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辭職 (2)

“齊公的這句話,介意下官傳達給報紙麼?”繆首輔有些沉不住氣了,冒失地提出這個疑問,他實在很擔心黃石只是隨便說說來安撫人心,而不是真的想表達這個意思。

“完全不介意,”黃石說話的時候,注意到幾個聽衆的呼吸都變得粗重了:“留中權是不合理的,我完全無意恢復它。任何經過上、下兩院一致贊同的決議,我都會批准,即使——”黃石衝着身邊開闊的草坪揮舞了一下球杆:“你們的決議是要搶走我的這個球場。”

分開來杭州的繆首輔和任大夫乘坐同一輛馬車返回南京,路上他們主要討論了發行新貨幣的問題,在這個計劃上達成了初步共識,至於對李秦的處理兩者都沒有提及,因爲兩人已經對此達成了默契。

在回到南京的時候,繆首輔看了一眼窗外宏偉的南京皇城,淳化之戰結束後,黃石雖然跑去杭州,但是監國太子和皇后娘娘都搬回南京居住。由於黃石完全沒有控制的意圖,而且現在也不像在泉州時那樣距離近,朱明皇室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活躍,一些江南士人開始還是鬼鬼祟祟地去叩見監國陛下,但現在變得明目張膽許多。

“前幾天,有人來和我說過,”自從繆首輔聽到黃石的那句保證後,就一直想提醒齊國公注意監國陛下的動靜,不過對方顯得毫無戒心,也不願意討論這個問題,現在他有意無意地對任紅城說道:“說我從來不去拜見監國陛下,有失人臣身份。”

“是啊,下官也聽說了,”去拜見監國太子的士人中還有不少是錢謙益派的東林士人,最開始是死心踏地的保皇派,但是現在由於他們完全沒有從齊國公那裡拿到酬勞,那些在南明政壇不得志的士人也開始往皇宮跑:“他們每天都去,還稱之爲上朝。可是我記得齊國公已經廢除了上朝,這也得到各省卿院的一致擁護,我覺得他們稱每天去上朝這種言論是對卿院權威的挑戰。”

繆首輔微微一笑,對方的回答原就在他的意料之中,和那些失意士人不同,面前這位是南明憲政制度的受益者,而且毫無疑問,對方肯定也明白,齊國公那番尊重議院的聲明,只有在齊國公成爲新朝開國者的情況下才有最大的效果,如果明朝延續下去,那只有朱元璋的話纔算是祖訓,黃石的聲明說不定有一天還會被說成是亂臣賊子的狂悖之言。

“六錢還是六兩,六十兩,六百兩不重要,齊國公認爲我們對此事的處理只是表明一個態度,那就是我們是否認爲盜取國帑是不可以容忍的行爲,如果我們認爲可以容忍,那無論制定什麼樣的容忍標準都是小事了。”回到首輔官邸後,繆首輔對李秦的態度立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如果我不追究此事,那麼選民就會認爲我認爲這種事是可以容忍的,而實際上我並不這樣認爲,我不想讓選民誤解我和本黨的態度。”

本來滿腔希望的李秦聞言垂下了頭,艱難地問道:“首輔大人是要下官辭職麼?”

“是的,我希望你主動提出辭職,從此不再踏足政界,這樣我還可以確保你的退休金。”繆首輔微微緩和了一下語氣:“爲了黨,你也稍微犧牲一下吧,現在我還有權任命本黨的同志接任你的位置。”

只要彈劾案沒有啓動,李秦是自動離職而不是被罷免或是彈劾下臺的,繆首輔就可以保證他的老朋友退休的身份,現在南明對官員的待遇不錯,俸祿相當優厚,就是退休金也遠遠高於一般人的收入,李秦既是議員也是部長可以有兩份退休金,雖然這不足以讓他成爲富翁但是衣食無憂也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而且只要是自動辭職,根據制憲會議的規矩,黨魁可以直接任命繼任議員而不需要重新選舉——這是黨派達成的妥協議案之一。

