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叛離

“大將軍,紫禁城在這邊!”一個錦衣衛出門就要給許平指路。

“我們不去紫禁城,這黑漆漆的,誰看得清楚?”許平讓錦衣衛帶路去抄近路去各個城門,他覺得在黑夜裡未必能認出崇禎來,而且若是崇禎打算突圍也會難以追蹤:“當務之急是控制每座城門,不放一人出城。”

只要城門全部在順軍手中,那麼就算崇禎皇帝逃出宮,剩下的事情只不過是慢慢搜索而已。不過錦衣衛似乎對這樣的安排不滿,他們急迫地希望能夠立下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大功,跟着許平走的錦衣衛們在他背後嘀嘀咕咕了一會兒,陳指揮就跑過來建議還是去紫禁城:“大將軍,兵貴神速,明皇他拖家帶口的,一時片刻肯定跑不掉,我們現在趕去紫禁城還來得及。”

許平搖搖頭,他知道錦衣衛們立功心切,而且他覺得現在纔去封閉各個城門已經有些晚了。

此時在朝陽門外,王承恩正和城門上的戚國公朱純臣磨嘴皮子,任憑王承恩好說歹說,朱純臣就是不同意開門放王承恩已經他背後的數百淨軍出城。

“非聖旨不能開門,”站在城樓上的朱純臣最後扔下一句話來:“王大官若沒有聖旨在手,則斷然不能開門。”

無可奈何的王承恩跑回隊伍中,喬裝打扮的崇禎皇帝雜在人羣中,把城關上下的對答一字不漏聽了個清楚。

“萬歲,微臣無能。”王承恩不敢行大禮,說話之時眼淚已經奪眶而出。

“這狼心狗肺之徒。”更有親信太監跟着罵道。

得知城破的消息之後不久,崇禎皇帝就又得知去詔獄的淨軍被錦衣衛擊退了,既然如此他便決心做最後的突圍努力,首先是正陽門。守衛正陽門的是兵部尚書張縉彥,他苦勸崇禎皇帝玩玩不可突圍南逃,說如果皇帝還在,則內城守衛依然士氣不墮,雖然外城失陷仍然能依靠內城擊退順軍。張縉彥賭咒發誓,以內城之固若金湯,加之以守軍衆志成城,至少能堅守半年以上。

作爲兵部尚書的張縉彥還站在城頭大罵王承恩貪生怕死,挾持、矇蔽主上,罪該萬死。當然,張縉彥堅決不同意下城,說在這個緊急關頭任何讓他離開崗位的聖旨都是亂命。

多疑的崇禎皇帝聽到張縉彥的慷慨陳詞後不但沒有感動,反倒懷疑張縉彥是想把自己留在城內以便獻給順王做見面禮,不過張縉彥拒絕下城所以崇禎拿他毫無辦法,指揮幾百淨軍攻打堅固的正陽門城樓顯然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崇禎皇帝下令擺駕朝陽門,文官既然不可靠了,那朝陽門的守將是戚國公朱純臣,這種宗室貴族按說總應該和皇帝一條心吧?

這次崇禎皇帝還是讓王承恩去喚朱純臣開門,不過他這次學了個乖,沒有顯露行跡而是躲在淨軍之中,以免臣子看到他本人會起什麼歪念。

可朱純臣竟然也不開門,有的隨行太監心焦,忍不住勸說道:“萬歲爺,要不您就給戚國公他一道聖旨?”

王承恩斥道:“糊塗!朱純臣這賊見到我後難道還會不知道這是萬歲的意思麼?這賊分明是拖延時間,等着投降闖賊,要是見到萬歲後,多半又會說什麼黑夜看不清,要萬歲孤身登城,好讓他有機會然後挾持萬歲,賣主求榮。”

只要出了這朝陽門,就有很大的機會逃脫,不少太監已經急得吱吱叫,所有雖然被王承恩呵斥,但還是有人發出不滿的議論聲:“戚國公公忠體國,怎麼會做如此之事,王大官疑心太重了。”

但多疑的崇禎天子疑心比王承恩一點都不輕,對王承恩的分析也是全然贊同,對其他抗議聲絲毫不予理會,再次下令道:“去安定門。”

王承恩帶隊離開後,朱純臣猶自在城頭呼喊:“臣野戰不利則守城、守城不利則巷戰,巷戰不利則殉國,還請王大官回覆聖上,皇天后土,我朱純臣必定不負國恩啊!”

