什麼要這麼多人?這點似乎沒有定海軍的官員考慮過,似乎從成立那一刻開始,哪怕是最初的時候,定海軍只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小島的時候,趙信佈置下來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人要人。

當時,一些官員還有些不瞭解,畢竟,定海軍也就這麼大,能夠容納的人口有限,就算是着急,也可以先等等再說,等到一切條件成熟了再說。

這是他們不成熟的想法,並且還被趙信否決了,之後的一切,證明了趙信的真知灼見,雖然說,在最初的時候,因爲人口的問題,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甚至爆發了一些危機,可是定海軍都扛過來了。

危機的威脅,反倒是讓定海軍更加快捷的發展的,在度過了之前的危機之後,定海軍的一切發展都非常的快捷的,人口成爲了定海軍擴張的關鍵。

這些雖然沒有什麼保密的,定海軍的人口,對於北宋來說,不是秘密,可是浮光掠影的來說,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在現在,人口問題,依然是未來的跟北宋探討的核心問題,安排出外務工人員,如何讓北宋心甘情願的把人送過來纔是關鍵,如果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嚴防死守的話,那對於定海軍來說,也不是一個事。

稍稍斟酌了一下,孫悅希告訴富弼,明天一大早,會派人過來接它,到時候,一切都可以自己來看。

第二天一大早,孫悅希帶領着韓琦,坐着馬車向外,走了大概5公里左右,來到了一個名爲春陽街道服裝廠的工廠的。

這是目前爲止,瀋陽已經投產的近千座小工廠之一,瀋陽也是有工廠的,因爲龐大的關係,一些小型日用品,或者是輕工業的工廠,也可以在瀋陽落腳,未來,等到北方一定程度的發展了之後,纔會逐步調整到其他地方。

現在,在目前的瀋陽,調整並不合適,瀋陽需要這些企業,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支撐整個瀋陽的經濟。

這是一個以衣服加工爲主題小型工廠,主要是成衣的製作的,是衣蛾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流水線的狀態的小型工廠,擁有上千名員工,生產能力非常的強悍。

丁海軍現在,沒辦法把電力,還有蒸汽利用到生產之中,偶爾一些必須要用到的,還是用畜力,但是成衣工廠,是少數,不用藉助電力和蒸汽機的工廠之一。

在後世,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縫紉機可是結婚時候,必須要紙杯的大件之一,不過那是在80年代初期,後來伴隨着經濟的發展,這個本來家家都有的東西,年輕人幾乎都不會用了。

趙信見過縫紉機,卻沒有拆裝過,可是根據形狀,基本的原理還是知道的,說白了縫紉機就是利用一些機械結構,讓線和針比較的快速的上下移動,這個基本的原理只要在,剩下的,就是想着如何實現。

有了外形原理,然後向着那個方向努力,趙信肯定不可能全部的瞭解縫紉機的一切的,可是他會提出來,經過了不少人的研究,發明創造之下,比較簡陋的縫紉機還是做出來了。

在這個小型的流水線狀態的工廠,以大量的縫紉機爲主題,裁剪,粗加工,專業的加工某一個地方,然後通過傳送帶,送到下一個工序,井然有序,把所有人都容納到了一個整體。

目前,4個車間之中,除了兩個專業車間,其他的兩個,都是大規模的,速度極快的車間。

孫悅希之前就做了功課,這個工廠本身就是在參觀的範圍之內,不過是正好富弼提起來,就主動帶他前來。

整個參觀的過程,只是小半天的時間,可是富弼參觀完了之後,一句話都沒有說。

富弼是大家族出身,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不缺衣服,可是在他所知道的,衣服都是一針一線的縫製的,就算是手再怎麼的巧的女人,要縫一個衣服,也需要好幾天,慢的甚至要半個月的時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很多時候,衣服都是一針一線的縫製的,類似這樣,完全用機器製造,真的沒有聽說過,在這裡他卻大開了眼界,

一個人一道工序的單純這一道工序,可能只會用去的幾十息的時間,一個人,一天最少可以完成300道,甚至是500道這樣的工序。

一件衣服,哪怕是成衣,需要的工序也就不超過30個,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平均,一天最少可以完成17多套衣服。

實際上,這個車間,對於男子上衣這一塊,一天可以完成21件,這中間,有些工序快一點,有些工序慢一點,用快的補充慢的,通過合理的佈置,達到一個相對比較平衡的狀態,

這就是平均每人21件的來源,整個車間,一共也就是120個人,也就是說,一天可以完成2000多件衣服。

聽起來,就非常的可怕,如果按照一件衣服10天完成的話,定海軍的生產效率,幾乎達到了普通手工的200倍以上。

這樣的效率,就算是沒有什麼成本上面的優勢,單純減少的工時,就可以讓這個產業相當的掙錢,更別說,這個成衣還不是傳統的成衣,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顏色不變的,而是色彩繽紛,並且形態和樣式都不一樣的。

這部分的服裝,一部分街道和社區的一些工裝,還有一部分,就是成衣,負責供給精品店,跟工裝相比,成衣是在流水線,生產出了一部分的半成品之後,然後由高手進行一定的精加工,更加高檔的那種衣服。

富弼看完了展示的車間,看到了這些穿在木頭模特身上的衣服,明明不是那麼美麗的木頭模特,在穿上了衣服之後,居然十分美麗,那麼穿在人身上還了得的。

小半天的時間,看完了整個工廠,富弼震驚的同時,卻不明白,爲什麼孫悅希帶他來看這個,這個跟人口有什麼關係,孫悅希在富弼參觀完了之後,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定海軍有無數的這樣的工廠,

富弼聽明白了,有無數這樣的工廠,在這些工廠之中,有無數這樣的工人,也因此,就這樣需要人員,甚至大量興建各種工廠的前提下,勞動力不足,還從北宋獲得,這就是定海軍對於招工做出來的解釋。

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四百四十五章 遼國鉅變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四百章 不同際遇第三十四章 快馬追擊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六百一十四章 合理要求第八百零三章 真相求知慾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六十七章 化學傷害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四百六十三章 玻璃窗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樹缺憾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二百四十二章 爭上城頭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八百一十章 不同角度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八十九章 被看低的長弓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三十七章 邊境互市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一百三十一章 賣相不錯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
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七百章 軍事和修路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四百四十五章 遼國鉅變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三百四十五章 妥協 定海速度第四百四十二章 鎮國基石第四百章 不同際遇第三十四章 快馬追擊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六百一十四章 合理要求第八百零三章 真相求知慾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六十七章 化學傷害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三十四章 風帆戰船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二百二十七章 神兵和鐵器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七百零五章 北方大本營第二百一十二章 甘油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四百三十六章 棱堡浮現第四百零七章 馬車和牛羣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四百六十三章 玻璃窗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樹缺憾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點的平衡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風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軍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二百四十二章 爭上城頭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八百一十章 不同角度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八十九章 被看低的長弓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三十七章 邊境互市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一百三十一章 賣相不錯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七百三十七章 奏摺入京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三百二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五百五十八章 琉球開發報告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二百二十七章 罷工和動盪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