“可是這並不是一點點的犧牲,”李秦突然憤怒起來,如果只是爲了收入,那他一開始根本不會變賣產業棄商從政,南明體制下,官員的收入已經根本無法和崇禎朝相比,就是政治捐款開支也必須是公開透明的,只能用來爲政黨競選和宣傳服務,收入雖然不低但沒了灰色收入也就意味着不可能靠做官致富。很多從政的人和李秦一樣,相比金錢他們更在乎政治地位和權力,政治生命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切:“他們憑什麼彈劾我?監察司已經說了我沒有犯法,我沒有——”李秦強調道:“觸犯法律。”

“我不在乎這個!”繆首輔也激動起來:“我不在乎你有沒有犯法,你這事做錯了,你給本黨和本內閣抹黑了,而且你居然麻痹大意到被人抓住了!”

“只有六錢銀而已,”李秦指出這句話繆首輔以前也對他說過,他哀求道:“下官會牢記這個教訓,一定不會再犯,首輔大人再給下官一個機會吧!”

“你的教訓會被我們和你的繼任者牢牢記住的,但你要對這件事負責。”繆首輔冷酷無情地說道:“沒有人能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國家之上,我也不會同意我們的某些黨員把自己的利益置於本黨之上,國家不會爲你的錯誤付學費,工黨也不會用黨的利益爲你的錯誤付學費。”

“如果我不辭職呢?”多年的老朋友竟然如此冷酷無情,讓李秦很傷心,他有些憤怒地問道:“你難道會罷免我嗎?罷免一個替你效力這麼多年,勤勤懇懇、從來沒有大過的官員,而且還是你的朋友。”

“那我就會罷免你!你不是覺得沒有犯罪嗎?我向老天爺發誓,我會在罷免你以後親自提出對你的彈劾案,或許提刑官不會定你的罪,但是這個彈劾案一定會通過,我會讓所有黨員都對此案投贊同票!讓你不但沒有部長的退休金,連議員的也一樣沒有!”對方的頑固讓繆首輔變得氣急敗壞起來:“別逼我這麼做,但是如果今天下午本官還沒有看到你的辭呈,你就會接到罷免令和彈劾書,不就是一個席位嗎?我就是不要了也要彈劾你。”

面對這樣裸的威脅,李秦終於還是屈服了,他現在聲名掃地而且地位不夠高,估計就是退休了也很可能無法像呂志強一樣地出回憶錄,他畢竟還是要爲自己的後半生考慮。

“遵命,大人。”李秦垂首說道:“下官這便回去寫辭呈,呈遞給大人和給制憲會議。”

看着老朋友彎着腰,耷拉着肩膀,步履沉重地走出自己的辦公室,繆首輔突然感到一陣心酸,他幾乎開口要叫對方回來,但是最終還是一言未發——南明殘酷的憲政制度,已經剝去了舊式官僚體系中那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爲了六錢銀子就罷免了一位尚書。”許平看到南明這篇報道時,心情變得十分複雜:“這要是放在前明,不,就算是放在我們大順,這也叫個事嗎?就是在明太祖高皇帝的時候,能爲了兩壺酒就罷免一位朝廷的命官嗎?”

聯想到自己懂事以來的所見所聞,許平突然有種感覺,那就是黨爭,至少齊國公這種黨爭未必是一無是處的:“南明的國力最樂觀地說也是不在我們之下,工業更是十倍以上,如果他們的官僚都是這樣的,那我們還能打贏嗎?”

最近大順方面唯一值得一提的勝利,不是陸軍而是在他們劣勢最大的海軍上面,天津巡撫把明軍鑿沉又被順軍打撈起來的鐵甲艦設法予以修復。在打撈沉船方面,他們可以借用以前的經驗,不過在修復船隻方面則不行,不過爲了在朝廷方面掙個面子,也是爲了還擊領軍將領的囂張氣焰,這次大順內閣斥重金收買走私船長,從南明那裡綁架了幾個技工偷運到天津。

而鐵甲艦實際並沒有嚴重受損,只是一個齒輪被卡死,限於時間和地點問題所以明軍沒能修復。在大順方面不計成本地努力下,很快這艘船就恢復了航行能力。然後天津巡撫就親自組織了一場奇襲,挑了一個無月的陰天,用大量划槳動力的小船趁夜把鐵甲艦無聲地拖拽出港,於黎明時分發動機器,向天津港外的明軍駐留艦隊發起進攻。