“戚國公!”有太監聽朱純臣喊聲痛切,有泣血之感,又勸王承恩道:“大官,戚國公中興耿耿。”

雖然王承恩剛纔認定朱純臣是在演戲,顯然依然覺得他多半還是在演戲,但對方聲音悲嗆淒厲,讓人不忍耳聞。這讓王承恩心中的懷疑稍微有些動搖,畢竟出了朝陽門就可以逃出生天了,王承恩偷偷向崇禎皇帝看了一眼。

“快走!”見王承恩似乎有些猶豫,崇禎皇帝短促地喝了一聲,後世以多疑聞名的崇禎皇帝現在對他的臣子一點兒信任感也沒有了。

之所以去安定門,乃是因爲守衛安定門的是太監王則堯,文官武將、皇親國戚既然都靠不住了,那太監總還有些指望吧。

這次連王承恩都不上了,崇禎命令一些淨軍化妝成剛從宮中來傳旨的使者,要王則堯出來接旨。等王則堯出關後,王承恩纔會顯身讓他開門,如果王則堯確實忠心耿耿就帶他一起走,如果不是的話,安定門上羣狼無首崇禎皇帝也有很大的機會帶着淨軍斬關而出。

“是淨軍的人!”不料眼尖的王則堯看到關門前來的都是王承恩組建的淨軍成員後,根本不聽來人說什麼就急忙大叫:“放箭!放箭!開槍!開炮!不要讓他們靠近城樓!”

從詔獄出來後,許平首先抵達的就是正陽門,這裡離大明門最近,如果崇禎皇帝打算突圍肯定以這裡爲首選。趕到正陽門前後,許平還沒來得及拉住馬繮,就聽到城上又傳來一陣義正詞嚴的大罵聲:

“汝等皆爲天子親兵,此時正是國難當頭,汝等不思一死報主,反倒貪生怕死勸主上南巡。哼!我張縉彥誓死也要與你們這些閹豎、小人周旋。”

“原來是張大人,”許平朗聲應道,這位張大人和他也算是有一、兩面之緣,而且還收過他的禮物。許平一抖馬繮,縱身來到正陽門城樓下,面無懼色地仰頭看着着城上那些荷槍實彈的守兵:“張大人不不記得我許平了嗎?”

“原來是大”張縉彥的腔調立刻就變了樣,同時許平還聽到一陣嗡嗡的人身,不過張縉彥一句話才說了半截就打住了,城上的人聲響了一會兒也又歸於平靜,張縉彥客客氣氣地問道:“許將軍所來爲何?”

許平知道張縉彥是擔心自己被崇禎脅迫來詐城門的,便向自己身後一指:“這些詔獄的錦衣衛兄弟們棄暗投明,把我放了出來,現在張大人意欲何爲?”

城上傳來一片更加響亮的嗡嗡聲,張縉彥的聲音變得更加客氣:“敢請大將軍上城敘話。”

說着就有一個吊籃從牆邊垂了下來,許平一躍而上,城上的守兵警惕地放平武器,戒備着那些可能上來搶人的錦衣衛,不過陳指揮他們當然不會對此有絲毫阻攔,他們站在遠處看着許平被緩緩拉上城頭。

“前明僞兵部尚書張縉彥,叩見大將軍。”許平才跳上城頭,全身披掛的張縉彥就撲到在許平腳前:“見大將軍安然無恙,老朽不勝歡喜之至。”

“張大人起來說話吧。”許平笑道。

“老朽不敢當大人兩字,”張縉彥其身後腰仍彎曲得像個蝦米:“大將軍有和吩咐?”

“明皇可曾出城?”許平單刀直入地問道。

“不曾,不曾,老朽不敢放走昏君。”張縉彥連忙向許平表功道:“剛纔昏君帶着他最寵信的閹豎王承恩來過,不過被老朽義正詞嚴地趕走了。”

聽張縉彥講完事情經過後,許平又急忙問道:“那明皇又來過嗎?”

“沒有,昏君知道在老朽這裡討不到好去,就不來自討苦吃了,不過”張縉彥伸手一指:“昏君好像往朝陽門那邊去了。”

“張大人做得好,我這便去追。”許平讓張縉彥馬上開關把自己放下去,鼓勵之餘還囑咐道:“張大人要繼續堅守城關,絕不能放一人一馬出城,順王的大軍馬上就要到了。”

“下官遵命,”張縉彥已經接受了許平用“大人”二字稱呼他,連他的自稱都不知不覺地改變了,他躬身送許平出關的時候還不忘賭咒表忠心:“大將軍放心,下官是門在人在,門亡人亡。”

“朝陽門的守將是戚國公啊,”聽許平說明經過後,陳指揮擔憂地說道,大家都姓朱:“估計戚國公已經把皇上不!把昏君放走了。”

一行人快馬加鞭趕到朝陽門前,許平報上名號後,只見城頭上立刻垂下一個吊籃,見狀許平就打算翻身下馬,再次親身登城去說服守將。雖然戚國公沒有給許平送過禮,不過時值今日,許平覺得對方也多半不會肯爲崇禎皇帝盡忠了。

不料還不等許平下馬,他就看到吊籃並不是空的而是有一個人坐在裡面。

不等吊籃平穩地靠近地面,其中的人就從藍中竄了出來,重重地跌落到大地上濺起一片煙塵泥土,那個摔到地面上的傢伙一骨碌就爬起來,雙手着地向許平馬前滾了過來。

“僞明僞戚國公,罪人朱純臣,叩見大將軍,敢問大將軍金安,”朱純臣就在地面上連磕了幾個響頭:“還有,敢問順王金安。”

“國公請起。”對方是大明公爵,宗室貴族只有順王纔有權處置,現在勝劵在握許平也不願意失了禮數。

“不敢當大將軍這樣稱呼,”朱純臣大驚失色,趴在地上自辯道:“生在朱家實非罪人所願,還望大將軍明察啊。”

“朱將軍多慮了。”許平連忙改換了稱呼,再次客氣地說道:“朱將軍能棄暗投明,本將不勝欣喜,明皇可曾來過?”

“來過!”朱純臣立刻叫道:“剛纔閹豎王承恩讓末將給他的淨軍開門,那隊人馬大約有數百不到千人,昏君定然藏身其中,被末將嚴辭拒絕了。”朱純臣對沒能騙崇禎上關一直感到很遺憾,外城已破,估計用不了多久順軍就會抵達城門,要是那個時候能把崇禎抓住獻給順王,那自己這一輩子的榮華富貴也就不愁了,朱純臣帶着恨意和不甘心說道:“昏君看着是向安定門去了。”

“好,本將這便去追。”許平正要離去,突然又一勒馬繮,轉回頭來:“朱將軍此舉有些失之魯莽。”

“咦?”朱純臣不明所以地擡頭看着許平,又連忙垂首:“敢請大將軍示下。”

許平指着自己身邊的錦衣衛們,把自己脫險的經過簡要告訴了朱純臣。

“大順順天應人、大將軍洪福齊天。”朱純臣歡天喜地地大聲稱讚道。

“可是朱將軍焉知本將不是被明皇的手下挾持來詐門的呢?”朱純臣的行爲讓許平頓時覺得大明的兵部尚書還是有兩下子的,比其他的酒囊飯袋要強上不少:“朱將軍身負重任,要確保不放匹馬出京,以後若是又有人來叫門,朱將軍除非確信是我大順之兵,否則還是讓來人先上城關敘話爲妥。”

“大將軍教訓得是,”朱純臣已經是冷汗直冒,這許平要是被錦衣衛挾持來詐門的,自己現在就已經是人頭落地了。

許平一提馬繮,帶着錦衣衛呼嘯而去,朱純臣連忙跳回吊籃中,向城上狂呼:“快把本公拉上去!”

抵達安定門前時,東方已經開始泛白,眼尖的王相堯一眼就認出了許平的身影。

跑到城下許平剛剛擡頭打算喊話,安定門後的木柵欄牆上的大門就轟然打開,王相堯帶着安定門的大小將領一窩蜂地跑出來,他們望着許平納頭就拜。

而此時在煤山之上,望着四面紛紛豎起降旗的各座城門,崇禎皇帝無奈地長嘆一聲。爲數不多的淨軍在幾經折騰後也已經星散,現在崇禎皇帝身邊只剩下王承恩一人,他不再幻想着能突出重圍,而是坐下來開始在衣襟上寫字:

“朕自登基二十五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貎恭,上幹天咎”

寫到此處崇禎心如刀絞,一筆筆用力劃下,就像是用刀刻人一般:“然皆諸臣之誤朕也!”

最後還是沒能見到許平,崇禎開始痛悔爲什麼不早些與他將身世講明,現在許平攜帶着崇禎對大明最後希望的,而現在這絲希望看來也要破滅了:“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

草草寫完這不長的一段字,崇禎把寫字的衣服又穿在身上,旁邊的王承恩還在忙着把衣服擰成長繩。

崇禎在最後時刻向祖先祈禱,希望手握重兵的許平能夠有機會得知自己的身世,至於如何得知,崇禎只希望太祖高皇帝能有一個妥貼的安排:“高皇帝有靈”

“陛下!”