驕傲的南明海軍從來沒有受到過順軍水師的挑戰,也從來不曾有過和鐵甲艦作戰的經驗,因此雖然注意到對方的武器,但明軍還是接受了這個挑戰,命令旗下船隻一擁而上,準備把失去的鐵甲艦奪回。

但是隻有風帆戰艦的一方很快就發現他們完全不是敵人的對手,他們的炮完全無法給鐵甲艦造成傷害,順軍學着明軍的樣子在艦體上塗滿了牛油,威力還不如要塞炮的海船炮只能在艦體上叮叮咚咚地敲出一陣聲響。最先下錨與鐵甲艦對射的幾條船,在被順軍繳獲的二百八十磅大炮擊中後,毫無懸念地很快沉沒。

見勢不妙後,明軍艦隊連忙收錨揚帆退出戰場,而順軍的鐵甲艦則一直追在他們的尾巴後面打,在追擊過程中,明軍任何一條船隻要被對方的二百八十磅大炮擊中,就必然喪失戰鬥能力。幸好由於鐵甲艦的速度實在太慢,所以明軍的艦隊大部分得以逃出對方的火力範圍。但在一天的戰鬥後,天津巡撫還是可以驕傲地宣稱他們解除了明軍對天津港的封鎖,而且擊毀了明軍七條戰艦,俘虜了近千名水手。

由於一直沒有進攻天津港的計劃(這主要是因爲天津實在距離北京太近,而且南明已經花費巨大在供養山東濱海的部隊,所以南明陸海軍都認爲佔領塘沽不太實際),所以海軍新造出來的兩條鐵甲艦一直在後方訓練而沒有上前線。但是有了這個威脅後,渤海的艦隊要求後方立刻把鐵甲艦運來,以便對付第一艘的試驗品。

此時在遙遠的歐洲,幾套嶄新的動力機和新式機牀正被運向阿姆斯特丹,上一次英荷戰爭的失敗讓荷蘭深感恥辱,而英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還在繼續,已經毫不掩飾對荷蘭北美殖民地,尤其是新阿姆斯特丹(紐約)的野心。

“這是中國人剛發明的機器,”指着一臺蒸汽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代表介紹道:“能夠提供可觀的動力,他們正在把它應用在戰艦上。”

與機器一起運來的還有一些技工,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一些人到福建、廣東從學徒工幹起,直到了解了相當的製造和維修知識後纔跟着這些機器回國:“四十年前,他們還在從未我們這裡進口機器、武器和技師,四十年後輪到我們從他們那裡購買了。”

“令人驚歎的機器!”參觀過戰艦後荷蘭海軍將領奈德稱讚道:“中國人是如何在四十年裡取得這樣了不起的進步的呢?”

“最主要的進步來自最近的數年,中國陷入了一場勢均力敵的全面內戰,戰爭讓他們的技術日新月異、人才涌現、社會革新,而且本來是社會底層的工商也一躍成爲人上人。”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回答道:“戰爭是技術和變革的最大推動力量,這在我們歐洲不也一樣嗎?”

第583章 開始 (2)第96章 闖王 (2)第211章 後事 (2)第306章 進步 (2)第127章 臨戰 (1)第180章 司獄 (1)第275章 招搖 (2)第33章 前程 (2)第229章 交換 (2)第390章 對壘第492章 前景第136章 退兵 (1)第336章 政治 (1)第506章 協議 (1)第108章 實戰 (2)第131章 接戰第340章 信念第116章 閱兵 (2)第30章 乾孃 (1)第91章 賊x民 (1)第24章 世子 (1)第121章 政務 (1)第138章 安泰 (1)第29章 求親 (2)第582章 開始 (1)第494章 一伐 (1)第416章 吸納第178章 彷徨 (1)第451章 期望第330章 反應第489章 潛行第340章 信念第317章 失敗 (1)第216章 劫營 (1)第388章 軍閥第116章 閱兵 (2)第92章 賊x民 (2)第436章 儲備 (2)第185章 心路 (2)第136章 退兵 (1)第462章 國卿第71章 馳援第565章 突擊 (2)第507章 協議 (2)第188章 清野 (1)第458章 風氣第382章 疑案 (2)第329章 誤判 (2)第505章 道義 (2)第453章 選戰(上)第421章 決心第310章 等待 (2)第423章 奸黨第341章 遺產 (1)第170章 攻城 (1)第250章 入滇 (1)第8章 冒名 (1)第516章 調任 (1)第62章 撫民 (2)第261章 密鼓 (1)第265章 決心 (1)第505章 道義 (2)第558章 上院 (1)第386章 民心 (1)第163章 總結 (2)第409章 詔獄第425章 渡江第513章 家書 (2)第52章 將門 (2)第187章 諒解 (2)第383章 忻州 (1)第69章 意外 (1)第303章 保守 (1)第551章 走私 (2)第524章 界限 (1)第496章 闖關第336章 政治 (1)第392章 初捷第510章 待機 (1)第308章 鞠躬盡瘁 (2)第112章 困惑第553章 勾心 (2)第484章 叛徒 (1)第86章 破滅第567章 論述 (2)第289章 旁觀 (1)第530章 纏鬥 (1)第257章 密謀 (1)第519章 假像 (2)第356章 南下第89章 破軍 (2)第434章 糊塗 (2)第338章 勸降第151章 拖延 (2)第387章 民心 (2)第426章 遺詔第515章 軍種 (2)第544章 口實 (1)第277章 朝堂 (2)第195章 前沿
第583章 開始 (2)第96章 闖王 (2)第211章 後事 (2)第306章 進步 (2)第127章 臨戰 (1)第180章 司獄 (1)第275章 招搖 (2)第33章 前程 (2)第229章 交換 (2)第390章 對壘第492章 前景第136章 退兵 (1)第336章 政治 (1)第506章 協議 (1)第108章 實戰 (2)第131章 接戰第340章 信念第116章 閱兵 (2)第30章 乾孃 (1)第91章 賊x民 (1)第24章 世子 (1)第121章 政務 (1)第138章 安泰 (1)第29章 求親 (2)第582章 開始 (1)第494章 一伐 (1)第416章 吸納第178章 彷徨 (1)第451章 期望第330章 反應第489章 潛行第340章 信念第317章 失敗 (1)第216章 劫營 (1)第388章 軍閥第116章 閱兵 (2)第92章 賊x民 (2)第436章 儲備 (2)第185章 心路 (2)第136章 退兵 (1)第462章 國卿第71章 馳援第565章 突擊 (2)第507章 協議 (2)第188章 清野 (1)第458章 風氣第382章 疑案 (2)第329章 誤判 (2)第505章 道義 (2)第453章 選戰(上)第421章 決心第310章 等待 (2)第423章 奸黨第341章 遺產 (1)第170章 攻城 (1)第250章 入滇 (1)第8章 冒名 (1)第516章 調任 (1)第62章 撫民 (2)第261章 密鼓 (1)第265章 決心 (1)第505章 道義 (2)第558章 上院 (1)第386章 民心 (1)第163章 總結 (2)第409章 詔獄第425章 渡江第513章 家書 (2)第52章 將門 (2)第187章 諒解 (2)第383章 忻州 (1)第69章 意外 (1)第303章 保守 (1)第551章 走私 (2)第524章 界限 (1)第496章 闖關第336章 政治 (1)第392章 初捷第510章 待機 (1)第308章 鞠躬盡瘁 (2)第112章 困惑第553章 勾心 (2)第484章 叛徒 (1)第86章 破滅第567章 論述 (2)第289章 旁觀 (1)第530章 纏鬥 (1)第257章 密謀 (1)第519章 假像 (2)第356章 南下第89章 破軍 (2)第434章 糊塗 (2)第338章 勸降第151章 拖延 (2)第387章 民心 (2)第426章 遺詔第515章 軍種 (2)第544章 口實 (1)第277章 朝堂 (2)第195章 前沿