就在此時,從身後傳來一聲大喝。

第577章 淮安 (1)第561章 組閣 (2)第467章 陽光第183章 擾亂 (2)第195章 前沿第270章 友軍 (2)第371章 破關 (1)第132章 爭奪 (1)第252章 軍法 (1)第121章 政務 (1)第466章 寬容第499章 棄守 (1)第30章 乾孃 (1)第194章 消耗 (2)第27章 遺物 (2)第480章 曲終 (1)第363章 影響第123章 壓力 (1)第398章 王牌第63章 貪生 (1)第439章 召集第6章 變故 (1)第150章 拖延 (1)第29章 求親 (2)第415章 治國第123章 壓力 (1)第315章 衝鋒 (1)第519章 假像 (2)第156章 頹勢 (1)第372章 破關 (2)第246章 爭鬥 (1)第491章 中庸第309章 等待 (1)第189章 清野 (2)第136章 退兵 (1)第205章 反擊 (2)第384章 忻州 (2)第209章 大勢 (2)第47章 戀情 (2)第35章 失落 (2)第538章 逃竄 (1)第63章 貪生 (1)第112章 困惑第252章 軍法 (1)第268章 賭博 (2)第499章 棄守 (1)第34章 失落 (1)第296章 敗像 (2)第234章 前路 (1)第152章 針對 (1)第253章 軍法 (2)第85章 成熟 (2)第1章 序章 (1)第60章 腐蝕 (2)第99章 募兵 (1)第76章 斷後第569章 腐敗 (2)第252章 軍法 (1)第225章 戰俘 (2)第496章 闖關第118章 交易 (2)第234章 前路 (1)第486章 觀察第358章 父子第495章 一伐 (2)第55章 奪印 (1)第413章 烈皇 (2)第440章 問答 (1)第246章 爭鬥 (1)第342章 遺產 (2)第377章 攤牌 (2)第176章 啓蒙 (1)第430章 主人第58章 誘惑 (2)第15章 死地 (2)第154章 對射 (1)第121章 政務 (1)第582章 開始 (1)第351章 末世第83章 脫身 (2)第478章 官營第336章 政治 (1)第99章 募兵 (1)第573章 返京 (2)第170章 攻城 (1)第132章 爭奪 (1)第72章 義軍第246章 爭鬥 (1)第205章 反擊 (2)第347章 決口第25章 世子 (2)第19章 遲疑 (2)第202章 皮影 (1)第447章 北返第226章 默契 (1)第270章 友軍 (2)第410章 破城第440章 問答 (1)第89章 破軍 (2)第111章 能吏
第577章 淮安 (1)第561章 組閣 (2)第467章 陽光第183章 擾亂 (2)第195章 前沿第270章 友軍 (2)第371章 破關 (1)第132章 爭奪 (1)第252章 軍法 (1)第121章 政務 (1)第466章 寬容第499章 棄守 (1)第30章 乾孃 (1)第194章 消耗 (2)第27章 遺物 (2)第480章 曲終 (1)第363章 影響第123章 壓力 (1)第398章 王牌第63章 貪生 (1)第439章 召集第6章 變故 (1)第150章 拖延 (1)第29章 求親 (2)第415章 治國第123章 壓力 (1)第315章 衝鋒 (1)第519章 假像 (2)第156章 頹勢 (1)第372章 破關 (2)第246章 爭鬥 (1)第491章 中庸第309章 等待 (1)第189章 清野 (2)第136章 退兵 (1)第205章 反擊 (2)第384章 忻州 (2)第209章 大勢 (2)第47章 戀情 (2)第35章 失落 (2)第538章 逃竄 (1)第63章 貪生 (1)第112章 困惑第252章 軍法 (1)第268章 賭博 (2)第499章 棄守 (1)第34章 失落 (1)第296章 敗像 (2)第234章 前路 (1)第152章 針對 (1)第253章 軍法 (2)第85章 成熟 (2)第1章 序章 (1)第60章 腐蝕 (2)第99章 募兵 (1)第76章 斷後第569章 腐敗 (2)第252章 軍法 (1)第225章 戰俘 (2)第496章 闖關第118章 交易 (2)第234章 前路 (1)第486章 觀察第358章 父子第495章 一伐 (2)第55章 奪印 (1)第413章 烈皇 (2)第440章 問答 (1)第246章 爭鬥 (1)第342章 遺產 (2)第377章 攤牌 (2)第176章 啓蒙 (1)第430章 主人第58章 誘惑 (2)第15章 死地 (2)第154章 對射 (1)第121章 政務 (1)第582章 開始 (1)第351章 末世第83章 脫身 (2)第478章 官營第336章 政治 (1)第99章 募兵 (1)第573章 返京 (2)第170章 攻城 (1)第132章 爭奪 (1)第72章 義軍第246章 爭鬥 (1)第205章 反擊 (2)第347章 決口第25章 世子 (2)第19章 遲疑 (2)第202章 皮影 (1)第447章 北返第226章 默契 (1)第270章 友軍 (2)第410章 破城第440章 問答 (1)第89章 破軍 (2)第111章 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